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与对策探析(2023年)

发布时间:2023-03-08 13:30:0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与对策探析(2022年),供大家参考。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与对策探析(2022年)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国长期抓、反复抓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我党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工作全局的重中之重,并能够结合时代特点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地位与功能,高校在宣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维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且必要。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

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国高校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服从党的领导,并且这种领导作用日益巩固和加强。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的高校,能否牢牢守住宣传引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阵地地位,能否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家国情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大局、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影响意识形态建设大局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大局,这是由高校自身的性质定位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决定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体地位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应有之义,而高校担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重大职责。这就表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大局紧密相连。意识形态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上层建筑,其不仅对文化、法律等其他意识形态具有直接影响,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反作用。

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之一,只有高校不断加强阵地意识、阵地建设,才能对巩固意识形态建设全局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后继有人,需要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道路的一代一代青年人,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必然要求:在方向上,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落实党委领导制度;
在具体工作中,围绕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的目标开展,坚持能力提升、价值塑造、思想引导相结合;
在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乎社会主义发展走向。高校担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要使命,能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这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的根本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将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
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教育任务,为更好地落实这一任务,需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达成方面,高校更倾向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把握,以就业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让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更加关注“见效快”“周期短”的知识传授,弱化了对思想价值、道德品行的教化培养,殊不知思想价值、道德品行才是人才培养的根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义即聚焦学生正确“三观”的引导、道德品行的培养、政治立场的认同,因此高校以意识形态工作为抓手,促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是扎根中国大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复杂背景下,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表征的时代特点逐渐显现,并引领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融媒体的发展态势都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局面,需要不断应对新挑战。

(一)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面临诸多威胁

在大数据时代的整个物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图鉴中,由算法加持的精准推送影响着每个人所获取的信息种类和数量。“热点”“焦点”现象和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并不都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甚至有可能与其背道而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的背景下,微博网络“大V”的动态更新深刻影响着舆论导向,部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和推送的文章内容存在刻意混淆视听的情况。在“流量经济”模式的影响下,每个人的关注点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引导和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产生严重威胁。

(二)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方式滞后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般为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但在实践工作中,高校“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高校在推进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研管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宣传媒介从传统的报纸期刊、宣传栏、宣传标语逐渐扩展为网站、App等崭新的媒介形式。在新媒体、融媒体逐渐发展为主要传播载体的今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方式的创新性、丰富性明显不足,尤其是针对学生这一群体,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手段更显滞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信息接收方式的新变化的要求,无法根据时代的特征尽快调整和丰富工作开展方式,这既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所在,也为今后对此项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提供了突破方向。

(三)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亟待加强

由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中西方长期以来存在着“科技势差”,发达国家在互联网技术上凭借起步早的优势更便捷地服务于意识形态输出的需要,这就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同时也为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着力场域。高校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更是网络领域的活跃群体,学生的关注点在哪儿,工作的着力点理应随之跟进。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意识形态问题作出过重要论述:“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
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要“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其政治观点,增进其政治认同”,这就为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供了遵循和指示。当前,高校对网络平台的重视和应用更多体现在官网建设、OA办公等宏观性的学校建设和行政管理方面,在如何运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如何在围绕学生开展管理、教育、服务的过程中融合信息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大数据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路径

当前,对于大数据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学界达成了比较统一的认知,即大数据具有体量大、多样化、速度快、价值性的特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数据的价值发挥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拓展了路径。

(一)利用数据分析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预警机制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主要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确保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科学规范、教师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站位、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针对性的前提。大数据建立在信息采集和整合的基础上,分析功能是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所在,也为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预警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掌握教师、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此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重要参考,提前预警和把控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是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着力点。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安排布局。

一是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全面、及时地跟踪、掌控师生的思想动态,承担师生日常生活数据、学习行为数据和网络行为数据的收集、筛选和存储工作。二是研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或办法,对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及数据安全等问题做出明确界定,保证数据共享的安全性。三是深化数据分析,并探究数据表象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及时发现比较明显的不良倾向,并进行引导和维护;
另一方面,善于探索潜在的风险,进行提前把控和预防。

(二)挖掘数据价值,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方式方法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宣传,守好这一主阵地,不仅需要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筑防线”,更需要“主动出击”,加强“最好的防守就是主动出击”的意识,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关注宣传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而宣传内容的相对固定性使得方式方法成为创新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因此,要对师生的一系列活动记录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利于提高宣传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做到分层次、分类别,从而提高宣传实效。具体来说,要对师生的生活行为、学习习惯、上网轨迹(包括网页浏览记录,视频观看记录,微信、微博等各种App的使用情况,等等)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可视化的数据图像。

一方面,依据差异性,采取个性化的宣传方式,满足不同认知结构和兴趣爱好取向的主体需求;
另一方面,整合差异性,寻找“最大公约数”,实现宣传的全覆盖和广范围,最大限度地提升宣传实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数据也是一种资源,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在实现功用最大化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价值。聚焦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方式方法也是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路径和时代机遇。

(三)加强队伍培养,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能力水平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迎着大数据的时代潮流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需要培养一批兼具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较强的大数据意识、较基本的大数据技能的工作队伍。为此,应着力加强队伍能力水平的培养和提升。

一是聚焦重点人员。要从行政管理人员当中筛选校党委、主要职能部门等主抓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意识形态工作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关键人员;
从教师队伍中重点培养与大数据、意识形态专业关联度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部分高校成立了大数据学院、大数据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
在学生群体中培养“意见领袖”,围绕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锁定学生群体所在的活跃平台,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思想引导,实现价值引领。

二是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大数据发展现状、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实际,以及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个人优势、能力短板,成立专班,制定全面、系统的培养方案,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类别地统筹谋划培训内容。

三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加强政、校、企的合作,在政府部门、兄弟院校、地方企业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和队伍能力的提升汇聚智力支持,强化技术支撑,提供建议咨询。

四是打破部门壁垒,汇聚部门合力。破除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交叉执政的壁垒,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畅通各职能部门的合作渠道,避免扯皮推诿,为提高工作队伍的工作效率和改革创新打通堵点、形成合力。

结语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全局及高校自身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探索创新路径既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规划意识形态建设全局的着力点。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完善,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也将持续深入。紧跟发展形势、探索创新路径是高校今后应努力的发展方向,依托技术发展、实现数据赋能也将成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助推器。

推荐访问:探析 意识形态 对策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与对策探析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