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语文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文档(精选五篇)
第一篇: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文档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前川六小
彭军生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已逐步走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将呈现的学习内容通过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本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交互来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问题;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问题等方面,阐述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学生中心、资源共享。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电子白板,又称作电子交互白板,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它是由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集成。电子白板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使用非常方便。电子白板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PC,并利用投影机将PC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同时,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不需要感应笔,用手指就可操作,电子白板就有了粉笔和鼠标的功能,在电子白板上书写的内容在PC上同步显示,构造成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电子交互白板技术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完成呈现、展示、交流、互动、合作,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电子白板设计的互动理念,以及白板技术本身的互动性和操作性特点,作为一种变革性的教学手段,促进我们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补充了从演示性多媒体教学到网络条件下的个别教学之间的空白,有利于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电子白板应用到语文教学中的理念上是先进的,因为(1)参与到实验中的设备是基于网络的先进设备;(2)教学活动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互动的“授-受”结合。
高效课堂的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遵循自己的意志讲,而不注重学生的多种学习方法。三是学生目标达成度检查的方式,信息的反馈。那么评价一堂高效课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容量要大。
二、目标达成度:包括过程达成度,结果达成度。三看学生的参与面。提问时看学生的参与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我觉得简单的说怎样算是一节高效的课呢,那就是把你这节课计划教给学生的内容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
任何形式的课堂,其根本出发点都应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效课堂做到了这一点,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做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导学案的编制方面还要做得更细致,把握更准确,要融进教师自己的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体现问题化、情境化、层次化。教师的方法指导,不能放羊式,也不能圈养式,教师应分层次指导,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应导学案发下去之后,学生无目的的做或者干脆就是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业已悄然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语文课堂。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结合我最近所上的一节白板课《藏北草原》谈谈我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的一些感受:
(一)、激发兴趣,踊跃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力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伴随韵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为就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学习气息,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促使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课堂参与更是热情高涨。例如在运用白板教学《藏北草原》一文时就运用白板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图片、录象、音乐等手段,为学生理解感悟文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当体会藏北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时,我通过一段藏北草原的风光录象让孩子仿佛来到了令人心驰神往的草原,带给学生的是一种震撼,而当孩子感受如今草原的困境和凄凉,则通过悲情的音乐引起了孩子感情上的共鸣,令学生潸然泪下,而当孩子感受草原人的美丽善良时,听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不同的情境的创设都为给孩子们对于文章的感悟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二)、进行交互,达到自主
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教师运用PPT、FLASH等制成的语文教学课件,因其内容无法更改而使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对于一些发散型思维题,即使老师有预设但要按照学生的回答来演示不易做到,更不要说解决课堂突发性问题了。而用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白板上面亲自操作,随时在计算机界面、网页上和光盘播放界面上进行标注、画图,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能与老师进行讨论,可以及时修改错题,充分发挥起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从而也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受到课件的约束,可以随着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以学生为中心来随时调整自我的教学。例如在教学《藏北草原》在引导学生体会藏北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时就运用了白板课件的交互性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找出能体现景美、人美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字词进行深入体会,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句子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在交
流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点击补充相关资料,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充分抓住语言文字体会到了藏北草原的美丽风光,学生印象深刻。电子白板为语文课堂互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和方便,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的有效互动,建立和保证了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三)、重点突出,实现突破
白板技术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白板的视觉效果显著,色彩、标注、画面截取、隐藏、动画等教学功能,能极大地吸引以兴趣为先的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更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灵活机动地运用这些白板技术手段,往往可以在教学中更加突现出重点,使学生能够更加关注重点、难点,从而将重点、难点逐一突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例如:在教学《藏北草原》时,我巧妙地运用了电子白板的标注、探照镜、拉幕等功能将知识进行重点部分的强调,例如当我出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新碧绿,平整的展开着。星星点点的帐篷??时我就运用了探照灯将孩子们的视线集中到上面,引导孩子们去仔细观察草原的清新、碧绿、平整、星星点点的帐篷,利用拉幕去欣赏一望无际的倚丽的草原风光,这些手段及功能的运用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所需要关注点的注意,从而引起学生的深深思考,学生对于这些重点部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四)、整合资源,拓展学习
电子交互白板能够实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灵活整合,它可以在交互白板的工作界面调用计算机及网络原有的各类资源(包括课件、多媒体光盘和视音频材料等),还可以直接调用交互白板内置的多种资源库。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依据各自的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增添直至重新构建这些内置的资源库。而且,交互白板支持在课堂教学师生交互情境中教育资源的现场创作和再加工,从而不断形成和积累可重复使用的新生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因此,它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学习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例如在教学《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一课
时播放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夺冠、颁奖的镜头,从而引起学生的骄傲和自豪之情,使教学富有情趣。总之,交互电子白板这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灵活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更加适应教学要求,贴近学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作为一种变革性的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补充了从演示性多媒体教学到网络条件下的个别教学之间的空白,有利于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实现了教学的和谐统一。我相信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黑板就是教师与教学内容交互的界面,就是学生与学习内容交互的界面,此时黑板就是一个交互平台,现在白板替代了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交互平台。在装备了电子白板的班级中授课,电子白板课魅力毕现、活力四溢,令师生精神亢奋,喜形于色,感受到与传统课堂迥然不同的境界。可以这样说,电子白板教学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教育平台,使丰富的主题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掘这个新交互平台中蕴涵的教学策略,使这一技术真正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突破。
二、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服务语文课堂教学
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各种的信息纷呈,其中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是最大的载体,这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对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巧妙地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给学生多种感官带来充分享受,这样能更能迅速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带来不一般的感受,沉浸到学习中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网络大量的信息更能要求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懂得判断,善于取舍,学生在多媒体信息化环境下,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致用”,根据切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实际问题的解
