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觅中华》读后感(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寻觅中华》读后感
《寻觅中华》读后感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初一读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一小部分,就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余秋雨所创新的散文文体,被学术界文化界称为"文化散文",这种散文气势磅礴、豪迈苍凉、雄奇沉郁,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诗人气质。在《寻觅中华》的文章里,余秋雨先生与读者一起寻访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故乡, 字里行间就充分体现了作者这种"文化散文"的韵味。
首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在书店,也不是在学校,而是在一对一的辅导班中,我的学哥(也是我的老师),他在南开上大学,当时,他把他的这本是借给我看,他的目的仅仅是让我阅读,他说余秋雨的书个个都特好,我也就随着信了,但没有想到这本书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开始的时候,我是读不懂这本书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总有一种魅力吸引着我,让我不得不再放下心来,读它一遍,第二遍读完之后,当时知道是什么样的,但是一合上书,就完全忘了内容,当我读第三遍的时候,终于好像适应了这本书,读懂了他的美妙之处。
它的内容浩浩荡荡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让人不知从何说起,她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去挖掘每一片土地的文化韵味,传播每一个角落的文化气息,他的思想在书中向我们娓娓道来,从中国文化的创造者,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大革命,都有分析解读和评论,在我们熟悉的历史以外,它总能给出许多“熟悉”以外的东西,而且他思考问题,看每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用不同的角度,必有一个角度能够直入人心。
《寻觅中华》,能读出的是余秋雨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历史的经纬。如在《从何处走向大唐》里,余秋雨指出大唐的繁荣在于它的包容并举,大唐的成就远不是仅仅中原所能造就:“更重要的,还是输入中华文化的那股豪气。有点慓悍,有点清冷,有点粗砺,有点混沌,却是那么开阔,那么自由,那么放松。诸子百家在河边牛车上未曾领略过的’天苍苍,野茫茫‘,变成了新的文化背景。中华文化也就像骑上了草原骏马,鞭鸣蹄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鲁迅说“唐人大有胡气”,即是指此。
就算读起来很费力,我也会一遍一遍坚持读下去,只因为余秋雨吸引着我,只因为余秋雨的简朴语段,没有添油加醋的词语吸引着我,只因为这本书吸引着我。
寻觅中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