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行业自评报告(五篇)(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3-05-17 10:45: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2023年行业自评报告(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2023年行业自评报告(五篇)(完整文档)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行业自评报告篇一

自从踏上教学岗位,如今已接近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我从向他人学习请教到逐渐摸索自己的教学道路,其中充满艰辛,但结果还是比较圆满的。下面就本人的点点滴滴成长之路向作以汇报:

一、虚心请教,沉下身子教学。

在踏入教师行业的那刻,我明白,我空白的工作经历就像学生的考试成绩是零一样,如果学生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就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那么,我作为一名老师,是全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做人行事的风向标,如果我这个头摆不好,立不正,那么无疑会影响模仿能力极强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因此,我下定决心,踏踏实实,不仅自己苦心研究教材、教学、学生,而且也多向有丰富经验的年长老师请教,亲自到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学习他们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如何使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并对他们课堂中的个别自己不理解其用途的课堂活动进行仔细琢磨,希望从中有所收获。在这方面,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同课目老师尤海燕老师,他们二人在这些方面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促进了我职业经历的迅速成长。

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长期以来,我们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观念和人才的三六九等划分,无疑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对学生的教学态度。这表面上看起来无可厚非,但确早早的对祖国的未来产生了无形的影响。我的经历也深深的让我反思。起初,我刚接手学生,满怀热情,学生也竭力配合我的教学活动,但日子久了,情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学生开始在课堂上捣乱,有时个别同学的违纪行为屡禁不至,课后做工作几番无效的情况下,我对这些学生开始置之不理,课堂也不提问他们,结果一次测验下来,这几名同学成绩不尽如人意,虽然这个结果也在意料之中,但看到他们这样低的分数,我还是不免有些气愤,想找他们出气,但仔细回想,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向其他几位老师讨教处理这种学生的方法,他们的友好帮助与提醒极大地帮助了我,使我认识到即使他们这样低的成绩也是他们辛勤学习的成果,我们做老师的在踏上教师这条道路时就应该心存平等观念,不以统一的界限划分学生,而应因材施教,体谅学生的学力、学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与评估体系。

三、教学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不以客观情形的改变而做出主观冲动的表示。

教师的教育行为的规范性在时代的巨大变迁中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以前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在如今崇尚法治的社会观念冲击下,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教师对学生的任何体罚、辱骂,在如今的教育法规的明文条款中都是不允许的,所以,不论我们出于何种目的体罚、辱骂学生,在法面前,我们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合乎规范的。一个个铁的事实告诫着我,如果在不满意的教学业绩与违法两者之中做出选择,我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前者。因此,我试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在课堂上不喜不怒,也学着去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课堂上的个别行为,就这样,我逐渐适应了这个时代的学生,也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我去讨教其他老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方式、态度,从中也获益匪浅,原来他们的自控与忍受能力也是这样一天天磨就起来的。

四、自我摸索是教学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可否认,向其他老师的虚心请教的确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这些青年新手教师的迅速成长,但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课堂上加以使用,那么就不能深刻体会这些做法后面的意义究竟何在。于是,我听完课后,总要把他们成功的方法用于我的课堂上,看是否这些方法也能起到同样显著的效果,结果,有些方法很奏效,有些则作用不大,有些则起反作用,于是,仔细思考,渐渐明白,就像我们倡导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样,我也必须去摸索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尽管这很辛苦,很费时间,但也是青年教师成长起来时必经的一段路。

总之,我的教学成长道路离不开诸如田子雨等老师的悉心帮助,离不开其他同事传授的经验,也离不开自我摸索,虽然其中充满艰辛,但我有信心将这条路走好。

行业自评报告篇二

三峡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评报告

1、专业概况

三峡大学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人才,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人员,学校2003年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

1.1 专业成立时间与教学组织设置

三峡大学成立之前,原湖北三峡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设置进行过广泛调研。三峡大学成立后,由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联合学校师范教学部、电气信息学院,对该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认为开办该专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2002年,学校申报该专业并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于2003年秋季开始招生,首届招生29人。

2002年三峡大学学科调整,设立了教育学院(2005年改名田家炳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归属于田家炳教育学院。田家炳教育学院负责学校教师教育的协调管理和教育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办有高等教育硕士点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院设有教师教育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系,教育学系设有教育技术教研室、教育学与心理学教研室。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依托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满足了专业办学需要。