决,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展现,不至于个性的差异而受到局限,教师也可微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这样也就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一合理利用网络视频辅助教学而不是依赖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能力,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辅助功能下才能启动。单纯的课堂枯燥无味,而有的视频资料会使教学直观形象,学生兴趣盎然,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能有效地理解感悟文章。在上课前让学生欣赏歌曲,比如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下就把学生带进那极具地方特色的藏北草原,领会歌词的优美,感受藏北之情,在欣赏过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回忆,结合课本内容,关于藏北的相关常识,藏北的温柔的景,善良热情的人等教学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被学生主动地掌握,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借助信息技术或电子白板技术,开阔学生想象思维。纯粹文字的表述对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空间、时间上接近,性质、形态上类似,对比强烈的直观、形象的事实材料,以及创设与所学习的内容相交融的情境,既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发想象力。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美文时,由于文章从四个方面描述了索溪峪的“野”:山、水、物、人,我在讲课时,播放了一系列索溪峪美景的图片,学生看了对索溪峪的纯自然,不经雕琢的景观有了直观的感受,更好地理解了作者淋漓尽致的描绘,豪放而又调皮的语言,更深切地感受了作者对索溪峪,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个导游该如何对游客介绍解说索溪峪景点,学生马上热闹起来,四人小组每个人轮流选景点充满感情地讲解。通过这活动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情绪,更好地跟文本对话。这样的课堂,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是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丰碑》教学中放风雪声之后,教师激情导入:听一阵紧似一阵的风雪声依旧在我们的耳边响起,就在云中山这肆虐的风雪中,在将军思索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老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的画面和多媒体播放的声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印象。真正做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高效课堂要求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利用信息技术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资源,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有感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李华华
【1】
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国教育报2000-11-07[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1年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论文集
[3]王唯《一种新的课堂信息化解决方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04-12[4]蒋鸣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创新》上海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2005-10《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中的几点优势》
李茜茜
第二篇: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民族地区英语教学高效课堂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民族地区英语教学高效课堂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学校
孙德鹏
邮编:734028摘要:建设高效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
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通过自主学习给了学生无穷无尽的学习乐趣,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更进一步地融入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经过反复实践构建出符合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打造
民族地区
英语
高效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效果决定教育质量。建设高效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一个学校无论多么伟大,如果缺少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仍然只能是行走在教育的边沿上,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抓结构就是抓根本,把教育的“底线”和“理想”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结合民族地区具体情况,构建民族地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着手进行实践研究。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民族地区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结构
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教学能照顾绝大多数学生,有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的初步意识,当堂训练,矫正比较及时。作业基本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有利于学生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作业、不布置惩罚性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学习
限度的作业”的原则,批改准确,反馈及时。我们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发挥计算机智能化优势,设计了导学案题库练习,题库存放在服务器上,学生可以自由挑选完成。每单元中的题目都要做对一题后才能做下一题,使学生在练习时要“量力而行”。题型有听力,阅读理解,看图完成对话等,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运用网络技术,构建民族地区英语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选定的教学方法,体现“先学后教、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设疑问难,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研讨等方式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达、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推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学生自学可以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等教学思想有所体现。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0%,课堂小结能突出重点。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另一方面利用网上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培养民族地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宽民族地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学习方式
教师讲解语言精练、准确,训练精当,着眼于知识、能力与方法点拨,能注意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讲解与训练体现“三讲三不讲”“三布置三不布置”的原则,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0%。课堂小结重点突出,结构性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以教材为本,进行拓展、延伸和探究。民族地区英语课堂和英语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英语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英语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英语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与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一体化中,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
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把英语与语文、数学、动画、社会、科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整体素质。在英语学习上,通过自主学习给了学生无穷无尽的学习乐趣,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更进一步地融入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以网络为资源,搭建民族地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平台
以网络为主渠道深入挖掘教材,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恰当地选取一些生动、新颖、富于挑战性的科技前沿问题、生活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充实教学内容,并合理地应用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活动训练题的难度适宜、容量适当,在夯实基础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注重不同层次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的提高。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动起来,从课堂被动听讲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学会,每个学习小组中的学困生自觉学习意识增强,得到组员、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有教无类”不再是教师口头上的承诺。经过反复实践构建出符合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
今后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在语言学科实施大语言教育观,即大英语教学、大民族教学协调发展的大语言教育。由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民族地区学校刚刚起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惑,但我们坚信有领导站在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为我们把脉,有专家站在教学研究的最前沿上为我们引领,有实验教师孜孜以求地学习、锲而不舍地钻研,我们将不断丰富研究理念,不断完善课堂结构,不断深化研究内容,从而使我们在“高效课堂”教学之路上行走
得更快、更远。
参考文献:
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
张军征等《网络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方式》2002年12月
李克东教授《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刘儒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甘肃省
学校: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学校
姓名:
孙德鹏
职称:中学一级
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学校
邮政编码:734028从1986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已经26个年头。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经过多年的教学使我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明白了在新时期,更要做到知识的与时俱进,知识与社会发展相同步,使我个人不光在教学水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科研水平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工作26年来,先后10篇论文分别在本地教研刊物上发表,并参加了中央民大组织的985课题研究。未来路漫漫,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越走越好,做到虽老而不失风格!
