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人才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智为主?,供大家参考。
理想人才以仁为主还是以智为主? 整理:初二(9)班 郭子鹭 正方:理想人才以仁为主
反方:理想人才以智为主 正方一辩 开篇陈词:
理想人才,应以仁为主,所谓理想人才,就是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人材,而这样的人才他的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应该而且必须是重要的、基本的,也就是应以仁为主,同时,德智体应是全面发展的。一个人,只有以高尚的道德作动力,才会将他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财富,而一个没有高尚道德的人,即使再聪明,又能为祖国和人民做些什么呢? 回想过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李四光等一大批具有崇高爱国热情的科学家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祖国的怀抱,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着祖国的贫穷和落后,然而又有多少人,迷恋国外的优厚待遇,那么请问对方辩友 ,这些人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呢?他们不去为魔鬼铸剑我们就谢天谢地了。而今,非典病毒正在肆无忌惮地侵害着我们人类的健康,又是成千上万个江素春式的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的安危,冲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然而,其中也不乏缺乏医德者,宁肯辞职也不上前线,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医务人员都像他们一样空有高超的医术,而无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高尚医德,非典病毒如何得以控制? 人民的生命安全如何得以保障?说不定我们现在都已经被隔离了。
可见,人无德不立,而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然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从 1957 年到 1995 年 我国先后五次修改教育方针,但每次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的 “五讲四美三热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 2001年,江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加强道德建设,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一个国家,因为有了有德之才而兴,一个民族,因为有了有德之才而旺啊!因此,我方坚定地认为“理想人才应以仁为主”。
反方一辩 开篇陈词:
我方的观点是“选拔理想人才以智为主”。所谓理想人才是指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出出色业绩的人。所谓智是指分析判断创新的能力。我方认为挑选符合社会需要的,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出出色业绩的人要以他们的能力为主。如今选拔人才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那难道我们需要那些能力不足的人去规划祖国的明天,去建设祖国的未来吗?当然不行!我方再次重申一个人才不能没有德,没有德的人不能称之为人才。如果有品德无可挑剔,能力超群绝伦的固然是上上之选,相对于聘用无能的人来说,品德不坏,能力很强的人才也未必不是一时之选。
仁,是一个空泛的东西,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能一段不好的经历就可以让人由善转恶,又或是“近墨者黑”,谁都说不准。才,比较实在的东西,不会轻易变迁更改。智力开发有科学的理论、具体的模式、实用的方法,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我们认为它不重要,反而要推崇那些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德无才,要来也是废物,对国家没有一点用处,有缺点的人,只要用好了,同样能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造福国家,造福人民!法律让品行恶劣的人即使有了恶念,也不敢付诸实施。再也不能搞道德竞赛了。那
只会葬送有用之才,得到一群既无才也无德的伪君子。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因此只能讲能干不能干,不能吹毛求疵,讲究太多陈平不是盗嫂求金吗?许攸不是叛袁降曹吗?论品行他们都不是白璧无瑕,可是重用了,取得了胜利和成功。
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在其沿用的 1000 多年里,其贡献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造就了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张居正、纪晓岚等等名垂青史的大家传诵了几百年的事。对方辩友是否想过为什么科举可以传承这么多年并且最终在现代的高考制度也吸取了它的精华?正是因为它把贤良的人才提拔了上来,为治理国家找到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
大家应该知道东郭先生吧!他处处善待别人,认为每个人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可是他的结果是被他盲目的善良所害。这个传诵了几百年的事难道大家都忘了吗?八十年代初,国家经济建设已发展到世界第五大工业国的伊朗,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打击腐败力度不满,于是请来了最善良最扶危济困、道德品质最好的什叶派穆斯林领袖霍梅尼。这个霍梅尼真的很善良,将自己得到的所有财物都给了最下层的穆斯林兄弟,自己住在宗教圣城里一间破屋里每天为穷苦的老百姓祈祷 22 个小时。只休息短短的两小时,几乎不吃食物,其人格可谓伟大可它的结果是伊朗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者由于“不够善良,对真主不够虔诚”遭到了疯狂的屠杀,数以百万计的人就这样丧命。而屠杀者心中坚信自己是出于维护善良,保持民族的无比纯洁而做的,充满了胜利的自豪。这使得伊朗的民主倒退了五百年这是德的好处吗?
