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小故事英烈无名精神长存3篇
党史小故事英烈无名精神长存篇1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今天的老百姓对共产党的理解,依然要靠9100多万的每一个,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老百姓的心头有杆秤”,同志们的一言一行,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党员同志都不仅仅代表自己,更代表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每一个党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在严于律己、以身示范的点滴累积之中,不断立起党员形象,共同维护党的光辉形象:形象即是责任,维护形象也是一份担当,这是我的第一个新理解。
3名女红军自身饥寒交迫,也要将一条被子一分为二,给群众留下半条。这份圣洁之美,生动诠释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真正将人民放在心头最为重要的位置,并已升华为“人民至上”的磐石信念。可以说,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所系,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披荆斩棘,无往而不胜的关键所在。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从去年以来的疫情防控斗争中,极为深刻、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人民至上。共产党人说到了、做到了,正如百年前她一诞生就宣示的一样!这是我的第二点新理解。
半条被子是桥梁、是纽带,生动诠释了党和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便是我、我便是你,“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党心和民心在半条被子中融为一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我们看到,亿万中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我们看到,在人民的拥护下,我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敢于和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逢敌亮剑”。我们看到,在人民的支持下,我们完成了“三大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转换。我们看到,面对人类历极为罕见的全球性疫病,在以习近平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无数白衣天使“逆行出击”,亿万中国人民居家守望,最终取得了战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我们看到,今日之中国,在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民族自豪感和制度自信力更强了。历史和实践一次次证明,有了人民的支持,纵然前路曲折多艰,我们也必攻而克之;纵然危机重重,我们也必战而胜之。这是我的第三点新理解。
中国共产党党史是的教科书,是的清醒剂。让我们时刻不敢懈怠,让我们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对“半条被子”的领悟也必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而不变的,我想,或许就是这一份赤胆忠诚,这一颗璀璨亮丽的红心吧。
党史小故事英烈无名精神长存篇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历史之所以是最好的教科书,是因为历史能给人们以深刻的警示、启示与借鉴。如果我们对土地革命前期中期党内发生过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有过了解,就能深刻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如果对长征途中发生的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这段历史有过接触,就能对为什么一定要做到全党服从中央有深刻的认知。同样,通过我们党大力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可以深切感受到政策与策略确实是党的生命;通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作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和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可以明白全党一盘棋、树立全局意识是多么重要;从老一辈革命家人生经历特别是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进而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守初心、担使命;反过来,党史上某些历史人物因理想信念动摇、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最后走向革命的反面的教训,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警醒。党员领导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首先应做一个党史、新中国史问题上的明白人,因此,应当努力把党史、新中国史这门必修课修好。
与老一辈共产党人往往是党的历史的亲历者不同,今天党内广大在职干部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绝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对于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不存在天然的熟悉,有一个学习与了解的过程。应当看到的是,虽然党内不少干部对党史、新中国史有较系统掌握,但也有的干部对党史、新中国史缺少深入的学习,因而还存在某些似是而非的认知,甚至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俘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干部的培养“要突出政治训练,重点是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这个事情不要怕花时间、花精力”。因此,不但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应抓好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就是主题教育结束后也应将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教育常态化,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持续抓下去,切实抓出成效。
党史小故事英烈无名精神长存篇3
1918年,正在北洋大学读书的张太雷,为了使独居的母亲有个照应,遵从母命,利用暑假返乡与陆静华结婚。陆静华出身贫寒,父母早逝,依靠叔父抚养教育,她为人厚道,性格温柔、随和,巧的是同太雷同年同月出生。成婚后,租住在南门外子和里三号。张太雷也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团聚,平时由陆静华照料母亲薛氏。
1921年春,张太雷派往苏俄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因时间紧迫,来不及回家告别,只好写了一封长达2000多字的家信寄给妻子陆静华。把他对母亲和爱妻的思念之情、他对革命的抱负和对今后的期望,全都在这封信中倾诉出来。信中说:“我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这“高深学问”自然是指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到苏俄去投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但在当时反动政府统治之下,这些革命工作都是秘密的,不能在信中明说,只好含糊其词,让妻子去领悟。太雷知道正直善良的母亲和妻子是最蔑视那些吃喝嫖赌娶妾做坏事的富人子弟。认为从这个问题说起,他们要容易理解些,所以太雷在信中说:“我先前本也有做官发财的心念,想等明年去考高等文官考试。但我现在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的道德不坏。”
“你也看见多少做官发财的人们多嫖赌娶妾,惟有求得高深的学问既可以自己独立谋生,不要依靠他人,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又可以保持我清洁的身体、高尚的道德。不至于象那些做官的发财的人一样嫖赌娶妾做坏事。”信中的这些话,充分说明了他干革命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而是要做一个有高深学问有高尚道德的人。信中还用了很长的篇幅,详细而具体地要求妻子用心学习文化知识,多看书报杂志,学习刺绣和图画,学好了就可以自主,比较那种只做男子的附属品,要荣耀得多。
在信中他充满深情地说:“希望我回来的时候,我学得很好,你也学得很好,那时我们多快活啊!”张太雷对母亲十分孝顺,在信中特别关照妻子要妥善安排好家庭的经济生活,“母亲年老应当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你可劝劝母亲说不要过省。不然我在外如何安心呢?”“我们现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这封家信,充满了一个革命者对亲人的真挚感情。为了革命、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张太雷怀着对祖国、对亲人的深深眷恋,毅然踏上了前途莫测的艰险征程,去谋将来的永远幸福。
这封家信,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现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推荐访问:英烈 党史 长存 无名英雄党史故事 党的英烈小故事 党史小故事一门英烈 英雄人物党史小故事 党史小故事英雄 党员英烈故事 无名革命先烈的故事 党员英烈小故事 党史故事烈士精神 英烈简短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