第三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化学高效课堂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化学高效课堂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学生的自身特征出发,以学生习惯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能够高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方面所起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公认,信息社会的教育需要信息技术。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形象逼真的动态
效果将课本中的一些反应现象、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一些变化规律直接表示出来,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创建化学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具有集音、像、动画于一体很强的表现和再现功能,可以将教学内容十分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能够使所表现的教学内容十分接近真实,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化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使教学内容能够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建化学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课件形象地表现出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和网状结构高分子材料结构上的不同,学生对于形象表现出来的知识兴趣很高,并且很容易理解,再让学生讨论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应如何封口?电木插座破裂后能否热修补?然后再通过展现有关合成材料废弃物给环境带来影响以及治理情况的有关图片和录像,当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大量的塑料垃圾不断地被排到自然环境中,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源,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学生无不惋惜,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使学生深刻理解有关合成材料的有关知识。信息技术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知识重新组合,组建化学专题复习课
信息技术扩大了课堂的容量,,这是传统的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的负担,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发现。无论是授新课还是复习课,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把大量信息短时间传递给学生,并使之容易接受,理解,记忆,就需要清晰的条理。这时候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组合有关复习内容,如何将其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为学生造成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如在复习制取气体装置时,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几种制取气体的装置分门别类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然后比较它们的使用注意点、从而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复习时,利用多媒体梳理知识点,进而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使学生弄懂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这样通过信息技术把化学教材中,具有很强的联系性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同时把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用图片的形式突出出来,创建了化学高效课堂,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化学课堂的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实验效果,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首先,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有的化学实验因时间、空间限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全过程演示,或者实验现象不明显,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来模拟,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例如:在研究铁生锈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动画选取不同角度间断录像,编辑放映,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见到铁制品生锈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铁的性质。其次,一些实验错误操作的后果,对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不是很深刻,我们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模拟。如: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否则会引起爆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中,必须等装置中的空气排尽以后才能加热氧化物,否则也会引起爆炸;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撤酒精灯后撤导管,造成水倒流,大试管破裂等等,这些实验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可以让学生直观认识其后果,更深刻体会到操作应遵循科学合理性,巩固操作规程。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使用现代技术教育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但也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在利用现代技术教育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去体验,更好地
整合教学资源,让两者的优势互相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实施。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改变课堂教学呈现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呈现化学课堂的知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关键词
:
信息化
高效课堂
可持续发展
以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这必能促进我们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多元呈现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一定会改变我们化学学科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推进化学教学的信息化,改变传统的课堂呈现方式,必将能够使化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对我们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技术支撑。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组成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如果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像原子的结构,分子的运动,化学变化的实质等这些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展示的内容,如果借助于信息技术,以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生动的化学教学素材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一定会以更加逼真形象的方式呈现,这对培养学生对化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同时对我们打造高效化学课堂是有力的技术支撑。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呈现丰富对彩教学素材,势必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束缚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我们无法显示的现象,无法描述的内容,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这一定会使化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很大的帮助。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如果我们不能在化学课堂上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势必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造成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被动的局面,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让化学课程资源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化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正是站在这样的角度,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有必要掌握好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模式,把化学知识以生动直观的形势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激发他们关注化学、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课堂应当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如果还是依靠传统教学方法,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也就无法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这一课改理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可以把抽象的化学概念、微观粒子、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这样就会把难以理解想象的抽象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更准、更深入地把握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一课时,对于分子和原子这些微观粒子,学生初次接触,无法想象和感知,只凭我们用语言描述,是不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的模型。但是,我在讲这一节课时,对于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的处理,采用课件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以及动态变化,提高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感到难以理解,很快接受了最为抽象的概念,极大的节省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个课堂应用信息技术实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上的恰当运用,会给枯燥的课堂带来生机,会把晦涩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作为化学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调节好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认同化学
的理念、意识、思想,能够从化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促进学生参与到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去。在次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在制作化学课件时,对重点的概念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切换等。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来服务化学课堂教学,可节省老师板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呈现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呈现化学课堂的知识信息,对提高课堂知识信息容量,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具有强有力的支撑。
在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挖掘化学课程的有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自身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新知。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索、尝试和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出示自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讲授爱护水资源这节课时,单纯从课本知识层面来讲,实在没有多少可讲的内容,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多大的兴趣。如果放弃这节课的学习,实在是一次拓展知识面机会的丧失。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准备课堂教学素材,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使这节大家认为没有精彩的课题上出出彩之处。我们从水资源的现状入手,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类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意识到水资源危机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多媒体展现的西南旱区艰难取水、大地干裂、污水横流的现象触目惊心,更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认同感。通过多媒体这些鲜活的镜像,丰富的内容使我们在这节课中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更有说服力,在学生心中深深埋下印象,从而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志向。所以我们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整合,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实现教育均衡性具有相当大的帮助。在现实条件下,完全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每一名现实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每一名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可以极大的节约教育的成本,实现教育的公平。由于受资金、师资、体制等条件限制,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很难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信息技术为农村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我们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城乡信息化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我们县,以县教研网为平台,把教师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公共资源库内,实现教师之间的共享和交流,同时建立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信息平台——学科教师QQ群,便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讨论。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城乡共享教学资源,减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农远工程,把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运用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零接触。还有,我们通过网络,在互联网上下载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对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溶液的形成》课题学习中,学生对溶解过程中微粒的变化情况难以理解,而自己技术有限,我利用网络下载了一个动画课件,清晰地展示出溶解过程是溶质分子扩散到溶剂分子中间的一个物理变化过程,这样将抽象的问题变成了形象的动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只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效课堂,就能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也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载体。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将信息技术积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支撑,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保证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徐晓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著,中央民族大