中国有个叫刘大夏的,是一个大清官,道德上绝对无可挑剔,他生在明代,最痛很宦官专权。但是他做了一件让后世不能原谅的事,他烧毁了郑和所有的航海日记和资料。他的想法是,郑和是宦官,这些东西早晚是宦官要拿来害人的。历史上自认为有道德的人做的坏事要多的多。而且他们还不认为那是坏事。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21 世纪的今天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主要的是能力。打破对学历的崇拜和以学历,学位本位的人才观与用人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以能力为核心。由此可见我方的观点不仅有理论支持更有事实依据和现实意义,所以我方认为"选拔理想人才以智为主",谢谢。
我觉得理想人才应该以智为主,因为在未来的社会中,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更应该小心谨慎,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智,但是也不能忽略仁,因为仁能使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现代社会要是说没有智怎么会有仁,无异于老鼠嫁给了蝙蝠,声的儿子就是飞行员。就是孔子也是先有智才可以仁的。
我认为理想人才以智为主。大家知道 21 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那么这些人才拿什么去竞争呢?当然是智慧之间的较量了。首先,人才以智为基础。人才是从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的。无论是有利的价值还是有害的价值,它们首先都是价值,不仁者就是恶者,他创造出来的价值且不论它的好坏,没有智慧是创造不出来的,所以人才最重要的前提是智慧。其次,仁由智生,行仁需智。孔夫子不智就不能说明仁,也思考不出仁。无智是无以谈仁。是仁者还是我们的智者把神六送上太空的呢?再次,仁者必先智也。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说说理想人才以智为主,是指大智的人才,才会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他人,自身的问题以及解决各方面矛盾的方法,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真谛,才会该仁时仁,该不仁时不仁,与时俱进,谁都不可辩驳,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智慧是首当其充。
理想人才以智为主,有了智才能多为世界创造美好环境,说他们是理想人才不为过.科学家不就是智力超群的人才么?理想中的创造主义者,造福了多少的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多少的幸福.理想的人才,就是以智为主,有了智更能提高社会的产能,以及在社会造成的价值. 智在新时代中,才是最重要的;孔孟若无才岂有“仁”? 攻辩环节 正方问题及推荐回答:
问:
最后再说说那些留洋不归海外华侨,国家为他们出资出力,为的是让他们取经报国,结果呢,不是有许多一去不复返的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不正是不重视德育的原因吗? 驳:
正如对方辩友所说,我国人才流失本已非常严重,倘若采用对方辩友提出的选拔人才以德为主,使得有瑕疵的天才郁郁乎不得入选,无法施展胸中才略,貌似白璧无瑕的庸才身居高位,施施然横行于世。岂不是会更加促使人才的流失吗?对方辩友一定听说过“楚材晋用”的故事吧,难道对方辩友想让这样的悲剧重演吗?对方辩友竟认为应加剧我国的人才流失,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放缓吗?这是对方辩友所说的仁吗?这是最大的不仁!
(前提是在此问之前已阐述过“以仁取材”的三大坏处)
问:
我们的社会善于钻营的人太多了,如果再不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难道要让我们所谓的文明古国成一个奸诈国吗? 驳: 对于种人,只要有完善的法律和监督机制在必要的时候对其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就不会对社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道德与法应该区分开来。犯法的人不一定都是道德败坏,守法的人也不一定都道德高尚,不建立起完善的法律而是一味的一道德带法制,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正是如此。单单根据道德境界将人一棍子打死是错误的。完善的法律正是应付此类情况利器。
问:
对方辩友还记得轰动一时的“马加爵现象”以及“清华学子硫酸泼熊”事件吧,虽然他们都拥有优秀的文化知识,但却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我们的国家这样的事情还少吗?大家可以看看,在大学校园新生接待处,有多少家长替孩子拿着行李,跑前跑后,安排一切事宜,而孩子呢则在旁观;还有“高分低能”给我们的教训还不够吗?智力培养固然重要,但人格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更为重要!也许我们不能把孩子送到大学的校园,但一定要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能在社会中生存的一分子!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真爱还有比塑造孩子的人格更重要的吗? 驳: 高智商不等同于高智力,智商测试只包括了人类一部分的智力。成绩优秀未必是所有智力都发展完整,只是在某些考试的项目中相对优秀而已。马家爵幼年时代的道德品质培养显然是不成功的,他在中学时代的智力培养同样是不成功的。马家爵的“聪明”,只是非常狭窄范围的“聪明”,他对世界的了解方面是有缺陷的,是偏执的。如果承认考试好,智商测试结果优就是智力强,就是以片面智力代替完整智力,就可能对人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评价混乱。对方辩友应该好好理理思路了 问:
德育是当今教育的一大漏洞。但这一漏洞并不是过度重视的结果,而是不够重视的原因!除了媒体发表的因为道德品质低下、人格的不健全而导致发生的一些可悲事件外,再也看不到有其它的重视痕迹!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空设,社会的呼吁只是成为了一种饭后谈资,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仍然是“分数”!但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的告诉对方辩友:有着有着良好道德品质的孩子才会为国家做贡献,并且拥有幸福的人生!
