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12篇

发布时间:2022-08-15 19:45:05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12篇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1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2020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对于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奋斗在“2020”这一收官之年,全党要继续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追梦“全面小康”,坚信只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实干奋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一定会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起点。为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每两个字都是对经济工作的具体要求,2020年的所有奋斗都应聚焦于这些要求。同时,还应切实把握“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持续发力。继续主动把握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坚持从国情出发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建设美丽中国。

  全面建成小康,“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而“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目前,由于各区域各方面的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总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2020年,我们不仅要在经济总量和速度上完成目标,还要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要激发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精神,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着力补齐短板,达到覆盖领域、覆盖人口、覆盖区域的“全面”,才算实现了“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普遍惠及、城乡区域共同繁荣的“全面”小康。

  2020年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与2000年已经达到的总体小康水平相比,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面对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更需全党同志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有力的措施去追寻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才能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2

  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宣讲要有“泥土味”

  每一次党内大型学习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宣讲团的集中宣讲。通过层层宣讲,推动学习教育纵深发展,提升学习教育成效。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也离不开各种层次的主题宣讲。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组建了各种层级的宣讲团,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主题宣讲,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在利用好中央和地方宣讲团的主题宣讲之外,还要发挥基层宣讲队的作用,要在基层宣讲队伍、形式、效果方面重点发力,扎实做好基层宣讲这篇大文章。

  充实基层宣讲力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宣讲,越是到基层,越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搞千篇一律的宣讲,不能不分听众和对象一味进行深奥的理论解读。要让宣讲对位与对味,就必须及时要成立基层宣讲队伍。要把那些具有丰富基层经验的同志吸纳到基层宣讲队伍中来。有些地方组建了“老黄牛”宣讲团、“马背宣讲队”、“五老”宣讲团等,并且还把基层宣传骨干、驻村工作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等力量也纳入基层宣讲队。这些力量的加入,充实了基层宣讲力量,激发了宣讲活力。这些宣讲队成员来自基层,长期在基层工作与生活,对基层群众十分熟悉,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通过他们走街串户、深入小区院落和田间地头的宣讲,更有利于基层群众对党史知识的了解,更有利于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的开展。

  丰富基层宣讲形式。基层宣讲队的宣讲不受时间和地点及听众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既可以在八小时以内宣讲,也可以在八小时以外宣讲,可以在周一至周五宣讲,也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宣讲,可以集中在会议室宣讲,也可以在院坝或小区里宣讲,可以在“马背上”宣讲,也可以在公交车或动车上宣讲,可以在线下宣讲,也可以在线上宣讲等。总之,基层宣讲队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进行各种形式的宣讲。从坝坝会、院落会、林盘会,到座谈会、故事会,从“坝坝脱口秀”到“入户龙门阵”等,可以说基层宣讲队能够做到见缝插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通过灵活多样的宣讲方式,让党史学习教育充满了生机活力。

  注重基层宣讲效果。无论是中央宣讲团的宣讲,还是地方宣讲团的宣讲,或者是基层宣讲队的宣讲,说到底就是要达到实实在在的宣讲效果,要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所谓“到哪个坡,唱哪个歌”。针对不同的宣讲对象,要在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调整。针对基层群众,基层宣讲队既要讲述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要利用发生在群众的典型案例和典型事件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解读,要有场景感和代入感,也要深入挖掘本地的红色资源,把红色资源融入到主题宣讲中,通过讲党史故事、革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等形式,传播思想,讲清道理,解读精神,让宣讲变得有体有魂、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3

  伟大事业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越是到最后越要精雕细琢。近日,《求是》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重要文章。文章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党员干部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不仅要明晰事业发展的短板弱项,更要洞察自身建设的不足短处,用驰而不息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修炼推动事业发展中短板弱项的各个击破。