学出版社,2001年4月;
3、《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1998.44、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教育技术培训教程,祝智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浓厚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新奇到喜爱到主动学,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势,从而提高了化学学科教学效益。
关键词:本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骆驼论文信息技术;化学教学;高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实验科学,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历来强调教学的直观性、高效性。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微观化教学更生动形象地进入学生的直观视觉,如果单纯靠现有的一些文字、挂图,甚至投影、幻灯是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运用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课件将化学微观世界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中学化学的最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化学的爱好,激发其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固定的,而要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我们国家在化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如青霉素的发现、古代的化工
工艺等,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为今后更好的学习留下伏笔。像化学课程的发展史及综述类课,一般都是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粗略的介绍,这些内容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自己阅读,了解其大概,这样做不会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如果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多角度的获得该门课程的直观信息,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对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学科,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很多学生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作为化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抓好“入门”教育,将这种兴趣及时加以深化和延伸,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以其直观形象、声形具备、表现形式多样,从而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突破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
化学中部分知识点抽象性很强,靠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师讲解费力而且学生不易接受。如果运用多媒体将微观抽象的内容以及某些实验利用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不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想像空间,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物质构成的奥秘》一节,物质的微观结构看不见也摸不着,化学实验学生所看到的是反应的宏观过程和结果,但对其反应机理难以理解。通过动画模拟,则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和原理。在讲授原子核结构时,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制成的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绕原子核旋转情况,这样可轻松的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使其求知的欲望高涨。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学习的11%是通过听觉获得的,而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极高。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图形和画面虽不是语言,但却比语言更形象、直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抽象与具体、动态与静态、微观与宏观的交互,使教与学变的易于展开,再加上计算机模拟出的生动画面,可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
生学习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化解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化学实验,弥补不足,提高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是很难做的,即使做了,过程也可能不甚理想,很多实验(如危险性大、设备要求高的实验)不能现场操作,这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可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并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比如以下化学实验就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一是模拟危险性实验。如浓硫酸稀释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浓硫酸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而使溶液飞溅的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二是模拟实验设备要求较高的实验。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大多数学校这个实验是不能完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动画模拟,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样的效果很不错。当然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有时需要模拟一些错误的操作,如果用真实材料去做,一方面可能存在着危险,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时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错误操作,既能避免实际操作带来的危害,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弥补了实际操作带来的一些缺憾与不足。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观察和思维,灵活地加以组合,将指导思想与信息技术整合,将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是未知过程的设计者、指挥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感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多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验、评价,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协作性、主
动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增强学生探究的新区,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知识面,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促进学生思考,改善学习方式,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若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能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使之更有效的运用,一定能构建出高效快乐的化学课堂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
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摘要: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将难点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增大教学信息量,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集于一体,为传统教学注入了催化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下面结合工作中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前提条件。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新颖、独特
的情境激发的。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特别重视入门教育,主要做法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克服感性知识不足、视野不开阔的缺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我们不仅做了教材中的实验,增加了“烧不着的手帕”等一些有趣实验,而且还下载了“化学工业的成就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国防科技
”短片放映给学生看,使学生产生了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渴望。他们从图文并茂的现代教育技术中获得了“化学是实用的”、“化学是有趣的”观念,好奇心大增,课后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解答,同时也想主动地探索一些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奥秘,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极浓的兴趣。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如今提倡减负,不能加重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然而,减负并不等于降低学习要求,这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极为必要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是老师讲,并利用表格,挂图,模型等等,课堂容量小、传递速度也慢。而多媒体具有信息存储量大、省时省力、处理问题迅速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复习课最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厌倦感,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讲授初三化学第一章《氧
氧化反应》的复习课时,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十分重要。把前面已经做过的实验重现并进行对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把几个实验的主要现象部分从录像带中剪出来,制作到课件中去,因此,授课时可连续,对比地播放出来,看: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样我们不需花费大量时间重做实验学生也能得到最直观的感受,从而加深记忆。在这个课件中,各个知识点罗列清楚,教师上课时可以用鼠标”指哪打哪”,每点到哪个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就自动展现出来。多媒体课件其中一个优点是可反复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返回需要重复的内容。我们还可以把例题解析,堂上练习和答案编到课件里去,让学生趁热打铁,透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加快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直接性,准确性和深度,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创设生动情景,深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概念、规律的阐释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由
于时间、器材、观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实验在课堂上无法实现或难以观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图形图像强大的处理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瞬变为定格分析,变枯燥为生动。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是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但为
什么质量会守恒呢?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了。因此,在课件中,利用Authorware的动画功能,模拟了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首先,水分子在不断运动,通电后,水分子逐渐化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氧分子,氢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氢气,氧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氧气。这样,对于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抽象的微观理论,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观看重播,很容易发现,在整个电解水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导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抽象思维的障碍被排除,学习难度自然降低,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学情绪。这样就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四、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
初中化学一进入微观物质的教学;学生的直观印象与抽象思维、直观感觉和逻辑思维便产生矛盾,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过渡与迁移,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严重的障碍,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如坠入五里云雾,摸不着边际。因此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解决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初中化学原子这一节,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思想。这些内容很抽象,讲述时描述也很困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吃力。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可增设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感知水这种物质在电解的条件下确实可以分解生成不同于水的两种新物质氧气和氢气,得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分的结论。这一结论是通过实验现象感知的,实验现象是宏观的,但其原理是微观的,从微观的原理过渡到宏观的现象是化学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怎样用微观的反应原理解释宏观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就难以解决了。由此,运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模拟演示电解水的反应,水分子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用红色球
