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局纪委政治生态调研报告4篇

发布时间:2022-08-13 19:00:04

公安局纪委政治生态调研报告4篇

公安局纪委政治生态调研报告篇1

  xx年x月xx日,xx学会和xx大学主办的“xx生态经济建设走廊研讨会”,是xx学会和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xx年年会,也是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换届后的第一次学术会议。研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度贯彻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围绕新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研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调整过程

  纵观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和变革。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从xx世纪xx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实现了人类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纺织、煤炭、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这些作为工业革命的主导产业具有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等特点,不仅迅速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而且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扩张与殖民,建立此后几百年主导现代世界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不仅是人类生产力的分水岭,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分水岭。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由于资本增殖与扩张本性的驱动,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使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特别是进入xx世纪以后,西方国家频频发生环境公害问题。xxxx年xx月英国发生的“伦敦毒雾事件”是一起极其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短短x天的时间伦敦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人数有xxxx多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有xxxx人陆续死亡,这次事件造成了多达xxxxx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此外还有xx世纪xx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xx世纪xx年代的北美“五大湖污染事件”,xx世纪中叶以后欧洲“莱茵河污染事件”,xxxx年日本“水俣病”事件和四日市“哮喘病”和富山县“痛痛病”等。这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不仅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危害,而且造成大面积环境污染。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严峻问题。反思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已是大势所趋,逐渐成为世界潮流。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现代化进程比西方国家晚了将近两百年时间,是在西方国家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与武装侵略强行打开中国国门,在中国倾销工业产品,掠夺生产资料和矿产资源,中国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先天发育不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从而导致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处于“压缩型”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继承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后,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政治环境,特别是反苏修和反美帝的双重压力,xxx在xxxx年提出要大炼钢铁,努力提高钢铁产量以保证最基本的国防需求,满足实现基本工业化的现实诉求。中国大炼钢铁运动开始于xxxx年,结束于xxxx年,因当时炼钢技术落后,许多地方采用土办法炼钢,导致巨大的煤炭、木材等资源浪费,国民经济严重失调,自然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此后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粗放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一直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生态系统退化,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进入xx世纪xx年代,在中国经济高速粗放增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xxxx年中国发表《中国xx世纪议程———中国xx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党的十五大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逐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此后党中央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又进一步提出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中央和地方采取措施,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制定或修订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规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xx%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xx%,森林覆盖率提高xx%等约束性指标。党和政府重视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着重开展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坚持不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作为全社会应当确立的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作为必须全力完成的攻坚战,推进长江经济带、xx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国家战略,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先导,20xx年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明显改善的态势,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推动生态保护补偿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全覆盖,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有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详细论述,明确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下,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总体任务和总体要求。由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加开放、更加科学的思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城市绿色发展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要提升城市绿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大幅提升。根据第x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xxxx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xx.x%,可望在xxxx年达到xx%。

  绿色发展需要城乡并重,从空间上看,农村地区广袤,是绿色发展的对象和载体;从动力源泉上看,城市人口密集,是生产、消费、创新中心,是绿色发展的重心和导向。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突出短板、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客观需求。我们讲实施城市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在摸清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的前提下,科学制定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空间匹配关系,统筹谋划国土利用格局。并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分类引导城市生态修复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生产水平为总体目标,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平稳增长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发展也逐渐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过渡到存量提质阶段。此时,提出城市更新行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城市作为承载人口、集聚经济活动、汇集能源资源的空间载体,是国家推动落实加速发展方式转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场景。因此,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家园。将城市更新与绿色城市建设相结合,将城市物质环境的绿色更新与城市社会软环境的绿色重构相统一,实现功能复合、健康宜居、安全韧性的城市更新模式。

  同时,要改变以往“高强度建设、高污染消耗”和过度房地产化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全力解决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促进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化流动,提高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好现有存量用地,提升单位用地产出效率,增强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城市更新行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规划和综合研判,不可急功近利。需要制定更为客观、合理的发展规划,将绿色城市更新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空间,拓宽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推动低碳社区更新,培育壮大绿色城市更新产业,完善城市更新机制,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党中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广泛开展。

  三、城市绿色转型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应有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xx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xxxx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xxxx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贡献的中国力量,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是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据世界银行测算,到xxxx年前,若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xx%的潜力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从全球来看,建筑行业贡献了碳排放总量的xx%,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而城市是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xxxx年x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xx个部门xx下发《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县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建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交通系统,都是在为节能减排做出努力。

