篇一:脱贫攻坚典型事迹300字左右
脱贫攻坚标兵事迹材料5篇: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材料
脱贫攻坚标兵事迹材料5篇脱贫攻坚标兵事迹材料5篇是专业的写作网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同时,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写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如果下面的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QQ:xxxx或者写作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小刘!你们来了啊!来喝水!吃了没?没吃的话,我给你做点儿便饭。”XX热情招待我们一行人,热情而又礼貌,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方叔!二期鸡苗长势怎样?现在大概多重了?还是要做好防疫工作啊!后期的话是继续圈养还是散养呢?”同事问道,XX如实一一回答到,时而激情高昂,时而低头沉思,对于养殖场一路走来颇有感悟。
XX家原是XX区建民办黄石滩村一户家无产业发展,无稳定经济来源,夫妻二人均身患隐疾的贫困户,家中两个儿子本地务工,经济不稳定。20XX年食药监高新分局包联该户后,及时关注了解XX相关情况,积极协助其参加合疗医保,落实相关医疗救助政策,解决了XX及其妻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家中节省大笔开支。现在XX经常说道“有病就得看,国
家政策好,看病容易!”说完嘿嘿一笑。
手术后的XX夫妻二人,因为年纪和身体,只能在家务农,实际生活起色并不大,一度让这个勤劳的庄稼汉“低了头”。20XX年初,在脱贫攻坚产业脱贫政策宣传中,XX毛遂自荐,个人拟发展养殖产业。在食药监高新分局协助下,前期通过市场调研,走访调查,最后决定发展养鸡。食药监高新分局为其资助12XX元购置1000只鸡苗,并协助其与鸿方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XX只管饲养。此举打消了XX的顾虑,其养殖热情高涨。
不久,XX的养鸡场便如火如荼的办起来了。但好景不长,XX便开始犯愁,曾经的散鸡养殖“能人”,现在面对精心呵护但死亡不断的鸡苗,自己却束手无策。XX的心第一次倍受打击。
我急死了,那几天晚上我就呆在鸡场,晚上守着,怕耗子叼走,白天按时投食,我就观察那些鸡子为什么会死呢?”说到那时候,XX急地直跺脚。尽管如此,当时情况依旧不乐观,鸡苗仅一个月就死亡过百,期间公司又赠送了100只鸡苗,情况也未好转。备受打击的XX期间便开始苦心钻研,网上买书,实地走访,参观学习,交流沟通,把一切能用的方法都用了。
“这时候才发现就没有一本书讲过山林散养鸡相关防疫知识的!诶!”说到那时XX叹气的摇摇头。
食药监高新分局分管领导走访了解这个情况后,主动与其联系,协助联系兽医主动上门为其消毒并进行相关防疫知识讲解。终于鸡苗病情稳定下来,不再出现大规模死亡,XX的心才算安定下来。
“正宗土鸡,山林散养,有需要请致电xxxxxx”,今年九月末,在黄石滩村帮扶群甚至朋友圈中总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广告”。不错,这正是食药监高新分局帮扶干部和驻村干部在各大平台帮助XX进行销售。那时正是XX“丰收”的时候,1000只鸡苗,存活超过850只,并且个个都六斤左右。上门购买的人,络绎不绝。加之公司承包市场销售,XX一期土鸡销售额就逾2万元。
为鼓励其越办越大,越办越好。食药监高新分局相关领导积极督促落实产业鼓励政策,奖补其7XX元发展资金。在十月底,XX又利用资金购进了1500只鸡苗。
“我还想搞再大点”。有着一批养殖经验的XX,那时候充满自信。帮扶干部总劝说他,循序渐进。XX笑呵呵地点点头。
“家中经济现在还可以,小儿子和我一起在家照看照看鸡场,老大和我媳妇儿在外打工也还可以,钱嘛!够用!”方志龙嘿嘿一笑,用他那粗糙的农家大手抹一把那开裂着泛起白色风皮的嘴唇,如实地说道。
如今XX成了附近村里的名人,其不仅是本村唯一年度的“自强标兵”人选,更是XX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其养殖舍也远近闻名,同村之人也欲入伙合资经营。XX现在还计划拓宽养殖,延伸种植,实现立体化养殖。
说到未来,XX眼里满是光芒,自信而又从容。说到脱贫感言,方志龙笑呵呵的说道“国家政策好,关键还要利用好,自己要大胆创,大胆搞,只要人勤快,解决贫困不存在啥问题!”站在村委会前,远处的山上一群洁白的羊群和五彩缤纷的树叶交相呼应,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赶着羊群的是一位耄耋老人,他就是双联村五组村民XX。
他今年78岁了,按道理说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不用再这样辛苦劳作了。可听了村干部介绍XX家庭情况后,让人心里有种说不出感觉。他的家庭很特殊,一家七口人,有三个都是残疾人,XX是肢体四级残疾,他的儿子患有精神病,常年吃药治疗;
他的儿媳妇视力三级残疾,他的老伴也常年疾病缠身。家里三个孙儿,一个读高中,两个读中学。生活的重担就落在XX一个人身上,虽然政府为他家办理了低保,但是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也是杯水车薪。XX对于这样的命运不怨不艾,支撑起这个家,始终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家里的耕地有10余亩,林地有20余亩,现在家里没有劳动力了,得要想出路。
20XX年,XX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了解了他家
里的情况后,经常来到他家里,根据实际情况,为他制定脱贫措施。为他提供种养和养殖技术。从两只养发展到现在二十余只。割草、喂羊、放羊,XX娴熟地做着这些动作,很难想象,这些都是一个肢体残疾的老人干的活儿。
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放羊,每天早上把羊赶到山上,傍晚又去把羊赶回圈舍。对于XX来说,虽然累,但很快乐,家庭生活质量提高,脱贫路上,苦一点累一点都值得。20XX年,在他辛苦劳作下,养羊的存栏量达30余头,加上在家种地的收入,去年一年XX家纯收入达2万多元。
“坚定信心,我要脱贫,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真是感谢政府。但政策再好还得依靠我们自己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干部经常到家里来看我们,给我们解决困难,还有免费的贴息贷款,我们也不能等,不能辜负了这么好的政策,不能辜负了干部的关心,只有勤快一点,让帮扶干部也能省点心”。XX面带微笑的和笔者说着心里话。
XX又说到:我的家里负担重,自己也是个残疾人,但是我不能等靠要,通过自己辛苦努力,日子就会越过越好的,几个孙儿都争气,学习努力,成绩好,我再辛苦也是值得的,生活还是有盼头的,一定能够摘掉贫困的帽子。”。
XX,男,1989年出生于安康XX区XX镇XX村6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经过自己多年不懈的努力,如今在当地政府及
亲友支持下创办了安康市XX区光影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命运常会捉弄人,活着就会有希望他,25岁,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小型广告公司的创业人。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奋斗小青年。他面相略显老成,做事低调沉稳,工作之余喜欢和朋友聊天,帮朋友解决各种问题,身边的朋友都戏称他是“老好人”。和他在一起时,细心的人会发现,他的右腿有些不方便。因为,他经历过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2009年,在XX上高三那年,父亲被查出得了肺癌,一年医疗费用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且还欠了好几万的外债。高考成绩平平,为减轻家庭负担,他选择了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他想,学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努力。但是,昂贵的医疗费用并没有能够挽救父亲的生命,家里只剩下奶奶和妈妈。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只有自己更努力,才能撑起这个家!因为平时喜欢平面设计,他就报了个广告设计专业的本科自考。
生活本该如此,努力就该会有收获。但老天跟他又开了个常人无法接受的玩笑。20XX年6月,XX的右腿膝部伴有隐痛,检查后确诊为恶性骨瘤早期。所幸发现的早,医院进行了切除、移植保肢手术。接下来就是多次的化疗。家人和朋友对他的支持和他的坚强意志,使得他都扛了过来。但是没过半年,肿瘤又复发了,20XX年对他来说就是个噩梦,复发、感染……
前前后后做过8次手术,11次化疗。最后的最后,在20XX年春,终究还是没保住他的右腿,截了肢!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给人希望又让人失望。经过几个月的调整,他开始在家开淘宝店,精心学习广告设计、网站制作等技术,经常经过亲戚朋友介绍,他前后接了一些小单,赚些生活费。后来在城里租了一间小屋,和母亲相依为命。
世界本来没有路,自己多走就会有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他的广告和网站设计受到很多的客户认可和支持,渐渐的生意多了起来。20XX年底,他用自己赚的和亲戚朋友借的钱,通过民政部门的扶持,在省城安装了假肢。虽然走路还是不方便,但是毕竟能脱掉双拐独立行走了!在镇村领导的关心下,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20XX年他多方筹资,开办了广告店。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努力下,店面逐步走向正规,订单也不断增多。慢慢的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美好未来更加憧憬。随着业务量不断的增加和拓展,他开始意识到必须要有个业务团队来一起做。20XX年他创办了光影传媒有限公司。他负责业务和设计,其他员工负责跑客户和制作安装。为了学习更好的策划执行知识,他先后到多地学习优秀广告公司策划方案;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满意的方案,他经常加班到凌晨;
为了严把安全和质量,他经常爬楼顶、上脚手架给工人交代施工细节。后来公司又把业务拓展到社区楼宇视频、灯箱广
告、企业营销策划和网络营销。高效的服务水平和精湛的质量把控,使公司销售业绩突飞猛进。
别人说,他总算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他说,自己才刚刚上路。
帮扶贫困户之路公司在承接的广告宣传业务中,大多数策划设计好都需要加工和安装,这就需要劳动力。他便想起了当地没有就业的贫困户,从最基础的开始,手把手对他们进行培训。从裁切粘贴广告画面到安装立体字,从覆画面板子到安装展板,从安装户外广告牌到电气焊,慢慢地积累,新员工变成了技工师傅。近2年来,已累计带动贫困户XXX人,累计发放劳务工资30余万元。这样,不仅有效地带动了贫困户,还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做好企业的同时,也帮助了别人,这就是他走的帮扶路!现在的他,不仅公司发展的红红火火,还被评选为村里的自强自立标兵,村民询问他的致富诀窍是什么,他表示,再大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只要有志气、够努力,就一定能够过上好日子。
XX,男,汉族,家住XX区县XX财XX区18组,20XX年被财XX区识别为一般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为缺技术。
做人硬气汉,不等不靠不要。
他家虽然是贫困户,但他家贫志不穷。他克服自身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困难,始终坚持“人穷不能没有志气,不能等靠
要,要自力更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脱贫攻坚以来,特别是“自强标兵”活动开展以来,经常给左邻右舍宣传党的好政策,宣传脱贫攻坚政策知识,帮忙出主意,想办法;
经常给社区提供一些好消息、好建议。针对农村劳力外出务工,大部分土地撂荒实际,他积极向社区建议,引进企业老板到本组流转外土地发展产业。20XX年7月,他的建议被社区采纳,并引进鼎新公司投资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对此,他非常支持,带头把自己承包地流转给企业,并主动给本组其他农户做思想工作,帮助企业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流转土地360余亩。其中有两户担心自己把土地流转后没有活干,不同意流转,他一个周连续3晚上上门做思想工作,并协调企业用工给予优先照顾,最终达成协议。因此,在20XX年村“两委”换届中,被推选为财XX区第18组组长和村民代表。
为了增强脱贫本领,他抢抓脱贫攻坚机遇,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类产业脱贫技术培训会,提升自身脱贫技能。每次培训会,他都带头按期参加,并认真听取专家授课,搜集相关资料。在社区微耕机技术培训班,他借助自己有摩托车驾驶技术的优势,很快掌握微耕机操作技能,如今他家种地基本实现半机械化,极大节省劳动力。农忙时节,他利用微耕机帮助农户耕种,每亩净挣机械劳务费XX元,全年可挣8000多元;
在脱贫产业技术培训班,他深刻领会辣椒产业发展前景,订单收购政策,熟悉辣椒栽培技术后,认为辣椒产业是短平快的产业,也非常适合自己种植。今年3月,他与妻子商议后,决定带头种植辣椒10亩。说了算定了干,要干就要干成。他从整地到栽植,从管理到施肥,从采收到出售,都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而且针对田间病虫害,经常利用手机上网搜索有关防治技术,向帮扶干部、技术干部请教;
夏季遇旱,辣椒缺水,他想方设法买来水泵抽水,同妻子2人用水管一株一株浇水,有时一浇就是大半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他栽植线椒枝繁叶茂、喜获丰收,每一株都结的很繁,亩产达4500斤。盛产期,他弟弟开卡车帮忙拉运。此时此刻,他的获得感、幸福感由衷而生。对着妻子说,“像这样,咱家脱贫就不愁了。”在发展辣椒产业过程中,他坚持走”抱团发展、合作发展”之路,不但自己带头种植,而且号召其他有劳动力的户种植,积极建议社区支部引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得到批准。不久,社区就组建成立了“绿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大会上,他带头以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社员,而且被推选为合作社监事长。加入合作社后,他带头与合作社签订15亩辣椒收购协议,并认真履行监事长职责,广泛宣传加入合作社以及发展辣椒产业的好处,严格按照协会《章程》办事,维护社员合法权益。通过他的带动和宣传,20XX年合作社带动贫困户XXX户,累计发展辣椒种植100余亩,仅此一项,帮助贫困户增收40余万元。在合作社领取出售辣椒款时,他感慨地说,“我决心在年底前,把D级危房改造完成。明年,将进一步优化种植方法,增加地面覆盖、滴管措施,减少劳动成本,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收入,力争在2019年底实现脱贫目标。
房前的鱼塘里,成群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遨游;
屋后的山上,树林葱茏;
屋边养猪场,不远处传来鸟的欢叫声,这便是在XX创办的生态养殖场看到的景象。
这次要讲述的主人公名叫XX,家庭人口4人,国家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住叶坪镇叶坪中心社区6组。
20XX年底,XX在万般无奈下决定外出打工,想以此来打开事业的新局面。“当时是那边有人喊我过去武汉在建筑工地打工。但那个时候在那儿最好的劳力,一年不吃不喝也只能挣一万多,想想没有前途,便又回到了叶坪。出去的时候身上带了两三千元,二十多天的时间就用得干干净净了。”这次“旅行”是他最后一次“打工史”。
为了能改变一下家庭的贫困现状,XX不分昼夜辛勤的劳作着。经常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改变一下的贫穷现状,等到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了,让妻子儿女都能跟我一起过上幸福
日子”每次说到这里,他总是眼含泪花。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XX起早贪黑没日没夜耕耘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虽然辛苦的付出但到最后也只能勉强糊口度日。一次偶然的机会,XX在电视上看到养鱼能人走上发家致富路,他便萌生了养鱼的念头,但却遭到了家人强烈反对。家人认为养鱼风险大,再加上又没有鱼苗和养殖技术,都劝XX放弃想法,XX也就打起了退堂鼓,养鱼致富的计划也就搁浅了。事情在20XX年发生了转机,一次扶贫开发工作队深入XX家中制定商讨帮扶计划时,XX说起这段往事,帮扶工作队员立即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这里本来就有养鱼的自然条件,只是没有系统的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导致零散养殖没有规模。