  补齐思想短板,让乘胜追击一鼓作气。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经过几代人的攻坚克难、接续奋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成绩举世瞩目。越是在这个时候,党员干部的思想越容易松动。少数党员干部长时间艰苦奋斗萌生倦意,歇一歇、等一等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有的认为主体工程已拿下,收尾工作可以轻轻松松;也有的已经在等着喝庆功酒、分蛋糕。行百里者半九十。党员干部要清楚地认识到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和难啃的硬骨头,绝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时,要摒弃歇下脚喘口气的思想误区,秉承一鼓作气的优良传统,用百分之百的精神状态迎战,做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补齐落实短板,让动真碰硬一如既往。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抓落实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对事业的担当、对民族的担当、对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担当,尤其是脱贫攻坚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刻,更能检验一个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责任担当。要找准脱贫攻坚中的短板弱项。明确老弱病残贫困人口、深度贫困地区短在哪里、弱在何处,找准病根才能对症施药;要排查梳理落实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盲区,不能大而化之,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件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补齐作风短板,让求真务实一以贯之。过硬作风才能锻造铁打队伍,铁打队伍才能扛起硬核任务。随着中央三申五令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党员干部队伍整体面貌得到有效改观。然而,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交账日期越来越近,少数干部又动起了歪脑筋。有的“心急如焚”搞“数字”脱贫、“指标”脱贫;有的“邀功请赏”搞“花架子”项目、“面子”工程;有的“快刀斩乱麻”搞“一刀切”政策、“上下一般粗”政令。凡此种种,都是作风病作祟。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中的短板弱项,以求真务实态度,用扎实管用的举措对策,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把短板弱项补齐补牢固,让人民群众取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要想补小康路上的短板,补齐党员干部自身短板是前提。各级党员干部要对照党纪党风、岗位职责、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弱项,仔细认真地自我审视、自我排查,以不断的自我提升,推动事业发展更进一步、更深一层。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各地各部门要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画好“终点”、点亮“起点”,起笔绘就全面小康“时代线”。

  画好脱贫攻坚收官“最终点”。收官之战怎么打,答题过程很关键。各级党员干部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树牢“乐业才能安居”意识,着眼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新房子”住起来,“新设施”建起来,不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有力保障贫困群众就业;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不能“一搬了之”“不闻不问”,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等一体化发展,让困难群众有事做、有屋睡、有盼头。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地各部门要克服新冠肺炎影响,用心用力帮扶困难群众,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描绘乡村振兴推进“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农村靓不靓,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具有强大带动作用,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正因将小木耳办成大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乡村振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汲取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培养本土人才,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充分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因地制宜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奋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带领广大农村群众迈向致富路。

  连接小康社会建成“时代线”。千年梦想,一线之隔、一步之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脱贫攻坚、需要乡村振兴,更要为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提出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要求,不仅强调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而且明确提出了“六保”任务。“六稳”“六保”,稳的是发展之基、保的是民生福祉。各地各部门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只要我们真抓实干、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就必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中国经济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迎来更好更快发展。

  在“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形势”“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三个方面做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当前脱贫攻坚形势,点明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后续工作做了安排布置。作为政府工作机关和公职人员,在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做到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携手贫困群众,共迈小康社会。

  要发挥政府帮扶作用。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是政府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也是巩固党和人民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落实好帮扶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想办法、添措施,针对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将公路修到边远山区,把产业带到贫困山区,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现状,在脱离贫困标准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家致富,改善生活,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要发挥教育帮扶作用。边远山区之所以贫困,一是由于环境恶劣,另一个在于教育理念,多数贫困家庭的教育观念相当落后,年纪轻轻便辍学打工赚钱,造成工资待遇低。当前,要建立学龄段人员辍学工作台账,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对辍学人员开展劝返,用尽一切办法控辍保学;要依托并建立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对不适合进行学历教育的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教育,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要发挥先富帮后富作用。面对数量庞大贫困群众,光靠政府的力量显然不够,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争取建立对口帮扶机制,精准对接,全面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扶贫捐赠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基金,动员国有和民营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吸引农村贫困人口就业,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5

  【扣好“三粒纽扣” 以良好家风涵养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良好的家教、笃厚的家风潜移默化、润心无声,不但影响着家庭成员好恶亲远的品格习性,对贯穿一生的价值观也具有深远影响。守望家风其实也是守望一种“温暖化心”的力量、一种“至诚报国”的情怀、一种“诚挚为民”的品行,每一粒“纽扣”“扣紧”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守望家风,才能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党员干部要扣好这“三粒纽扣”,以良好家风涵养初心使命。

  扣好“积极向上”的纽扣,良好家风赋予“温暖化心”的力量。良好的家风能够让党员干部内心深处充盈温暖,让四肢百骸充满力量,这种温暖和力量在时间的沉淀下愈加丰富,是党员干部的“指南针”,鼓舞着党员干部“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勇于追逐梦想,挥洒青春豪情,让家风“掌着舵”,奔赴向更加辽阔的远方;让家风“摇着橹”,划动岁月的碧波清澜,洋洋洒洒的温暖充实着岁月,润泽着时光。温暖化心、与时相偕,良好的家风让党员干部前行的脚步更有力量,这种力量从脚下奔涌开去,向着梦想漫溯,泛起星光熠熠;这种力量可以跨过千难万险,把困难和挫折踩在脚下,磨砺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坚定的目标和满怀的信心朝着山高水长去拼去闯,力量更深厚,天地更广阔。