  回顾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最初大多走粗放型发展道路,到后来才相继形成各具特点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例如哥本哈根是著名的低碳城市,大量使用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远程输热系统,该市预计在2025年达到xxx%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则通过完整的低碳生活制度来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前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政府规划和政策引领、践行低碳社区建设的英国伦敦转型模式;二是项目引导、市场搭台和社会参与的日本东京低碳社会建设模式;三是规划理念先行、绿色节能引领的xx“碳中和”模式等等。这些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于当前我国城市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为此,要坚持节约优先,进一步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点就要落实到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要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在全社会推动节能行动计划,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节能减排方式,要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提高已开发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近年来,我国不断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早在xxxx年x月xx日国家发改委就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率先在xx、xx、xx、xx、xxx省和xx、xx、xx、xx、xx、xx、xx、xxx市开展试点工作;xxxx确立了包括北京、xx、xx和xx等xx个城市和省区成为我国第二批低碳试点;xxxx年发改委发布第三批xx个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名单。国家发改委三批低碳试点省区和试点城市共计xx个,经过xx年的实践,效果显著。以第二批试点城市xx为例,建立绿色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后,xx市“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由“xx五”末的xx.x%提升至xxxx年底的xx.x%,xxxx年碳排放强度较xxxx年下降xx%。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等方面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地区发展的低碳发展之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他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丽。”

  xx年x月x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中国将为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理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用扎实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公安局纪委政治生态调研报告篇2

  【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此,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概况】

  为深入了解**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我们先后深入**市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推出了包括规划优化工程、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污染减排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能力建设工程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这些工程明确规定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节能减排、森林覆盖率、水质、噪音等生态指标,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正以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规模全面展开。

  3、生态文明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相关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以及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法治先进城市,以及生态文明示范村镇、生态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河洛风光带工程等综合治理活动不断推进,全民植树全面启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扎实推进。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资源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以山区生态林、农田防护林、廊道绿化、城郊森林、村镇绿化等为主要载体,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2008年至今已累计完成造林280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2%提高到46%以上,9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10个县(区)被授予xx省绿化模范县称号,初步形成了重点生态工程为骨架,绿色廊道和农田防护林带为网络,城乡绿化一体化为依托的林业生态新格局。如今的河洛大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尚存诸多问题

  在肯定**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可忽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反差。

  1、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存在反差。

  调查结果显示,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许多矿山是先开发后规划设计,开发程序倒置,加之企业普遍存在着只开发、不恢复,重开发、轻维护现象,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湿地资源利用过度,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等现象也屡禁不止。

  2、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与粗放经营模式存在反差。

  通过实地考察得知,**市矿山的开采仍处于初级采掘、变卖原矿阶段,缺乏精深加工的企业和产品;在旅游开发中,大家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且产业链条不完整,长期停留在过路式观光旅游阶段,难以凝聚人气、财气,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3、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反差。

  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成效。同时,林业生产上重造轻管的问题仍突出。一些问题,像那种春天栽树轰,秋后管理松、年年栽树,年年在同一个地方栽树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市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规范矿业秩序。

  严禁非法开采,取缔在风景旅游规划区内的采矿点,严禁在铁路、重要公路、堤坝两侧近距离开采,对采富弃贫、乱挖滥采、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全力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矿产品深、精、细加工,实现从原料输出型的浅层次开发向综合利用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发展新型工业。

  在承接对接产业过程中,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3、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二)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

  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产业链。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色,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

  2、狠抓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行安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的创评活动,多创名牌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坚持科技兴农。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三)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1、加大宣教力度。

  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强化政府调控。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市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根据国家和省里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类别和范围,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健全相关制度。

  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场化。要抓紧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快速发展。

  【调查结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和公众的参与。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落彻科学发展观,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公安局纪委政治生态调研报告篇3

  个别生态园管理不规范,管理理念滞后,设施老旧损坏未得到及时更换,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都市休闲农业是集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于一体,承载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具有市场化、集约化、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和人文化特征的新型农业。为更好的推进我市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助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我们对全市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以城市郊区、县城周边为重点,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都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共建成都市生态农业园区53个,面积达3.2万亩,其中集高效、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21个,集设施生产、体验参与、特色精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32个,初步建成了以*区*生态游乐园、*生态园、*区建业绿色基地、*舒兰家庭农场休闲采摘基地、*厚德生态农业园、*新陆春天农业观光园等为代表的生态观光园集群,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或已建成一个500亩以上的都市生态农业观光园,初步形成了我市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格局,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市民周末或假期生活娱乐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引导不足。

  我市尚未就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出台专门指导意见或发展规划,对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认识不足,现有农业园区数量较少且散漫杂乱,处于单打独斗和小打小闹的阶段,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功能分区和品牌休闲观光线路。个别休闲农业项目周围水、电、路配套设施不健全,交通通达性不强,市民知晓率、认可度和出游意愿不高,盈利状况不如人意。部分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不明确,规划理念滞后,建设有随意性,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二)规模偏小,特色不鲜明。