针对这样的现状,帮扶工作队员仔细询问了有关的农业专家,邀请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并做通XX家属工作开始养殖冷水鱼。XX租赁空地、挖建养殖池塘、学习技术、购买鱼苗,凭借着勤劳的双手XX的冷水鱼养殖从无到有,从开始的160斤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公斤,成了家喻户晓的养鱼大户。勤劳的XX带着家人不仅把养鱼的事干成了,而且还通过参加党委政府安排的专业技能培训发展养殖生猪近30头,实现家庭增收两万余元。
XX说:“我没想到养鱼这件事情我还真的干成了,今后我
要带着家人更卖力气的干,靠我们一家人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党的扶贫好政策我们撵上了,在政府和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们更有信心在今年实现家庭脱贫。”
页
篇二:脱贫攻坚典型事迹300字左右
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案例材料一
___村位于___中西部,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距___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县城90公里。长期以来受闭塞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制约,高牛村大部分贫困户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精神消极、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给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政府、乡村干部缺乏信任,对脱贫攻坚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对政府依赖性较强,“等靠要”意识较重;二是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存在攀比心理,缺乏邻里之间的友好感情基础,三是部分贫困户目光短浅,甘于贫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甘于落后,“得过且过”
意识较重。针对存在的三种消极制约因素,高牛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坚持思想先行,攻坚克难,通过高强度引导、宣传和教育,彻底剜除了贫困群众的思想“沉疴”,在全村营造了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益。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政策指路,用好宣传“法宝”,消除“等靠要”意识,树立“穷而有志”观念。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高牛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深刻认识到“有志”对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提高贫困户对政策的知晓率,高牛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在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全体贫困户大会制度。该会是一个以贫困户为主角的谈心会,贫困户在会上可以畅所欲言,谈想法、谋发展、话感情、拉家常、说意见、提建议。干部在倾听谈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简短、朴实的语言在大会上向贫困户传达政策精神,解读最新的惠民扶贫政策。让更多的贫困群众真正了解党的扶贫政策的宗旨、目的和意义,让“浑水摸鱼”和“坐吃山空”者无所遁形,自感惭愧。真正营造“辛勤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浓厚氛围,引导失志贫困户转变观念,练好“内功”,丢掉“等、靠、要”思想,逐步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能力,走上致富之路。
二、注重典型引路,打好感情基础,树立“穷则思变”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贫困户要转变,必须学有样板。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活典型”、“活经验”形成脱贫示范,引导、感染、带动发展动力不足的群众,增强其“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和决心。高牛村把“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率先脱贫光荣”纳入乡风文化内容。广泛传承优良传统,开展“道德模范”、“脱贫之星”、“好媳妇、好儿女、好婆婆”等评比活动,编印个人脱贫先进事迹汇编,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组建5支农民文娱宣传队,把农户从“麻将桌”引向“乡村舞台”。利用十一、春节等重要节日举办高牛村农民文艺联欢晚会,将脱贫攻坚的典型实例搬上舞台,自编自演脱贫故事,自娱自乐,寓教于乐。同时,以每月一次全村贫困户大会制度为基础,邀请本地产业大户和已脱贫户为大家传授致富经验,宣传脱贫“正能量”。
三、增强技能铺路,抓好培训之效,消除“得过且过”
意识,树立“穷更需勤”观念。
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掌握一技之长。高牛村在抓好县乡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的同时,善谋善思,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技能培训,贫困户的生产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扶智”的强技增收脱贫之路。不定期组织邀请种养殖专家深入贫困户家家户户的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种养殖技术。利用每月一次全村贫困户大会制度,邀请本村诸如汪如亮、曹祥芝等种养殖大户,在大会上传授种养殖经验。定期组织贫困户到周边产业发展好、脱贫成效明显的地方去开拓眼界,看看外面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增强贫困户学习技能、掌握技能的主动性。通过技能的培训,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贫困群体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斗志,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实现由“我不干”、“不会富”到“我愿干”、“我先富”的转变。
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案例材料二
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要下“绣花功夫”。目前,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作为脱贫攻坚有力举措的驻村帮扶更要以“绣花”功夫来做,啃下硬骨头,打好攻坚战。
富家岔村位于八里湾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__公里,流域面积__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万亩。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307户__人,其中劳动力793多人。有党员36人(其中:女性党员5名,大专以上学历党员8名)。由于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相对恶劣,__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11户924人,__年以来累计减贫63户__人,贫困发生率68.73%,现有未脱贫户141户670人,贫困面54.16%。全村以种植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小杂粮(亚麻)为主,养殖安格斯肉牛、小尾寒羊、肉驴为主。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__年为2768元。
精准帮扶,以勤勉打基础
自古以来,凡绣艺超群者,无不勤勉刻苦,在反复的练习中练成就扎实的基本功。帮扶干部作为部门工作人员,在
八小时工作时间内兼顾本职工作和帮扶工作确实难度较大,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__市委组织部以勤勉奉献自励,按照乡党委统一部署,配合乡村干部,严格按照贫困户识别退出程序,坚持入户现场“四看四问”识真贫,聚焦贫困人口和发展短板。“一看房,一看粮,三看劳动力,四看读书郎”,一看房,了解农户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二看粮,了解农户耕地及收成情况和生产生活条件;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就是了解农户劳动力强弱和掌握生产技能情况;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郞,就是了解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掌握科技知识情况;现场“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期望”。并针对各户的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精准聚焦贫困人口和发展短板达标短板,开展到户“一对一”精准施策。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指标和退出程序,__年脱贫退出6户18人,__年29户90人。贫困人口减为141户670人,贫困发生率由68.73%降至54.16%。__年脱贫退出29户90人,贫困人口减为141户67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54.16%。
聚焦帮扶,以用心显真诚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想要绣一副精美的绣品并不难,但要绣得生动、绣出神韵就不是技巧能解决的,还需用心。__市委组织部用心了解贫困户的一切情况,异地而处地体会他们的困境,积极寻求脱贫之法。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工作作风,始终把富岔当作自己亲人来关心帮助。两年来,先后30余次深入帮扶村社农户实地考察,制定帮扶规划。一是转变群众思想。用政策去引导,用制度来规范,彻底摒弃“等、靠、要”等陋习,引导农民自觉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思想。在扶贫项目选择和实施等环节上既考虑长远发展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共组织召开大小座谈会26场次,期间向乡村干部学习基层经验,邀请贫
困户建言献策,帮扶八里湾乡市、县帮扶干部的派出单位及帮扶干部分享交流帮扶经验,虚心求教并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帮扶干部们齐聚一堂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能力,促进精准扶贫工作。三是推动技能培训。__市委组织部协助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肉牛、肉羊、肉驴养殖、小杂粮等专题项目讲座,先后办培训班16期培训__人次,着力使每家有一个有劳动技能,懂农业科技知识新型农民。同时还支持160多人参加会宁县人社、农技开展的电工、焊工、厨师、电脑、美容美发、陇原巧手等技术培训,使他们有一技所长,在劳务输出中发挥作用。通过培训,全村贫困户自立意识、脱贫信心和致富本领明显增强,全村9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掌握了1,2项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其中自主创业致富带头人12人。
聚焦帮扶,以方法求实效
绣花是一门极具学问的传统技艺,针对不同的事物和艺术形象采用不同的针法,扶贫帮扶也需讲究技巧和方法,针对不同情况的贫困户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帮助,在充分了解其贫困原因、劳动能力、脱贫意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后,给他提供最合适的脱贫“套餐”,用恰当的方式引领贫困户满怀信心走过脱贫路。两年来,__市委组织部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协调水利、交通、林业、住建等部门,强力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协调基础设施总投入达到了160万元,使全村自来水入户主管道铺设全部到村到社,入户率达85%,全村耕地梯田化率达到73%,硬化道路2条5公里(1条3.7公里正在硬化)、沙化道路2条9.1公里,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320亩,绿化庭院__户,绿化村组道路__公里,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实现动力电全村全覆盖,建成农村危房改造124座,安全住房覆盖率达到100%。在产业培育方面。利用补交党费支持“空壳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投入富岔村党群创业互助协会10万元,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万元。全村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牛羊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新发展富岔村养殖专业合作社1家,发展安格斯肉牛养殖100头,黑毛驴养殖100头。目前全村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是3200亩、2300亩,牛羊驴养殖规模分别达到184头、320只、165头,协调市农牧局对辖区内的亚麻种植户按照每亩补助200元,全村新发展以亚麻为主的小杂粮3000亩,为建社万亩亚麻种植基地奠定坚实基础。在公共服务方面。面对全村公
共服务保障能力弱等现实条件,__市委组织部协调市农工办安排富岔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加大政策扶持、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协调资金10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阵地一处,文化广场、文化舞台一座,新建亚麻主题公园一座,形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游农村古堡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业,为培育绿色循环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自__年__市委组织部市帮扶富岔村以来,坚持“乡镇领导、群众为主、科学规划、项目帮扶、产业推动、能人带动、整村脱贫”的脱贫帮扶措施,两年来,在__市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下,富岔人民负重拼搏,全村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发展逐步壮大,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现在的富岔是一幅青山绿水、花开一季、牛羊成群、人心安定的繁荣景象,富岔人民从此掀开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篇章。
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案例材料三
__乡位于__县西南方,距县城12公里,有井沙快速通道穿境而过,有三宝、宝千等乡道与三教、千佛、四合等周边乡镇相通,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__乡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全乡人口10190,其中农业人口接近9000人;生猪、山羊、稻米、大豆等农产品在县内县外都享有很好的美誉,历来有“稻米之乡”的美称。
自__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乡共识别精准扶贫户252户、708人,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乡共脱贫198户、555人,在长期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乡积累了丰富的脱贫工作经验,同时结合本乡农业乡镇的实际情况,找到了适合__乡自身情况的脱贫增收之路—“有机水稻基地”的打造。__乡属龙泉山脉南部尾端丘陵地貌,遂宁组土壤黄紫色土质,年均降水量800—1200毫米,日照时数1800小时左右,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历来__水稻得到周边乡镇及区县的争相购买,乡党委、政府结合这一实际情况,秉承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理念,在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调研和规划后,提出了打造__万亩有机水稻基地的方案。