  扣好“热爱家国”的纽扣,良好家风厚植“至诚报国”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国是“大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这个“大家”付出努力、作出贡献,这是责任与义务。作为党员干部,更应当心怀“国之大者”,在祖国需要之时挺身而出,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以“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以“乘风破浪”的无畏勇气,转化为矢志不移、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奋斗的征途中创造出更多的辉煌业绩,与国家发展同命运、共成长。让根深长出叶茂,将祖国的召唤作为奋斗方向,将深厚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至诚报国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当好新时代的“奋斗者”。

  扣好“崇德向善”的纽扣,良好的家风塑造“诚挚为民”的品行。古有欧母画荻以教书字,有孟母三迁以养性情,有朱子训诫子孙后代“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无论是耕读文化的代代相传,家庭环境的熏陶,还是家训中对善恶是非的教导,家风都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和个人的品行养成相互联系、无法割断。因此,家风是党员干部涵养政治本色的根本,是“铸魂”和“塑形”的“模具”。纸上得来终觉浅,言传身教领躬行,纵然是百家言、千字文和万卷书,都不如父母的言行示范,日积月累,这种教育贯穿于党员干部人生的始终,引导他们心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善念、行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善愿,让他们能够将心比心、以心暖心,在崇德向善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守望家风才能更好地传承家风,才能让家风激发出更大的时代力量。党员干部要扣好“三粒纽扣”,以良好家风作为精神成长的“源头活水”,涵养初心使命,让初心使命永远焕发青春光芒。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6

  我们需要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深度融合,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党建工作与业务“两张皮”。局机关党的建设必须聚焦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主动担当作为,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xx新征程,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起好步、开好局。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件大事。

  第一,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贡献机关党建力量。当前境外疫情大流行还在持续,国内还有零星疫情发生,我们仍然面临疫情反弹的风险。局机关各支部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健全完善机关应急响应机制,常态化做好社区小区、机关单位等重点场所防控工作。全体机关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到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保持合理社交距离等防控措施,主动投身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在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贡献机关党建力量。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作为经济部门,在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应责无旁贷、主动担当,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聚焦省委十一届xx次全会和市委七届xx次全会部署,结合部门实际,认真研究问题,科学谋划工作,扎实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局机关党员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等不起、坐不住的责任感,主动深入项目现场、企业一线、产业基地,帮助解决经济恢复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尽己所能搞好服务。

  第三,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服务解难题中贡献机关力量。机关党的建设与改善民生实质上是在做同一篇文章,只有机关党的建设充满活力,服务群众、改善民生才能有更加有力有效。局机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认真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同志们,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推动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7

  诗经里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那时的“小康”是老百姓生活安定就可,那现在的小康是什么呢?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小康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留下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美丽画卷。我出生于1990年,从蹒跚学步到勤奋学习,从基层工作到部门单位,有幸我是建成小康社会的亲历者,我也是建成小康社会这段历史的缩影。

  小时候的村庄,是高高的稻穗和沉甸甸的麦子,是泥泞的小路和丛生的杂草;现在的乡村,是连片的农田和整齐的农房,是水泥的马路和整洁的绿化,四十多年里,我们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乡村,产业精美、环境秀美、人情和美,现在的村民,生产有序、生活安定、精神富足,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小康故事,更是真真实实的小康社会。

  “稻花香里说丰年”——拓展农业功能,推动产业兴旺。实施农田及塘口改造,稳步推动农田、塘口连片化,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广轮作休耕和闲置地覆绿。实施“品牌强农”。打造“大米”“玉米”“黄桃”“蔬菜”“母本河蟹”5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完成淀山湖大米SC认证,成功创建“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水稻基地”,推广利用“昆味道”农产品销售平台实现线上销售。促进融合发展。推动建设环湖绿化、亮化、慢行系统,重点打造七彩田园乐营基地、“拾柒·隐”民宿,举办丰秋桃会、稻香节等农业品鉴活动,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产业新业态。

