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完整)

发布时间:2022-08-15 19:0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材料: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完整),供大家参考。

写材料: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完整)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是我的亲身经历。

有一天,一位同事在家里写材料。写着写着,思路卡住了,他一会儿拍脑袋,一会儿薅头发,真是坐立不安。

正怀着孕的妻子看见了,就问他:“你是怎么回事儿,我都替你着急,写材料有那么难吗?”

同事说:“当然难了!你没听人说:‘苦不苦,看看机关作八股;累不累,想想写手遭的罪。’写材料的难处苦处,谁干谁知道。你又没干过,哪儿能知道?”

妻子听了,不服气地说:“有那么夸张吗?难道你们写材料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

同事看着妻子高高鼓起的腹部,回答道:“你们生孩子,再怎么难,肚子里都有货;我们写材料,经常是肚里无货强下崽,怎么憋也憋不出来!”

过后,这位同事跟我和几位写手聊天的时候,偶然聊到他们夫妻俩的这段对话,引起了强烈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深刻,越加“花”越多。

有的说:“女人生孩子,那是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不生;我们写材料可没那么自由,领导让你生你就得生,不管你想不想生、愿不愿生,都非生不可。”

有的说:“女人生孩子那是十月怀胎、瓜熟蒂落;我们写文章可没那么充足的时间,常常是孕育期不够,预产期也没到,领导的指令就是催产素,说啥时候让你生出来,你就得赶紧地。”

有的说:“女人生孩子再难,生的都是自己的孩子,那是‘痛并幸福着’;我们写材料,常常是代孕,是用自己的肚子帮别人生孩子,那是啥滋味——‘痛并郁闷着’!”

又有人接过话茬:“我们不仅要帮别人生孩子,甚至还得忍着痛,把自己的孩子也送给别人。”

还有的更是一针见血:“送给别人还不算痛苦,最痛苦的莫过于明明是自己亲生的孩子,长得还不能像自己,要像领导。”

最后,一位同事作了总结:“女人生孩子,不管怎么难、怎么痛,一辈子就那么一两次,咬咬牙也就过去了。我们写材料,是生完一个又一个,不知何日是尽头,而且生完了孩子,常常连产假都没有。”

这个故事,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写材料之难。当然,故事中的种种“难”,基本不涉及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主要是写作状态、写作生态问题。我经常说,相比之下,技术问题最容易解决,状态问题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要难一些,生态问题最难解决——这不是写手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再高明的老师恐怕也无能为力,只有引起“老大”的足够重视,才有望解决。

前不久,中办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其中有不少要求对改善机关写作生态是有利的。比如:

从***层面做起,层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确保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发扬“短实新”文风,坚决压缩篇幅,防止穿靴戴帽、冗长空洞,***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地方和部门也要按此从严掌握。地方各级、基层单位贯彻落实***和上级文件,可结合实际制定务实管用的举措,除有明确规定外,不再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和实施细则。科学确定***文件密级和印发范围,能公开的公开。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上级会议原则上只开到下一级,经批准直接开到县级的会议,不再层层开会。严禁随意拔高会议规格、扩大会议规模,未经批准不得要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门一把手参会,减少陪会。提倡合并开会、套开会议,多采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提高会议实效,不搞照本宣科,不搞泛泛表态,不刻意搞传达不过夜,坚决防止同一事项议而不决、反复开会。进一步改革会议公文制度,选择一些地方和单位开展治理文山会海工作试点。

4月15日,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工作措施》。之前,省委部也率先出台了《带头改进作风为基层减负的十项措施》。这两个文件,都对中办《通知》精神进行了细化,增加了一些具体措施和量化指标。这些措施和要求,有利于为机关写手减负减压,但我认为,仍属于治标之举,而非治本之策。

那么,什么是治本之策呢?我在这里列上几条: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这是1981年***下发的一个文件的标题,用文件中的话来说,“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这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领导工作中的原则性的问题”,“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我认为,这个文件的精神迄今仍然适用,是为写手减负减压的根本所在。

(二)改变领导离了稿子不会说的现象,特别是具有座谈交流性质的会议讲话和表态性发言。

(三)提前审定了稿子的领导讲话,不要搞什么录音整理。

这些措施,都指向“领导”。所以,我们工作中的很多问题,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下病上治”才是治本之策。