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就是要让老百姓增收,而简单的“输血式”扶贫带来的短期增收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反而容易让贫困户滋生懒惰心理,所以必须要有长期、有效、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方案,让老百姓自身发展生产,形成“造血式”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有长期性增收,从而解决根本问题。在__乡农机服务巡回小组的科学规划下,__扶贫要走“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实施
连片开发、规模化发展。我乡传统农业种植作物,过去一直是一家一户自发生产方式,我乡农机服务巡回小组加强组织和引导,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推动我乡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巡回小组协同桂花村两委迅速布局谋篇,围绕有机水稻规模化开展工作。首先__年初,由农机服务小组牵头,组织筹备以桂花村党支部书记宋永林为法人代表的“桂花香农机合作社”,并于__年__取得合作社营业执照,正式成立了合作社。第二是在筹备合作社初期,巡回服务小组及村两委广泛动员该村村民,并着重动员了桂花村贫困户种植有机水稻。第三是巡回小组联系了县农业局,请求农业局对我乡有机水稻选种进行了科学的指导。第四是同三教乡林翔米业公司衔接,争取到了该公司和桂花村及“桂花香农机合作社”的合作,形成了“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第五是同电信公司衔接,引进“翼农社”网络销售支付平台,并在我乡新农贸市场开辟运营门店,将我乡农贸产品挂网售卖,为贫困户农产品出售广开渠道。
__年,桂花村共动员108户农户加入“桂花香农机合作社”,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全村共种植有机水稻__余亩,平均亩产950斤。合作社与林翔米业商定,以1.5元/斤的价格统一收购农户所产粮食,统计结果显示,桂花村本年度所有有机水稻种植户每户平均增收500元。在巡回小组和合作社的重点动员和带领下,桂花村共有12户贫困户种植有机水稻并售卖,平均每户出售2000斤,增收3000元,其中贫困户谢淑花收益最好,共出售有机水稻4000斤,获利6000,贫困户陈文华也喜获丰收,出售有机水稻3000斤,共收益4500元。乡党委和政府对桂花村这一产业扶贫方式给予高度的肯定,不仅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更带动全村村民增收致富。
桂花村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是全村大的发展战略,同时将精准扶贫户纳入到规划发展中去,实现了既帮助贫困户脱贫又带动全村农户增收的双重目标,其成功是必然的。对于贫困户而言,第一是带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根据我乡目前实际情况,在众多贫困户中有很大比例致贫原因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俗称“种懒庄家”,合作社的成立,将众多贫困户吸收进来,带动大家种植有机水稻,有效的提高了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是种植有机水稻简单易操作,技术及资金投入低,符合我乡乡情,__自古有“稻米之乡”的美称,有悠久的种植水稻的历史,贫困户都有种植水稻的经验,同时合作社统一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产业推进
有保障;第三是市场风险小,贫困户“单打独斗”式的发展产业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冲击,受价格和流通的影响很大,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是我国广大丘陵、山地农村的普遍矛盾,地形决定了农业不能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农场式的发展,农民的生产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履约率底,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公司和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农户产品价格有保障,同时免去了农户出售产品的环节,为农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我乡在推进这一产业扶贫模式中,也总结出了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一是种植水稻品种单一,基本为普通食用稻米,价格提不上去,巡回小组和合作社在经过研究后,决定增加种植有机水稻品种,抬高价格,提高收益。第二是发现种植有机水稻收益不高,种植水稻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与加工出售有机水稻大米比较收入差距较大,合作社规划进一步升级产业链,提高农户收益。
扶贫的根本在于促就业,增收入,是要对贫困户授之于渔,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脱贫致富,让科学的产业发展成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__乡农技巡回小组围绕这一思路,科学规划、实地指导、具体参与,将__有机水稻产业扶贫模式付诸实际,真真切切的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由此得到了__乡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并决定继续由巡回小组牵头,将此模式全面铺开,实现我乡全覆盖,让全乡所有贫困户和老百姓享受到优质有机水稻发展带来的福利。
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案例材料四
___镇是___省两个移民集中建制镇之一,版土面积32平方公里,辖6个村,40个村民小组,___人,___年底通过精准识别全镇共有贫困户143户,537人,___年底已全部脱贫。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该镇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贫困人口劳动力状况等实际,多点发力,坚持专项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强化多管齐下的脱贫举措,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的步伐。
一、扶贫背景
__湖镇作为移民建制镇,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一代代移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使得__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特色产业优势日益明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__的面貌较之移民之处变化是巨大的。__年通过精准识别出的143户、537人,应该说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帮助的群体。143户中,其中五保贫困户5户、__人,低保贫困户105户、388人,一般贫困户33户、___人。单靠某一方面的扶贫措施,难以取得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一项政治工作和惠民工作来抓。镇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各村成立了相应的精准扶贫工作小组,同时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帮扶措施,制定了实施方案、作战挂图、签订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建立了例会调度机制,每月召开一次扶贫工作推进会,总结进度,分析差距,谋划部署。建立了人员保障机制。由党委副书记周晓清同志负责,抽调了3名工作人员,专抓精准扶贫工作。建立了督查促进机制。由镇纪委牵头组成专项督察组,每月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一次督查,对工作不力、不实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
(二)精准识别,锁定扶贫对象
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八评”“八不评”标准,通过政策宣传、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村级民主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两公示一公开”的工作程序评定贫困户,认真填写贫困户基础信息、扶贫手册,进行数据录入。
(三)贯彻落实“八个一批”帮扶政策,确保帮扶精准有效
针对不同贫困类型,因户因人施策,区别对待,分类施策,确保各类贫困人口同步脱贫。
一是对五保户人口实行财政兜底供养。为其解决不愁吃、不愁穿和有房住,年人均供养水平达到7000元以上。
二是对低保人员实行政府兜底。将重新调查识别的身残、智障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一、二类低保,由政府兜底保障,人年均补助金额分别提高到3500、3000元左右。建立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对接机制,使三、四类低保覆盖贫困户,做到应保尽保,使其实现政策性减贫增收。
三是对有子女上学的贫困户通过助学扶智,雨露计划和生活补助等办法帮助脱贫。
四是对有病、有残贫困户通过低保、医疗救助和健康扶贫政策进行帮扶措施兜底脱贫。
五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其个人意愿进行劳务输出、打零工和产业扶贫,增加其收入帮助脱贫。根据我镇实际,对有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的贫困户,积极与水产部门、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对接,定期不定期上门指导或集中培训学习相关种养殖技术,解决技术及销售难的问题,同时鼓励其加入合作社,采取产业大户带产业小户,产业强户带产业弱户等办法,推动产业扶贫,提高贫困人口收入。
六是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发展意愿缺乏资金的贫困户,争取金融小额贷款,政府贴息免担保帮扶政策,同时鼓励以贷入股,使贫困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增加增收渠道,七是对家居采光好且有个人意愿和一定经济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光伏发电帮扶。
(四)着眼民生,实施公共服务保障
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镇拥有中心小学1所,卫生院1所,卫生室6所,村文化站6个,村级服务中心6个,全镇贫困户新农合、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100%。
(五)落实帮扶制度
确保全镇每个贫困户有1至2名市、镇干部进行结对帮扶,市直驻村第一书记实行每周五天四夜扶贫工作制度,帮扶干部根据自身所能和群众所需,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协调发展项目,开展技术培训,培育致富产业,寻找致富门路。
(六)广泛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
为了充分调动参扶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工作的良好氛围。镇、村开设了扶贫网络。利用广播、媒体、宣传横幅、宣传标语、新闻报道等多形式,对帮扶工作中的典型事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宣传,在全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三、主要成效
一是初步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群众主体,社会主动,全民参与,合力攻坚的思路,有力推进了扶贫工作开展,初步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为下一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发挥了特色农业优势,促进了产业发展。最大限度聚齐扶贫要素,积极
夯实基础,培育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按照长中短相互结合的思路,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以稻虾共作为长远发展的主产业,中期重点发展以生猪、鸭为主的畜牧产业,近期重点发展的葡萄种植业和劳务产业。
三是完善了社会保障工作,改善了民生。通过开展教育扶贫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开展卫生扶贫,加强乡村卫生院(室)建设。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大病医疗救助,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应保,解决
了困难群众生活难的问题。
四是拓展了帮扶格局和方式。打破常规资金帮扶的传统,将扶贫工作输血转变为造血,改变了贫困户“等、要、靠”的陈旧思想,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
五是加强了党群干群关系,转变了工作作风。发扬了领导亲自抓,部门真心帮,群众积极干的精神。市、镇领导亲自扶贫抓典型,逐步摸索出了扶贫开发之路。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帮扶,贫困户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寻找脱贫致富门路。
四、几点体会
精准识别是前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是要找准贫困对象,分析致贫原因,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真正的扶贫对象进入帮扶范围。
精准帮扶是基础。在摸清了每户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后,需对不同情况分类施策,明确具体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帮扶精准有效。
产业扶贫是核心。关键在于转变观念,目前部分贫困对象等、要、靠思想严重,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等要政府输血。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树立目标,实现“我想脱贫”;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增强致富本领,实现“我能脱贫”,让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先发展起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案例材料五
__县开觉村昔日被称作“三无三多空壳村”,辖18个小组565户2389人,有贫困户211户、820人。全村无支撑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像样村道,贫困户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破旧房屋多,被__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精准扶贫贫困村。
然而,现在的开觉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层层梯田云
集点缀,干净整洁的羊肠小道牵连万家。一幅“天蓝、山绿、水清、地净”的美丽新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据开觉村党支部书记张小珍介绍,“开觉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开觉郎,红苕拌饭酸菜下。”这是我们开觉村以前的真实写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而如今开觉村紧扣“村集体有收入,老百姓得实惠”的目标,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切实解决“空壳村”难题,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群众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山旮旯里的小山村演绎出这样的跨越传奇?
