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Vlog中国发展现状与前景浅析,供大家参考。
Vlog 中国发展现状与前景浅析
在中国,如果说 2016 年是“直播元年”,2017 年是“短视频元年”,那么 2018 年可叫做“vlog 元年”。vlog 全称为“video blog”,中文名译为视频博客或视频日志。2012 年,YouTube上出现了第一条 vlog,a casual, conventional video format or genre featuring a person talking directly to camera,这是 YouTube 官方对 vlog 的定义。创作者通过拍摄视频记录日常生活,他们被称为 vlogger。
在国外,经过六七年的积淀,vlog 已经成为成熟且有持续盈利模式的产品,2018 年,YouTube 每小时就会诞生 2000 多条vlog 作品①,但在中国,这还是一片“蓝海”,中国最早的一批草根 vlogger 应是海外留学生,他们在借鉴国外 vlog 创作方式的基础上开始了自身日常的生活记录,并把作品上传到国内的社交媒体或视频分享网站上,通过 vlog 内容分享,与国内网友形成一个社交圈,从而弥补背井离乡带来的归属感的缺失。截至目前,B 站成为了国内最大的 vlog 作品集聚地,日均产量达上千条。
一、Vlog 的特点
(一)时长介乎于短视频与微电影之间
短视频一般为 15—60 秒,微电影在几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vlog 的长度则多为 4—10 分钟,创作者一般是拍摄者,其内容主要与拍摄者亲身经历相关,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更有生活代入感。
(二)制作过程较复杂
vlog 需要在大量视频素材的基础上再进行剪辑和拼接,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要做到不同片段之间的流畅“转场”,以避免观看的突兀感。这对拍摄者的技术手法、审美水平、设备的专业化都具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同时,尽管是记录日常生活,但并不代表内容可以粗制滥造,相反,每条 vlog 需要一个核心主题,内容必须紧贴这个主题。
(三)以时尚、美食、旅行、数码产品开箱或者生活事件为主题
这些主题在真实的基础上带有趣味性、启发性、引导性,在碎片化观看时代,vlog 的长度是其弊端之一,如何让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会“快进”“倍速播放”是创作者要考虑的。而这几方面主题,在内容的可观赏性方面与 vlog 结合起到了如虎添翼的效果:vlog 的时长足以清楚地交代一件产品或事件的重点与亮点,而 vlog 同时也需要这些优质的内容保证其质量,从而吸引更大的流量。
二、Vlog 的国内发展现状
与国外用户的视频观看习惯经历了长视频——vlog——tiktok 的逐步发展不同,国内的用户呈现出长视频——抖音——vlog 的形式(尽管在时间上,vlog 在国内的出现时间是早于短视频的)。抖音和快手是 2017 年的爆款产品,大众的高度参与,资本的疯狂介入,传播技术和载体的快速发展,都是短视频平台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短视频的时长有限,且目前内容已经呈现出高度同质化,且有低俗化倾向,受众的热度也开始逐渐减弱。市场急需一款新的视频产品来引发新一轮的浪潮,在这种情况下,vlog 开始走向了前台。2017 年年初,国内便有小部分的 vlogger 进行创作,但被短视
频的风头所掩盖,经过一年多的积累,且在 vlogger 数量也缓慢增长的趋势下,国内 vlog 的内容其实已经趋于丰富和饱满,同时,在 2018 年年初国内就上线了“小影”这一专门针对短视频剪辑的 APP,使得制作 vlog 的技术门槛得到一定的降低,一闪和 VUE 两个 APP 也具有视频剪辑功能,用户可以对自己的视频素材进行剪辑、配乐、加滤镜等操作。不仅如此,2018 年微博和腾讯两大国内互联网巨头也把目光放到了 vlog 上,微博vlog 官方在 2018 年 9 月发出 vlog 正式召集令:在过往 30 天里,发布超过 4 条 vlog,就可以申请成为微博认证的 vlogger。除了号召草根创作,微博还发起了“明星制片人微计划”,依靠具有超大流量的明星和大 V 进行 vlog 的宣传,使 vlog 进入大众视线。在商业变现方面,微博也承诺给予广告合作和加入MCN(multi-channel-network)机构的优先机会。腾讯则上线了一款叫做“yoo 视频”的短视频产品,以“Vlog+Vstory”的内容革新,同时对作品进行创作补贴的方式引导 vlogger 入驻创作。
三、Vlog 创作的门槛性
(一)视频内容