驳:
和对方辩友一样,我也认为德育是当今教育的一大漏洞。和对方辩友不一样的,也可以说正好相反的是,我们认为:造成漏洞的主要原因是过于重视而不是不重视。我们没有把道德培养摆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也就是他恰如其分的高度,从科学意义的角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措施来进行。我们没有把它融入具体的生活实践,让他得到鲜活的生活的滋养,使它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我恳请对方辩
友,不要再“重视”道德品质的塑造了,这样的重视程度越高,缺陷就越多。我承认对方辩友是出于好心,但好心办坏事的先例还少吗 ? 反方问题及推荐回答:
问:
请解释为什么公务员考试中笔试成绩占 70%,面试只占 30%? 驳:
对方辩友只看到考试的那两个月,却没有看到考试之前要有政治审核,又有过犯罪、作弊经历的人是不能报考公务员的啊,而且公务员考上后,还有一年的试用期,那一年试用期里考察的不正是一个人怎样做人、如何做事吗?
问:
请问对方为什么思想品德是以一门知识课的形式出现,而且需要经过考试,是否恰恰说明知识是道德基础和载体? 驳:
思想品德课上讲的的确是道德知识,但是除了思想品德课,我们更多的道德却是从生活中学来的,请对方辩友告诉我,这个世界上,哪里没有道德?哪里不需要道德?如果说因为道德知识是知识,就说知识是道德的载体,那么生育知识也是知识,是不是说不懂生育知识的人就不能生育、不可以生育了呢?
正方攻辩小结:
对方辩友一曲《雾里看花》唱毕,只叫人如坠云雾,不辨南北。还是先让我来指出您方出现的几个漏洞吧!
对方辩友今天在立论上以偏盖全,只是说仁是相对道德的提升,而不谈仁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我们今天谈论的是人才的培养,所谓人才就是指德才兼备的人。对方辩友如此一来显然是对我方有失公平啊。其次,对方辩友认为任何义举、仁行都是智力判断的结果,这明显是违背事实的。难道你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你的朋友是通过某个公式还似乎哪个理论吗?如果是,请你方举例说明。
你方唱罢我登场,先来看看我们的辩题吧!
第一,在我方开篇立论中就已经阐明我们今天讨论的方向应该是:在培养理想人才的过程中,究竟是仁还是智起了主要作用。在此,仁和智都是独立的,而飞一方是另一方的基础。如果像你方所说仁通过智起作用,那么我们今天的讨论还有意义吗? 第二,何为理想人才?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是立足于当今社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伴随和谐中国的口号,仁的呼唤开始响彻中国大地,乃至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才情商的重要性比智商更重要。而一个拥有仁的品质的人才,才是这个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才。
第三,仁的内涵是非常博大的。孔老夫子在 2000 多年前就已经解释了仁即:恭、宽、信、敏、慧。这五个字简练地概括了仁的高度和宽度。恭敬、博大、宽容、信念、诚实、勤敏、慈悲。可见,仁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断创造发展的动力。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方辩友您把一切成功个人的案例都归结于智的作用,而忽视其作为个人的本身所具备的多种可贵品质。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人无不是在逆境中成长,在挫折与失败中坚持科学探索。而像微软、宝洁等世界 500 强企业也无一不是利用团队的协作才取得并巩固了他们的非凡成就...
推荐访问:理想人才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智为主? 理想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