自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分类指导,政策扶持,把开觉村打造为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大力推进发展壮大开觉村级集体经济工作。__年,开觉村获国家财政专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100万元,采取利润40%用于滚动发展,55%用于村民红利,剩余5%用于贫困户专项资金的资金管理模式,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
盘活闲置资源
筑牢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开觉村根据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对于村集体的闲置土地、废旧办公场所等存量资产,采取单独经营、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实现集体资产增值,筑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根基。__年该村对原大沟乡政府的办公楼进行了重新整修,把闲置的一楼办公室改建成门面8间,以每间每年7200元进行出租,__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76万元。同时该村开展了以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在村级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300余户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发展青钱柳、茶叶、核桃等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200余亩,其中青钱柳和茶叶1200余亩已进入初产期,经测算初产期每亩可实现收入3000元,入股农户通过约定的2:8比例分红,每亩可实现600元收入,按平均每户入股5亩计,可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
以资金或土地入股
农民成了股民
开觉村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度,破除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引导贫困户办理“特惠贷”,贫困户再以“特惠贷”资金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成了股民,为精准扶贫户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该村根据村情实际,采用“支部+信合+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种植
11和乡村休闲旅游为主的村级集体经济。8户贫困户通过“特惠贷”向信用社贷款40万元,入股到村“两委”引办的高山农产专业合作社的黑毛猪养殖产业,钱变股金,贷款由合作社直接偿还,贫困户不担任何风险,直接分红,每年1万元可直接获利800元。同时注重产品深加工,分别成立开觉村苗家黑毛猪老烟刀加工厂和开觉村苗王刨汤体验店,极大拓宽了黑毛猪产品的销售渠道。潘才秀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由于身患疾病,根本无法发展产业,通过“特惠贷”,他不仅参与合作社做起了股东,还使他的就业问题有了保障。
同时该村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__亩,投入50余万元发展稻田养鱼规模产业。积极协调5户精准扶贫户“特惠贷”25万元,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参与养殖场分红。目前,已投放鱼苗1万尾,预计__年底产值达25万元以上。
此外,该村还着力打造380亩集体经济蔬果园,成立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金秋梨、草莓、核桃、生姜、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作物。村集体出资金占主要股份,50余农户以流转后的土地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一方面到种植基地务工,另一方面年底收股金,有效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问题。
选好路子做大产业
分好蛋糕惠及群众
开觉村“两委”充分挖掘利用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好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路子,与群众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惠及到广大村民。该村找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组建村级建筑施工队1支,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撑。企业(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占有产业发展70%的收益权,群众以自己的土地入股,占有产业发展20%的收益权,村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代办手续等事宜,占有产业发展10%的收益权。同时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优势,着力发展旅游综合服务业。__年采取村集体和村民集资入股等方式,成立__县西江苗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农家乐、旅店、旅游咨询服务、产业促销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业务;并与省内外多家旅行社合作,提供餐饮、住宿、导游等旅游综合服务,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该村还采取“村集体+旅游协会+群众”的方式组建开觉民族旅游文艺队,在吃新节、苗年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在举办“苗寨好声音”和“千名姑妈回娘家”等活动,旅游旺季每周可收入2万多元,预计每年增加3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一部分资金按入股份额以红
12利的形式分给了群众。
实践证明,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保证,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已经走上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之路的开觉村,正在迎来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飞跃。
截至目前,开觉村已全面“脱壳”,村民人均收入由__年的1200元增至__年的6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且越发壮大的转变,村级固定资产积累达200多万元。
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案例材料5篇
13
篇三:脱贫攻坚典型事迹300字左右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扶贫事迹3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扶贫事迹3篇
01提起脱贫攻坚,最让我难忘的便是那段到村扶贫的光阴。从吉林伊通镇关家村包村干部到关家村的“小林书记”,到贫困户王中生的帮扶责任人,再到镇青年志愿者爱心效劳队的志愿者。一直以来,我坚持学习业务知识,学深悟透扶贫政策,立足包保贫困户情况,加强扶智与扶志,用真心收获真情,不断收获脱贫攻坚路上的“小确幸”。
真心请教,立志于“学”,收获扶贫“业务熟”。作为一名年轻的90后包村干部,我认真向单位经历丰富的老同志、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关家村村屯干部请教,认真学习脱贫攻坚业务知识,详细理解脱贫攻坚各项程序,学深悟透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脱贫攻坚工作的要领方法,翻开工作场面。组织召开脱贫攻坚政策宣讲会,下发扶贫政策手册,并根据关家村每户贫困户的详细情况,对照扶贫政策,充分利用各项扶贫政策,有重点及针对性地宣传医疗、金融、教育等政策,让贫困户能真正享受到扶贫政策,确保扶贫政策户户知情、人人知晓。比方,向因病致贫户宣传医疗扶贫政策,向有意向开展产业的贫困户宣传金融扶贫政策,帮助联络贷款,如胡鹏峰妻子因为癌症晚期家庭贫困,有养牛意向,与村里和镇里积极帮助联络信誉社去家里实地踏查,为其研究贷款事宜。
不惧困苦,立志于“勤”,收获百姓“暖心笑”。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刚担任关家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我对农村工作、全村贫困户根本情况除了材料上的文字,几乎一无所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到村锻炼,我对全村XXX户贫困户的根本情况、大事小情,做到张嘴就来,情况全掌握、困难全清楚、贫困户全熟识,贫困户们对胖乎乎的“小林书记”也印象深入,都知道有个经常来家里嘘寒问暖,积极解决问题的“小林书记”。在农忙的时候,凌晨五点就到村上带着村屯干部走访贫困户,核查核准贫困户
。知道贫困户徐国春的大米见底了,便自掏腰包给徐国春家买了自家吃的大米,一直因为脑出血后遗症行动不便经常喜怒无常的徐国春见到“小林书记”总是笑嘻嘻的;知道徐国春的妻子照顾徐国春在收苞米时精力不够,便协调村干部帮助借用收苞米的机器;知道贫困户徐铭浩在读书,便积极帮助研究教育帮扶相关政策;知道贫困户吴亚山的妻子因为拉苞米途中摔下来住院,便去看望并自掏腰包送上慰问金......
认真做事,立志于“干”,收获效劳“大温暖”。第一时间参加镇里的青年志愿者爱心效劳队,与其他志愿者共同自掏腰包购置大米、面粉、豆油、面包、方便面等慰问品走访慰问贫困户,尽力帮贫困户排忧解难。对一些身残志坚的贫困户,向他们学习身残志坚的珍贵品质,并帮助其寻找就业时机,致富增收。对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为他们准备文具、书籍等,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效劳队所走过的村、所去过的户,那一句句“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一定会积极乐观走出困境。等过段时间我家院里的杏熟了,欢送来我家吃杏。”“谢谢姐姐!谢谢哥哥!”“谢谢孩子!有空再来!”无疑是脱贫攻坚志愿效劳中收获的大温暖,每当想起那些话语、那些感谢、那些笑脸,就有了奉献爱心、助力脱贫攻坚更大的动力。
虽然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能做的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我愿意怀揣着年轻人的“脱贫梦”,带着对困难群众真挚的关心以及对脱贫攻坚志愿效劳工作由衷的热爱,用真心收获真情,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奉献青春力量。
02连日来,湖北丹江口市积极应对疫情对外出务工、扶贫产业、脱贫工程等消极影响,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统筹力、战斗力,发动“红色引擎”拓产业保增收,多措并举稳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战双赢”。
三级联动构筑战斗堡垒。深化推进村书记述职评议活动,结合疫情防控开展村“两委”班子研判评估,加大不称职、不胜任干部调整力度,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调优配强驻村帮扶力量,深化“户户走到”活动,进步驻村工作质效。大力整顿软弱松散村党组织,重点围绕村级债务、阵地建立、班子成员才能素质、效劳才能等进展分析^p评估,抓好整顿提升。市、镇、村三级联动,坚持“市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市直部门包驻点村、各级干部包户”的脱贫攻坚包保责任制。完善精准扶贫教育培训、督办检查、考核考评、鼓励约束等机制,选派精兵强将驻村,全市成立XXX个精准扶贫工作团,选派驻村干部XXX名、包户干部7400余名,实现XXX个村全覆盖。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包户干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树立致富信心,引导产业开展,做细做实脱贫帮扶工作。
因势利导拓宽致富途径。依靠资和政策优势,不断拓宽脱贫致富途径。坚持“市有支柱产业、镇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工程”,突出“两为主、两加强”(以现有产业为主、以种植业为主,加强品牌农业、加强生态观光农业),全市扶持龙头企业40家、专业合作社953家、家庭农场XXX个、种养大户XXX个,已建成柑桔基地XXX万亩、茶叶基地XX.X万亩、中药材基地4万余亩、核桃基地9万亩。大力开展新型工业(六里坪汽车产业园片区、丁家营-浪河轻工服装产业园片区、水都-白果树沟-东环工业新区水资食品饮料产业园片区),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新材料、水资及食品加工、轻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吸引群众就近务工。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借助仙山秀水资优势,挖掘文化潜力,推进“旅游+扶贫”,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名村,创办一批特色农家乐、乡村民宿,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稳固脱贫攻坚成果。
减负稳岗助力复工复产。成立企业复工复产效劳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3名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人员出行工作组、交通和物流保障等5个工作组,XXX名市级领导带头,XXX名各级领导干局部驻各个企业,实现企业帮扶全覆盖,为企业守好“防护门”,把好“复工关”。积极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金融堡垒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复工贷”“放薪贷”等专项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过渡性担保、延期还款、自动授信等效劳,保障受困企业及时复工消费和疫后稳定消费,帮助企业克制困难、共渡难关。为104家用工单位发布用工岗位8000多个,发放本地用工信息需求表10000余份,引导有务工需求的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及时发放就业、稳岗返还补贴。成立返岗效劳工作专班,建立农民工返岗条线受理机制,按照“条块结合、集中整合、分域组织、统一运送”的原那么,引导务工群众“错峰”有序外出。截至目前,丹江口市返乡农民工50XXX人,已完成返岗就业49XXX人。
03从横冲直撞的23岁走来,到如今笃志成长的25岁,3年的脱贫历练,3年的基层理论,从少不经事的毕业大学生到脱贫攻坚的小干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赛道上,我和所有一线扶贫干部都奔跑着、冲刺着、收获着,用拼搏的汗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三朵花。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了一朵名叫理论的花。接触扶贫从全面摸排开场,当时还是扶贫小白的我跟着同事入户走访,卡着一厚沓农户摸底信息表和民政部门导出的收入数据敲响农户的大门,学着同事的样子一项一项询问,一条一条核实,一户一户记录。14天的时间里,我和单位其他同事一同完成了领导布置的6个行政村的摸排任务,汇总到最后一个数字的时候觉得自己无比骄傲,这些数据都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算出来的啊!后来渐渐接触扶贫调研,经常跑到村里和村里的百姓交流,问问他们对于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听听他们对于村集体经济开展的思路,自己去地里看看经济作物的长势如何......脱贫攻坚的工作经历了我,理论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途径,生木造屋是不可行的,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基层的问题还要从基层群众身上入手,最真实的数据也要从基层群众上获得,第一朵理论的小花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一朵希望的花。苗志刚是张全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双腿残疾靠轮椅行动,还记得初次去他家的时候那间杂乱的屋子、有些缓慢的眼神和略带些自暴自弃的样子。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失去双腿不能自由行动的他对将来的生活并不抱有太多的希望,眼看年幼的两个儿子还等着他抚养长大,我和村里的第一书记商量着给他一笔启动资金,让他和家人选择传统豆腐加工工程合作经营,全家人“报团取暖”开起了小作坊。苗志刚负责日常财务管理,父亲和兄弟负责消费和跑外销售,母亲和妻子协助制作豆腐,一家人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红火”,苗志刚的脸上也开场出现了笑容。2年下来,他用豆腐作坊盈利的资金购置了10只羊和6头肉牛,建起了标准的养殖基地。他还想利用残联的残疾保障资金和小额金融贷款的政策,承包附近100亩土地种植苜蓿等草料作物,将豆腐坊消费剩余的豆渣、浆水以及紫花苜蓿作为牛羊的增肥饲料,形成互利开展的种养产业链。让贫困户从自暴自弃到心存希望,这大概是扶贫干部最大的成就,第二朵希望的小花在每个人的心底破土抽芽。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一朵奋斗的花。曾经也对扶贫这项工作抱有疑心态度,我能做好吗?这些工作我能完成吗?到底还要不要坚持下去?夜深人静大楼里加班的时候,看着窗外的弯月,说没想过放弃是骗人的。可是每留神里的退堂鼓出现,脑海里就想起领导、同事的鼓励,想起入户聊天时贫困户的笑脸,想起村民对于将来生活的向往,就觉得自己身上使命重大、不容放松。我的工作、我的努力很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会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况且还有那么多支持我的人,有什么理由退缩停滞不前呢?2022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决战决胜期,擂战鼓、落重锤,更需要我们所有扶贫干部勠力同心、奋力前行,去斗贫,去战贫,去打赢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想同所有一线扶贫干部,以奋斗的节奏谱出最美的脱贫攻坚曲,以实干的节拍唱响最亮的时代最强音。决胜时刻比干事比勇气,第三朵奋斗的小花在神州大地上摇曳绽放。
窗外的柳条抽了新芽,路边的空地吐了新绿,脱贫攻坚的冲刺终点线就在前方,心有花香,路阻也易,我们一起加油冲!