  “柳暗花明又一村”——提升人居环境,推动生态宜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围绕农村垃圾处置、农村水环境管护、农村公厕管护和村容村貌提升四个方面共十二项内容,实行“挂图作战”“样板先行”“一扫到底”“专人管护”“奖补结合”和“先锋带头”六个具体行动,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开展三星康居创建和特色田园建设,扎实推进农房翻建,推动道路、绿化、天然气等配套设施同步落实,先后获评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镇、先进集体。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和“散乱污”企业清理。让水清天蓝、空气清新成为淀山湖标配。

  “村庄儿女各当家”——弘扬文明新风,推动富民强村。深化文明城市(镇)创建,开展移风易俗,创作“乡村文明七字歌”“移风易俗三字经”,设置“家风家训长廊”“婚事新办平价菜单”等,提倡文明新风。培育特色文化,依托“周雪峰戏曲艺术工作室”等特色载体,创作《葫芦花开》《村民的名义》等符合主流价值观、反映乡村美好生活的戏曲等艺术作品,丰富文化生活。开展平安乡村建设,构建文明实践新格局。全面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推动三大合作社良性发展,有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分红。

  现代的江南烟雨里,有绿油油的农田、有现代化的基地、有整齐的农房、有艳丽的花圃,全面脱贫的成果,让我们都能挺起腰杆说:全面小康实现了!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各地各部门要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画好“终点”、点亮“起点”,起笔绘就全面小康“时代线”。

  画好脱贫攻坚收官“最终点”。收官之战怎么打,答题过程很关键。各级党员干部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树牢“乐业才能安居”意识,着眼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新房子”住起来,“新设施”建起来,不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有力保障贫困群众就业;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不能“一搬了之”“不闻不问”,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等一体化发展,让困难群众有事做、有屋睡、有盼头。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地各部门要克服新冠肺炎影响,用心用力帮扶困难群众,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描绘乡村振兴推进“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农村靓不靓,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具有强大带动作用,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正因将小木耳办成大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乡村振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汲取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培养本土人才,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充分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因地制宜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奋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带领广大农村群众迈向致富路。

  连接小康社会建成“时代线”。千年梦想,一线之隔、一步之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脱贫攻坚、需要乡村振兴,更要为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提出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要求,不仅强调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而且明确提出了“六保”任务。“六稳”“六保”,稳的是发展之基、保的是民生福祉。各地各部门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只要我们真抓实干、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就必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中国经济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迎来更好更快发展。

  在“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形势”“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三个方面做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当前脱贫攻坚形势,点明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后续工作做了安排布置。作为政府工作机关和公职人员,在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做到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携手贫困群众,共迈小康社会。

  要发挥政府帮扶作用。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是政府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也是巩固党和人民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落实好帮扶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想办法、添措施,针对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将公路修到边远山区,把产业带到贫困山区,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现状,在脱离贫困标准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家致富,改善生活,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要发挥教育帮扶作用。边远山区之所以贫困,一是由于环境恶劣,另一个在于教育理念,多数贫困家庭的教育观念相当落后,年纪轻轻便辍学打工赚钱,造成工资待遇低。当前,要建立学龄段人员辍学工作台账,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对辍学人员开展劝返,用尽一切办法控辍保学;要依托并建立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对不适合进行学历教育的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教育,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要发挥先富帮后富作用。面对数量庞大贫困群众,光靠政府的力量显然不够,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争取建立对口帮扶机制,精准对接,全面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扶贫捐赠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基金,动员国有和民营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吸引农村贫困人口就业,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9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又逢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这一场抗疫救援将深深地铭刻在国人心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疫”中体现出的那种空前的“中国精神”意义之深远、作用之长久是不言而喻的。今天,我们的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又向世界各国伸出了援助之手,将这份“大爱”传递。疫情终将过去,但是在这场救援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抗疫精神,将持续成为“为人民服务”伟大事业中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抗疫精神是崇高的爱国情怀。歌德说:“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无数的党员干部、无数的医务工作者、无数的青年志愿者们,正是具有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才会毫不犹豫地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甚至千里迢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湖北,与受难的同胞们携手并肩站在一起,“同呼吸,共患难”,身上总会有使不完的劲。这样崇高的爱国情怀,将凝聚起磅礴的奋斗力量。

  抗疫精神是永续的爱心传递。俗话说,“大灾有大爱”,正是那一颗颗滚烫的“爱心”,温暖了武汉以及其他地区受难同胞的身体和心灵,构建起一条条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再大的困难,在“爱”的面前都是那样得不堪一击。这种绝对无私的“爱”,将在以后的日子里永续传递为“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爱心接力链条,从而推进各项工作的进程。