体表示,氢原子用蓝色球体表示),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学生的宏观视野,强化了直观效果,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接收起来困难的微观物质教学变得活灵活现、趣味横生,学起来轻松自如。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老师教学中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它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验化。事实说明,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初中化学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勃勃生机,它通过图像、动画、视频、声音、放大实演现象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同步进行,优化了化学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参考文献:
1.《多媒体与化学教学整合初探》
陈红梅
中学化学教与学
2006年第6期2.《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CAI技术的应用》
王宽
中学化学2006年第7期
3.《论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化学教育学现代化》
课堂素质教育手册
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颜俊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倡导。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激活化学课堂,展示化学的魅力。其方法主要有:利用多媒体,生动展示化学实验;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多媒体,化繁为简,节约时间;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多媒体
课堂教学
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如火如荼。新
课改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师主讲,学生负责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自主学习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以新知识来武装自己,以便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而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是传统教学工具的补充、发展和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教学方法上的一次革命。
进入新课改以来,初中化学教师不断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策略。如何巧用多媒体手段,让课堂“活”起来、“亮”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利用多媒体,生动展示化学实验,放大实验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于各种实验。许多化学课中教师对课堂思路的设计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对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来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论的观点来说,演示不仅仅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直观材料,而且应有效地吸引学生感官和思维的参与。传统的演示方法,对于仪器装置比较复杂的实验,如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合成氨以及一些带有燃烧、爆炸等明显现象的实验,往往效果是比较好的。但对于一些在试管中发生的细微变化,如产生少量的气体、产生极少的沉淀,或是体积有变化等,离讲台稍远的学生,可能就不容易观察得到。往常,我们都是举着试管,在教室中走一圈,让学生看到,但这样做很花费时间,势必会影响授课速度,课堂的节奏也容易被打乱。现在,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将此类实验放大投影在屏幕上,这样,全班同学就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现象了。例如,通过投影演示电解水的实验,可以清楚观察到电极两端产生气泡,且可以完整得出
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的关系。再如,讲微粒之间存在空隙这一概念时,可以用投影演示两种液体互溶前后的体积变化情况,让学生很清楚地观察到乙醇和水互溶后总体积变小的现象。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教师的演示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学生观察起来更方便,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2.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
现阶段,我国的化学教学仍然是以课堂正规学习为主。长期
以来,中学化学教师形成了传统的教法——“灌输法”。教师从课本上提炼出相关的知识点,再通过讲解和练习来帮助学生弄懂、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课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死记硬背和反复做题。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上课老师讲得辛苦,课后学生背得枯燥,乏味。但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理想。而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出各种较为直观的情景,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充满趣味,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参与,为整节课构建一种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讲述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必须要注意实验的操作顺序,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产生危险。以往的授课方法是,教师讲述,学生记忆。“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后,先通入氢气,再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结束实验时,要先熄灭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到室温后再停止通入氢气。”虽然通过解释原因,学生可以理解并记忆,但时间一长,单纯的语言性记忆就容易被遗忘或者混淆。而借助多媒体,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通过Flash视频,可以再现实验仪器的组装过程,并能完整呈现整个实验的步骤。更为重要的是,该视频还可以改变实验的先后顺序,并观察到由此所产生的后果,这是以往的演示实验所无法做到的。当学生看到开始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再通氢气时,随着一声巨响,试管炸裂了。而结束实验时,先停止通氢气,再停止加热时,红色的粉末又逐渐变黑以后,在声音以及画面的多重感官效果的刺激下,就会很容易记住有关于酒精灯点燃和熄灭的先后顺序问题。“眼看、耳听、心记”比单纯的机械性记忆所起的效果要好的多。而且,通过视频展示,也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述的时间。以往可能要反复强调好几遍
的内容,现在只需要通过视频播放两遍,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课堂的氛围也更活跃了,学生会感觉到真正融入到了课堂之中,而不仅仅是做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课。3.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化学教学中,有不少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通过多媒体展示,创设一定的情景,能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时,学生对“电子云”这一概念很难理解,借助动态视频,就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空间绕核高速转动的情况,好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通过直观展示,使形象更为生动,示意更加简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4.利用多媒体,化繁为简,节约时间
在初三化学的最后几章,例如食品中的有机物、化学与能源、材料及环境等,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比较零碎,有些内容在初中阶段只能做深入浅出和适可而止的讲解,具体内容要有待高中的进一步学习。这就给教师讲好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单纯地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那整节课就会显得非常沉闷和枯燥,而且内容会非常庞杂。而利用多媒体,将授课内容设计、制作成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彩色幻灯片来放映,配合部分视频展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化庞杂为简明,节省时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以使多媒体真正为课堂服务,而不是为了为了追求形式,盲目使用。(1)多媒体的内容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画面要鲜明、生动、扼要,但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美观,有的课件为了看起来更吸引人,用了很多动画或者声音,但是过多的装饰,反而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注意授课内容,或者产生审美疲劳,反而起到反效果。
(2)多媒体的使用要注意“度”的把握。多媒体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必须和板书、讲解、模型等各种手段相配合,恰当使用。例如对于一些需要推导过程的计算题,老师在黑板上一步步板书的效
果就更好,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参与其中,将知识为自己所用。
(3)多媒体的内容要适量。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意信息量的把握,切不可贪多求全,如果一节课展示的东西过多,信息量过大,必然会冲淡中心。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展示,千万不能本末倒置,为了使用而使用。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合理使用,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活化学课堂,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于开拓,不断探索电教媒体与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结合,使化学课堂更具有新时代的活力,充满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1.《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指导》
国家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组2.《现代教育技术技术基础》
国家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组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96―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和灵感的源泉,小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
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可以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文字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用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听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使语文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生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设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疑点及难点时,教师因势利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恰当地解析疑点及难点,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情感在激励中得到升华和陶冶,在重难点的突破中达到学文与悟道的和谐统一。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詹天佑》一课时,教师讲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由于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运用教学媒体设计了一个动画教学环节,动画使学生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由于笔者巧妙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同时更加深刻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活化知识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行教科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的呈现方式,而学生所学知识的呈现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知识呈现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西门豹治邺》一文,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声音图象随时插入展示,这样学生虽坐在教室里,但其视野却可以随着多媒体的展示扩展到战国时期,对文字内容及人物形象的感受随着画面和
声音不断地延伸,同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视频思考西门豹言行,提炼总结人物性格特征,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上课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了它的最大价值,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深化拓展文本,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及学生的参考书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语文资源。如,教完北师大语文六年级下册《美猴王》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还要对《西游记》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有关《西游记》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西游人物传”的黑板报。课后,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开拓了视野。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为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注:本文为2015甘?C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支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5]GHB0605)
编辑:张慧敏
第五篇:浅谈如何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浅谈如何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新课改时期如何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呢?