尽管 vlog 记录的是日常生活,但由于其需要大量的创作素材,这也“倒逼”着创作者在创作前就得做好拍摄的准备,如果单纯地拼接一些杂乱的素材,这样的 vlog 是不太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和优势的。目前存在着头部的 vlogger 圈子,这类创作者可以利用自己的作品达到大量传播且盈利的效果,但对于普通的创作者而言,缺乏的不是渠道,而是流量。流量的积累需要时间,而作品的质量成为是否带来流量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德国奥芬堡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马斯厄斯发现,2016 年YouTube 的前 3%创作者贡献了总流量的 99%,而在 2006 年,贡献值约为 66%。他对那些家长建议道,如果你有小孩想当
YouTube 明星,你最好“帮他个忙,趁早让他死心吧”。②一条成熟的 vlog 仅是制作过程就需要几个小时以上,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素材拍摄,以及对创作内容的“头脑风暴”。与抖音、快手之类的短视频相比,vlog 绝不是一个任何人都有能力且有精力完成的作品。
(二)技术和设备
如何保证拍摄过程镜头的稳定,还有光线的把握、声音的采集、环境的监控,都是 vlogger 们需要加以考量的。至于设备,初学者和爱好者可以利用手机等简单的视频录制器进行素材的收集,但 vlog 需要高清画面和镜头语言的流畅性的特点就使得主流的拍摄设备至少得保证有索尼 A7 II、Go Pro 级别的相机和配备的稳定器,有时还需要动用无人机。简单的手机制作满足不了大量的素材融合,视频剪切需要中高端配置的电脑,专业视频剪切软件的学习也非一日之功,同时也并非所有人都乐于学习此类软件的操作,这也无形增加了用户创作的难度。
(三)审美水平
一个好的 vlogger 必须对身边事物具有敏锐的直觉,通俗来说就是发现“美、趣、乐”。vlog 在观众看来,大多是记录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但在这些看似随意且轻松的镜头背后,是创作者精心的布局,如何使 vlog 在 10 分钟内的内容丰富且有趣,这和 vlogger 自身的审美水平是密不可分的,画面的质感和具有艺术气息的表达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 vlog 的质量,具有审美区隔是 vlog 的一大特点,注重差异化的呈现是凸显人格魅力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可能成为阻止了其成为“大众爆款产品”的原因。
(四)创作者的人格魅力
vlogger 作为自己视频的主角,意味着在一条 vlog 里必须反复地面对镜头,所以优秀的 vlogger 必须长着一副“与人为善”的面孔,需要让观众产生一种可亲近感。在 vlog 中,“记录”“真实”“日常”成为了关键词,一个优秀的 vlogger 应该是用户和受众身边真实的朋友,有优点也有缺陷,在镜头表达的内容里有喜也有悲,所以面对真实的镜头时创作者能否完整地呈现自己的日常状态,是 vlog 的另一个要求。
(五)创作和观看的疲乏期
Vlog 是一种耗时耗力且可能还不讨好的媒介产品,初涉者可能会出于“好奇心”尝试进行 vlog 的创作,但从“记录生活”的角度出发,用文字和普通的摄像相片就能达到的目的,为什么还要耗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来实现。而受众在观看 vlog时,尽管时长在 10 分钟以内,但由于 vlog 内容的混杂性、丰富性,且作者在剪切过程中无意会产生“彩蛋”,因此并不能做到“隔时观看”的效果,即可以把观看的 10 分钟压缩到 5 分钟甚至更短(也许受众一个快进,就错过了有趣的画面),因为vlog 都已是经过海量素材剪切的画面,所以要想完全体会创作者表达的主题,就必须完整地观看下来,而这与新媒体时代受众被培养出的“碎片式浏览”方式相悖。
四、Vlog 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
(一)整体基数不高
尽管观看人数和创作人数都呈上升趋势,但 vlog 整体基数与抖音这类短视频软件相比,目前仍是“差之千里”的。
在 B 站上搜索最高观看量的 vlog 也才 300 多万,抖音则有
上亿用户。尽管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vlog圈子,但头部vlogger创作的视频质量和内容更多是在借鉴国外的优质内容,缺乏中国特色,这与目前进行 vlog 创作的群体有关,更多原因在于vlog 仍旧不够普及,不能让更多接地气的文化和人群与之接触,从而碰撞出更多火花,而前面提到的上手性问题依然是其“隔离”部分受众的原因。
(二)传播平台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尽管 B 站上有众多优秀的 vlogger 和 vlog,但 B 站的受众更多还是 ACG 人群,与国外的 YouTube 这种视频网站相比,从体量到受众,都不是一个等级的。而国内的视频网站巨头,如爱奇艺、优酷、腾讯等,主要以综艺、电视剧为主,并不力推UGC 内容,使得 vlog 难以往行政和经济发展层面上更底层的城市和受众靠近,这是传播渠道上目前有待提高的地方。