篇四:脱贫攻坚典型事迹300字左右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三篇1xx,男,53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自2015年8月被县粮食局派驻歇马乡立新村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工作兢兢业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党的宗旨,尽显优秀党员本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立新村的扶贫攻坚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一、深入百姓,摸清家底
2015年8月底,在与驻村工作组完成工作对接后,与驻村扶贫工作组其他同志一道立即开展入户调研工作。坚持白天入村入户调查,晚上组织村民小组座谈开会,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关怀,从最初的怀疑、观望改变到接受与配合,每天超负荷工作超过14小时以上,奋战在精准扶贫第一线,周末经常加班,提前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精准排查与识别任务,确保零误差。通过精准识别后本村贫困户由原来的31户清退了18户,现在只有13户;低保户由原来的25户增加为29户。
xx通过细致的了解调查,掌握了立新村的基本情况,找出了立新村最突出的问题:一是饮水工程问题。大部分社人畜饮水水质差,长期影响村民身体健康。二是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影响村民生产生活。三是本村1500亩复选9号茶树出现大面积老化、死亡现象,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四是该村矛盾较多且有2个重点稳控对象长期越级缠访,信访维稳任务重。
通过全面了解全村基本概况、经济结构以及社情民意,并结合实际制定了《歇马乡立新村“第一书记”“一村一策”扶贫方案》,建立了三本台账。
二、结对帮扶,点亮希望
所谓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贫穷实质上就是教育缺失导致的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经济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愚昧程度的加剧和社会不稳定性。教育扶贫既能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改变命
运,又能让他们感受人间温暖。从而在成长中学会感恩,感恩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xx同志为贫困户的在读学生带来了新的书本、文具,动员社会各方为贫困儿童带来慰问金,争取县粮食局等部门党员结对帮扶13户,给予了资金和物资等合计5000元。去年8月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的一名尿毒症患者家庭的贫困大学生张甜甜因家庭贫困无钱入学报名的情况后,争取县粮食局和县总工会筹集4000元资助她,他自己也捐助她300元现金,同时积极鼓励她要奋起拼搏,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使该生顺利入学。xx调动各种有利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在精准的教育扶贫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三、多管齐下,助贫增收。
(一)积极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增加收入,走产业脱贫之路。
在种植业发展发面,2015年11月,xx带领村民代表22人到峨眉龙门乡核桃种植基地考察学习核桃种植技术。10月份在县林业局为立新村争取到示范核桃种植100亩(折合人民币约3万元),12月在1社、6社完成栽种优质核桃2500株,另外对31户贫困户发放核桃树苗每户10株;11月,对5社、7社对残林200多亩通过林业局批复砍伐进行改造,种植台湾青木优质树。在今年3月前已全面完成栽种。户贫困户种植石斛9000株,给予每户2000元政策性补助。2016年3月,争取了世界宣明会对立新村无偿捐助核桃苗16000株,在立新村7个社种植面积800亩(折合人民币24万元),3年后,每亩核桃收入5000至10000元;3月,到县林业局为该村争取到优质香樟树苗50亩种植项目,现在核桃树、石斛、台湾青木、香樟树苗长势很好。
在发展养殖业方面,2015年10月,争取县粮食局帮扶该村20户贫困户,向他们发放了400只小鸡(每只重约2.5斤),200斤鸡饲料和鸡药,折合人民币10000元,已全部长大出售,每户增收1600元以上;今年8月,争取县粮食局向该村15户贫困户发放仔猪15头(每头重约20公斤),折合人民币10000元,现长势良好。出栏后,每户将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
(二)带动群众修建林区通道,增加林业收入。
xx和立新村支两委一起结合该村7社山林面积大的实际和群众的强烈愿望,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调整土地、动员个体户,发动群众,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于2015年10月动工修建长1500米宽3米的林区通道,现已投入使用,有效增加了山区农民林业收入,方便了周边群众生产、生活。
(三)为老百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贫困户脱贫摘帽。
2015年10月,在xx的努力下,向上争取项目,于本村2、3、4、5、7社修建了过滤池、蓄水池共7个,解决了当地人、畜长期饮用地表水的问题,有效保障了山区村民健康。在全面了解掌握村民生活情况和贫困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向县、乡民政申报,为立新村沈位平等4户(9人)申请到了农村低保帮扶。
2015年11月,为该村3户人(低保户和贫困户)争取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共计19000元。2016年春节期间,向县级部门争取对10户贫困户、困难老党员和孤儿送去慰问物资折合人民币4000元。
2015年8月至今介绍贫困户外出务工5人,每人每月收入近2000多元。
经过一年来努力,该村2015年3户贫困户实现脱贫,2016年全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已达3500元以上,实现全村贫困户预脱贫。争取2017年贫困村摘帽。
(四)强化思想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经过调查研究,xx同志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组织涣散、党员作风疲软,党组织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的情况后,积极开展党建思想工作,凝聚人心,促进团结发展。
一是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实施“堡垒提升工程”,组织全村党员学习“亲情工作法”,“两学一做”强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
二是积极化解信访难题,维护社会稳定。通过主动下访,建立信访台账;对该村3社自1988年起长期到北京,省、市、县各级上访的群众采取促膝谈心、政策宣传、亲情感化等方式,8次到他家做工作,协同有关部门于2015年10月成功化解了该群众长达27年的信访难题,有效维护了该村和谐与稳了。
一年来,xx努力工作,每周坚持到村开展工作至少4天,并认真写好扶贫周记,得到了县、乡党委和群众的一致认可,被评为歇马乡201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被推选为“中共歇马乡第十六次党代会”党代表,今年4月受到县委组织部通报表扬。11月30日参加夹江县驻村“第一书记”述职演讲比赛中荣获优胜奖。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三篇2**,男,壮族,生于1981年7月,本科文化,2005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县**镇扶贫办副主任。
自全国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一句“历史选择了我们,很荣幸!应责无旁贷”。该同志立足岗位,主动作为,连续四年年终考核被评为优秀。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带着对农村的热爱和群众的感情,充分发挥精准扶贫滴灌管道疏导作用,围绕六个精准,进村组、入农户、奔走于田间地头,调查摸底、总结经验,扑下身子钻研业务、解民忧、帮民富。
扎根农村摸路子
精准出击初显成效
2016年,他带着工作队驻村了,格当村位于**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耕地稀少,属典型的石漠化山区。居住汉、苗、彝三种民族367户1547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8%,是全县46个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之一,也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结对帮扶,并派驻了一名第一书记“秦书记”。他们一起进村入户,对户、村的脱贫状况逐一进行分析,常常坐在村头、贫困户家里召集群众探索脱贫原因、怎么改变现状等等问题。
通过问题为导向系统精准制定《格当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增收、集体经济建设多方向出击。实施陶家垱、街子堡、新寨、砟子门、苏麻弄5个村组村内道路硬化2780米,建设龙哩、街子堡2个村组卫生公厕,建设街子堡村小组垃圾处理池。实施未通公路村组道路建设。为及早改变未通公路村组群众出行难问题,修通了哈家口村小组至木央镇苏麻湾村小组断头路1.2公里,启动了哈家口村小组至老寨村小组道路建设,结束苏麻弄、哈家口2个村小组不通公路的历史。加大路网建设投入。将格当村委会13个村小组进村
道路共16.5公里全部硬化,彻底改变格当村交通状况。加大公共卫生投入。规划重建格当卫生室,提高群众求医的保障水平,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和环境,减轻群众负担。实施小曹、大湾、哈家口等村内道路硬化4300米,建设兵州、砟子门、大湾、哈家口等村组卫生公厕,建设老寨、兵州、石梯子、小曹等村组垃圾处理池。正在建设小曹小组、大湾小组通村硬化道路8公里及村内道路1万余平方米,建设13个村小组太阳能路灯73盏,不断美化净化农村环境。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实施格当水库灌溉片区机耕路及延伸灌溉沟渠配套项目建设,建设机耕路3600米,修建涵洞11个、三面光灌溉沟渠3400米。投入资金152.5万元建设电力提水工程解决陶家垱、大湾、达浪、苏麻弄、哈家口5个村小组146户618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安居房改造建设工程,在最高检和州人大、州中医院及县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改造了58户贫困户危房,其中统建6户。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促进扶贫发展的作用。新建老寨、达浪、陶家垱等8个党员活动室及活动场所。组织电焊工、砌筑工、电工、厨师等技能培训,参加培训人员326人次,取得初劳动技能证书301人。引导致海南、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区务工。以“村委会+农户+土地资源整合入股”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400多人发展增收产业。
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2017年1月,他被调回镇扶贫办担任副主任,**镇被列入脱贫攻坚“先遣团”,计划2017年脱贫出列。作为“先锋战士”的他,努力学习兰考、井冈山等全国优秀脱贫攻坚工作经验,认真研究**镇贫困状况,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岗位。为最真实的掌握贫困现状、存在问题,他用2个月时间走村入户,完成133个村小组、1201户的走访调查。
精准识别,组织学习、培训会议30余场,并进村参与贫情分析会议,与驻村工作队一起战斗在一线。同事们都称他为“工作狂人”,他带领信息录入员,在学校微机房连续奋战20天,每天最多休息6个小时。有两次单位停电了,他抱着自己的电脑,带着信息员去“泡网吧”。完成全镇贫困户信息精准录入及修正。全镇剔除错评户586户
2270人,新识别132户438人,脱贫返贫户10户41人,未脱贫266户1221人,最终锁定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048户4338人。
精准施策,系统精准编制《**县**镇脱贫摘帽工作实施意见》、《力追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镇危旧房改造实施方案》、《**镇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镇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库建设工作方案》等。实施甘蔗种植、食用菌种植、沃柑、芒果种植及传统种养殖相结合为战略思路,结合扶持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实施3个行政村道路硬化43公里,新改建进村公路或生产道路25条52.5公里、硬化39个村小组村内道路33.29公里,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架设人畜饮水管道440公里,新建小水窑521口,全面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新改造5个村小组农村用电问题,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得到全面改善;实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项目,新安装户户通广播电视3600户,实现全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以上;拉通网络光纤线路到3个社区、9个行政村,互联网行政村全覆盖;建成一批村卫生室、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三篇3xx,男,45岁,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起进入圣本村村级班子,二十多年的时间,该同志脚踏实地、做事公正、敢于担当、努力创新,积极引导圣本村全面发展。
在镇党委、政府和村支部的正确领导下,该同志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全村人民,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维护社会稳定,较圆满地完成了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努力为全村的各项事业发展尽职尽责。
贫穷不是农村的象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时刻牢记为民宗旨,尽到公仆之责,才能更好地为村民谋利益。自上任以来,该同志心里始终装着圣本村871名村民,根据全村地处丘陵,离省道305线较近的区位优势,提出了“内外并举,优化产业结构”的工作思路,即:对内,改善村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椪柑和标准化蔬菜种
植;对外,利用资源和地理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发展其他农业项目。
一、加强管理,推动村级事务发展。
(一)推行阳光村务。结合圣本村实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该村“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特别是对村级资产、资源、资金即“三资”进行了全面清理。摸清了“家底”,扎实的推进了该村“三资”清理工作。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力争村务、财务公开,切实维护好村级党风廉政建设成果。
(二)加强民防应急。在镇武装部的的带领下,与村书记认真学习民防应急工作法,根据该村实际,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应急管理,制定了村总体应急预案及地质灾害、重大动物疫情、地震、火灾、卫生、信访、道路交通、建筑物倒塌等专项应急预案,并且各项制度上墙。同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各类应急培训、认真开展应急演练、大范围开展应急科普教育宣传,从而使该村民防应急工作上了新的台阶。
二、发展产业,尽力促进群众增收。
(一)发展标准化蔬菜种植产业。为避免蔬菜价格波动影响菜农收入,去年以来,多次到双碑、万华等村调查摸底,最终确定以反季节优质蔬菜占领市场的思路,引进黄瓜、无筋豆、海椒等名优品种10多个,全面推进标准化蔬菜生产种植,长期给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的超市供货,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
(二)推进圣本椪柑培管销售。在全体村干部的积极努力下大力培育椪柑,引进先进种植管理技术,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有针对性地使用专用肥料,采用树冠覆膜保鲜技术,让果实留树继续发育提升品质,按果实大小一致、果实形状一致、果实色泽一致等“三个一致”标准推广分级技术,提高椪柑销售均价。积极争取镇政府资金10万元打造圣本村椪柑培育基地150亩,树立“圣本椪柑”品牌,组织开展技术培训4期次,培训果农1500余人次,全面完成了椪柑增收培训工作,一年来为果农增收26万元以上。
三、加强服务,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发展。
(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该同志组织、协调3社、8社群众集资、投工投劳,硬化社道3公里。经过乐山市中区悦来乡白杨坳村的1社社道,原路宽2.5米,到白杨坳村开展思想动员、丈量土地面积,多的时候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水都顾不上喝,饭也顾不上吃,经过大力协调,在白杨坳村社干部的支持下,成功拓宽社道至4米。
(二)推进民政、计生等工作。下社入户挨家调查摸底“低保”“五保”名单,集体评议“低保”“五保”“特困”“残疾人”名单,复核“两保”人员18户。申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5人,发放奖励扶助金36人。
(三)“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工作。在镇文化站的带领下,圣本村“农家书屋”开展如火如荼的建设,对书籍进行了接收、搬运、登记、分类、编号等,3000余册书籍全部落实到位。督促图书管理员做好借阅登记和卫生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学习难”等问题。
(四)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圣本村成立了宅基地确权发证领导小组,作为组长,xx同志积极带领村两委对全村285户房屋进行了测量,确保了村级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的顺利完成。
(五)接受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工作。严格按照镇党委、政府安排,制定了《圣本村接受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方案》,成立了村级领导小组,落实了保洁员8人,修建垃圾池10个,村规民约全部上墙,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全部发放到户,组织人员对全村的沟渠、道路及房前屋后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以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第二篇:脱贫攻坚先进事迹
先进典型材料包括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事迹材料是先进典型材料下属的一类文体。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脱贫攻坚先进事迹,供大家参考选择。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
__,男,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1月出生,现任兴安生态环境局管理股股长,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任__镇__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019年
10月任__镇__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曾获全区脱贫攻坚优
秀第一书记、桂林市优秀第一书记、兴安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任职第一书记以来,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对“第一书记”的殷殷期许,以扶贫攻坚为己任,深入村屯细致调研,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动群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领群众因地适宜发展壮大产业,有力推进了稳定脱贫和社会协调稳步发展,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改善交通条件,铺好脱贫致富道路。__村的穷根在于基础设施薄弱,虽然通了高速和省道,但各自然村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好几个自然村都是羊肠小道,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用品运输靠的都是肩挑马驮。经__多方奔走,共从后盾单位和各职能部门争取到
529万余元资金,为__村修建和硬化道路10条共86公里,新建村级办公场所、公共服务中心各一座,修缮村里的小学,为村民出行办事、儿童上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走在村里,时常能听到村民谈论“感谢上级党委、政府还有后盾单位的帮扶,感谢夏书记,我们__村都通了水泥路、砂石路。”“在没修通路之前,我们走的都是羊肠小道,买个西瓜回家要是半路提西瓜的绳子断了,西瓜也就找不回了,更别说是运什么农副产品出去卖了??”