经过几年新课改的一系列培训,我认识到新课程确是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师生带来了新的体验。新课改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作为一门薄弱学科,在实施新课改后,如何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问题十分重要,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来谈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位置。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且枯燥无味。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中制订《中华牡丹园》的电子板报,教师可以事先打印分发一份电子板报的样例,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艺术字的设置,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
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兵教兵、一帮一自行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热情很高,每次上课都是象赛跑一样提前冲到机房。其实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或聊天、或听音乐。除非在你的严密监控之下,他们才不得不练习学过的内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我就组织多种形式的小比赛。比如:看谁打字快、看谁说得好,这样可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再如
指法练习,指法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是基本功,学好了对熟练操作计算机有很大帮助。但学生讨厌那枯燥无味的输入,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就要借助优秀的学习软件,如金山公司的“金山打字通软件”中的键盘指法练习,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软件,此软件,把英文打字练习编成打地鼠、警察抓小偷、青蛙过河、吃苹果等游戏,这些游戏个个趣味十足,充分把学习和娱乐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练习了指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为经常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看到自己的输入速度越来越快而高兴。同时还减弱了他们上网的欲望,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循序渐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提升学习能力
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就是让学生做到“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看书后操作,以操作为主。”让学生先自学实践利用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迁移并运用在新的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促使教师讲在点子上,导在疑难处。在此过程中我突出强化了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我在揭示教学目标时,注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落实。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光光教会学生运用一两个软件,这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在Word中讲到《表格的设计与制作》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就是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目标这三方面着手的:其中认知目标包括
1、认识表格设计与制作所需的工具;
2、掌握在Word中建立表格的基本方法;
3、学生表格编辑的方法和各种技能,完成表格的修饰。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不同的操作方法实现同样的工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机习惯和自学习惯。
四、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由此我们国家地领导人很早就提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
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造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学《表格的设计与制作》时,在学生掌握了在Word中建立表格的基本操作后,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做到相同的工作呢?”例如:我把工具栏都删掉
后,首先,要求学生把工具栏找出来,然后按要求完成表格的建立,第二,要求学生不利用工具栏上的表格的编辑和修饰,而是利用菜单栏上“表格”相应菜单来完成表格的修饰。如:表格的编辑,表格的修饰等。学生就利用以往学习的知识以及通过有经验的学生介绍,说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表格的修饰。其中有些方法还是我想不到的。通过知识与知识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空间,从而达到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五、课堂评价
促进有效教学
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与以往之不同,增加了评价这一环节,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及教师的最后总结评价。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已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更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评价。所以,每一节课都要组织学生对作品或任务的评价,同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作品,看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创作有自己创意的作品,对不好的作品也要从积极的角度做点评。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其优劣之处,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评价后,好的同学努力争取好的成绩、后进的同学在全班同学的监督下,也有很大的改进,中间的同学也看到和优秀学生之间的差别。
总之,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提
高课堂效率,才能使我们的计算机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同时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软硬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的变化而
变化,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找到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新路,使计算机教育更适应学生的发展。
篇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语文
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与语文中
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与语文中?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就要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在语文课程文化的选择和传播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与语文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语文信息技术一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学习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如教《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因为课文语言较为感性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比较害怕学习这类文章。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利电脑制作了一个“辉煌香港”的幻灯片课件,把在网上下载下来的有关香港的十多张精美的图片制作成一个连续播放的幻灯片,使学生陶醉,使学生惊叹。同学们的学习情绪一下子被调动动起来了,同学们积极朗读课文,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用类似的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直观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渲染气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阅读休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为个目标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由于时代的不同伟大周总理的形象对
当今小学生是比较陌生,历史背景与他们有距离感。如果只让学生读几篇课分,教师作一些分析讲解,学生是不能感受到一个形象丰满精神崇高伟大的周总理。因此我结合课文内容,有机地用电脑课件播放一些有关的图片和录像。在讲到周总理夜里工作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总理工作劳苦,我插放了一段在电影《周恩来》中截取下来的周总理在中南海工作一夜的录像片段。
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着。通过录像中人物角色的表演和配音、配乐调动起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观感受使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增强周总理形象的感染力。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把学生对总理的热爱崇敬之情带向高潮,在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个感情致深的自然段之前,我又插播了周总理逝世,长安街送总理的感人一幕。这样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更领悟到亿万人民自发为总理送行的无限深情的内在情感驱动。最后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当然就水到渠成了。可以说,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也就没有语文教学。
语文信息技术二
1、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背景下,在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我们很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达到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的境界,得以在课堂构建一定的“情景”,将一些文字本身所包含内容图画化、影象化、情感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文字所包含内容,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我在教学时播放了有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录像,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应用以及语文学科能力拓展方面能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启示,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在各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可能。
语文信息技术三
1.关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水平
时代在发展,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教师不能总是将目光集中在教科书,因循守旧、古板保守,而应该在埋头研究书本的同时,抬起头去关注一些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以语文教师的特有视角,在宏观上把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不断增加自身的信息储备。如此,可以适时地将这些鲜活时尚的媒体信息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又充满活力。
2.合理开发传媒资源,优化语文教学
生活中,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虽然它使语文课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活跃,但是有时候,它依然会给语文教学带来许多困境。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虽然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但是却缺少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例如大众媒体中语言逻辑混乱、不规范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广告、网络中滥用成语、误用汉字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此,也将对学生汉语的规范使用造成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客观的角度,结合具体的课文、具体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因势利导,或引证,或类比,或分析,或批判,有选择地利用,剔除其中的不良成分,趋利避害。比如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汉字滥用和误用现象,规范他们汉字的使用,提高语文素质。
3.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内外互补
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仅利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更多的是需要以学生课外信息获取为教学辅助。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仅限于娱乐和休闲,未能充分树立起正确使用这些资源来进行课外学习的意识。所以针对这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不高的情况,老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如老师提供许多与课文相关的信息供学生自由进行网络查阅、让学生收集相关语用现象的广告词等等。如此,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文素质,还可以将生活与语文相联系,相互佐证,相得益彰,触动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增强学生的个人主体意识,更符合学生依靠直接经验进行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
篇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语文
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
张梦圆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挑战的今天,置身于新课改背景之下,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优化教学过程,那应该是迫不及待的事情了。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呢?