  抗疫精神是无私的奉献品质。古人就崇尚“心底无私”,但只有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这种“无私”才会得以体现。君不见,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无论官兵还是农民、学生,无论百姓还是领导干部,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凝聚成无坚不摧的精神利器,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竭力战斗。同时,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纷纷捐钱捐物,不计较个人得失。“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无私”的品质唯此时凸显。

  抗疫精神是高昂的人生激情。在大灾面前,部分同胞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绝望。的确,在疫情的肆虐下,面对生命的危险,真能坦然面对的,十中又有几何?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激情,一种高昂的人生激情。夏衍在《种子的力》中说“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量就要显现。”这就好比疫情中的同胞,十分需要鼓起生活的勇气,坚强地面对重重困难,饱蘸人生激情去书写灾难后的新篇章。因此,在整个抗疫中,相互之间的精神鼓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灾难终将远去,抗疫精神永存!我们当继承和弘扬抗疫精神,热爱祖国、传递爱心、无私奉献,并以高昂的、乐观的精神风貌,投入到脱贫攻坚以及各项工作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更需要针对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聚焦目标任务和精准要求,进一步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确保按质按量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这就需要大家凝心聚力,将抗疫中那股子劲头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10

  党史学习教育也是生产力

  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和无声的老师。全党上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中汲取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智慧和力量。广大党员干部从党史学习教育中坚定理想信仰、把稳政治方向、提升实干本领、强化宗旨意识、赓续红色基因,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服务群众注入强大动力,达到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的价值作用。因此,站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高度来看,党史学习教育也是生产力。

  以真理伟力为引擎筑牢理想信仰。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真理,用党的创新理论和深邃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坚定理想信仰、锤炼政治品格、涵养党性本色,永葆初心使命、追求远大理想、奋力担当作为。可见,党史学习教育以强大的真理力量为引擎,能够确保全党上下传承砥砺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理论品格。

  以政治品质为主线夯实政治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影响命运。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伟大旗帜下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斗争史。从三湾改编“党指挥枪”到“古田会议”定规矩纪律,再到遵义会议确定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揭示了讲政治、砥忠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的力量源头。激发党史学习教育的生产动力,根本是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滋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

  以清正廉洁为重点传扬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一叶红船变为巍巍巨轮,很大程度上在于得到亿万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而这源自于中国共产党以崇高、质朴、光荣、纯洁的党性作风和政治本色赢得群众真心真诚拥戴拥护。党史学习教育的生产力作用,在于从党史中提炼清正廉洁、先锋纯粹的光荣传统,永葆清正做官、清白做人、清爽做事的精气神。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铭记“你是谁、为了谁”的价值取向,切实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恒定先锋性、纯粹性、纯洁性。

  以艰苦奋斗为动能砥砺攻坚克难。百年历程,苦难辉煌。学习百年党史,就是要坚持将壮丽难忘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恢弘远大的未来融合起来、贯通起来,从百年党史中赓续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对接对流到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等重大斗争中,统筹“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以艰苦奋斗的强引擎为攻坚克难夯基铸魂,为奋进“十四五”、奋斗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11

  小康,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盼了很多代,奔了很多年的愿景。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这其中最基础的当属“不愁吃”。

  “不愁吃”起源于“小康梦”的追求。最早在《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就有无数百姓“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为忧,思欲小康”。古往今来,人们对吃都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一直是第一位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填饱人民的肚子是国家面临的难题。从2004年到2020年连续十七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追求小康的路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老百姓都已迈入“不愁吃”的行列,在迈向“车厘子自由”的路上了。

  “不愁吃”得益于“好政策”的扶持。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些“不愁吃”的关键因素,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好的政策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国取消了实行千年的农业税,在党的十九大上决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些好制度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今年4月,国际组织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很可能导致全球遭受严重饥饿人口数量在今年底超过2.5亿人。反观我国,国家预计今年我们的米面油、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部也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不失为对中国农业的一次大考和检验,事实证明我们扛得住!