1.2 现有师资队伍与学生规模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另有与其它学院共享的教师6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3人;
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含在读博士2人)。

根据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该专业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办学6年,每年学生人数是:03级29人,04级36人,05级48人,06级32人,07级22人,08级38人,09级52人。目前在校四届学生共144人。

1.3 主要办学条件

为了改善学校整体办学条件,三峡大学组建之初,就兴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目前馆藏图书165万册,各类电子图书53万余种。田家炳教育学院资料室于2004年10月正式搬迁至文科楼一楼,条件建设得到了加强,订阅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方面的图书、音像资料和期刊杂志,为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证。

近几年,学校陆续修建了新的教学楼,增加了新教室,除了普通教室外,还投资建设了150间多媒体教室,配备了较完整的设备,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学生宿舍的条件逐渐改善,装了电话,开通了校园网,学生可以在宿舍上网,满足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2004年迁入文科楼后,建设了专业实验室。到2008年为止,专业实验室资产价值443.78万元,为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1.4 建设与发展思路

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质量为生命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根据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文理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努力探索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把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知识传授和实践能

力培养、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有机地接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努力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专业。

2.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

2.1 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自开办以来,根据形势发展与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了专业建设规划,力求目标定位准确,规划科学合理。为此每年选派专业负责人与相关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以及湖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行的工作会议,及时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数次组织专业教师考察、调研省内外高等学校,与各类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进行交流、探讨办学措施与经验。

本专业开办之初就制定了2003—2007年专业建设规划,后来根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又制定了“2006—2010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依托教育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整合优质办学资源,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面向基础教育和信息技术行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努力将教育技术专业办成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专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措施是:

(1)通过引进、共享、培养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以在

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引进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同时,十分注重计算机专业和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引进。近三年,引入1名教育技术学硕士,2名教育学博士,安排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做实验员。根据学校课程归口的制度,本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子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类中的一些课程由电气信息学院和信息技术中心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近三年有3名教师到华中师范大学做为期半年的国内访问学者,2名教师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2)优化专业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原属师范类专业,但是随着基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量减少,学生就业呈多元化。所以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专业方向的优化、调整,适当减少师范类课程,增加信息技术类课程,精心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确定教育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和专业主干课的比例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原则是计算机类课程贯穿始终,前后课程衔接得当。教育类课程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为基础,教育技术主干课以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主。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教育类、计算机类、影视类等各类课程学时比例和衔接进行重点研讨。

(3)加强教研与教材建设,打造优质课程

鼓励教师参与编写专业教材、实验讲义。加强课程建设,课程组3年内必须建设一门校级优质课。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优质课程建设。近3年内共主编和参编教材六部(含2009年出版),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课,一门院级优质课。

(4)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办学水平

在现有的研究方向基础上,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校人才队伍现状,确定学科方向。到2010年本学科要形成2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即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方向、影视技术与艺术方向。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不断提升队伍实力。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在引导和规划青年教师学术研究方向的同时,努力提高现有教师尤其是中高级职称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水平。每个方向每年要发表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1—2篇。争取省级科研或教研立项2—3项。搭建学科平台,积极实施硕士点立项建设项目,争取“十一五”期间获取硕士授权点。

经过6年的建设,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取得长足的进步。2006年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通过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审批,成为湖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

从2003年至今,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历经了03、04、06、07、08、09六个版本。基本上每年都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挥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因材施教,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随着形势发展,培养方案也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

早期培养方案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必修课程中设置师范模块,主要由教师语言艺术、书法、班主任工作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构成。课程体系特点是三个不断线,即四年学习中每学期都开设师范类课程,每学期都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每学期都开设专业主干课程。早期培养方案经过几年运行,发现其不足是:一是课程过于庞杂,面面俱到,学习难度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

展;
二是由于国家的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非师范生也可以当教师,增加了中小学的教师来源,我校传统师范专业毕业生去中小学的比例减小,所以主要培养目标应及时调整。

