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思考——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为例(完整)

发布时间:2022-06-27 18:35: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背景下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思考——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为例(完整),供大家参考。

新课程背景下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思考——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为例(完整)

 

 新课程背景下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思考 ——以 2022 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为例 2021 年 11 月,教育部颁布《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各学科融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要求。2022 年 4 月,教育部在正式颁布的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中,对融入、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提出要求并作出具体设计。在学科中落实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成为新课程实施中一个新的、重要的话题。本文以新颁布的 2022 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为例,谈谈对学科中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认识新课程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原则定位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中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提出总体要求,强调坚持目标导向,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科学等课程都设计有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初中除上述课程之外,生物学、化学等课程也直接安排有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其他课程要求以有机渗透为主。为贯彻《课程方案》的指导思想,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例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健康第一”列为课程

 理念的第一条准则,提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将“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作为法治观念素养的一个表现方面。《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科学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从四个维度提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其中“态度责任”维度中提出,“社会责任体现在珍爱生命,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内容的表述体现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必将成为新时代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

 各学科中融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有所侧重的。如体育与健康课程偏重体育运动健康和安全的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偏重心理健康、健康行为及法治教育内容,科学课程偏重生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传染病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初中生物学课程进一步涉及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传染病预防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内容。在小学阶段,相比其他课程,科学课程具有明显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科学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很多内容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特别是科学课程所大力推行的探究式、实践式、综合式、思维式教学,更有利于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关注的实践参与、技能培养、问题解决等基本要求。因此,发挥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在推进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素养培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二、把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是指导课程实施的国家政策性文件,也是把握课程教学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以科学课程为例,历次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都将健康生活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对生理与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生活习惯及环境卫生保护等提出了具体学习要求。《科学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提出 13 个学科核心概念,其中,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命的延续与进化、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等 7 个学科核心概念,从安全知识与行为、健康知识与行为、营养与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自然灾害等应急避险与急救、人地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这些学习内容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显性相关。

 此外,2021 年颁布的《指南》列出了中小学课程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框架,包含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 5 大领域、30 个核心要点。《指南》对各学科中融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提出了详细的具体要求,这些内容是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相关学习要求的补充和强化。例如,在上述框架中,除了心理健康领域,其他 4 个领域所涉及的核心要点大多与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相关,《指南》针对这些领域提出的具体学习内容无疑也是科学课程中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要考量。

 根据《科学课标》和《指南》,可以明确科学课程中要落实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 4 大领域、18 个核心要点、对

 应 7 个学科核心概念,如图 1 所示。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程教学,都应当将这些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落实到位。

 三、明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中提出,坚持创新导向,“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各学科课程标准在立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本学科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强调着力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这些内容是各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各学科教学中设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发展目标的基本依据。

 以科学课程为例,依据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可以认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意义,更是要促使学生形成、掌握、发展与解决生命安全与健康论题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针对其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4大领域的内容,可以设定如表1所示的具体的发展目标。其中,从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要求出发,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是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笔者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领域中与公共环境卫生相关的内容单独列出。基于这些内容,促使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提升生命安全与健康综合素养,最终对生命价值和生命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提出坚持素

 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因材施教、改进教育评价等教学改革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应重在实现教学方式、教育内容、评价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

 以科学课程为例,依据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逻辑,可以着重考虑以下途径。

 (一)合理安排学习进阶,形成有序结构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科教学强调基于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即科学观念;强调从单一、孤立的知识教学向关联性、结构化的观念、能力、态度责任教学的转变。针对丰富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考量科学认知、能力培养、观念发展在不同年龄段分布的适切性,整体设计,展开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学习序列,各学段有所侧重,更好地体现学习进阶。

 例如,小学低年级侧重认识与生命安全与健康有关的事实、现象,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基本安全意识和健康行为;中年级重视规律层面的初步认识,学习思维方法,训练并掌握一些具体技能;高年级逐步深入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原因层面的理解,学习分析、认识一些综合议题,强化安全与健康行为养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提升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这种进阶性的学习设置,有利于促使更多的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建

