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供大家参考。
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水平的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促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是发体现代农业的重要驱动力量。早在 2005 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主题锁定农业科技创新[1],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农业生产中起到显著的技术支撑和辐射带动的作用[2],其创新水平建设对于驱动地区农业科技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里下河所”)成立于 1949 年,在“十五”、“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水平评估中,均位居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第一位。当前,里下河所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稻、麦、经济作物育种、核技术应用、生态农业产品技术研究等,累计育成新品种 119 个,研发新技术90 多项,研究成果获各类科技奖 196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 项,为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里下河所科技创新水平建设成效
1.1 科技项目经费大幅提升科技项目是科技创新水平建设的支撑。“十一五”以来,里下河所承担的科技项目数进一步增加,项目经费大幅提升。“十五”期间,里下河所共承担科技项目 210 项,到账经费 3652 万元,“十一五”期间,科技项目数达到 335 项,到账经费达8857 万元,2011-2014 年,立项项目数已达到 327 项,到账经费超过1.14 亿元。通过对立项项目梳理,有以下三点显著变化:一是项目来源明显丰富。“十一五”以来,新开辟了国家发改委专项、国家及省引智项目、省标准化项目、市环保课题等申报渠道,获得的项目经费已占到经费总数的 18%以上;二是基础研究实力增长。里下河所是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向来是薄弱环节,“十一五”以来,共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 项,省基金 22 项,基础研究项目数位居全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前列,有效地开拓了前瞻性研究思路;三是
青年科技人员主持项目增多。45 岁以下科技人员主持的项目占所有项目数的比例从 2006 年的 39.6%升至 2014 年 52.6%,青年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
1.2 科研条件建设支撑作用彰显科研条件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水平建设的基础[3]。“十一五”以来,里下河所始终坚持将科研条件建设作为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内容,先后设计建成建设标准一流、占地 65.3hm2 的万福科研基地,占地 2hm2 的生物农药、复配农药、种子包衣剂产品中试基地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占地 6.7hm2的扬州辐照中心等三大科技创新基地,近期还在江都小纪镇承租流转土地约 400hm2,建有农业科研成果展示核心区和基础种子繁殖区,极大地改善了科研手段和条件,为科技创新创造了条件。同时,里下河所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基础平台,建成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扬州试验站、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小麦育种与种子研究室、油菜、水稻、小麦试验站、江苏省小麦种质基因库、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副产品基地等 19 个重大平台,争取建设经费达 3500 多万元。这些平台已成为科技创新培育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为里下河所科研项目与经费的增长,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1.3 人才团队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团队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根本保证[4]。里下河所始终坚持“人才兴所”的战略,将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全所工作的重点。一方面,为科技人员构建良好的后勤保障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为科技人员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申报课题和荣誉。里下河所还特别注重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鼓励青年人提升学历、增长见闻,进一步完善“传帮带”制度,返聘一批老专家,对青年人给予指导,同时设立年投入达 100 万的所基金,定向资助青年科技人员,为其快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里下河所拥有科技人员 164 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高级职称人员 53 人,博士 20 人,硕士 41 人,人才数量与层次在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中位居前列。
1.4 科研产出量质并举科研产出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建设实施成效的重要指标。“十一五”以来,里下河所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 64 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 43 个,获得品种权 24 项,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较以往均有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品种创新方面,小麦品种扬麦16 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年推广面积最高达60 多万 hm2,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列入全国主导品种和江苏省主推品种。扬麦 20 替代扬麦 158 成为国家区试对照品种,扬辐麦 4号连续 3 年创江苏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14 年,里下河所还与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签订关于小麦赤霉病穿梭育种的合作协议;水稻品种扬两优 6 号连续多年位列全国两系杂交稻推广面积前 5 位,扬粳 4038、扬粳 4227 被农业部列为超级稻品种,被誉为“赛泰米”的丰优香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油菜品种扬油 9 号列入江苏省主推品种。生态农业研究方面,研发的麦秸全量机械化还田轻简稻作技术连续多年被列为江苏省主推技术,年推广面积超过 134 万 hm2;研发的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育及标准化养殖技术及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均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分别获得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核技术研究方面,辐射诱变育种团队 2014 年获得联合国植物突变育种杰出成就奖和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特别贡献奖。
1.5 科企合作助推成果转化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水平建设的重要载体。里下河所以组建的三家科技型企业作为平台,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立的江苏金土地种业公司在扬州湾头、江都小纪、高邮司徒等加工基地建立了年产超万吨的种子生产线、烘干线,现拥有厂房、仓库等近 1000hm2,明显增强了公司稻麦良种生产和加工水平,满足了市场对优质良种的需求,扩大了新品种在生产上的覆盖率,成为全国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已连续 4 年销售额超 1 亿元,纯利润超过 1000 万元;成立的扬州绿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生物农药研究的企业之一,当前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产品销售到以色列等国,年创汇 200 多万元;成立的扬州辐照中心,主营的热缩套管产品已在全国 30 个省、市推广,年销售额近 2000 万元,是全国最大的母排用热收缩管生产厂。