从06版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根据学生就业多元化的特点,改变单纯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养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多元化就业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具体做法是适当增加部分专业课的学分,如教学系统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等,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适应性,并满足部分学生考研的需求;
减少必修的师范类课程,设置选修师范模块课程,适应愿意当教师的学生的需求;
在短学期设置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结构是一条线,两加强、三结合:即在大学四年内,计算机类课程每学期都不断线;
加强专业主干课的主导作用,加强影视类课程的支撑作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通过3年的探索与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09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后主要可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工程、数字化音视频技术设计开发、广播电视系统支持服务、电视节目制作、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服务等工作。

经过六年办学实践,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比较完善,课程体系初具特色,且实施情况良好。

2.2 专业基础条件

本专业实验课程在学院专业实验室和学校基础实验室完成。学院专

业实验室下设计算机室、室内摄影室、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室、录音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卫星地面接收站、微格教学室、观片室等功能实验室。学院专业实验室用房面积1100平方米,800元以上的实验教学设备和大型仪器设备472台(件),各类实验设备总资产443.78万元。学校基础实验室设在信息技术中心、理学院和电气信息学院,各类实验设备总资产2384万元。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内实习基地有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外语学习中心、广播台,校外实习基地有宜昌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设备装备站、电脑公司、宜昌市28所中学。学生实习期间,由本校教师、实习基地人员进行指导,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生毕业实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愿意到中学教育实习的学生,学院集中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自己找学校或有关单位分散实习。分散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调查报告、实习总结。学院组织分散实习答辩,进行实习成绩评定。经过几年的运行,这种方法日趋完善,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了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

学校图书馆与本专业相关的理学类和教育学类图书分别有:理学类纸质中文图书83092册,中文期刊6735册,外文图书6755册,外文期刊3193册,中文电子图书19301片,中文电子期刊1659片,外文电子期刊18156。教育学类纸质中文图书51821册,中文期刊24354册,外文图书1709册,外文期刊204册,中文电子图书14277片,中文电子期刊3848片,外文电子期刊18156片。能够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的日常需要。

本专业教学活动经费由学院根据经费预算统筹安排,2006年度安排

教学经费38156.40元,2007年度教学经费46608.40元,2008年度教学经费57573.50元,基本能够满足图书资料购买、教学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的需要。

2.3 师资队伍

专业负责人金林,男,生于1957年3月,大学本科,理学学士、副教授、教育系主任,2002年被评为为校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2003年至今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2005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获三峡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三峡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2009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参编教材两部。近几年撰写教科研论文十余篇。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1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0人,占教师总数的76.9%,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9人(含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占教师总数的69.2%,学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

近三学年本专业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达到100%,55岁以下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

主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学生评教情况反馈优秀比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具体是:2007年春季学期学生对本专业整体评教为86.56分(全校平均分84.82分),2007年秋季学期86.98分(全校平均分85.08分),2008年春季学期88.69分(全校平均分83.95分),2008年秋季学期89.50(全校平均分87.61分),近三年学生对本专业整体评教得分均高于学校平均分。

近三年专业教师共承担各级教、科研项目24项,发表论文26篇,出版著作6部。如柳庆勇等人参与的省教育厅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郭辉等人的省教育厅课题: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杨世军发表论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小学电教2008.2)。金林发表论文《〈新闻摄影学〉学习网站建设实践》(新闻界2008.4)。科研和教研成果对促进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课程建设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综合型、应用型学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主要由计算机类、教育类、影视类课程构成。为使学生完整的、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设置了下列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程、课外学分。

公共必修课由学校向学生统一开设,旨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教育。如大学英语、军事理论与训练、体育、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专业课(必修)由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课程构成。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主要由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基础、数字电路等课程构成,主要由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的教师讲授。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由摄影技术与艺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摄像与电视教材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构成。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由教育技术学导论、媒体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构成。专业必修课中有一到两

门采用双语教学。

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在短学期内以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的形式完成,即在长学期学完实践性课程后,在随后的短学期通过项目实践得以巩固、提高。

公共选修课由学校开设,是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能力和水平、增强其文化素养而开设的,以适应今后就业和发展的需要。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4个学分的文学艺术类课程。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特长,使他们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多种技能。此外,学生还需参加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10个课外学分。

通过上述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整合了学校的各种资源,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为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教育技术学专业现有两门课程被评为校优质课,一门课被评为院优质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选用教材的原则:

(1)尽量选用国家教育部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优秀教材及获奖教材或省级统编教材;