一、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激起学生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应注重它的吸引力。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立刻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可谓是“课伊始,趣已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所说:“课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吸引住。”
这样导入,自然、合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借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讲解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没有必要每次都做系统的讲解,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寓讲于“画”,寓讲于“演”,寓讲于“思”。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抛弃了繁琐的讲解,寓讲于“演”,寓讲于“思”,准确地运用词语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使教与学融为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三、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点化课堂状态
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随着明月冉冉升起,课文文字动画弹出,伴随着音乐,示范朗读开始。在朗读中,有天上的琼楼玉字,有黑须儒士把酒问天,有月宫嫦娥翩然起舞,更有人间的朱阁绮户,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不觉都跟着摇头吟诵。正是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技术展现语境,融语言于画面之中去感染学生,学生便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从而优化朗读,增强了感情朗读的效果。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素材,制作成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
四、用信息技术创设激情,创设课堂主体
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信息加工过程,在教学中加深情感体验,又是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既能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个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
毋庸置疑,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中改变教师的角色是必须职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丰富而复杂,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如果能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对以上的操作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会取得更佳的令人惊喜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语文
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
————洞波中心学校
黄琦雄
内容提要:
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越来越被重视。
(注:本文的信息技术是个狭义概念)
主题词:论文
信息技术
课堂应用
正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有大语文的概念(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叶圣陶),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然而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曾经存在“语文难教,学生难学”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明显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没有成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基本只和语文知识打交道,和书本做朋友,俨然成为接受知识较为单一、较为封闭型的课堂人、孤陋寡闻者,不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来掌握文章主旨,解决语文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呢?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的超文本格式来体现,它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在目前教育资源多元化的今天,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永远的重点。课堂教学的完成是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而完成的,要完成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保证恰当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挑战的今天,置身于新课改背景之下,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优化教学过程,那应该是迫不及待的事情了。
如果一台电脑,又脱离教学环境,那它充其量也不过是上网的工具。一旦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产生的威力虽远逊于原子弹的爆炸,但它的知识含量,信息反馈速度和资源共享程度却是非一般人所能传授的。通过各学科教学图文并茂、声像同举、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所以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它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焕发了语文教与学的生机和活力,也给我们语文老师增强了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在此,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探索,试就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谈点粗略的认识与看法。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与学习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有多种方法,其中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景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激起学生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二十韵》叶圣陶)。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式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
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应注重它的吸引力。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可谓是“课伊始,趣已生”。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所说:“课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吸引住。”
如上《看云识天气》,先用多媒体出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景观,然后说,请同学们看看,大自然为我们生动的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而这种自然现象的描述主要是作者非常细致观察的结果。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看云识天气》。
这样导入,自然、合理,动之于情、晓知于理。
(二)、借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讲解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没有必要每次都作系统的讲解,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寓讲于“画”,寓讲于“演”,寓讲于“思”
……使教与学融为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例如《马》一文,马的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采用下面的几步:1.在悠扬动听的音乐声中向学生展示剽悍的马图片。让学生获得美感,产生学习兴趣。2.在屏幕上逐次“画”出以下画面:马的蹄子→马的身体→马的眼睛→马的尾巴。让学生自然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观察顺序和介绍重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用鼠标分别点击马的蹄子、身体、眼睛、尾巴,使各部分分别着色。再出示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描绘介绍。4.播放《马》视频文件,让同学们观察马的生活习性等,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以上教学过程,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抛弃了繁琐的讲解,寓讲于“演”,寓讲于“思”,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马的特征,又指导学生在说明事物时要准确的运用词语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课堂点石成金
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向学生展现不同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思考问题。适量地运用多媒体,使之在鲜明的表象和抽象的语言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就会
有不同层次的体现。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有针对性地编制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随着明月冉冉升起,课文文字动画弹出,伴随着音乐,示范朗读开始。在朗读中,有天上的琼楼玉宇,有黑须儒士把酒问天,有月宫嫦娥翩然起舞,更有人间的朱阁绮户,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不觉都跟着摇头吟诵。
正是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技术,展现语境,融语言于画面之中,去感染学生,学生便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从而优化朗读,增强了感情朗读的效果。
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素材,制作成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
随着课件的展示、老师的点拨与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事实证明:运用多媒体设计迁移动画情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起到启发、点拨、拓展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激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上唐代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时(我在学校计算机教室上),我先用课件展示农家“绿树、青山、场圃、桑麻”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的内容用电脑画下来,所有的学生都为之一振,课堂上出现了小小的骚动,但同学们很快就兴趣盎然地打开金山画王
“疾画”了,我当时给他们10分钟时间,用不同的画面演绎着对诗歌的理解。时间到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真的完成“作业”,并且有位学生竟画出一组“连环画”,赢得了我们满堂彩。既然学生那么兴趣、投入,我灵机一动,因势利导,又抛出一个问题。“快速把这首诗编成课本剧,当堂表演一下怎么样?”我的话一落,把这堂课推向了高潮,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编演课本剧,课堂沸腾了。这节课最后是在同学们朗朗的背
诵声中结束的。我把读、画、编、演融为一体,创设了课堂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节课孩子们始终“手常举,口常开,眼放光”,在自我表现中自我感悟、自我锻炼,成了教学中的主人,教学成为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爱莲说》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愿结合,组成以不同内容为研究对象的活动小组,向他们提出不同的任务。如诗词组,负责收集历代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及其出处并背诵;录音组,负责寻找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课文配乐朗诵,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图片组,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资料组,负责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结构组,负责梳理全文结构;语言组,负责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莲的形象,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变得生机盎然。
引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信息加工过程,在教学中加深情感体验,又是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既能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个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确实做到寓教于乐,变学生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进而形成我们企盼的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五)、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效率
创新离不开“想象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科学巨匠爱因斯但也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见,培养“创新”能力,十分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学完《春》,要求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时,就可给出一幅幅图片,配上一首首优美的曲子,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感受美丽的景色,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景物的意境中去,用自己的心描绘出一幅幅醉人的风景;也可以让学生作图绘画、编曲欣赏。这样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韵律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等。
