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事迹材料如果说世间有平凡的话,那么教师这一职业可谓平凡无奇;如果说社会有清贫的话,那么乡村教师这一角色可谓清贫无比。人们常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事迹材料3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事迹材料篇1
如果说世间有平凡的话,那么教师这一职业可谓平凡无奇;如果说社会有清贫的话,那么乡村教师这一角色可谓清贫无比。人们常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长年工作在乡村小学,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艰苦的条件下的乡村小学教师便是平凡清贫中的红烛,他们默默地发光发热,不问报酬,不计名利。邵焕文老师就是这样一支红烛。
邵焕文,武穴市龙坪镇牛车小学教师。1975的参加教育工作,一直在柘湖点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该教学点地处落后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教学条件艰难:学校只有平房几间,而且年久失修,一遇雨天,教室里就“雨脚如麻无断绝”。为了改善教学环境,邵焕文同志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日,自备工具和材料为学校整修校舍。经常是一忙就是一整天,别的教职工都回家了,邵老师还在学校忙得不亦乐乎。学校附近的乡亲看到邵老师这么辛苦、这么爱校,都被感动了,都愿意来为邵老师搭手。一次次,一回回,三十年来,经邵老师的手整修的校舍虽然只有那么几间,但它们经过多次维修,一直用到现在。每每看到孩子们坐在修葺一新的教室里安心地读书,邵老师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春花最美丽,孩子最可爱;但更可爱的是那些热爱孩子们,爱生如子的老师。20xx年邵老师的学生王应珍上课时突然倒地,教师里一片骚动。情急中,邵老师连忙安排好其他学生,自己背起王应珍,往几里外的村卫生所一路跑去。由于王应珍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照料,他一个人一直守候在卫生所里,并为该生的抢救治疗垫付医药费。第二天早晨,王应珍同学平安地脱离了危险。而此时的邵老师已在病房里守候了一夜。晨曦透过窗户照在孩子渐渐红润的脸庞上,也照在邵老师鬓间斑斑的白发上,不顾一夜的疲劳,他又迎着朝阳赶往学校上第一节课。邵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爱生如自己孩子的可爱的老师。
热爱学生才能热爱教育,才能献身教育事业。邵老师在孩子们的眼中是慈父般的老师。三十年来,邵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七、八岁的懵懂顽童长成二十几岁的意气风发的少年。这期间邵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牺牲了多少个人利益,亏欠了家庭多少的感情债。
教学、家访、做学生思想工作,邵老师样样干得好、干得细。邵老师当了三十年班主任。这三十年,中国农村的经济、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外运务工的人员增多,学生没有父母管教,大多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由于疏于管教,有些学生很小就学坏了,思想很成问题。怎样教育好这样的"孩子,班主任责无旁贷。教书先要育人,邵老师就是这样履行着一个教师的职责,一个班主任的职责。学生邵杰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加上三代单传的特别原因,爷爷、奶奶特别溺爱这个孙子,在家里要什么给什么,称王称霸;在学校不认真学习,想打谁就打谁。邵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定无论如何要把这个孩子教育好。邵老师联系上他远在异地的父母,讲明这个学生的情况,请家长协同老师一起教育。首先要爷爷奶奶改变观念,改变溺爱孙子的做法,然后找学生谈话,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经过邵老师的一番细致耐心的教育,这个学生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成为一个遵守纪律,热爱学习的好学生。
公而忘私,教而忘家,邵老师做到了: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好老师,在父亲眼中,他是一个不孝之子;在妻子眼中,他不是一个好丈夫。
20xx年9月,老父病逝,举家行丧。而邵老师只在双休日的两天完成了最基本的丧礼就回到学校上课。在农村,给父亲行孝是件大事,而邵老师却没有请一天假,没有耽误一天课。
上有高堂,下有幼子,家务事繁多琐碎,邵老师顾不处这些,从没有因家务事而请假,而这切都落在妻子身上,妻子可以说是这个家的功臣。20xx年,妻子拖车卖谷,连人带车,从二丈多高的桥上摔了下来。乡亲们七手八脚将她送往医院,邵老师利用午休时间来到医院,握住妻子的手说了声“对不起”,妻子没说什么,因为她知道丈夫爱教育的苦衷啊。
20xx年,邵老师不幸患上了恶性肿瘤,手术后,家人和学校领导都劝他多住院休养几天,可邵老师只等伤口愈合就心急火燎地赶回学校。因为他离不开他的学生,他离不开他的教育事业。