  “不愁吃”得益于“高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让我们逐渐从“吃不饱”到“不愁吃”再到“随便吃”。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8.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历史。在面对国外质疑中国人口爆炸式的增长,“未来谁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上,袁隆平通过投身水稻研究给出了惊艳答案,我国水稻的世界单产记录已经提高到每亩1149.02公斤。除了粮食,我国蔬菜产量也在飞速增长,从1990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的170公斤,涨到2020年的400公斤,中国已成为世界蔬菜种植和消费第一大国。此外,各种农业“黑科技”让我们竖起大拇指,“互联网+农业”的新兴产业模式也让我们足不出户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红利。

  “不愁吃”得益于“供应链”的完善。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早已成为过去,人们一走进菜市场和超市就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吃得越来越丰盛。而且,政府健全的保障体系也确保了农产品稳定供给,国家对副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开通了专用的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疫情期间,各地也纷纷支援湖北农副产品,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更体现了我国“粮草先行”的强大供应实力。这一次,我们确实重新认识了中国人民丰富的“菜篮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2019年,我们保持着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战绩”,而在今年,我国的绝对贫困将被全面消除。一方方不断丰盛的餐桌,不仅上演着我们的生活百味,更折射出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的幸福历程!

教育研习的含义和意义篇12

  党中央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机关基层党组织要“做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也就是说推动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在做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上下功夫。具体地来讲,就是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这也为我们抓好机关党的建设工作指明了大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始终如一贯彻践行。

  局机关党委高度重视机关党的建设,坚持每年听取直属事业单位有关党建工作汇报,定期研究部署,深入开展“六好基层党支部”创建活动,推动机关党的建设与局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虽然我局机关党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座的各位党员同志们,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机关党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不论只注重成绩,而忽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关党的建设有4种“灯下黑”表现,在我们这也不同程度存在的。比如说,有的支部书记抓机关党的建设心思不集中,有的支部书记没有把支部工作作为第一职责,责任在层层递减。再比如说,有的支部党员思想建设较为薄弱,意识形态工作抓得不紧,针对性强、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比较少。还不如说,有的支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执行不严,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不高,“三会一课”流于形式、走过场。特别是,最近发现的有的工作作风不实,表态多、行动慢、落实少,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座的每一名党员同志特别是支部书记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为此,我结合机关党的建设新形式,给大家提几条要求。

  一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带头做到“两个维护”。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原则。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党政机关,虽各有职责分工,但都是政治机关,必须在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做到“两个维护”上走在前、作表率。我们每一名党员,都要深刻把握“两个维护”的内涵实质和精神要义,维护核心,只能是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权威,只能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座的党员同志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决不能打着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旗号损害民主集中制。每一名党员必须牢记我们的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重要提法都要同党中央对表。还有一点,每一名党员都要始终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忠诚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政治品格。从机关纪委近年来查处的案件来看,局机关里面“两面派”“两面人”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口头上说一套、背地里做另一套,表里不一、阳奉阴违。这也充分说明,加强对党忠诚教育,必须持续用力、常抓不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连本职工作都没做好,不担当不作为,把党组织交给的责任田撂荒了、甚至弄丢了,那就根本谈不上两个维护”。局机关党员干部一定不能只表态不落实,务必要履职尽责,脚踏实地,把党交给你的任务完成好。

  二要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每一名党员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大家都知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局机关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每一名党员要延伸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xx市“两封来信”“一次视察”重要嘱托,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每一名党员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要求,深入研究思考本行业的工作,认真审视、谋划和改进工作,把学习成果体现到增强工作本领、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来。在座的党员都要为建设学习型机关而努力,用好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书记讲党课”等载体开展经常性学习,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在我们单位机关中90后、95后党员干部占了很大部分,我们要针对性抓好年轻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坚定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推动机关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习近平强调过,“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为我们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局机关各支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加大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三分类三升级”工作,大力开展“六好基层党支部”创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推动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先进,把机关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机关支部要严格党内教育管理,发挥党支部管到人头特点,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做好党员服务工作,严肃党员发展,持续深化党员积分制管理,“三好党员”评选等工作,不断激发机关党员活力。同时,要落实好“三会一课”,对表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有效防止机关党的建设“灯下黑”问题。

  四要鲜明用人导向,着力激励全局机关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廉洁关、能力关,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最新要求,与之前的要求一脉相承,特别是增加了“能力关”的要求表述,这也是应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局机关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干部精神萎靡、激情消退、能力欠缺的现象。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局机关人事部门要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把能力弱的、不愿意干的干部调整下去,让敢于担当作为者有想头、无顾虑、放手干;局机关纪委要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在座的每一名党员都要不断提升工作本领,持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增强斗争意识,提高把握大局大势、分析解决问题、狠抓工作落实的能力,让有能力堪当大任、善当重任成为一种主流。

推荐访问:研习 含义 意义 研究教育的意义 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教育研究的意义在于 教育研究最基本的意义 对教育研究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研讨的意义 研究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教育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研究教育本质的意义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