积极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注重发挥村“两委”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经常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增进班子团结,提高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__明白产业扶贫是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他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土鸡、冷水鱼养殖和百香果、中草药材种植等技术,组织
8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到桂林参加“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播撒产业致富的火种。在他的推动下,__村发展中草药材种植吴茱萸30亩、砂仁13亩;发展规模冷水养鱼1户,年产鱼7000多斤;发展灵芝种植,规模已达
26亩;种植沙糖桔
50多亩、种植猕猴桃已达29亩,这些都有效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收入。通过发展产业,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聚焦短板弱项,精准施策聚力攻坚。2019年
10月__临危受命,结束
4年的驻村生活仅三个月便告别亲属再次出征,到__镇__村担任第一书记。__就任后立即走访全村
115户贫困户,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打造帮扶计划和措施。统筹驻村各支力量,建立问题清单,明确工作职责任务,手把手教村干部梳理工作、落实工作、反思问题,全面实施帮扶计划。针对__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__向有关部门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8万元,加装桥梁防护栏和修复水渠基脚;多方联系爱心企业,募集资金
2万元为__小学的贫困学生们提供阳光午餐和学习用品;此外还积极为村内贫困户争取价值近万元的生活、防疫物资,努力帮助困难群众破除读书难、行路难、生产生活难等难题。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
这里,点燃千古不灭的圣灯,这里,盛开父老乡亲的笑脸,这里,见证亲民为民的情怀,这里,正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嬗变。
“我生在这片土地,热爱着这片土地,群众脱贫的事,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毕生的追求。”宋埠镇谢店古村党支部书记袁建文正用看得见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自己的庄严承诺。
谢店古村位于麻城市西南边陲,是隐藏在山中的一座传统古村落,由原谢店河村、古城山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西北和红安县隔湖相望,与宋埠镇区有20多公里的路程,是典型的偏远山村。
要致富,先修路。袁建文深知,要想改变全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的进程,就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从
2015年至今,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多方面筹集资金,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党员群众、乡士能人团结一心出资出力,对全村的通垸公路全部进行了扩宽硬化、对全村的桥梁和水库全部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对各垸的公厕全部进行了整体重建、对全村的塘堰全部进行了清淤驳岸。目前,谢店古村交通便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谢店古村与外界不再遥远。
2015年,人文历史悠久的谢店古迎来了崭新的契机,谢店古村被确定为麻城市委精准扶贫和秀美乡村建设联系点,黄冈市政协副主席、麻城市委书记杨遥亲自驻点,在杨遥书记的悉心指导下,袁建文积极
带领村民筑巢引凤,畅通各项脱贫致富渠道,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并打造特色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袁建文鼓足了干劲。一方面,他结合谢店古村产业、生态、人文和自然资源特点,以古村落、古民居、古民俗等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带为基础,积极申报创建国家4A级森林景区,力求营造生态意境、文化意境、乡土意境和休闲意境,为谢店古村脱贫致富勾勒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他通过各种渠道,全力引进市场主体,开发特色旅游项目。目前,谢店古村已与武汉市公馆娱乐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出“公司+村委会+农户”的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并租赁出十几栋民居成功打造“农家乐”旅游子项目。
另一方面,他充分利用库区村的环境优势,确立了发展淡水鱼养殖的特色产业,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养殖示范区,打造鱼苗自养到成鱼出售的一条龙生产线。目前,水产养殖年产值已达到80万元以上,随着经营规模的逐年扩大,年产值正以10%的速度快速增长。
在袁建文的带领下,截止
2019年底,谢店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50万元以上,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9000多元,全村123户
324人的贫困人口已全部如期脱贫,谢店古村也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如今的谢店古村,河水清澈、天光云影、游鱼细石,广场上人们踩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吸收着省内外游人纷至沓来。
作为谢店古村的脱贫致富的领头人,早已年过半百的袁建文,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位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在白加黑的脱贫攻坚实践中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
“经自治区相关部门同意贫困村当发村脱贫出列!”听到期待已久的好消息,容县杨村镇人大主席梁凤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微笑,几年来辛勤培育的“扶贫树”,终于结出脱贫“硕果”。
当发村位于容县杨村镇东北部,地处山区,山多地少,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是杨村镇“十三五”贫困村。2015年精准入户
识别时,当发村识别出贫困户
114户
4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87户338人,贫困发生率为176%。面对当发村艰巨的脱贫任务,担任当发村挂村组长的梁凤迎难而上,用柔肩勇敢地挑起带领当发村摘“穷帽”贫困群众拔“穷根”的重任,在脱贫攻坚路上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
用脚步丈量民情
“治病首先找病根,治穷病首先找穷根”,梁凤心里明白要让群众摆脱贫困“枷锁”,过上好生活,走上致富道路,必须找准“穷根”,量体裁衣制订帮扶脱贫计划,才能让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梁凤与镇政府挂村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组成工作组,采取“走亲戚”的方式对全村
22个村民小组
772户农户进行全覆盖入户走访,对于精准识别出的114户贫困户则采取“常走亲戚”的走访方式。每到一户梁凤都会用接地气的语言主动与群众聊家常,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困难等情况。
当发村地处山区,山路崎岖,摩托车无法通行时,就需要采取步行的方式,“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早已是常态。刚开始走访时,有的群众认为梁凤只是“到此一游”式的走访,为此她还常常吃了不少“闭门羹”。“方法总比困难多,没有一颗心是捂不热的”,面对走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梁凤总是这样鼓励自己,她始终坚信只要多到村里“接接地气”,脚上多沾些泥土,多倾听群众的心声,终究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梁凤曾经花费
7小时攀山越岭步行到当发村最偏远的村民小组峡河田
5户农户家中走访。有时遇到群众外出干农活的情况,梁凤就会直奔田间地头,一边帮助群众干农活一边话家常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有时遇到群众白天上班的,梁凤则会选择晚上的时间入户走访,同时抓住群众饭后聚集聊天的机会,就地取材往地上一坐与群众召开“露天”座谈会,听取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并一一登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经过长期走访,梁凤与村民慢慢熟络起来,也逐渐掌握了当发村的村情民况。看到梁凤认真的干劲,村民慢慢改变了以往的看法,认可这位
真心扶贫的人大代表。每当碰到梁凤村民都会热情亲切地称呼她“阿凤”,有困难都会找到她帮忙。
用真心排解民忧
当发村桥头至当发村肚道路是村民到当发小学的必经之路,道路未硬化前,路面坑坑洼洼,遇上雨天就泥泞不堪,由于道路狭窄,还时不时出现堵车的情况,村民苦不堪言。得知情况后,梁凤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连心桥”的作用,三番五次进村入户向群众宣传扶贫道路政策,解开群众不愿修路的“心结”,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道路修建工作中,同时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建议,积极争取扶贫道路项目。在梁凤的努力下,当发桥头到当发肚的道路完成硬化并进行拓宽,昔日让群众苦不堪言的泥土路蝶变成平坦宽敞的脱贫致富路。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梁凤总是那样说,也是那样做的。2018年受台风山竹的影响,当发村至横山村路段塌方严重,影响到横山、当发两个村七千多名群众的出行安全。台风过后,梁凤以及当发、横山村的人大代表联名向职能部分提出修复受损路段的建议,及时消除道路安全隐患。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梁凤始终把排解民忧,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来做。2016年以来,梁凤就当发村扶贫道路共提出意见建议8条,帮助实施扶贫基础设施项目13个,当发村村级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经过人大代表以及村两委多方筹资,2019年当发村按照“一厅七室两栏两中心”的标准,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并对村委会及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村级阵地面貌焕然一新。
用实干托起“小康梦”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生活没有了干劲。阿凤来了之后,把我当作亲人,经常关心我鼓励我,每当我有困难都会找她,她都及时想办法帮我解决。”当发村70多岁的老人黎绍汉满怀感激地说。黎绍汉是当发村尖峰队村民,2015年精准入户识别时因学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未脱贫前一家
6口人挤在
30多平方的旧瓦房里,生活拮据。为了让黎绍汉一家住上安全的新房子,梁凤三番五次动员他申请
危房改造,及时帮助他解决新房子修建过程中遇到的纠纷、用水等难题,并亲自帮助黎绍汉申请小额信贷、产业奖补政策发展养猪产业,增加家庭收入。2019年,黎绍汉一家搬进了安全整洁的新房子,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顺利脱贫摘帽。
在当发村像黎绍汉一样在梁凤帮助下脱贫摘帽的贫困户还有很多。梁凤是当发村
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联系人,如今她所帮扶联系的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顺利完成脱贫的任务。除了帮扶自己帮扶联系的贫困户,梁凤还积极做好村里其他贫困户以及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把每位群众当作亲人去关心、去帮助,努力让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扶贫政策在当发村落地开花。
为了进一步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梁凤与村两委“干部”、驻村队员经过调研商量后,鼓励当发村贫困户发展油茶、优质稻、鸡、猪为主导的“3+1”特色产业,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基地,助力村民脱贫致富。通过出租闲散办公楼、入股企业、委托经营等方式,当发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2019年当发村脱贫出列,81户316人脱贫摘帽,全村贫困发生发生率由
176%降至
0.98%。目前剩余未脱贫户
6户22人也计划于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
第三篇:村主任脱贫攻坚优秀先进事迹4村主任脱贫攻坚优秀先进事迹4X,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人,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X年X月X日参加工作,X年X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从任村委会主任后,用实际行动给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X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兢兢业业,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她深知肩上担负着全村群众的殷切期望,肩负着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她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宽广胸怀和无私大爱,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亲民爱民、无私奉献之歌。
转观念,提效率,发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作物种植是X人祖祖辈辈的生存生活方式,多少年来都是用牛耕地,这样不仅费时
费力,而且一个人一头牛一天才翻犁一亩地,农闲时养牛还得需要一个人照看,不仅工作效率低且浪费劳动力。看到这种情况,X年她主动联系县农机局,带上部分村民去草塘参观学习。她自己带头示范,先买了微耕机教大家试用,一天下来,群众们发现用微耕机耕地不但效率高,而且耕出来的地平整。在她的带领下如今的X绝大部份人家都用上了微耕机。这样不仅提高了村民的劳动效率、生产效益,还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加快了农业发展步伐。