  由于配套设施在土地使用、项目贷款融资等方面难度较大,导致我市部分都市生态休闲农业项目规模较小、建设标准低,与省内外其他地市相比,规模和数量都有不小差距。如全市1000亩以上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仅有6个,与我市全省农业大市的地位不相符。农庄、农业园、采摘园内种植养殖项目雷同,水果等农产品品种单一,产品质量不优不特,科技含量低,品牌农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农庄、生态园建设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一味求洋求新,地方民俗文化特色不明显。

  (三)管理滞后,服务水平低。

  个别生态园管理不规范,管理理念滞后,设施老旧损坏未得到及时更换,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如*生态园人工湖水面和岸边垃圾清理不及时,吊桥、木制栏杆变形受损,存在安全隐患。生态园和农庄淡旺季明显,营销不足,举办农业旅游节庆活动较少且新意不足,旅游体验项目少,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科普教育等功能发挥不充分,主题活动缺乏创意,对于在传统农业区成长的市民游客来说吸引力不足。一些农庄节庆活动接待服务保障能力不足,游客出游体验差。

  三、对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出台加快发展都市生态休闲农业指导意见。

  建议将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结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和美丽乡村建设,明确都市生态休闲农业近期、中长期发展目标,以特色种植养殖、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流通加工、生态保护等为重点,打造“一圈一带四大板块”总体布局,“一圈”指半小时都市生态农业圈,以苗木花卉、特色水果采摘、观赏和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建设环城半小时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圈;“一带”指沙颍河特色农业开发带,依托沙颍河公园、史滩湿地公园等节点,突出抓好2-3个重点都市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垂钓园、时尚休闲庄园、农耕体验园、农业创意园等特色田园项目,建设集体验、游憩、文化创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四大板块”指以生态观光和农业会展为主题的西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以现代科技农业和农业产业园为主题的北部科技农业示范区、以农产品物流为主题的南部农产品物流配送区、以休闲度假和文化节庆活动为特色的东部休闲农业示范区。

  (二)高标准推进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建设。

  建议农业、旅游等部门出台支持发展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政策,财政等部门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用于改善企业配套基础设施水平,企业所在地基层政府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做好社会管理,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谋划都市生态休闲农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精准度和力度,结合精准扶贫,以项目建设推动都市生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坚持差异化开发原则,立足自然、历史、文化等独特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做好“农、林、水”文章,将淮河、渡口、始祖、农耕等文化元素融入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项目开发之中,彰显*文化特色,配合“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建设。

  (三)提升都市生态休闲农业项目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宣传促销,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对*都市生态休闲品牌的包装宣传推广。精心筹办露营节、诗歌节、骑游活动、农时节气等新颖的活动方式吸引市民参与,体现*风格,展现*气派。加大对公益性生态园设施、绿化和卫生的日常管理及维护,新建一批游园,为市民提供近距离休闲游览场所。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区周边生态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让市民休闲有去处、农民增收有支撑。强化对行业的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打造独特的黄淮农业景观,鼓励支持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研发特色农产品新品种、新工艺,提供新型农业服务项目,提高休闲农业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促进我市都市生态休闲农业成熟和完善。

公安局纪委政治生态调研报告篇4

  xx年x月xx日,xx学会和xx大学主办的“xx生态经济建设走廊研讨会”,是xx学会和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xx年年会,也是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换届后的第一次学术会议。研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度贯彻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围绕新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研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调整过程