2 科技创新水平建设存有问题
2.1 科研投入偏低,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近年来各级政府每年都在增大对农业科研的经费投入,但因为农业科研具有公益性、周期长等特点,研究问题增多、难度增大,人工成本提升,仪器设备更新加快,导致投入与需求相比差别仍然很大[5]。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因为平台较低,影响力不够,各类农业科研项目申报指标有限,渠道狭窄,更是很难获得国家或省重大科研项目的落地,空有科研亮点却不能获得稳定持续的项目支持。
2.2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重大成果难以突破当前科研与生产相分离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农业生产中急需的有效科技成果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其原因一方面是转化渠道不畅,科研、生产、推广和应用是成果转化的一条链,但各步骤却是由不同机构来完成,中间的联动机制并没有完善;另外,部分农业科研人员重成果数量不重质量,没有真正从农民需求着手,成果不能适合生产,与市场脱节,无法形成能够大面积推广的重大成果;同时,成果转化需要的政策、金融及税收等支持体系不完善、成果转化的投入偏低等也制约了重大成果的产生[6]。
2.3 科技基础平台利用率不高一是统筹规划缺乏。申请建设平台时,缺少顶层规划设计,造成整体衔接、功能互补不够,不能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创新水平建设体系[7]。二是后续投入不足。各级平台的建设投入一般都是前期投入大,建成后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日常维护与运转,制约了功能的发挥。三是管理不科学,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平台建成后,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无法建立开放的共享机制,造成仪器设备闲置[8],平台利用率降低。
2.4 学科间协同创新不够当前的农业科研工作学科间交叉和融合更为深刻和广泛,多项重大成果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使用多种理论和方法产生的。但部分农业科研人员习惯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实行研究,各研究室、学科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各自为政,研究力量难以整
合[9]。同时,与外单位联合攻关,共同破解重大技术难题决心不强,协同创新严重不足。
2.5 青年领军人才培养亟待增强领军人才是科技工作的核心,杰出的领军人物能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里下河所就是因为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的带动,才能取得当前的成就。但绝绝大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进度缓慢。究其原因,一是青年科技人员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很难获得相对应的科技资源,主动性发挥不够;二是待遇不高,特别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没有高福利稳定人、吸引人;三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的长效管理体系[11],对科技创新成果没有稳定的奖励机制,无法激发青年科技人员创新热情。
3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对策研究
3.1 增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项目建设新局面创新水平建设首要的是依靠项目带动原则,特别是重大创新项目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影响力和创造力。当前,产学研联合是重大创新项目建设的主流趋势和重要手段。农业科研单位科技资源有限,但是熟悉地区生态特点和农业生产需求,在研发应用型成果等方面有优势,高校资源雄厚、基础研究扎实,可为科研单位提供有效的资源、材料、创新手段及科研条件,企业有资金优势,可有效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理应积极主动地加入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中,实现优势互补,走出一条通过利用外部资源提升自主创新水平的道路[12],积极主动地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3.2 面向产业发展需要,助推创新成果培育当前,以追求高产、高效、营养健康、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之中[13]。科技创新水平建设的目的就是研发能适合市场需求、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农业成果,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但能够显著提升科研单位的影响力,还能够更好地创造效益反哺科研,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应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研发实用型创新成果为导向,强化成果配套关键技术的研究,使成果能加速适合市场,快速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
3.3 提升科技平台利用效率,夯实创新基础一是完善科技平台管理制度,合理整合资源。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划清管理责任[14],寻求各平台内部联系[3],合理规划,整合有限的资源,突出建设重点,细化建设目标,提升建设水平。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平台公共服务功能。根据各科技平台专业方向,提供各类技术服务,将已建成科技平台的科学仪器、图书资料等实行共享,部分面向社会开放,稳定科技平台的日常运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利用科技平台的影响力和激励手段吸引创新人才、申报各类科技项目,提升竞争力。
3.4 完善培养机制,构建合理的创新人才梯队一是促动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在项目、成果分配上对表现突出的青年人才给予扶植,提升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二是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在业绩考核和表彰奖励上向一线实干的科技人员倾向,以出成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贡献论功行赏,形成良好氛围和导向;三是增强学科间的人才交流,增强跨学科交流和学科间人才的流动,鼓励不同学科间人才联合申报项目;四是建立青年科技人才下基层锻炼的制度,促动青年直接面向基层一线,了解实际生产中农民最迫切的需求,掌握第一手资料。
3.5 强化科技服务,提升创新产业发展水平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以后,公共服务职能必将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将是未来重点工作之一。强化科技服务,一是要增大对科技服务的投入力度,政府需要设立专门的科技服务基金,持续稳定地为科技服务提供资助,科研单位要建立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明确科技服务经费的使用方向[15],增强与农技推广部门和企业的联合;二是构建一支高效、专业的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在科研单位中成立专门的科技服务管理部门,在科研人员队伍中选拔一批熟悉农村工作,热心科技服务事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方式;三是打造一批特色明显、成效突出的示范基地和农户,让普通农民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增加对创新成果的直观印象。
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水平的建设
推荐访问: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科研单位 科技创新 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