坚定理想信念,带头先修致富路。X同志于X年X月结婚到X村X组,当年村内的所有道路都是泥泞小路,每家都必备几双雨靴,走上一圈后鞋上就附着厚厚的泥,让人挪不动脚步。看到这种情景,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立志要改变这种状况。她通过对全村进行走访调研,掌握全村情况后,组织村民筹资修路,有钱出钱,有劳动力的出劳动力。刚开始还有群众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女子只能在家相夫教子而反对,而她并未因此气馁妥协,亲自带头兴修起路来。
经过二十二年的努力,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X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村、通组、串户路基本上都得到了硬化。其中X村民组是X村最远的一个组,离村委会X公里,共X户X人,其中精准扶贫户X户X人。到X村民组必须经过一条崎岖的山路,山路陡峭,地势险要,这里村民住所稀散,往往从这一家到下一家要走半小时以上。平时他们吃的米都是通过人挑或马驮到X公里以外的堡子来加工,孩子上学也在这里,看到他们生活的不易和艰辛,她心里有说不出的焦急,不知多少个夜晚为此辗转难眠。
听说县里有“一事一议”项目,她看到了希望,立马去申请从青山茶场硬化长X米,宽X米的进寨路,道路建成后将彻底改变村民生活现状。她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都夸她是党的好干部、村的好主任、群众的贴心人,群众亲切的称呼她“X主任”。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生态田园。为打造生态田园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X村辖区内治理河道改造X.X公里,征地X亩,河道两岸全部种上了花卉苗木,一到开花季节,红花、黄花、白花等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绿树成荫点辍在沿河两岸,让人们在劳动之余有了休闲观
光好去处,让大家不用出远门就能感受到田园风光。新修拦河堰二道,翻修了原有的安顺桥。新建X的断头路X.X公里,缩短了两个村的村民互动距离,方便群众观光游览。此外,还栽种了X至X场、x的绿化树X余株;在x路两旁栽种桃树、李树、杨梅树X万余株;在X栽种桃树X万株;在x种李树X万余株。X的美丽乡村正在建设前进的步伐中,相信再过两年,一个崭新的X将呈现在大家眼前。
呕心沥血,全心全意为重点项目建设贡献一份力。X年X月X高速开工建设启动后,她负责拆迁工作。接到工作分配任务后,她立马召集涉及的X户村民开会,宣传相关政策,动员拆迁。有部分村民思想不通,不愿搬迁,他们说“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习惯了,叫我们搬迁,不可能,发财离不开老屋基”。她通过“X+X”、“白加黑”不断反反复复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为他们理思路,谋发展,想办法,终于感化了他们,在上级要求的时间内完成了X户X栋房屋、X座庙宇的拆迁工作,调解纠纷X起。为加快X高速路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X年X月X铁路开工建设启动,她又负责铁路的征地、协调、拆迁等工作,共征地X亩,拆迁房屋X栋、庙宇X座,墓地搬迁X个,调解纠纷X例,从而使铁路建设得到有序开展。
代他人行孝护子,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随着出门务工人员的增加,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越来越多,相伴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X村X院组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名叫李桂莲。老人祖籍浙江绍兴,在抗战时与家人走散,当时被人带到了X,后又辗转嫁到了X院,没有生育子女,老伴去世后,跟继子媳一起生活,而他们长期在外务工,时间久了,继子、媳开始嫌弃老人,每当她下队时,老人一看见她,就拉着拉的手,眼泪汪汪的对她说:“主任啊,我怎么过啊!我现在不能劳动了,说我跟他们没有血缘关系,还拖累他们。”看到这情景,她忙安慰老人,让她不要担心,并说,他们不赡养您,还有我。
X两兄弟,由于他的父亲犯法服刑十五年,母亲又离开他们出走,杳无音讯,年幼的两兄弟只能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的奶奶长期生病卧床,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爷爷又患老梗塞,无力照顾这
两兄弟,生活十分困难。X了解情况后,立即为他们申请了低保,让他们全家生活有保障。每逢过年过节,她都会给他们家送去吃的,用的,还有学习用品,让这个家庭度过生活的难关,让他们安心的读书,并鼓励这两兄弟将来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脱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
脱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5篇
【篇一】
他叫xx,中共党员,39岁,xx县流动办副主任,在他的身上始终渗透着“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工作劲头,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的关键时刻,他自告奋勇,请战而出,被组织部门派驻到隆坊镇圪崂寺村任驻村工作队长开展工作。
把自己融入于群众之中,赢得信任
“打铁必须自身硬”。这是他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为了快速的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他把学习政策作为第一抓手,严格做到每日必学、学习必记、政策必懂、学以致用,快速的把自己从外行变行家。“吃透村情民意是关键”。在第一次群众会议他这样承诺“既然我来了,我就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绝对不说空话,不搞形式主义,一碗水端平,要让咱们村里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他是这样承诺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坚持每天深入群众,每到一户他都详细的记录,做到“五清楚”,他坚持吃农家饭,说农家话,与群众打成一片,全村39户群众没有他不认识的,产业现状没有他不清楚的,一年时间写满了4本工作日志。“凝聚力量是核心”。他把自己定为指挥员、宣传员更是战斗员,坚持每周主持召开临时党支部会议,把每件事情都落实到人,亲自组织学习脱贫攻坚最新的精神和政策,交流帮扶经验,解决帮扶短板。
把产业做优做强实现增收,是助推脱贫的法宝
在他的工作日志里有这样一段体会。脱贫攻坚就是帮助农民围绕贫困“查根源、找路子、出点子、迈步子、赶超越”。他在群众会上说“脱贫致富不仅要靠党的好政策,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
一是把苹果树变成“摇钱树”。全村果树面积达450亩,人均2.2亩,这是发展的优势,但是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是制约发展的关键,他提出首先就是要技术革新,为此,说服群众建立了100亩苹果示范园,坚持每月适时为果农培训关键技术,全年累计培训7次,参与群众210人次,每次培训他都全程参与,群众学,他自己也学,他说“只要自己懂,才能领着群众干”,村里的果园都有他走过的足迹。同时,积极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鼓励村支委成立了xx春喜农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参与,建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引导,群众对苹果的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管理有了新认识,激发了群众用科技发展苹果的热情与动力,特别是在苹果喜获丰收的时候,他积极协调10多家果商进村订购,每家的苹果都卖到理想的价格。
二是把中蜂养殖培育成增收新亮点。他抓住行政村地处森林这一独特地理优势和群众有养蜂基础的独特条件及县农业产业发展补助资金的大好政策,挨家走访、户户动员,大力发展中蜂养殖,耐心细致思想动员让群众“敢养”,落实产业补助资金让群众“能养”,定期的技术指导让群众“会养”,全年共落实产业补助资金14万元,发展规模达240余箱,为群众又找准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在脱贫攻坚的日子里,他已经把圪崂寺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总是心系这里的每家每户,在脱贫攻坚的战役里,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一名战士,再苦再累,绝无怨言,他用一个党员的标准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篇二】
xx是xx镇云堡村党总支部书记,自2014年8月任职以来,他始终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带头创业,大力发展种养业,并鼓励村民自主创业,为该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搞好民生工程改善村容村貌
“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任职还不到2个月的时间,他就争取到了挂点单位的支持,并联系村里的经济能人捐石沙、石粉,动员党员群众投工投劳,进行巷道硬化。尽管四处奔波,但他从不说疲倦。当有人问他累不累的时候,他总是
笑着答:“为群众谋福利,心里高兴就不累。”
两年时间,在xx的不懈努力和多方协调下,争取到上级资金100万元重建云堡一桥、二桥;通过鼓励村民集资购买沙子、投工投劳,争取相关单位的支持,完成巷道硬化5400米,完成环村道路硬化2.8公里;争取“一事一议”资金完成该村上大路屯、下大路屯的娱乐小广场的建设……通过努力,云堡村的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家时,都惊讶地说:“村里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美啦!”
搞好产业发展走脱贫致富路
云堡村人多地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增收十分缓慢,xx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2年,他抓住土地平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动员村民将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流转出去,由公司承包,用来建设坚果庄园、蜜柚基地,农户除了每亩地可获得500元租金之外,还可入园务工。2014年,xx又带动40户贫困户,利用冬闲田种植紫色马铃薯230亩,每亩增收1300元。
2016年,为让村民打消对种植紫色淮山的疑虑,xx自己先试种了6亩的紫色淮山,试种成功后,带动28户贫困户种植紫色淮山68亩。目前云堡村已有6个产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为云堡村实现产业脱贫提供了有利支撑。现在加入合作社的191户贫困户,大大地改善了经济状况,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
【篇三】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当然要回来奉献家乡呀。”三十出头的“80后”工程师xx先,曾月入上万元,有着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毅然放弃了高薪生活,来到xx市xx镇当起了一名“乡官”,在平凡的岗位上专注扶贫。如今,他俨然已成为xx镇了不起的“扶贫专家”。
鼓足干劲专注扶贫
2015年10月,xx先作为优秀人才进入xx镇扶贫站工作。入职的第一天,他便被“委以重任”挑起了大梁,扛起了xx镇的“扶贫大旗”,专注扶贫工作。
到岗后,他意识到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压力大、责任大。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熟悉村情民意。于是,只要有时间,他不是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就是守在办公室的电脑旁,一遍又一遍地筛选、核对贫困户系统数据。哪户没有安全稳固住房,哪户需要民政救济,哪户贫困大学生就读有困难……他总是积极探索信息统计新方法,通过比对、筛查、分类、汇总,第一时间整理出详细清晰的扶贫数据,为领导决策和部署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独特的数据分析方法及娴熟的电脑操作技巧,为他赢得了“扶贫活字典”的称号。
宣传政策为民谋利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出台了许多惠民利民的好政策,如产业扶贫、小额信贷、教育资助、社会救助政策等。作为结对帮扶联系人,xx先利用入户的机会,向群众宣传国家的好政策,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户心坎上。在联系贫困户韦耀杰的过程中,得知韦耀杰已有77岁,其子身有残疾,家里没有劳动力,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粮、养几只鸡以及养老收入。于是他联系民政部门,为该户申请了低保,又申请了残疾人生活补贴,每月加起来有330元的收入。另外,他鼓励该户利用补助资金入股xx市六畜兴牧业有限公司,连续三年每年有1000元的分红,第四年返还1万元的物资。
在联系贫困户韦园兰的过程中,他得知该户因为缺土地、缺资金,夫妻两人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家中两个小孩读书,房子陈旧、人均不足13平方米,他便通过宣传危房改造新政策,鼓励他们筹借资金自建住房,如今80平方米的砖混住房已经建好。此外,在他的帮助下,韦园兰两个小孩享受到了相应的教育资助政策;在他的鼓励下,韦园兰夫妻俩拟申请小额信贷5万元发展种植业。
发展产业助农增收
xx镇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发展产业。主动加强与产业合作社的联系,通过合作社争取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了xx先及扶贫站工作的重点。说来容易,做来难。首先,合作社水平参差不齐,且有所顾虑;其次,贫困户对合作社认识不够,不敢创新。于是,xx先在镇领导的指引和帮助下,利用周末时间走访村屯,与村干部、党员群众
一起走家入户宣传产业发展政策,为贫困户分析产业发展思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云堡村韦鸾佳黄牛养殖合作社成功申报项目,并与贫困户签订协议,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合作社和贫困户的疑虑顿时消失,纷纷主动前来申报项目或申请加入合作社。期间,xx先带领扶贫站完成了两项工作:一是制作详细的项目申报流程并填写模板供合作社参考;二是安排扶贫专干负责跟进指导,解答合作社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的疑问,力所能及地协助合作社完善资料。截至目前,该镇获得扶贫产业项目22个,覆盖率99.7%,基本做到每村、每户贫困户有特色产业。
“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一年以来,xx先扎根xx、协助统筹11个行政村的扶贫工作,狠抓住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民政救助、医疗救助、转移就业、移民搬迁,带领7名扶贫专干宣传、落实好惠民政策,协调市直单位在该镇开展扶贫工作,多举措、多方位推进xx镇的脱贫攻坚工作。
【篇四】