  纵观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和变革。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从xx世纪xx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实现了人类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纺织、煤炭、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这些作为工业革命的主导产业具有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等特点,不仅迅速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而且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扩张与殖民,建立此后几百年主导现代世界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不仅是人类生产力的分水岭,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分水岭。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由于资本增殖与扩张本性的驱动,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使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特别是进入xx世纪以后,西方国家频频发生环境公害问题。xxxx年xx月英国发生的“伦敦毒雾事件”是一起极其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短短x天的时间伦敦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人数有xxxx多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有xxxx人陆续死亡,这次事件造成了多达xxxxx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此外还有xx世纪xx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xx世纪xx年代的北美“五大湖污染事件”,xx世纪中叶以后欧洲“莱茵河污染事件”,xxxx年日本“水俣病”事件和四日市“哮喘病”和富山县“痛痛病”等。这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不仅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危害,而且造成大面积环境污染。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严峻问题。反思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已是大势所趋,逐渐成为世界潮流。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现代化进程比西方国家晚了将近两百年时间,是在西方国家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与武装侵略强行打开中国国门,在中国倾销工业产品,掠夺生产资料和矿产资源,中国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先天发育不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从而导致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处于“压缩型”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继承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后,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政治环境,特别是反苏修和反美帝的双重压力,xxx在xxxx年提出要大炼钢铁,努力提高钢铁产量以保证最基本的国防需求,满足实现基本工业化的现实诉求。中国大炼钢铁运动开始于xxxx年,结束于xxxx年,因当时炼钢技术落后,许多地方采用土办法炼钢,导致巨大的煤炭、木材等资源浪费,国民经济严重失调,自然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此后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粗放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一直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生态系统退化,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进入xx世纪xx年代,在中国经济高速粗放增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xxxx年中国发表《中国xx世纪议程———中国xx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党的十五大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逐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此后党中央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又进一步提出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中央和地方采取措施,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制定或修订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规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xx%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xx%,森林覆盖率提高xx%等约束性指标。党和政府重视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着重开展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坚持不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作为全社会应当确立的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作为必须全力完成的攻坚战,推进长江经济带、xx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国家战略,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先导,20xx年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明显改善的态势,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推动生态保护补偿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全覆盖,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有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详细论述,明确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下,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总体任务和总体要求。由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加开放、更加科学的思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城市绿色发展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要提升城市绿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大幅提升。根据第x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xxxx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xx.x%,可望在xxxx年达到xx%。

  绿色发展需要城乡并重,从空间上看,农村地区广袤,是绿色发展的对象和载体;从动力源泉上看,城市人口密集,是生产、消费、创新中心,是绿色发展的重心和导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突出短板、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客观需求。我们讲实施城市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在摸清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的前提下,科学制定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空间匹配关系,统筹谋划国土利用格局。并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分类引导城市生态修复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生产水平为总体目标,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平稳增长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发展也逐渐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过渡到存量提质阶段。此时,提出城市更新行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城市作为承载人口、集聚经济活动、汇集能源资源的空间载体,是国家推动落实加速发展方式转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场景。因此,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家园。将城市更新与绿色城市建设相结合,将城市物质环境的绿色更新与城市社会软环境的绿色重构相统一,实现功能复合、健康宜居、安全韧性的城市更新模式。

  同时,要改变以往“高强度建设、高污染消耗”和过度房地产化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全力解决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促进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化流动,提高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好现有存量用地,提升单位用地产出效率,增强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城市更新行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规划和综合研判,不可急功近利。需要制定更为客观、合理的发展规划,将绿色城市更新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空间,拓宽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推动低碳社区更新,培育壮大绿色城市更新产业,完善城市更新机制,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党中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广泛开展。

  三、城市绿色转型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应有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xx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xxxx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xxxx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贡献的中国力量,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是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据世界银行测算,到xxxx年前,若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xx%的潜力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从全球来看,建筑行业贡献了碳排放总量的xx%,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而城市是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xxxx年x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xx个部门xx下发《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县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建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交通系统,都是在为节能减排做出努力。

  回顾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最初大多走粗放型发展道路,到后来才相继形成各具特点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例如哥本哈根是著名的低碳城市,大量使用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远程输热系统,该市预计在2025年达到xxx%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则通过完整的低碳生活制度来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前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政府规划和政策引领、践行低碳社区建设的英国伦敦转型模式;二是项目引导、市场搭台和社会参与的日本东京低碳社会建设模式;三是规划理念先行、绿色节能引领的xx“碳中和”模式等等。这些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于当前我国城市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为此,要坚持节约优先,进一步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点就要落实到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要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在全社会推动节能行动计划,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节能减排方式,要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提高已开发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近年来,我国不断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早在xxxx年x月xx日国家发改委就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率先在xx、xx、xx、xx、xxx省和xx、xx、xx、xx、xx、xx、xx、xxx市开展试点工作;xxxx确立了包括北京、xx、xx和xx等xx个城市和省区成为我国第二批低碳试点;xxxx年发改委发布第三批xx个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名单。国家发改委三批低碳试点省区和试点城市共计xx个,经过xx年的实践,效果显著。以第二批试点城市xx为例,建立绿色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后,xx市“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由“xx五”末的xx.x%提升至xxxx年底的xx.x%,xxxx年碳排放强度较xxxx年下降xx%。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等方面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地区发展的低碳发展之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他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丽。”

  xx年x月x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中国将为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理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用扎实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推荐访问:纪委 公安局 调研报告 公安分局政治生态调研报告 公安机关政治生态调研分析 公安队伍政治生态调研分析 纪检组政治生态调研报告 公安局政治生态研判分析报告 公安队伍政治生态研判报告 公安机关政治生态分析报告 纪检监察机关政治生态调研报告 纪检干部政治生态分析报告 纪检政治生态分析报告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