(2)鼓励一纲多本,在双语教学中必须选用外文原版教材;
(3)鼓励从互联网下载最新学习资料,随时补充自编材料;
(4)尽量采用新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近三年有多名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主要有金林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金林、谭平、柳庆勇、杨世军参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教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基础》、《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等。通过教材建设,增强了教师的

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下:

(1)教学方法的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在有条件的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读书报告、学位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实践课程,由学生提交自己的作品,互相开展探讨,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3)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课外活动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例如,把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改革考试命题与评价方法。通过注重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增加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开、闭卷考试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条件的课程采取撰写课程论文、开卷考试、口试等方法进行考核,实践性强的课程增加了平时练习、作业、参与实践活动、考勤的权重。

2.5 实践教学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力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由于实验设备的更新、实验环境的改善以及实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通过综合和设计性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加强。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实验、上机、实训课构成。实践教学环节(不包括课程中的实验课)30学分左右,将近总学分的20%。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成与学时是: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3学分,2周)、教育见习(2学分,2周)、毕业实习(8学分,8周)、毕业论文(8学分,8周)、摄像技术实践(2学分,2周)、电视节目制作实践(2学分,2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2学分,2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实践(2学分,2周)。

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实验、上机、实训占课内总学时的30%。通过长、短学期结合;
动脑、动手结合;
课上、课下结合的连接将实践性强的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本专业学生由本校教师、实习基地人员指导,在学校基础实验室、学院专业实验室、学校信息技术中心、校外语学习中心、校广播台,宜昌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设备装备站,宜昌市28所中学等完成实验、实习、实训。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的形式,补充课内实践教学。本专业有三个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网站设计小组,影视制作小组,多媒体制作小组。以学院实验室为基地,采用教师指导,老生带新生的方式开展活动,几年里制作了大量多媒体包装、影视作品。仅2007年我专业为宜昌市多家单位制作电教片、电视宣传片67件。2006、2007年获得横向科研项目5项,参与学生近百人。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以生产实践的形式,将教学实践活动变“模拟”为“实际”,变“实验”为“真实”,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2.6 教学管理

2.6.1 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努力朝管理内容的科

学化、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管理过程的程序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迈进。

(1)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本专业认真贯彻执行校院两级制定的《三峡大学本科教学研究活动工作条例》、《三峡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暂行条例》、《田家炳教育学院教学管理实施细则》、《田家炳教育学院教材建设计划和选用制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方案》、《田家炳教育学院教学视导组工作条例》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对教案编写、作业批改、试卷评阅等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查。

(2)实行教学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院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副院长为分管负责人、系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3)试行课程负责人制。目前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由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组,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学组织,质量把关、教改与课程建设。

(4)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执行《三峡大学考试违规处分办法》的有关规定:凡考试(考查)舞弊者,一律给予校外察看一年的处分;
复学后再次舞弊者,一律开除学籍;
请人代考者、替人考试者,一律开除学籍。

(5)实施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制。按照《三峡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和《三峡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估办法》要求,规范本科论文环节,采用两次答辩制度,督促论文质量差的学生不断改进。

2.6.2 教学质量监控

对教案编写、作业批改、考试出题和试卷评阅等教学环节有明确的监控措施,执行得力。具体做法是:

(1)加强教案检查。明确规定了课程组集体备课和教案检查制度。教研室和教学视导组对每门课程的教案进行的检查。

(2)建立听课制度。要求院领导、系领导、课程负责人、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学视导组成员经常进教室听课。

(3)完善信息反馈制度。通过教学秘书、辅导员、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学视导组、学生以及用人单位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4)坚持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开展了院领导、视导组、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网上评教和院系领导、教学视导组评教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依据。

(5)坚持作业批改。对必修课程规定教师作业批改的次数,同时规定教研室和教学视导组定期检查作业批改情况。

(6)规范考试命题、试卷制作、评阅与试卷分析。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
为提高教学监控的效度,每学期对每份试卷的制作都进行a、b试卷制作;
试卷评阅要求每门课程的负责人组织所有科任教师集体流水作业,严格按学校的评卷要求和程序操作,统一登分,并由评阅教师和课程的负责人共同签名;
试卷分析要求客观、全面总结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提出教改建议。

