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四川考察时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2 2022 在四川考察时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考察调研时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切成就都要通过我们共同拼搏来取得。大家都是“80 后”、“90 后”,正当其时,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奋斗。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勉励和鼓舞着广大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敢于在涵养“想干事”的内在自觉、锤炼“能干事”的过硬本领、展现“干成事”的担当作为中起而行之、奋勇争先,方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行稳致远。
“行”之为民,涵养“想干事”的内在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想干事是能干事、干成事的前提。“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一直以来,人民都是我们党、我们国家谋发展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民有所盼,党有所行,要做到“行之为民”,需得先“心中有民”。年轻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始终秉承“在其位,尽其责”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克服高高在上的“干部”心理,充分发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吃苦精神,走基层、办实事、惠民生,用满身“泥土味”筑牢
干群“鱼水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做个一心为民的“服务者”。
“行”而不辍,锤炼“能干事”的过硬本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下,风险挑战等层出不穷,年轻干部要“强化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自省自觉,拿出“入山问谯、入水问渔”的求知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一方面注重理论学习,要能“深潜”,在悟出真理、掌握精髓上多下功夫,把理论书卷摆在案头、放在眼前,常读、深读、精读,每读总有新感悟,常读能见新天地;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实践,在各项工作中,要摒弃急功近利的观念和浮躁的心态,主动到吃劲岗位、艰苦岗位,做最实际、最细致、最棘手的工作,不断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真刀真枪锤炼“能干事”的本领,才能得心应手解民忧、纾民困。
“行”稳致远,展现“干成事”的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出真业绩、真出业绩。立足工作岗位,年轻干部要顺应时代要求,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坚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信念,以迎上去的姿态、敢吃苦的劲头攀高峰、涉险滩,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公开亮剑,面对矛盾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风险危机勇于攻坚克难。要有坚实的工作作风、
求真的工作态度,以问题为导向,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丢掉面子、迈开步子,走到群众身边,说大白话、唠家常事,了解和掌握群众的诉求和愿望,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从而在实操实干中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 2022 在四川考察时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了解三苏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敬仰、汲取、借鉴,三个关键词意味深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础。从杜公祠到眉山的三苏祠,每一处历史文化遗址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总书记考察三苏祠讲到的“三个关键词”重要意义,带头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道路。
心怀敬仰,以敬畏之 心厚植文化情怀。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一门三进士”,唐宋八大家独揽三席,三苏父子携手写就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文化传奇。文化遗产和优秀文化作品,对于揭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有着重要意义。但在现实中,有的人以传统文化的名字、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只为博眼球赚取流量,刻意改编传统文化,甚至丑化传统文化,比如,杜甫成为网友随意“调戏”的对象,《桃花源记》被篡改成一首恶俗歌曲,这类现象严重损害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敬畏心,尊重传统文化,对社会上诋毁、篡改传统文化的行为,要主动发声亮剑、坚决制止,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合理开发传统文化,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本身。
善于汲取,以进取之心汲取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写到“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
毫而莫取”,他认为,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为官从政以廉为先,为官之道以廉为首。从殷商西周时期的“民为邦本”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贵君轻”思想,再到明末清初的“民主君客”思想,历朝历代都有为民众伸张民意的思想并力行之的知识分子。我国古代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潜藏着深厚的为政之道,广大党员干部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做到学习传统文化不装点门面、不流于形式,忍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源源不断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执政智慧,更好地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广泛借鉴,以包容之心了解世界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并在数次出访考察中,以兼容并蓄的胸襟,展现出中国对其他文明的尊重欣赏,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其全新的理论内核和高远的共产主义追求,赢得了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普遍认同,就此成为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为中国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引和改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优秀外国文化,对中国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
意识,善于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紧密结合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2 2022 在四川考察时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