(三)vlogger 个人隐私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记录日常生活是 vlog 的产品特性,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会把周遭的景色和身边的朋友剪进素材里,这在无形中就暴露了自己的地理位置,现实的朋友圈,日常喜好和行为习惯等,当这些信息在网络上经过放大之后,vlogger 自身的人身安全就存在了隐患。同时,为了制造出更加吸引人的内容,创作者有时会选择一些猎奇的事件,这对于自身的安全也是不利的。
(四)内容低俗化趋向
为了制作成高质量或者有亮点的 vlog 作品,在不断压榨创作者日常生活和灵感的同时,也会产生一批带有暴力、色情、负能量的视频,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录流水账,我们可以称其为“庸俗化”,而如果为了博取点击量而拍摄一些有违常理的视频,
那么就会导致“低俗化”。而随着业余 vlogger 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对于“博取眼球”的渴望,这类低俗化 vlog 的出现在所难免。
(五)盈利空间仍有待开发
目前,除了极少数头部 vlogger 可以通过与品牌主合作获取额外收益,绝大多数的 vlogger 并不能从自身的作品中得到物质上的回报。甚至一些已有一定知名度的 vlogger,从作品中得到的收入也微乎其微。B站上有一位5.8万粉丝的vlogger,在其一条 vlog 中表示自己 2018 年从 vlog 中获取的收入仅为2000 多元人民币。如何使更多的普通民众从创作中不止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且能够在物质上抵消创作成本,这也是 vlog能否继续开拓其“疆土”的重要条件。
五、发展 vlog 的对策
(一)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内容生产和生产者的监管
2019 年 1 月 9 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在官方网站接连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和《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并列出 21 个方面,100 条短视频不得出现的具体内容,包括语言、表演、字幕、背景中均不得出现所提及的问题。对于短视频的先审后播,对于短视频内容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是国家正确引导短视频行业良好发展的有力措施,vlog 作为处于“上升期”的视频形式,也需要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进行传播,从而更好地建立健康规范的网络环境。
(二)平台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平台应大力推荐优质内容,监管不符合相关准则的作品同时,要在行业内部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当 vlog 爱好者未能从自身作品中取得心理或物质上的满足时,vlog 就会面临瓶颈。此外,为 vlogger 提供更新颖和广阔的商业模式平台,加强防范 vlog 博主的隐私泄露,都是平台的分内之事。
(三)个体需要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和美学素养
对创作者而言,要创作出既有吸引力又有正能量引导的视频;对于观者而言,在面对 vlog 浪潮时,要树立自身正确的媒介观,明晰画面内容背后的含义,避免断章取义,还要尊重创作者个人隐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六、结语
Vlog 作为 2018 年在中国走红的视频形式,借助资本和平台的发力,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也出现了一大批 vlog 爱好者,但目前整个容量仍有超大的提升空间。基于 vlog 的自身特点,2019 年这类视频形态或许不具有颠覆短视频市场的能力,但作为“新贵”,却是短视频市场的一块有效补充,所以 vlog 要发挥出自身优势,同时在政策和平台、创作者和受众共同的发力下,生产出更多优质作品,在这个具有巨大挑战的短视频行业实现稳步发展。
推荐访问:Vlog中国发展现状与前景浅析 浅析 中国 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