(7)严肃教学秩序。严禁擅自调课、停课;
经常检查学生到课情况。2.7 人才培养质量

依照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本着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就业的原则,加强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2007、2008、2009三届毕业生共112人,其中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3.4%。2009届48名毕业生,有7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4.6%。2007、2008届毕业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分别为90%、72%。2004级姚涛同学的影视作品“土家‘女儿会’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获2007年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

奖。

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长度为10000个字符以上,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并严格按照规范的论文格式要求撰写。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系统、严密:先举办论文撰写讲座,然后学生选题,指导教师审题、修改、定题;
学生开题,指导教师多次修改,定稿,最后全员参加由3-5人组成的答辩小组进行论文答辩。近几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严把学生论文质量关,将优秀率控制在20%以内。从整体上看,论文质量较好,不少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创新能力增强;
论文语言较通畅,结构较为清晰,条理较清楚,格式较规范。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极少数论文选题陈旧、狭窄,内容贫乏,创新不够。教育技术学专业注重论文的原创性,特别狠抓学生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一经发现,进行严肃处理。2007、2008两届毕业生中有2人获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本专业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比省线高10分左右,报到率超过90%,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很少。本专业学生就业呈多元化。除一部分去中小学任信息技术课教师外,多数去企业、公司,从事网络服务、视频支持、电视记者、影视制作、教务管理、教育培训等工作。

3.存在的问题与拟整改措施

3.1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充分,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教育技术学专业原属师范类,开办之初,适应社会与中小学基础教育之需,培养目标

以信息技术课教师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师范教育的改革,师范类专业受到了挑战。三峡大学是一所以水电为优势特色、工科处于强势的地方性综合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学生受到学校水电等工科专业的吸引。因此,在本校的招生、转专业方面本专业显示了一定的欠缺和不足。

(2)师资队伍的人数与结构还不够合理。三年来,专业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专业的改革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受学校所处地域的限制,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或领军人物引进不够,不能满足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需要。

(3)科研、教学成果,特别是高档次成果较少,教学及教学管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深化。

2.1整改措施

(1)积极进行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学校现正启动学科专业调整,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拟将教育技术学调整到准备成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这将有利于本专业的发展,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和师资培养计划,力争在今后5年内引进或定向培养本专业高水平学科带头人1名,博士2-3人。

(3)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凝炼学科方向,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对教研活动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引导学科组和广大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行业自评报告篇三

专业自评报告佐证材料

1、专业自评报告

2、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以及会议纪要或记录。

3、专业建设短、中、长期规划:目标、思路、措施

4、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5、修订教学计划申请表或申请书(体现出审批程序)

6、专业课程教材明细表(要与课程开设计划表一致)

7、专业师资队伍情况一览表

8、相关教师各类证书复印件

9、专业教学设施一览表

10、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

11、学生校外实习记录

12、学生校外实习工作安排

13、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指导记录

14、专业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行业自评报告篇四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自评报告

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本情况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创办于2009年,是我校新开设的专业之一。现有在校生216人。

二、专业师资队伍情况

汽修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1名,师生比1:19.6。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高级讲师3人,双师型教师6人,占专任专业课教师87.5%。外聘教师2人,占18%。2011年,朱晓辉老师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教师cad/cam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2012年芮俊老师参加武汉市多媒体课件比赛获得一等奖。

三、专业实习实训设备

汽修专业拥有钳工实训室,机械基础实训室,汽车维修综合实训基地。设备总值140.83万元,生均设备价值:6520元。

四、教学管理

汽修专业依据国家教育部的教学指导方案,结合本地企业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每一年级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编写了部分课程的课程标准。实施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经过专业教师充分讨论,专业部主任审核,教学工作部审定,主管校长批准,并报市教科院审批后下发执行。教师学期授课计划、实习实训计划等教学文件资料完备率100%。

本专业各年级实验指导书、实习实训计划齐全,编写规范,审批严格,着重体现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

教学工作部按照的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教学,教学计划更改、调整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按照教学进程表和课程表实施教学,调代课履行相关程序。严格考试命题 1

管理,实施考试方案审批程序。坚持专业部的常规检查,教学工作部的日常巡查,督导室的抽查和专项检查,对教学质量实施过程控制,对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事故及时处理,及时纠正。坚持学生评教和职能部门评教相结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

学校2005年开始使用上海鹏达教学管理系统,在教务管理上基本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目前教师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计划、考试成绩、各种日常工作布置等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管理平台进行,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五、专业改革与创新

