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概念形象化教学

发布时间:2022-06-25 12:30: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抽象概念形象化教学,供大家参考。

抽象概念形象化教学

 

 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教学 ————以《鸟啼》为例 作

 者:

 叶隆晓

 作者简介:

 叶隆晓,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原发信息:

 《语文月刊》(广州)2014 年第 20146 期 第 14-16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4 年 09 期

 在苏教版必修二的第一个专题《珍爱生命》中,编写者选取了《我与地坛》《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等四篇文章,旨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学会珍爱生命。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劳伦斯《鸟啼》,在作者对生命的自觉思考中,都指向了海德格尔的一个哲学命题—向死而生。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抽象、晦涩的哲学命题,要真正理解它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可是要想真正理解史铁生和劳伦斯的生命思考并且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智慧和感悟,这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能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史铁生、劳伦斯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给自己未来的生活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便是我想解决的问题。

  《鸟啼》的行文脉络清晰自然,它先是对鸟啼进行形象化的描写,继而描写人类对生命的思考。始于鸟啼,止于向死而生。我这样设计:在前

 半部分旨在细致展现鸟啼的特点和变化,后半部分则借助前面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和思考,并通过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最终展现向死而生的意义。

  一、语言直观

  语言直观是语文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它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头脑中自行想象,从而发挥形象化教学的作用。这个手段是我在这个部分着重运用的。

  师:既然是新生,意味着他们刚刚经历过了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生:经历了黑暗、恐怖、死亡的威胁。例如,第一段中所用的几个很形象的词语“横陈着”“数不清”“血衣”等,都描绘出了死亡的画面。

  师:那么,在这种被死亡和恐怖笼罩的环境中,鸟儿是怎样啼唱出新生的呢?它们的声音有怎样的变化?

  生:不间断的缓慢的笨拙的,吃力,还没缓过气,微弱——隐约而清越,虽然含糊,若断若续,明快——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悦耳的声音。

  师:在这种渐强的声音变化中,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请结合句子作具体分析。

  生:对春天的呼唤,对新生的热切盼望。例如,风刚刚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鸟啼就开始了。从“几星”“刚刚”等词语可以看出鸟儿的迫不及待。

 在这个部分,学生又找了“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那造物从身后追赶上来,我们听到了鸟儿们发出的轻柔而欢快的隆隆鼓声”等句子进行分析。其中“滴落”“喷涌”“抛向”“隆隆鼓声”等形象的词语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从中体会到从死亡中走出的鸟儿对新生的渴望。

  师:对于生与死的关系,文中有哪些形象化的描述?

  生:面对死,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不必畏惧死亡和痛苦,我们要坦然面对死亡。对此文章也有非常形象化的描写:“死亡攫住了我们,一切残断,沉入黑暗。生命复生,我们便变成水溪下微弱但美丽的喷泉,朝向鲜花奔去。”

  教师总结:其实将同学们的观点归纳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向死而生。只有正视死,才能正确生。鸟儿之所以能够在如此大的打击中迅速苏醒,啼唱出生命之歌,就是因为他们理解了死。

  二、引用解释

  在此,同学们已经能在这篇文章的形象化叙述中大致了解“向死而生”的意义,但是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哲学命题,还需借助更多的形象化手段。

  幻灯片展示:

  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

 联系文章进行解释:人固有一死,死是人们逃避不了的。你如何看待死,决定了你的生活。向死而生的“向”字,表明了人们尊重死。向死而生不是等待死亡,等待死必会忽视生,向死而生不是轻视死亡,轻视死必会失去生。向死而生不是简单地畏惧死亡,而是坦然面对死亡,敬畏死亡。

  为了使解释更通俗,我引用了《西藏生死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

  “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必等到亲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时,或受到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我们也不必到死亡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了。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三、比较辨析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学习实践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意义之重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向死而生,有必要让他们进行实践、辨析。

  幻灯片展示:

  下面哪句话更接近向死而生这一哲学命题?

  史铁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海伦·凯勒: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想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样一种态度可以尖锐地强调生命的价值。

  同学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都有自己的观点,并找出了理由。

  生 1:向死而生关键在如何看待死。史铁生是真正经历了生死的人,他坦然面对死,将死看成是“节日”。而海伦·凯勒认为死是一个结束,人们要在生命结束之前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子,对死就不会是那么坦然了,可能会有一种畏惧,因此史铁生更接近向死而生。

  生 2 反驳:我认为海伦·凯勒也是向死而生。因为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也可能会为这样那样的困难和不幸而绝望。当勇气不在,信心不存时,有的人会选择死亡。如果对比海伦倾其一生的坚持,死亡真的是太过简单的一件事,也许,只需要一秒钟。

  生 3:从你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海伦将死看成是敌人,而不是生的一部分。

  生 4:海伦始终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死,所以她是坦然的。

  四、形象迁移

  为了延伸课堂的宽度,我展示了《南方人物周刊》的一幅图片:两个农民在热火朝天地打谷子,背后是一个帐篷。我要求学生猜测这幅图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拍摄的,许多学生猜测是丰收。此时,我展示出了这幅图的题目一《最好的祭奠》,并将解说词展示了出来。

  他们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

  “我们是幸存者,我们不死,不是因为死者在任何地方不如我们。

 我们不死,是因为我们被赋予了某种责任。

  这就是我们活着的理由。”

  这一反差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学生也明白了在死亡边缘走过来的灾区人民是如何“向死而生”的。这一命题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语文的形象化教学,就是指运用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语文课堂建构,从而解决抽象性的问题。这些手段有利于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变成有形、有声、有色的形象。语文形象化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能力和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发展想象力,避免语文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

  在形象化教学中,语言直观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无论是设置情景还是感受体悟,在丰富的语言世界中都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呈现。在这堂课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品析语言,从语言的背后找寻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在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时,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潜在生活积累,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包括将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将学科课程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形象思维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来。

  《鸟啼》所思考的生死问题有着强烈的思辨性,向死而生更是复杂。在教学设计中,多种形象手法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命题,同时也通过多种感官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语文课堂多

 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来进行教学,可以以语言艺术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和熏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再创艺术形象,并使学生动情生情,产生美感,并且充分享受艺术的美。

推荐访问:抽象概念形象化教学 形象化 抽象 概念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