生态圈中有一个基本法则:在你没有能力改变环境的时候,首先要学会适应环境。今天,我们着重从自身做起,谈一谈如何认识和破解写材料的技术难题。

关于写材料之难,根据多年的写作经验,我总结了这么4点体会。

第一,写材料之难是动态的,是波浪式、有起伏的

对于写材料,有人说容易,也有人说难。说容易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没怎么干过这份工的,他们是“站着说话腰不疼”;一类是对写材料接触还不深的,他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事实上,写材料是上手容易写好难。从事这项工作的时间越长、与其接触越深的人,往往越觉得它难。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在机关文稿写作中都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

刚开始写材料的时候,觉得这项工作真是太难了,自己什么都不懂,特别是对所写的工作知之甚少,无从着手、无法下笔;

慢慢地,写上手了,找到一些感觉了,觉得写材料不怎么难了,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儿——挑选几个模板,掌握几个套路,依葫芦画画瓢,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材料都不怕;

再往前进一步,觉得写材料还是难,特别是面对老命题的时候,常常有江郎才尽的感觉。“年年工作都相似,篇篇材料要不同”,这不是强人所难嘛!写这类文章,常常陷在老框框、老套套、老调调里,怎么也走不出来。写到一定程度,会感觉自己到了临界点,可就是突破不了。这是难在出新、难在求变、难在突破。

这样一个过程,是符合写手成长规律的,实际上也体现了机关文稿写作的规律。

——对初学者来说,写材料之难,往往难在“写不出”。要么没话说,要么有话说不出,原因就在于储备不足没有“料”,业务不精没有“底”,思路不清没有“谱”,方法不会没有“招”。这些,都属于“入门煎熬”。

——写上手以后,难题往往变成了“写不快”。时不时会出现思路卡壳、短路、掉线以至断片的现象,原因主要是功夫没练到家,对有关情况摸得不透,对所写内容思考不深,对写作方法操之不熟。这些,都属于“半瓶子醋”。

——写出一定经验、上到一定水平之后,难题往往又变成了“写不好”。这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思想没高度、观点没新意、内容没亮点、语言没味道,好像越写问题越多、困难越大,越写反而越不会写了。这些,都属于“进阶障碍”“写作瓶颈”。

这是什么原因,是写作水平在倒退吗?当然不是!这说明你对自己的要求、对文章的要求在提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写文章的标准已经不一样了,上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心有余”才会感到“力不足”,这是前进中的困难、黎明前的黑暗。当你感到吃紧的时候,往往是在走上坡路。

第二,不同类型的文稿,在写作难题难点上有共性也有特性

从我的切身体会和同事们的普遍反映看,机关文稿写作主要有“四难”:

一是受命作文,领导意图难摸清。新闻写作写的都是所见所闻,文学创作、论文写作则是想写就写、有感而发,我的文章我做主。机关文稿写作大不一样,很多时候是受命作文、捉刀代笔,是旁观式、转述式、换位式的写作,写作意图不是自己的,写的东西也不是自己所经历、所熟悉、所想表达的。尤其让人憋屈的是,该不该写、能不能用,自己说了都不算。谁说了算?上级说了算,领导说了算!上级需要了解情况、督查工作,让你写个报告、交个总结;领导需要发布政令、指导工作,让你发个通知、拟个讲话,这时候,不管你有没有兴趣、有没有想法,都得按指示办。

受命写作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准确领会领导意图,把领导的工作意图变成自己的写作主旨。但在实际工作中,领导们很忙,交待一件事,常常就是几行批示,或者当面吩咐几句,有时还假手他人、层层传达下来。在信息不对称又没有面对面交流、没有充分沟通的情况下,要把领导意图理解到位,进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文稿写作任务,确实很难。所以常听到有人抱怨:那些天天跟在领导身边的人不用为领导写稿子,我们既见不着领导的人,又与领导说不上话,却要把稿子写得合领导心意、对领导胃口、像领导口吻,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这种“非我不才,实我难为”的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因为有这样的难题存在,更能检验写手的水平,更能锻炼我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是闭门造车,情况不熟难下笔。很多时候,我们写文章之所以无从落笔,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而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文思不畅,根子在于情况不熟、业务不精、思考不深。

导致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从主观上看,确实有的同志对业务学习、调查研究重视不够,没有养成“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好作风好习惯;从客观上看,不少机关单位没有建立把写作与工作融为一体的运行机制,把做业务的看作是“主外”,把写材料的看作是“主内”,导致负责文字工作的同志天天忙着办文核文,被文山会海死死“捆”在工作岗位上,离不开、出不去,只能“坐在屋里想点子,打开抽屉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