 构相关的科学认知,获取科学思维、能力训练、意识养成等方面的实践体验。

 (二)以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科教学强调加强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命安全与健康议题本身就与个人和社会生活紧密衔接。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引入情境或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关注、思考和判断与生命安全和健康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营养与健康主题中,设计不同午餐(一份是鸡腿汉堡,一份是青菜炒肉配米饭)的情境,提出问题:“这两份午餐的营养搭配哪份更合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餐饮情况思考食物的营养问题,探究不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思考每天摄入的食物是否合理;在理解膳食平衡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健康食谱,将食物营养与健康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食品安全与健康主题中,让学生分析常见食品(如牛奶、饼干、饮料)包装袋上的信息,依据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过敏原、生产日期、保存条件等,对购买的食品作出科学选择。在应急与避险主题中,创设地震后被困的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能让自己和他人更快获得救援的方案,并以情景剧的方式演示出来。

 这些注重真实情境的教与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将头脑中生动的

 感性材料运用到探究学习中,将所学迁移到实践情境中,以此丰富学生的体验,使其切实体悟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意义。

 (三)以探究实践促进体验和能力提升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直面和生命安全与健康有关的挑战时,具有实际行动和正确应对的基本能力。探究实践作为核心素养,也是一种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体之于身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动手动脑,关注行为训练,在探索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等过程中,形成探究实践能力,无疑是学生发展生命安全与健康实践能力的不二选择。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段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能力特点,采取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例如,关于人体健康的知识,低年级学习人体感觉器官及其保护时,可以设计游戏式活动,如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并辨别物体,让学生在做游戏的乐趣中体验、了解感觉器官的功能,认识保护感觉器官的重要性。中年级学习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运用制作模型、实验模拟等模型建构的学习方式,如学习呼吸器官时,用气球薄膜、矿泉水瓶、三角支管等材料制作呼吸器官简易模型,模拟呼吸过程及各呼吸器官的作用, 从而对鼻、咽、喉、气管、肺的结构和功能有更清楚的认识,进而认识到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并建构人体系统组成的概念以及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高年级在开展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教育时,可以采取参观科技场馆、观看纪录片、聆听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相关知识,然后以专题演讲、科学小报、科普剧等形式展示

 获得的学习成果,梳理和提升对科学本质的认知。

 教师要重视融入各种体验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利用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技术,直观展示人体的内部结构和生命过程,让学生通过虚拟体验,更好地认识难以“看到” 的抽象事物;通过操作人体模型,模拟学习遇到噎食、触电或溺水时如何紧急救助,如何做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等;设计在遇到拥挤踩踏、火灾、地震、各种气象灾害等情况下避险和逃生的方案,并通过应急演习实践活动,检验、评价、反思方案的可行性,然后进行优化;还可以有效利用各类场馆、设施等开发实践课程,或者与卫生、地震、气象等部门开展联合教育,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强化学生体验感受。

 (四)以项目式学习促进思维发展和态度养成 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和跨学科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是科学课程发展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也是科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基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设计基于调查活动的项目式学习任务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例如,在学习与健康有关的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是影响健康的因素?”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经验列举一些基本因素。教师据此提出项目式研究任务:从饮食、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等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记录自身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制订作息计划;学生通过实践调查、数据记录等过程,获取影响健康的基本事实;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影响健康的因素,提高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再如,以校园周边或某地环境为例,通过调查、访谈搜集资料,探究引起水污染、空气污染、光污染等现象的原因,认识污染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提出一些对策措施等,提高联系社会生活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恰当建议和对策的能力;以“自然灾害知多少”为主题,调查分析洪涝、干旱、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掌握面对不同灾害时保护自身安全的基本技能,同时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养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五)以共同发展理念强化责任意识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不仅是关于个体的知识、技能和意识的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人,其个体生命安全与健康目标的实现既是达成地区、国家追求的全民目标不可分割的要素,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国家目标的实现。同时,面对越来越明确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全球共同应对重大灾害、共同抗击疫情等已是世界发展进程中无法忽视的问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时空意义上的关联性和开放性,理解共同发展的意义,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态度并强化责任意识。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关于个人健康、突发事件以及营养等问题,或者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疾病控制、社区健康等问题,或者全球性流行病、传染病的传播与控制、垃圾国际转运等热点...

推荐访问:新课程背景下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思考——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为例 为例 新课程 义务教育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