1、本专业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文化基础课占教学时数的30%左右,同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重点培养学生在汽车机修、汽车电工、汽车电控、汽车美容等方面的技能,同时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符合要求,教学计划也得到主管部门的审批。

2、文化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专业教学内容根据用人单位岗位需求而定。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采用“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

3、本专业与南方汽修学校开展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学生。

六、质量与效益

近三年,汽修专业暂时还没有毕业生,11级55人已参加顶岗实习,取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例98%。顶岗率和高考升学率98%。

七、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实习实训场地面积不足

目前规划中的新实训大楼还没有动工,校企合作受到场地限制,即使有经费采购添置设备,也没场地放置,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只有加快推进实训大楼的建设,才能改善目前的局面。

2、专业师资不足

目前的专任教师专业结构不太合理,专业基础老师偏多。今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汽车维修双师型教师。

3、教学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专业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热情不高,成果不突出。应加强此方面的引导,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把汽修专业办出规模办出水平。

行业自评报告篇五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自评报告

商学院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立于2008年10月,建设历时两年,在项目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圆满地完成预期目标。总体来看,市场营销特色专业标准高、应用性和推广性强、质量保证有力,各项目符合山东省特色专业验收标准要求。具体说明如下:

一、本专业建设内容

1、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与实践高职教育规律,着力推进市场营销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建立符合市场营销实际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并通过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完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走专业内涵建设之路,全面推动专业整体建设,使市场营销的专业改革与建设能够引领全国高职同类专业建设与发展。

2、精心营造职业教育氛围,注重实训条件建设,发挥重点专业建设的示范效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实训条件与手段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一个省内领先的综合实训中心,推进与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发挥重点专业建设的示范效应。

3、进一步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悉心聚集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建设品质,增强社会服务辐射功能。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抓手,以“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建设一支省内一流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市场营销专兼职师资队伍,全面提升专业建设品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4、在专业建设方面,所学专业教材要“先进、有用、够用”;
专业课“课程实习”要强调基本“实践能力”和培养“基本管理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二、特专业的特色优势

1、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教学目的,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注重实训、实习和工学交替。教学中将认识性实习、模拟性流程性实训、对抗性创业比赛、案例难点解析、阶段性顶岗实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实践和管

理能力的提高。

3、注重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将职业标准和行业要求纳入培养方案,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版本的选择先进、有效,现在使用的近3年出版的教材占80%,并自编配套讲义。

4、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成立了由3位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通过学生对教学测评、教授听课等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教学管理的可靠信息。已有6位青年教师被评为青年教学能手,成为学院的教学骨干。

三、专业建设完成情况

1、专业建设整体情况: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师资队伍逐

年壮大,目前已建成多个实训室和一个研究室。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调整及实施情况、效果:根据市场需求制订人才培养

方案,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引进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本专业教师中35岁以

下青年教师硕士或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90%,增加专业教师中硕士的比例;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和超过80%。

4、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情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大,课程整

合后形成了实用性、实践性强,现代技术含量高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能反映当前社会先进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近5年建成教育部或省级精品课程1项。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增加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5、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情况:目前已经成erp及单证实训室、沙盘实

训室、案例实验室、国际商务实训室;
已建成《市场营销》等多门精品课。

6、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手段先进,执行严格;
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大、效果好;
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
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制度性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建立学员、二级学院、学生教学监督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管。

7、专项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满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及现代教育技术等专项建设需要,且近5年持续增长。各项经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已完成既定目标。

四、本特色专业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满足山东省特色专业标准,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但是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如下:

1、目前本专业教师队伍中缺乏博士学历

2、非双师教师实践经验有待提高

3、实训室利用程度还需提高

4、校企合作项目数量仍需增加

五、本特色专业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组仍需努力,改进建设中的不足,改进措施如下:

1、在争取获得省级特设专业的基础上,努力争取省级品牌专业,培养创新性应用性市场营销人才。

2、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

3、多渠道引进高学历教师及企业型教师。教师还需通过企业定岗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技能,并运用到教学中。

4、进一步加强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对优秀毕业生建立长期跟踪机制;
扩宽合作办学渠道,为企业做好各项专业培训。

推荐访问:自评 报告 行业 2023年行业自评报告(五篇) 2023年行业自评报告(五篇) 2022年行业指标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