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春电大整理试述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 2022 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二 题目:试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论述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辉煌历史,正是一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辛求索、不懈奋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的历史。试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30 分)
答: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仅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创建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前提,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理论,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的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使社会生产力在改造过程中继续得到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毛泽东又在面对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课题时,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对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良好开端,而且富有成果。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步骤。在战略步骤上,1963 年 9 月,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
划时,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第二个方面是关于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方针。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还提出要坚持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坚持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等方针。第三个方面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发展阶段、经济体制以及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毛泽东还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着眼,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问题。他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反动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而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概括成“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并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即“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教育知识分子,搞好民族团结,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等等。
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由选择,同时也烙上了时代的深刻印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特殊年代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劈山开路的过程中,边稳定边发展,边学习边创新,边探索边总结,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也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启示。
仅供参考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 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理论,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叫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它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反映 XX 应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 XX 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