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不思就无路

发布时间:2022-08-17 08:5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路,不思就无路,供大家参考。

思路,不思就无路

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形象说明了调查研究的不容易。去年,我写文稿“瘦身”的几篇文章,立意构思这个过程也很不容易。

其中一文,前后折腾了两个多月,数易其稿,过程很曲折,感悟很深刻。

下面,且来听我倾述一番。

文章要怎么写?清代刘大樾在《论文偶记》里写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毛主席反对长篇大论的空乏文章,说它是“懒婆娘的裹脚”,胡乔木说“短些,再短些!”,现在倡导“短实新”。

如何才能简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有条方法:“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我感觉,这只是其中一种。

这几年,笔者也读了一些公文写作工具书,这些书从不同角度谈了精简之法,但感觉上这些多久某一方面来谈,不够全面,在思维方式上存在认知偏差。

我带着这样的初心开始了创作,先拟了一个题目:《文稿写作“求短十法”》。

这个标题采用概括式标题,从十个方面展开观点。这是写公文常用的套路,如“五个重点”“四个明确”之类,把散的东西用个“套子”装起来,方法简单、结构灵活。

标题一定,我即着手深入解剖,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发现这个写法过于老套,缺乏想象没新意,语言平淡不生动。

如果按此写下去,从实用的角度讲,十条方法很直白,结构上也没问题,但如果考虑在《秘书工作》《应用写作》这样的刊物发表,没有点新意是难入编辑法眼的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

想到这里,我立刻停笔,让子弹飞一会儿,第一次思维的航行,就这样搁浅了。接下来,我回到原点整理思路,打算用跨界思维来获取灵感。

有段时间,我仿佛害了相思病,念兹在兹,辗转反侧。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天,我猛然觉醒,不是有人把文章主题比作灵魂,把结构比作骨骼、把材料比作血肉、把语言比作细胞、把表述比作着装?

多么好的一个修辞文本啊!我为什么不尝试用这个逻辑来思考呢?这是个不大不小的脑洞,这个脑洞就如同在人体与文章间掘出了一条虚拟隧道,有豁然贯通之感。

既然能把章比作人体,何不把精简比作“瘦身”呢?思及于此,我暗自叫好,当即把题目改为《文稿写作“瘦身十法”》。

随后几天,我开始搜集素材、解构提纲、提炼观点,大约一周后,文章写了一大半,按说应该高兴了,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因为有个问题始终在我脑中盘旋,什么问题?文章的结构、逻辑。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的谋篇布局,同样的素材,不同的结构,写出来的东西判若云泥,卯窍就在结构上,而结构的核心又在于逻辑。

从现在的这个题目看,“瘦身”虽取喻生动,结构却不够严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精简文章的方法是个开放性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就有不同解决方法,很难有个定数,换句话说,所谓“十法”,从完整性上讲,是不够的。

怎么办?我犹豫了,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在一段时间里裹足不前,后来没办法只能把文章晾起来,姑且假装忘了,先忙点其他事情。

话虽如此,哪能忘得掉呀?那段时间,我心里如猫抓一样痒痒的,心想写出新意,思维却打不开,充满焦虑。

就这样,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有一个周末,我搭乘公交车回家,正好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把自己放空,看见一棵棵梧桐树从眼前飘过,有些园林工人正在给树木修枝,突然间,树的概念在脑中闪过。

既而,我联想到了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句子。

第一句是说,用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删繁就简,就像深秋里树叶掉光的树一样(只留主要的枝干),瘦劲秀挺。第二句是说要像二月的花,一花引来百花开,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同时,我还想到了他的竹石图题跋: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时,我脑海中已清晰浮现出树的意象,想到树,文章不就是一棵树么?为何不把文章当树来看呢?

想到这里,豁然开朗,我会心地点了点头,其实,精简文稿与园丁修剪树木何其相似啊!能否跨界取喻,把精简与“修剪”联系起来呢?

我觉得可以,于是就诞生了第三个标题:《削减文章的“五把剪刀”》。

这五把“剪刀”,不是随意拼凑的,而是建构在文章的主题、结构、材料、语言和表述五大要素上,“主题之剪”“结构之剪”“材料之剪”“语言之剪”“表述之剪”与五大要素对应,既封住了口子,也形成了体系。

于是就开始了二次创作,但好景不长,落笔不久,我发现问题又来了。这五把“剪刀”,在概念上切割得不够清楚,有相互交叉的情况。比如,谈材料的精简,必然绕不过语言和表述方式,谈到语言的精简,同样有表述方式问题。

所以,我又不得不再次驻笔。第三次构思再次折戟沉沙,这时的我,主观上想特想把文章完成,但又无好的思路,心情格外焦虑。

时间到了五月下旬,单位派我到南开大学学习,我把它当成了打开脑洞的好机会。果然,没学几天就有了收获。

有一天,有位老师讲到管理学中的“精益管理”理论,讲企业如何全过程、全要素地管理,给了我很大启发。

当时我在想,以前很多人在谈到精简文稿时,大多都是在“文字”上下功夫,比如如何精炼文字、选用句型、如何删除冗词赘句之类的,并且都是在文稿写成后的功夫,很少有提前预防文稿“发福”的对策。