公公过世的那天,正是迎接自治区对扶贫工作进行核验的日子。xx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一直坚守在扶贫工作岗位上……“今年xx接手扶贫工作后,一直没顾上家,全身心放在了贫困户身上,是我们学习的表率。”和xx一起驻村的工作队员对她赞不绝口。
2016年12月30日中午,灿烂的阳光为冬日增添了丝丝温暖,恰逢xx镇赶集的日子,在xx摩托车配修店里,顾客络绎不绝。该店开业有两个月了,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店主xx一边修车一边难掩喜悦心情:“若没有党和政府的扶持,没有陈姐关怀,也不会有我的今天,以前都没敢想过自己居然当上店老板。”
xx是xx镇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说的陈姐,就是他的帮扶干部——xx镇干部xx。
第一次入户,看到xx的家,xx的第一印象就是心酸,破旧的瓦房、简陋的家具、散乱堆放的农具、布满灰尘的桌椅。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贫困?xx顾不上脏乱,坐下来细心地与xx深入交谈。坐在椅子上的xx面色发青,体质瘦弱,“我很担心,若让他站着交谈,他会摔
倒。”xx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掩不住那份担心。经过细心观察,悉心询问,30岁的xx终于敞开心扉。原来他患贫血症,性格内向且体弱多病,读完初中就待在家中。他家里共五兄妹,他排行最小,兄长和姐姐成家后,都分家独过并外出谋生计。留在家中只有年迈的父母和他,家里缺乏劳动力,又没有什么技术,父母也不敢让他去做耗体力的重活,日常开支仅靠兄长接济。
得知这些情况,xx以后在入户时,不时给他买来营养品,慢慢做xx的思想工作,激发他创造新生活的勇气。同时还带他出门去认识积极生活自我创业的同龄人,让他了解别人如何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帮助他寻找合适的脱贫办法。
xx总结了自己的扶贫经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不能‘盲人摸象’,更不能‘天女散花’,要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基础上,结合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精准帮扶,要想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达到脱贫成效精准!”依据相关扶贫政策,xx用本级财政扶持资金为xx添置了32寸的液晶电视,使他能收看央视和自治区各项扶贫惠民新闻及学习致富本领;通过申请扶贫专项资金帮其入股一万元到水八角合作社;帮其申请参加危房改造项目;帮其申请了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进行创业。
说起贴息贷款,当时xx还寻思着如何帮他发挥这五万块钱的价值。养牛?还是养猪?或是种植?根据xx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她全盘考虑,综合分析。正好xx的哥哥有一个摩托车汽配店,他曾有一段时间跟着哥哥学过简单的修理技术。但哥哥因为经营不善,早已关闭店铺。xx建议他利用免息贷款把店铺重新开起来,自力更生。在她的鼓励下,xx鼓起勇气接下店铺,10月底,修配店正式营业,“目前没有什么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是修理小问题。11月收入有1300元,12月嘛,我大概算了一下,比11月多500左右。“xx边计算边说,他现在最想参加技能培训,进行系统学习。
看到xx已经能自食其力,不仅能实现脱贫还树立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xx笑着说:“下一步,我还想让妇联的同事为他物色适合的对象呢。”而对于家人,她始终心存愧疚:“公公是抗美援朝的老红军,很支持我的工作。他病重时,我不能尽全力照顾;过世时,我不能为他守孝。这份亏欠,再也无法弥补。”xx表示,会更加努力工作,发扬一个革命家庭的优良传统,不辱使命。
【篇五】
“xx村在今年7月份完成第一批脱贫贫困户共有51户,剩余的66户贫困户也于今年10月份中旬自评后全部达到脱贫指标验收标准。”自从成为xx镇xx村“第一书记”以来,xx市人社局仲裁院仲裁员xx就把自己当成了xx人,吃在那里,住在那里,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带领xx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上任时,笔者问xx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他说:“扶贫,为xx村的老百姓多做事。”
“转移就业情况、收入情况要了解详细点。”“危房改造今年一定要完成,要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一定要及时解决。”“办理低保的情况要及时跟进,帮助他们准备好相关材料。”“要讲究方法方式,静下心来与群众沟通,把它们当成朋友亲人。”“‘八有一超’材料一定要认真收集归档。”……在xx市人社局扶贫推进会上,xx以自己在xx村开展群众工作中解决群众问题的经验,给该局干部职工上了一堂扶贫课,为该局在建档立卡、摸底调查、政策宣传等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年就要过去了,笔者问xx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他说:“脱贫,如今xx村老百姓笑开脸了。”
“加入合作社,养猪有分红。”“读书有‘雨露计划’,种养和办项目有免息贷款。”“办了低保,生活有保障,政策好啊。”……笔者在歪贝屯、上垌屯、上xx屯等村屯问及“第一书记”xx开展扶贫工作情况时,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道。
经过xx与村委干部努力,该村有31户贫困户已获得银行贷款,用于危房改造、从事服务业或发展种植、养殖业;有28户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该市就业中心举办的职业技术能力培训后,现已掌握一技之长并外出务工增入;同时,xx村通过政府支持,引进外地公司在本村采用“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发展养猪业,建设两个养猪示范基地,组织全
村贫困户参股分红,增加家庭收入。
第五篇: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先进个人
坚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老战士”
-----xx局驻村书记XXX同志先进事迹
XXX,男,汉族,四川安岳人,xx年1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80年9月参加工作。在部队服役近10年后,1989年转业到xxxx工作,现任xxx副主任、xxxxx镇耳当溪村“第一党支部书记”。
2016年XXX同志已不是第一次到基层参加扶贫,年过五旬的他已是参加扶贫工作三次的“老战士”了,1996年至1997年他xxx县乐园镇党建扶贫,2011年至2012年他赴xx县xxx镇海拉乡党建扶贫。XXX同志参加工作37年来,无论在保家卫国,还是在转业地方工作,政治立场坚定,不忘初心,作风过硬,敢于吃苦,严于律己、廉洁自律。1984年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老山战斗中立“三等功”;1989年转业地方工作后多次获省经贸委、省能源局等单位授予的“优秀扶贫工作队员”“优秀共产党员”、考核“优秀”等表彰。
立场坚定,敢于担当,始终不忘初心
XXX同志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政治上、学习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6年初省委、省政府号召省直单位选派驻村“第一党支部书记”到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XXX同志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主动请缨,申请加入驻村帮扶队,组织考虑到他年纪较大且身体又不是很好,何况已经参加过两次党建扶贫工作,没有让他参加驻村帮扶队,而是选派了他同单位自愿申请的另一名年轻同志。这名年轻同志驻村工作刚开始不到半月,由于其家庭原因驻村存在困难,这时XXX又向组织申请替换这名年轻同志,并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言:“脱贫攻坚责任重大,同事有困难也不是小事,我是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把为贫困群众脱贫和为职工排忧解难责任担起来”。就这样,这位扶贫“老战士”以实际行动,第三次诠释着“转业不转志,退伍不退色”
奔赴到脱贫攻坚的前线。
“富不富看支部”。久经党建扶贫“沙场”的XXX同志深知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村支部是脱贫攻坚战的桥头堡,更加需要发挥其战斗堡垒的作用。XXX同志初到耳当溪村时,看见该村有山有水有耕地,觉得自然条件很不错,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经过几次座谈会和遍访村民后发现,村支“两委”组织存在:班子不团结,个别村干部懒政怠政,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不高等现象。XXX同志首先认识到要抓好村支“两委”班子建设,队伍带好,才能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
“问题找到了,就必须来就是立行立改”。XXX书记立行立做,充分运用他善于抓农村党建工作的经验,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村支“两委”的“软件”建设,将全村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党章党规,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重点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并把党和政府脱贫攻坚要求及精神进行深入宣贯,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认识,促进村务工作“四议两公开”正常化,大事共同研究,小事通气商量,确保决策公正、公开、公平。另一手抓村支“两委”的“硬件”建设,利用省能源局资助的6万余元改善村委办公设施费用和自己驻村干部1万元工作经费,经村党支部集体商议,为村委购臵了办公桌椅、电脑、电视和农村科普书籍,使村支“两委”办公设施基本达到现代化办公条件。
“村委组织的战斗能力得到加强了,那么村党员干部就是脱贫攻坚的关键”。针对耳当溪村党支部多年未发展党员,全村24名党员中60岁以上有20人(占83%)的状况,XXX书记把发展党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引导村民组长、致富带头人和部分力求进步的村民30余人向党组织靠拢,现有入党积极分子3名,为耳当溪村党员培养储备新力量。
科学谋划,狠抓落实,全力脱贫攻坚
“想要富,就必须要有发展思路”。XXX书记2016年4月刚到耳当溪村时就立即开展遍访调研,存在村党支部对脱贫攻坚的思路不清晰,村干部和群众还处于观望状态,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泥泞难行,产业发展还未起步,大多数群众收入微薄,全村群众共奔
小康任务十分艰巨。
“没有发展思路不行,没有科学的规划更不行”。XXX书记邀请专家和领导到耳当溪村走访调研,对本村的发展和规划编制收集意见建议,同时召集村支两委和村民一起研究本村的发展方向与规划编制,采取“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开门谋发展与编规划。在2016年下半年,耳当溪村有了被广大群众称为“耳当发展蓝图”的3年发展规划。规划特别结合了“5433”扶贫基金项目,形成了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村新面貌建设的一条龙发展规划,切实将“5433”项目中1785万元的扶贫基金用在“刀刃上”。
“发展思路和规划确定了,如何落实到位的关键就在于干部”。XXX书记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积极深入全村各寨各户,既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和发展规划,又积极化解群众矛盾,在不到3个月时间内,全村在家常驻的3000余群众都认识了省城来的朱书记。XXX书记驻村一年半以来,积极落实中央和我省的脱贫攻坚政策,完成了对全村190户精准贫困户保障、281户(459人)低保评定、28户“四类人员”危房改造、59户易地搬迁、“5433”扶贫基金项目实施方案等工作,有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32起。特别是XXX书记团结全村干部群众,以对接项目落地为抓手,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农村产业发展。一年半的时间,耳当溪村共建成产业路4.3公里,通组路3.8公里,饮水池100立方米,村民补种300株核桃、2500株樱桃、2000株板栗。特别是2016年8月,在村内推行“公司+金融+农户+保险”黄牛养殖项目,共养黄牛130头,带动贫困户26户,每年每户增收5000元。引导合作社和农民种植莲藕80亩,投放鱼苗、泥湫各2万尾,种植羊肚菌15亩、大球盖菌2亩、辣椒300亩、植板栗2000株、核桃2000株,散养土鸡5000余只,花椒、菊花、黄花菜各种植100亩,太空玉米5亩,通过发展产业带动了40户贫困户发展。2016年底耳当溪村成为沿河县谯家镇率先脱贫出列的贫困村。2017年起,全村正大踏步向“山清水秀、种养丰富、村民幸福”的小康村前进,XXX书记谈到耳当溪村在2020年实现小康目标是铿锵有力地答道“有绝对把握”。
敬业奉献,吃苦耐劳,为群众办实事
“干部干没干,群众眼里看”。在群众眼里的XXX书记属实是“老战士+老黄牛”,无论天晴下雨、月朗星稀,都能看见他在田间地头的身影和听到他与群众促膝谈心声音。由于超负荷工作,原患的腿疾愈发加重,但他都是痛了就吃止痛药,就又奔走在遍访入户和项目落实的路上,实在疼得不能行走,就到贵阳打一针封闭后又马上忍疼返村。他身体在做“减法”,与群众关系却在做“加法”,和村民关系变得更加亲近,村民长期未解决的问题都愿向他讲,更愿服他“管”。如:刘承勇因危房问题多次找村委会反映,由于他家原来没评上精准贫困户,不能发放改造资金,现在他身患疾病,老房随时有倒塌的危险。XXX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实地查实并及时向相关部门申报,将其列为精准贫困户,获得了危房改造资金。又如:2017年春节期间,贫困户陶通娅家房屋受火灾,其家庭情况困难,姐妹俩正上初中,父亲已病故,母亲长年外出打工,成为无住房户,XXX书记通过筹集2200元解燃眉之急后,又为姐妹俩申请易地搬迁项目。
在为群众办大量实事的同时,XXX书记还充分利用自身人脉和社会资源,为耳当溪4个幼儿园12O名孩子筹集到捐赠120份玩具和600本图书;筹集到8000元对耳当麻石幼儿园教室进行修缮、课桌椅添臵和教学器材更新;争取到本村冬修水利资金30万元、农村绿色照明工程项目资金20万元;建成3个村民文娱活动场所。
严于律己,廉洁自律,坚守善始令终
XXX书记始终牢记“第一党支部书记”责任,在驻村工作中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从严要求自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特别是针对脱贫攻坚中的惠民实事,切实做到施策精准、实时公开、件件落实,确保群众的事均执行到位、监督到位。XXX书记始终认为,脱贫攻坚大计,是要求党员干部不仅仅为贫困落后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协力、更加密切。作为一个驻村帮扶的“老战士”,XXX书记表示,在驻村工作中在上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按照“耳当发展蓝图”,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攻下本村脱贫攻坚“硬骨头”,实现本村小康目标,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而坚守在驻村“第一党支部书记”岗位,不达目的不言弃,不获全胜不收兵。
推荐访问:脱贫攻坚典型事迹300字左右 脱贫 攻坚 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