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红色大气风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课件范文,供大家参考。
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 —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全面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通体,人类必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损坏的生态危机,产生了难以填补的生态创伤,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只有深化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通体的规律性认识,高扬生态文明旗帜,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突显。为满足人民群众关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必需坚持绿色发展观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构筑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进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构建全社会共通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契合人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传统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越发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需确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写入大会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明确指出: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概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应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程中,必需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需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余、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更高质量的发展。坚持五大发展观念,依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激动思想”。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将生态装载力作为基本依据,既要追求经济目标,也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进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更有效率的发展。抓住绿色机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源头严防、进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这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提出的行动计划又快又好落实到行动上。三是越发公平的发展。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越发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装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四是更可持续的发展。单纯依靠财政刺激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增长不可持续,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得不偿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扎扎实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如果不重视、不抓紧、不落实,任凭存在的问题再恶化下去,我国发展必将是不可持续的。”要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损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人民群众关于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进程中,要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征,体现出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经济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大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着眼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宜人的气候、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宁静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美丽的景色等优质生态产品,简直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能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通体 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通体的系统思想。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隔的生态系统。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
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通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要依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根据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且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且举,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不断增强生态系统自我循环和净化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统一。
绿色低碳转型是系统性工程,必需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要依照系统工程的思路,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在统筹上下工夫,在重点上求突破,全方位、全地域、全进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这就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着眼可持续,系统分析、综合施策,以资源环境装载力为硬约束,划定生态红线,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必需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要有持续性的制度安排,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需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两个最严”就是要在制度上、法治上坚决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面关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完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密生态文明领域法治,强化制度监督和执行,已成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制定科学的考核评判体系,完备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判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经过完备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生态保护填补机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以法治观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于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需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真抓就要这样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加大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力度,关于损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决不能让制度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加大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国家公园等重要地区生态环境损坏问题查处力度,要严惩重罚。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关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合力保护人类共通的地球家园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通梦想。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契合各国人民的期盼。面关于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通体。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鉴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通
体的责任担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通体的重要内容。面关于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通体。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环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达成应关于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也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联合国发布的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各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坚持共通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积极应关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平衡推进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正在引领全球环境治理,导致完备国际生态治理体系和规则,经过“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机制,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共创人类绿色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