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互动性。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主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电脑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兴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创作的欲望,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随意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结局。人机对话的互动性,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启迪思维,推动想象,激话了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又将影视艺术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这也非常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作文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根据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间接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课堂上缺的恰恰是形象,多媒体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形象,再现生活,激活学生内部言语,便于有效地转化为外部言语,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听潮》一课前,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把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汹涌而至,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形象地
11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页上浏览了钱塘江大潮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天下奇观”的理解,写出了“海潮的遐想”、“海潮与人生”、“大潮与礁石的对话”等许多富有新意的作文。
(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转化教师的角色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不再是传统理念中的“活词典”、知识的“储备箱”。教学的过程不再是知识灌输和倾倒的过程。“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E·Eckers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
12的主体地位才能越充分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论者的角色。
课前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与教材配套中的内容、排练配套教材上的对话或以每组学生为单位自编自演一段戏剧、演练求职面试的情景、演练家庭生活、准备一个三分钟演讲、收集英语格言、笑话等。课堂上对所准备的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展现、讨论。作为参与者,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活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中,课堂时间大部分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语言听说训练,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死海不死》时,通过让学生观看《死海》图片和视频,营造了一个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自然进入情景,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死海既然对人类有用处,让它干涸了未免太可惜,同学们能否想想办法挽救死海?”同学们在此问的激发下纷纷发言。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建立热能发电站以消耗日光,有的说植树造林营造局部小气候,更有奇特的想法是将南极的冰块运往死海…这些大胆求异,有的也许悖于常理,但谁又会指责学生的异想天开呢?在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基础上,这位老师再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点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更让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13毋庸置疑,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如何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中改变教师的角色是必须职责。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具体的操作方法丰富而复杂,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如果能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对以上的操作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会取得更佳的令人惊喜的课堂教学效果。至于具体使用何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课文而异,因教师、学生而异,因客观条件而异,不必强求一律。在操作中,“道法自然”,如同“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周易·涣》),从必然走向自然,这就是教学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钟志贤
著
《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3.韦志成
著《语文教学艺术论》、《语文教学情境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4.陈绪常
等
编著
《多媒体设计与运用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5.谢幼如
等著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6.祝智庭
钟志贤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江苏省射阳县实验中学
张敬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造力》——http://www.teachercn.com/zxyw/teacher/dmtjx/156381121326402.Html
15
篇五: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语文
浅谈信息技术下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如何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优化语文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那么,在信息技术下,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呢?
一、思考情境设计的目的在信息技术下,情境设计的目的除了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外,更重要的是要拓宽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和工作。
二、情境设计应注意的原则
1.具有真实的意义:情境设计要从学习实际出发,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针对性地设计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
2.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都不同,情境设计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设计,提供符合他们不同需求的教育资源。
3.注重语境实践性与综合性:在情境设计中,语文知识不应仅停留于理论的层面,还应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体现语文教育应具备的文化和人文关怀。
4.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情境设计应让学生拥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情境中自由探究、尝试、创新。
三、具体情境的设计
1.电子阅读情境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阅读逐渐取代了传统纸质阅读,成为学生们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电子阅读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电子书籍、电子杂志、文学网站、博客等不同阅读形式的阅读,同时,也可以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工具来展示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动手能力。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将学生和实际社会和教学资源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论文写作情境设计
论文写作是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在信息技术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整理和文献引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应用协同办公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等技术,让学生在合作共享、自主创新的情境中进行论文写作,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微课堂情境设计
在微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向学生提供包括教学内容、阅读材料、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学习资源。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堂平台进行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设计方式能够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学习和工作。
综合来看,情境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信息技术下,教师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设计创新的情境,从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语文
巧借信息技术创设语文情境教学
作者:居继顶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年第12期
情境教学可以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在中小学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小学语文情境,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信息技术与情境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给小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与传统教育不同的学习体验。当学生遨游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趣味情境时,其情感意识、学习态度都会转变。因此,信息技术与情境教学的结合,既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又是一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根据不同环节,科学应用信息技术
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非常重,信息技术手段所创设出来的趣味性情境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教育价值,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境阶段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情景教学环节分为两种:课堂导入和课堂教学。在这两个环节中,信息技术手段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一些趣味性的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语文课文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专注、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提供多媒体音频、影视资料、动画图片等内容,丰富情境氛围。
例如:在《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鲁滨孙漂流记》的影视片段,通过聪明勇敢的鲁滨孙在孤岛中的经历,给学生营造一种“冒险”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鲁滨孙漂流记》的学习。在课堂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主旨大意。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学生可以更好地去体会课文内容,提高文学素养。同样是《鲁滨孙漂流记》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聆听课文录音,然后自主进行阅读,在此过程中,用信息技术工具给学生刻画一个机智勇敢的“鲁滨孙”形象,用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同时引入问题情境:如果你是鲁滨孙,你会怎么让自己活下来呢?你又会如何逃离荒岛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集中注意力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有机整合情境教学
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生活实际,小学情境教学其实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客观实际来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趣味性空间。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不管是满怀情感的叙事文章,还是引人深思的人生故事、深化故事,其创作基础其实都是生活。可以说,生活实际是情境创设的前提。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拉近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知语文学科特点,提高学习能力。
篇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语文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着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首要考虑的。例如:我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首先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并滚动播放草原美景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例如:我在教学《七律长征》时,开始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桂林山水》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着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桂林山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倒印水中,如诗如画。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此时,可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桂林山水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推荐访问: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语文 信息技术 创设 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