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发布时间:2022-06-28 09:00: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扬州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供大家参考。

《扬州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扬州慢》教案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朦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 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 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写作背景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下,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时隔十五年之后,词人经过扬州时仍然是

  满目疮痍、“荠麦青青”。词人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三、作者介绍 姜夔(1154 年—1221 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四、题目解说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篇幅都比较长。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上片主要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以抒情为主,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六、全文分析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怆然和感慨。

 4.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表达作用。

 这三句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却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寒”产生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所闻是清角悲吟,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三者交织在一起,“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同时在景物描写上赋予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结构上: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6.本词在写景抒情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是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扬州昔盛今衰的境况。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

  日“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反衬今日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以“波心荡”的动,映衬“冷月无声”的静等。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词中通过对战后的扬州萧条破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对昔日扬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更抒发了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虑之情。

 7.《扬州慢》这首词多处化用晚唐诗人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借以表达今昔之感黍离之悲。请结合词作内容加以分析。

 此词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用杜诗中的意象及其中所蕴含的赞赏之意,来与今日在扬州的见闻、感受形成对比、衬托关系,很好地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如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与如今的“尽荠麦青青”相对照,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化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和“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是为了说明面对如今疮痍满目的扬州,纵是杜牧风流俊赏,才情过人也难有风流情怀,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此刻难言的忧伤;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化用这些诗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词人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曲折地表达出来。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词写词人自己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八、写作特点 1 1 .今昔对比。

 这首词上片绘景,下片抒情。将今日经过了战火洗劫后荒凉的扬州与杜牧笔下那个繁华风雅的扬州相比照,凸显今日扬州之凄凉,让人同词人一样生出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家国之痛。曾经的扬州“春风十里”,今日只见“荠麦青青”;曾经的扬州“青楼梦好”,如今沦为一座空城;曾经二十四桥玉人月下吹箫,现只有“冷月无声”。词人将一腔叹惋、一股悲凉之情展露无遗,令人久久难忘。

 2 2 .化用诗句。

 这首词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这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又点出杜牧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九、补充资料 词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段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十、总结全文 人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非常突出。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

  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十一、布置作业 用散文句描述你所喜欢的词句。

推荐访问:《扬州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 扬州 诗歌散文 选修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