时隔四年,再赴四川。在眉山,习近平总书记看了一个村、一座祠,从传统到现代,从农田到心田,巴山蜀水,寄寓深深,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叮咛嘱咐,是一份厚重重的“为民情”,是一份沉甸甸的“巴蜀情”。广大党员干部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潺潺叮咛,追随“足迹”,砥砺“前行”,以走进“农田”之行,与党同心、践行初心、奋进雄心,厚植“为民”之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撑起大梁。
走进“农田”照亮“心田”,厚植与党同心“忠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事情就是粮食安全,在“四川之行”的第一站就是眉山市太和镇永丰村,考察了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标准农田示范样板发展。党和国家年复一年攻坚
克难,一批批科研工作者执着追求,无数人民群众用汗水与心血终于实现了“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的坚定号召。党员干部要筑牢前行路上“定心盘”,与党同心、对党忠诚,把坚定信仰作为终身课题,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善于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倾听历史回响,深刻感悟精神内涵,厚植“革命信仰高于天”的如磐信念,继承“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革命精神,提高党性修养,砥砺政治品格,将初心使命扎根于“内心深处”,把责任重担践行于“细枝末节”,树立鸿鹄之志,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走进“农田”温暖“心田”,厚植与民同行“初心”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事情就是人民生活,他走进试验田,察看水稻长势,认真听取农技人员介绍水稻试验育种和种植推广情况。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让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为民服务的“店小二”,不当“二传手”,争做“过滤器”,永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魄力,敢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多尝尝“历练之苦”,品味“酸甜苦辣”,主动请缨深耕基层一线,奔赴急难险重的岗位,摔打磨砺、不断淬炼,突破
自我、破茧成蝶,保持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砥砺奋斗。
走进“农田”砥砺“心田”,厚植赓续奋斗“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民生事业,离开村子时,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民们亲切道别,对乡亲们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回顾百年征程,不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如今的和平年代,总有一些人勇当先锋、倾情奉献,在最紧急关头顶了上去。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大我”砥砺“小我”,勇于追梦,敢闯敢干,提振“精气神”,勇做“先行者”,将工作当事业干,将工作当事业闯,扛起时代之任,在新时代新天地中施展抱负、在基层的沃土上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以担当之名书写奋斗诗篇,争做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有作为的三农好干部。
2 2022 在四川考察时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平实”二字,有平坦严实、平稳踏实和朴实无华之意。保持“平实之心”,就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奋斗、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创造幸福生活。
努力奋斗,保持功成有我 的“平实之心”。“一切成就都要通过我们共同拼搏来取得。大家都是‘80 后’、‘90后’,正当其时,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大家一定会为‘强国圆梦、功成有我’而感到自豪。”人生因努力而厚实,因奋斗而升华,成功的花儿,往往浸润着奋斗的汗水与泪水。强国圆梦,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自觉把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保持一颗“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的平实之心,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勇于争取却能以平和的心态坦然接受结果;始终怀着一颗事业心和一份责任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奋斗、奋勇拼搏、辛勤劳动,在奋斗过程中、在劳动奉献中不断探索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爱岗敬业,保持热爱劳动的“平实之心”。“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回顾历史,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这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要保持一颗热爱劳动的“平实之心”,尊重劳动成果,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切实将热爱劳动体现到工作上、岗位上和生活中,在工作上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在岗位上真情奉献、精益求精,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真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智慧和汗水去创造幸福生活。
脚踏实地,保持勤于实践的“平实之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个人成长成才的不二法门。俗话说,梨子好不好吃,自己尝了才知道。小马过河,倘若仅仅是问老牛、小松鼠,是得不到真切结果、合理答案的,只有自己下到河里才会知道河水深浅、才能知道自己能不能过河。当前,一些人幻想着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希望不劳而获,从而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最后陷入自我怀疑、“怀才不遇”的误区。想要过上幸福生活,只能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何谓劳动?劳动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劳动岗位包括医生、老师、律师等,种类繁多、数不胜数。“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这就要求人们尤其是青年人要吃得了苦,敢于尝试,勤于实践、乐于思考、善于总结。保持一颗勤于实践的“平实之心”,主动到基层一线、重大项目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经风雨见世面,主动多岗位锻炼挑重担壮筋骨,主动深入人民群众,强化沟通本领,增才干。唯有如此,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见识,真正将书本上的理论、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身成长成才的养料,从而真正找准自身定位、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并为之辛勤劳动、不懈奋斗。
推荐访问:2022四川考察时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 重要讲话 考察 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