有耕耘,就有收获。在“五小”作品竞赛中,他辅导邵晶同学“新型塑料壶”荣获湖北省青少年小发明三等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园丁付出自己的青春,付出自己的热血,倾注自己一生的热爱去执着追求,去不断奋斗。邵焕文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在边远穷困的农村小学,三十年如一日地矢志不渝地从事着最平凡的教师工作,三十年如一日地用满腔热忱去热爱着教育事业,不愧为平凡清贫中的一支红烛,尽自己的所能,倾自己的心血为农村的孩子照亮一片光明的前程,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教师事迹材料篇2
他,如一株极其普通的树,根深植于并不肥沃的土壤,却能坚守着四季,擎起一片希望的绿荫;他,又不像是普通的树,在严酷的环境里却总能迸发出无尽的热情;从教十七载,面对那些愁苦的贫困生,面对那些惆怅的家长,面对无数个教育的难题,他蘸满热忱,用汗水做笔,书写着爱心与温暖——这就是享誉省内外的初中思品名师殷xx老师真实的教育影像。
镌刻爱心书写传奇
“教师的爱必须是无私的,而爱那些困难中的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爱;教师应有温暖的爱心,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这是殷老师一贯的从事教育和做人的理念。他所教过的学生们、与他相处过的家长们、同事们无不夸赞老师的人品和学识,而那些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儿童、残疾学生等特殊学生感受尤为深刻。
殷老师左侧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他本该早些去大医院去看病治疗,但为了不耽误毕业班教学,他硬是把看病的事情一年年拖下来,直到得到医生无奈的责备;每当看到老师吃力地从一楼爬上5楼的班级上课,学生们私下在日记里感动地说:“老班带病为我们上课,我们要好好努力!”有一次,一位女生不小心从四楼楼梯跌倒,摔到三楼转身台,造成骨折,当时在场的同学都不知所措,再加上这名女生体重很重,殷老师不顾自己腿有伤,安慰女生后他咬着牙把女生背下楼,并找车送到医院,及时进行了治疗,后来家长得知后感激不已,学生后来多次在日记和作文中提及殷老师:“他既像父亲,又像一位可亲的朋友,他的肩膀让我感受到老师爱心的温度”。
有一位脑瘫女孩贾晓旭,她不能正常流利地语言表达,殷老师却常在课堂上提问她,与全班同学静静地倾听她的发言,并在班级里公开表扬贾晓旭,这给了她无尽的动力,她和母亲说:“老师鼓励我了,他说我的字写的很好看,而且很有自己的思想,他还说我是当代的张海迪呢!”家长感动得直掉眼泪,他们看到老师不仅没有嫌弃残疾的孩子,反而想方设法鼓励孩子,更加坚定了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决心。贾晓旭的事迹后来见诸连云港、江苏的电视媒体,家长常说:“孩子的成长,幸亏有老师们的关爱,尤其是殷老师的教诲。”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汶川地震发生后,殷老师在全校教师捐款活动中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的稿费一千元,后来又通过各种途径向灾区捐款两千余元,在当地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殷xx老师多次拿出自己的班主任费以“学校奖学金”的名义资助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而且保护他们的尊严,都是私下悄悄地给他们,他们直到毕业以后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师生聚会时殷老师告诉他们:“将来你们长大了、工作了,也请你们把这种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有尊严的帮助。”
为了唤回学生王维明那颗冰冷的心,殷老师多次从网吧里找回他,亲自送他回家,一路上耐心地说服、教育,在明白自己下岗的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后,王维明落泪并彻底悔改,从此远离网吧,成绩逐渐上升,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班级中有几个学生学习基础弱,成绩差的学生辍学了,有的任课教师私下说“这下省心了”,但他却想方设法去把这些孩子找回来,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回到班级。用他的话说:“把这些有待教育的未成年孩子不负责任地推向社会,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耻辱,我们学校不能成为文明的监狱,而应是一方快乐的池塘”,这些孩子初中毕业后走进职业学校,成为社会上合格的劳动者。殷老师说:“我从来不以我能培养多少个北大或清华的学生为骄傲,相反,哪怕我的学生一生平平淡淡,但他们是思想健康、有益于社会的人,他们同样是我的骄傲!”
有一个学生叫宋敬敬,她的妈妈身患白血病,因家庭困难,无力继续为她治疗,孩子流着泪给殷老师写了一封求助信,殷老师收到信后马上在连云港教育博客等媒体发出爱心倡议书,帮助宋敬敬的母亲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援助,后来转危为安。这些微小的事情,点滴间折射着殷老师的无私关爱之情。
他如同黄河岸边一棵挺拔的树,朴素中透露着气节,骨子里写满了真情!
