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导管引流在肠造口术中能否有效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60例肠造口术病人,随机分为A、B组,A组常规直接切开肠壁开放造口;B组先用导管开放引流造口,一周后拔除导管切开肠壁开放造口观察两组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A组的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方法具有优越性。结论:先用导管引流开放肠造口,待肠壁与瘘口皮肤形成初步粘连后,再常规切开肠壁开放肠造口,可有效保护切口,降低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 导管引流;肠造口。
肠造口术是胃肠外科操作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其术后处理亦很关键,正确的术后处理可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也便于造口的护理,使病人获益。肠造口术后导管引流在围手术期的恰当应用,有效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发生,也提高了护理质量。现将60例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60例肠造口术病人,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55岁至78岁,年均年龄68.5岁;横结肠袢式造口20例,乙状结肠端式造口15例,乙状结肠袢式造口15例,回肠袢式造口术10例。
1.2 方法 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后肠蠕动恢复后,直接切开肠壁开放瘘口并接人工肛袋,病人由流食过度为普食,B组待肠蠕动恢复后不完全开放瘘口接人工肛袋,而先用导管放入瘘口,距离约10cm,需超过腹壁。若为袢式造口,则需放入近端肠管,我们选取导管一般为蕈状导管或22号气囊导尿管,气囊尿管需充盐水约10ml,把导管固定于瘘口肠壁上,并接引流袋,每日换药,需用生盐水冲洗导管以防导管堵塞,放置约一周拔除,完全开放造瘘口接人工肛袋。[1]
1.3 结果 A组切口感染8例,切口裂开2例,瘘口处皮肤切口延期愈合2例,切口感染率20%;B组切口感染2例,切口感染率3%,具有显著差异。
2 讨论
肠造口术后,待病人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造口需开放,开放后切口易发生感染。肠蠕动恢复、肛门通气的时间约3d,这个时间切口一般不能愈合,瘘口处的肠壁亦不能与皮肤形成牢固的粘连。我们观察发现,若先放置导管引流,可保持切口及瘘口清洁,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放置导管引流后,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可防止导管被肠内容物堵塞[2]。导管一般可放置一周左右,这段时间切口可初步愈合,瘘口的肠壁亦与皮肤形成初步的粘连,这时再完全切开肠壁开放瘘口,切口及瘘口不易感染。特别是回肠造瘘,肠内容物稀薄,腐蚀性也强,直接开放后,切口及瘘口更易污染,不易愈合,必须先用导管引流[2]
导管引流时病人只能进流食,进食亦少,此时可配合肠外营养。病人产生的粪便不多,导管一般可坚持一周左右,一般一周左右导管也应拔除,这时导管四周的肠壁出现压迫性坏死,肠内容物顺导管发生溢出。
尽管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贫血,低蛋白血症,切口血肿,高龄等[3],但先用导管引流,可保护切口免受污染,也使瘘口易于护理,促使瘘口肠壁早日与皮肤粘连,我们认为这一措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普通外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24—330.
[2] 黄志强.外科手术学[M].1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7—798.
[3] 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