你想,一个人减肥,等长胖了后再来减,那是很麻烦的,还不一定减下去。

民间有句俗话说:“吃药不如防病”,上医治未病,精简文稿也是一个道理,高手往往是避免发福,因为写作不单是“写”这么简单,前面有立意、构思、选用材料等多个环节,“肥胖症”的风险点很多,必须全过程管控。

想到这里,我隐约觉得,我把问题想通了,有了理论的底座,我也就有了写作的底气。于是取了第四个题目:《文稿“瘦身”的全过程管理》,并列出了八个一级标题:

一、确立主题,开口要“小”

二、选用素材,标准要“严”

三、谋篇布局,结构要“简”

四、对策措施,细节要“略”

五、叙事说理,脉络要“清”

六、行文走笔,笔法要“直”

七、遣词造句,用语要“省”

八、修改校对,锤炼要“精”。

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找准了树木的纹路,劈柴就如同破竹,接下来的写作顺畅了很多,文章很快就有了雏形。

当然,有两个重点还是花费很多精力,一是主标题如何取?二是提纲如何细化?

在主标题上,开始写全过程,后来觉得不够,不仅要全过程,还要针对主题、结构、材料、语言、表述“全要素”方妥。

怎么办?我想到了西方管理学上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强调全员、全过程、全领域的管理,正好,于是写了第五个题目:《文稿瘦身减肥的“全面质量管理”》。

可问题是,“全面质量管理”这个概念太学术、不通俗,没学过管理学的人,理解起来有难度,还得改。

怎么改呢?我曾想过《给文稿“瘦身减肥”需要整体解决方案》,但“整体解决方案”太满,似乎是说这篇文章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态度不够谦虚,没有余地。最后,我定名为《如何让文稿“瘦”下来?》,仍然回到“廋”这个概念上来。

在八条提纲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归并形成了如下五条提纲:

一、立意构思,主题要“纯”

(一)主旨要“专”

(二)旗帜要“明”

(三)切口要“小”

二、谋篇布局,结构要“简”

(一)走出“面面俱到”误区

(二)走出“多多益善”误区

(三)走出“层层嵌套”误区

三、选材用材,标准要“严”

(一)精挑细选

(二)精雕细刻

(三)精打细算

四、叙事说理,笔法要“直”

(一)开门见山,不饶弯子

(二)主线贯底,部分叉子

(三)意尽则止,不留辫子

五、遣词造句,提炼要“精”

(一)削尽冗繁

(二)语言明快

(三)修辞得体

(四)表述凝练

终于,这篇文章的体系构建好了,从主题、结构、材料、语言、表述五个维度进行综合思考,形成了一个体系。随后,我用两天来完成写作,文章最后在《应用写作》2019年第10期刊载出来,另外两篇在第11期、12期也刊载出来。

这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都说“文章不厌千回改”,前段时间,我又把这篇文章进行了修改,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里,改掉了里面的很多“匠气”,因为之前的提纲过于对仗,过于工整。

改后的标题是:《如何管好文稿“身材”?》,虽然换了一件“马甲”,化了一个“妆”,但结构是没变的。

一、立意构思阶段,主旨最好像小孩一样单纯

1.一篇文章一个中心

2.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3.尝试以小切口作大文章

二、谋篇布局阶段,结构最好像板凳一样简洁

1.切忌面面俱到,生怕漏了什么

2.切忌多多益善,认为多写是水平

3.切忌层层嵌套,认为那样才系统

三、选材用材阶段,标准最好像挑刺一样严苛

1.像税吏一样精挑细选、百般挑剔

2.像裁缝一样对布料进行精心裁剪

3.像月老一样在配对上精打细算

四、叙事说理阶段,笔法最好像打针一样直白

1.开门见山,不饶弯子

2.主线贯穿,不分叉子

3.意尽则止,不留辫子

五、遣词造句阶段,语言最好像钢铁一样精炼

1.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词句。

2.让语言简洁明快起来。

3.保持语言修辞的克制。

4.学习数学式的表述方法。

现在回想这篇文章的构思过程,感触颇多,整个过程可以说经过了九曲十八弯,经常陷入“黔驴技穷”的绝望中,充满身心的双重考验,我感觉,那段时间的我,就像铁匠铺中的一名铁匠,把东西反复高温加热,然后冷水淬火、锤打整形,循环往复,最终才锻造出一个可用的框架来。

写到这里,我想起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写道:“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我想,不管是写字,还是画画,或写文章,都得构思好了再下笔。

记得明清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在文章写作中,立意非常和重要,他就如同文章的统帅,如果搞不好,材料、语言、结构就会乱套,如乌合之众一般。

写了这么多,最后只想说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写作文章的同志,一定要知道只有把思维之刀磨快了,才能精准地切割观点,理顺脉络,快意挥毫。

道理简单,思想密度却很大,希望大家能体会到。

推荐访问:无路 不思 思路 思路 不思就无路 不思路远什么意思 思路是死的 但是没有不通的路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