弘扬正气播撒温暖
殷老师曾对学生说:“做人当与松竹梅为友,胸中有节,正直坚毅。”他用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殷老师多次深入网吧,找回那些迷失的孩子;他也曾与网吧经营者进行对话、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到把他们彻底感化为止。虽然,殷老师曾经遭遇过不少网吧老板及其雇员的白眼和威胁,但他的一腔正气最终战胜了对方。
校园周边,常有社会闲杂人员转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安全。殷老师在学生放学之际,就带领学校的老师们走到这些容易出问题的角落,确保学生安全回家。一次,一个小混混把一个初三学生拽进小巷子进行敲诈勒索,殷老师一眼看出了端倪,他赶紧冲上前去,大声喝止了那个小混混,在殷老师的凛然正气下,小混混吓得撒腿就跑,在场的学生们无不为老师的义举叫好!多少年来,殷老师带出的学生都会深深记得老师那鲜明的爱憎,记得老师对正义、善良的呼唤。
殷老师重视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他精心搜集一些优秀的影片,利用课内课外播放给学生看,如开学时的《帝企鹅日记》生命教育,如集体教育的《我的兄弟姐妹》,如励志教育的《汪洋里的一条船》,他不仅放给学生看,而且全程陪同进行影片赏析,动情之处,他讲述自己与父母的感人往事,和学生们一起哭得稀里哗啦,让学生记忆一生;他利用爱国主义影片,讲述古代中国的辉煌和近代的耻辱,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用一些形象的图片、新闻视频教育学生,做一个守法、有正义感、知恩图报的中国人,这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了正义与善良的种子。
肩负责任匠心永恒
“我希望自己是一棵参天大树,盛夏撑起繁茂的绿意,释放着生命的张力。”殷老师在每日更新的教育博客中如是说。
在从教的十七年里,殷老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所带每一届班级都是学校的优秀班级,学生思想上进、班级风气纯正。殷老师坚持每天早晨早到校和学生一起锻炼、劳动,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坚持利用晨会、班会、辩论会、集体生日联欢等形式开展创造性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曾经有许多学习习惯不好甚至品行不好的学生在殷老师的教育引导下,逐渐走上了正途,他们现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殷老师精心组织教学,他的课充满智慧与情感,在县、市、省、国家级优质课比赛连获四个一等奖,成为连云港市思想品德学科的一个活跃的教学能手、专家,他所培养的青年教师在市、省、国家获一、二等奖20余人;虽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内知名教师,但他依然是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在20xx年的江苏省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中,他为了赢得比赛,自学了很多的软件,几夜没睡好觉,最终赢得了省一等奖的佳绩,此时他的搭档们发现:殷老师的眼睛在流血,熬红的血丝突破了忍受极限,血水从眼角流出……
面对已有的荣誉和成绩,殷xx老师仍在背着行囊前行,近些年来他到农村中学送教下乡、送教到校、义务支教、做学术报告多次,无私地分享自己从教的心得,引起省内外同行的关注;他在全国重量级的核心教育期刊上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成为两个刊物的封面人物;他主持了3项课题均已结题,其教育教学的经验在江苏省电视台以专题片的形式播放报道……
带着对幸福教育、平民教育的追求,殷老师像一株守望的生命树,在希望的绿野之中擎起希望的绿荫,平凡、简单而又幸福。
教师事迹材料篇3
王老师是小学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自xx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就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一身朴素得体的衣着, 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这是学生们眼中的王老师——温和娴静。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少言寡语却一丝不苟,这是同事们眼中的王老师——严谨谦恭。一个刚入门的新手,能力有限却热情甚高,这是王老师对自己的中肯评价——虚心求经方能进取。
一、极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王老师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她始终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只凭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适应形势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她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制定了课时计划,按要求认真备课,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的不同,遵循科学创新的教育原则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求使教学方法做到新颖。她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及时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适应课改理念,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中她加强习题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她始终坚持“一遍清教学法”。即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讲授新知识时力求深而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习题训练保证质量,力求少而精,突出能力培养。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终于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在小学教学工作的六年中,她所带学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年她所带的毕业班数学和英语成绩名列乡五个中心第一名,三率和分别超出第二名10至20个百分点。
王老师不仅在教学工作中出类拔萃,在班主任这块教育地里她依然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着,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好评,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赞许。在班级管理中,她注重用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因材施教,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团结、勤奋、道德的`优秀品质。教书与育人并举,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xx年9月,她接任的是一个由刚从各个村庄走出来的学生所组成的班级。学生无集体意识、无班级观念、无良好行为习惯,学生只在自己的小群体中交流,三个一伙五个一群。面对这样的起点,王老师用爱心感染学生,例如每天早晨巡视教室,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照料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适,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具都是否带齐了。集体活动前要安排好同学们应必备的用品等。看起来很平常,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其实这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 作为班主任她还善于组织和管理学生,下午很晚离校,督促学生清扫好卫生,早上提前到校,检查家庭作业,组织早读等。