三是文约事丰,内存不足难支撑。一份公文,字数不能太多,又要把事情交代清楚,把情况反映到位,把道理说个明白;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有序,还要言之有文,真是“简约不简单”。

机关文稿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脑力劳动,政治性、政策性、知识性、技术性都很强,需要撰写者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运用多方面的实际能力。毛泽东说过:“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写文章慌不慌,关键看心里面有没有“数”,脑子里有没有“料”,肚子里有没有“货”。如果平时不注重积累,临阵又不磨“枪”,到了动笔的时候,怎么绞尽脑汁、搜索枯肠也没有用。如果硬凑硬写,就只能是堆砌文字、应付了事。

四是要求严格,质量不高难过关。机关文稿写作从文种到文风、从体例到格式、从起草到印发,都有严格的标准、严密的规范。这些要求,要一一搞清楚、弄明白很不容易,严格执行起来就更不容易。

一份公文的出台,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和关口。众口铄金是最有说服力的,众眼挑刺也是最严格的。面对一双双火眼金睛,公文中的各种瑕疵很难遁形。一套流程走下来,有的公文被改得面目全非,连起草者自己都不认识了。也常有公文因为达不到领导要求,被打回修改、推倒重来,甚至一次次从头再来。这样的事情如果在一个人身上反复发生,真的会让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不能自我反省、吸取教训、改进提高,迟早会被淘汰。

当然,在写作的难题难点上,不同类型的文稿除了共性,也有很多特性。我专门总结过3类机关文稿的写作难点:

写领导讲话,难就难在领导意图“难摸清”,领导风格“难适应”,领导高度“难达到”。

写工作总结,难就难在工作平平“难出彩”,年年要写“难出新”,闭门造车“难合辙”,面面俱到“难取舍”。

写干部考察材料,难就难在一时半会“难看准”,知人知面“难知心”,寥寥几笔“难画像”,德的表现“难写实”。

就这么短短几句话,浓缩了我多年的写作体会。反过来看,难点对面是亮点,难处往往也是最有可能出新出彩的地方。

第三,一篇文章的不同写作环节,难题难点往往是不同的

写作的基本环节有四个:一是准备,主要是素材准备,包括收集材料、选材取材以及必要的材料加工;二是运思,主要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阶段性成果是形成提纲;三是行笔,就是把提纲变成完整的文章,把想好的东西落在纸上、落成文字;四是修改,主要是推敲观点、调整结构、增删内容、雕琢文字。

写作环节中的难题难点,往往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

运思难,主要是找不到感觉、选不准角度、理不清头绪、打不开思路,脑子里要么是一片空白、一头雾水,要么是一团乱麻、一团浆糊。

立意难,主要是吃不透上意、拿不定主意、想不出新意,文章的立意缺乏思想高度、认识深度、视野宽度。

谋篇难,主要是找不准定位、摆不平关系、理不清层次、抓不住重点、找不出亮点、脱不了俗套。

选材难,主要是无米之炊难为,沙里淘金难选,鱼目混珠难辨。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把信息加工成合用的素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行笔难,主要是制不好标题、炼不出“神句”、写不出新话、把不准分寸、控不住篇幅。

公文写作难不难?看到这张单子,相信大家心里都有答案。这5个方面难题22个难点,数量尽管不少,难免还有遗漏。所以,对公文写作之难,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坦然面对。

第四,公文写作中的难题难点往往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过种种考试,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考点,到了命题专家手上,考题可以千变万化;一道题目,可能只有一个考点,也可能是多个难点的组合。写作也是一样,难题会随着文章体例、内容、篇幅等的变化而变化,难点会随着写作标准、写作要求的提高而增加,难度系数也会因此而提高。

总之,写材料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从基础条件和准备工作看,库存充足就不难,熟悉情况就不难,认识到位就不难,理清思路就不难,方向正确就不难,掌握方法就不难,功夫下到就不难,反之就会就会觉得篇篇难、时时难、处处难。从结果导向看,公文写作是入门容易入道难,得体容易得法难,求成容易求精难,出手容易出彩难。千难万难,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被誉为‘******第一支笔’的胡乔木,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叫《说难》。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妄人轻难而败,懦夫怕难而退,勇者知难而进”,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写作之难是必然的,因为“客观和主观之间横隔着可想的矛盾”。我们分析它的难、承认它的难,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害怕难、畏惧难,而是为了克服它、战胜它。材料写作是典型的“纸老虎”,你越怕它,心里越有阴影,就越是觉得难;只要勇于面对、找对路子,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很多难点就会一戳即破。

推荐访问:不难 材料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