上课间操,开会排队,班主任都得到位。每学期开学计划,期末总结,每周一次周会、平时不定期的班干会,学生会,布置教室,出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各项工作都要到位。加上每天发生的偶发事件,家庭访问等琐事,耗费的时间无法计算。这些工作原先都是她亲力亲为,在一段时间的引导中她逐渐培养出一队班级的骨干力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不仅班主任轻松,而且可以培养班干部的组织能力。在班里一般事情都由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早操等日常工作都由班长负责;教室内的黑板报由宣传委员负责,老师作适当指导: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代表负责。当然班主任要随时随地作检查指导。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她们的班干部都能安排的井井有条。
短短的一年时间她所带的班级在学习、体育、文艺、卫生和纪律处处领先,多次被评为县市先进班集体。
二、爱心、细心加上耐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担任一线教师的六年间,她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培养和建立新型师生平等关系入手,寻找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在知人的基础上教书育人,她的学生既不怕她,又格外亲近她,有什么心理话都愿意给她说。因此,她的话总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不能让一个差生掉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对差生有爱心、耐心、恒心,就能……”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班上有这么一位学生叫王军伟,父母都已年老,自己又是残疾。家里生活艰苦,自己又经常被同学欺负。生活在这种境况的他,没有童年的欢乐,总是沉默寡言,和别人说话也总是战战兢兢,使人看了痛在心里疼在心上。对他这样的学生王老师总是给以更多的关心,及时了解他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多次找欺负他的学生谈话,积极表扬帮助他的学生。学生的心灵毕竟是天真纯洁,渐渐欺负他的少了,帮助他的多了,他感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在给老师的评价表中王军伟同学总是写这样平常而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老师,你就像我的妈妈,我会用努力学习报答您的!”
王老师对学生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应该是最基本的原则。
王雅红也是她班里的一个学生,父母双亡,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缺少双亲的关爱和教育,王雅红性格孤僻,经常迟到、旷课,常因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吵架,不做家庭作业,成为一个让带课老师头疼的学生。看到这一切,王老师没有无休止的因为违犯纪律的训斥、挖苦她,而是以亲人般的爱心关心她、爱护她。指导她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指出她违纪的言行,对她不写作业王老师每天下午陪她做完作业再送她回家,真诚的爱可以像火山,暖化冰冷的心。一次她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决心保证能独立完成作业了,而且她用行动履行了诺言。毕业离校时,这个孩子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紧紧抱住了自己的老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六年来,她用自己的汗水浇出了一园桃李芬芳。在教育园地里她用满腔热情收获了学生的敬爱,家长的认可,领导和同事的称赞。
三、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师德修养
王老师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与奋斗目标,她把热爱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注重为人师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立足本职,勤奋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端正教育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养并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少先队工作方面,她积极组织队员参加各项活动,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使少先队员的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日常生活方面,她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乐于奉献,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地做好领导交给自己的每一项任务。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时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同事及学生面前做出表率,力争成为一名大家公认的合格乃至优秀的青年教师。
王老师就是这样,凭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短短的六年工作中不断取得一个个成绩。年她撰写的论文《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获市论文评比叁等奖;年5月,王老师被评为县模范班主任;年连续评为联校模范教师和优秀辅导员;年9月评为县普通教育先进个人,12月评为县教学能手,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该年获奖。
王老师坚信:成绩永远属于过去,今后只有不断地完美自我,才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平凡的三讲台,以春蚕的精神、蜡烛的品格,为祖国的未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与责任,她深信这才是一个优秀人民教师永无止境的奉献与追求。
推荐访问:事迹材料 教师 教师事迹材料题目 教师事迹材料1500字左右 教师事迹材料2000字左右 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教师事迹材料题目名称 教师事迹材料结尾 幼儿园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