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的特点3篇

发布时间:2023-04-30 10:05:06

篇一:面塑的特点篇二:面塑的特点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共5则)

  第一篇: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摘要:山西民间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出发,加强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工艺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面塑艺术民俗风情传承

  发展

  前言:

  面塑,又称“面花”,“花馍”,是我国古老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面塑艺术作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之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山西民间面塑艺术更成为当代社会中的“少数”文化。我国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逐渐重视起来,而目前对山西面塑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基于这些情况,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主体:

  目前国内学者对山西民间面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面塑的历史渊源

  要想了解山西面塑,必先了解面塑的起源。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新娟认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的习俗;学者王江认为它最早是在古代殉葬仪式中用来代替木俑、陶俑[2][1];也有学者认为山西面塑源于“介子推功高而拒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紧抱柳树被大火烧

  [3]死,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从此以后,在山西就留下了面塑的习俗”的传说;还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的馒头来祭祀战斗中死去的‘魂灵’,这种馒头就是最早

  的面花。”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面塑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关。从现有资料来看,魏晋时期已开始流行风俗面塑,相关的记载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有元节食元宵、寒食节食冷食、夏至食冷面等习俗,其中还记载有七夕制巧果。唐代面塑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面塑艺术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说:“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张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可以看出当时面塑已经作为祭祀品在使用。除了文字以外,唐代还为后人研究面塑留下了实物资料,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面俑以及面制猪形俑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这似乎也能证实面花的祭祀功能。

  据目前的研究史料来看,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有关面塑制品的记载也愈加丰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实记载了很多那时期民间面食的相关风俗,如书中所述清明节用面做“子推燕”,以柳条穿之,插于门媚的习俗。虽然那时期的“子推燕”是什么造型

  [7][6][5][4]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其名称、使用的习俗以及制作时节都同现在陕北一带清明节所蒸的“子推馍”和“寒燕燕”面花非常相似。或许两者之间有一些历史渊源。明代的民间面塑己经进入了成熟期,自明代以来,现时流行的各种面塑都已出现,并且显示了较强的审美性及文化内涵。清代以后,关于民间面塑有了更多的记载,许多典籍中也对民俗情况及民间面塑的制作和使用有所记载。如顾禄的《清嘉录》能中就有许多清代民间面塑的制作与使用习俗,从中可以得知,当时各种时令节日和人生礼仪活动中都大量地使用面塑制品。

  从这些学者的研究来看,仍然无法确定面花的具体来源,但是其发展、流传以及自古至今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广泛的使用,都足以表明它所具有的特定信仰内涵及民俗功能,成为民俗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中也可以大致推断出面塑的发源地为黄河流域一带,山西属于其中一个地域。

  二、造型特征

  目前学者认为山西面塑的造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立体性

  学者董毅芳在其论文《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中认为山西民间面塑是以高浮雕为主的造型样式。民间艺人在制作面塑时塑造的浮雕空间压缩程度的选择,通常要考虑面塑的使用功能、所表现的主题以及所运用的场所、环境位置等因素。在充分表达作者情感、审美思想与信仰观念的基本创作原则之下,面塑的不同造型各有所侧重,每一造型都必须适应所用的场所与环境。学者闫丽源在《山西花馍的民俗造型艺术研究》也认为山西面塑具有立体性。[10][9][8](二)随意性

  学者董毅芳认为面塑的特殊生存环境和民间艺术所具备的创作技艺与面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面塑表现出了造型上的随意性。学者张蕴卓在其论文《山西面塑造型的符号象征与民俗文化内蕴》中提出山西面塑造型的一类为简洁型,指出它的特征为造型方法简单,古朴生动而没有过多的装饰在造型主体上塑造,是一种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造型方式,传达出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不拘精雕细刻,粗犷而神似的风貌。这也表现了山西面塑具有随意性的特征。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反映出山西面塑随意性特征明显的现实。

  (三)象征性

  学者董毅芳在其论文《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中结合具体的面塑作品以“谐音”和“寓意”两种表现象征意义的手法对山西面塑的造型特征予以揭示。学者张蕴卓在其论文《山西面塑造型的符号象征与民俗文化内蕴》中以具体的面塑制品“福寿三多”为例阐释了民俗符号的意义,表现了面塑制品的象征性意义。学者白云峰也在其论文《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以山西下村花馍礼俗为对象》提出了花馍的造型表现了人类的动植物崇拜和生殖崇拜思想,并揭示了花馍中具体的民俗符号意义。学者们主要以具体的面塑制品来揭示面塑造型的象征性意义。

  (四)抽象性

  [12][11][9][11][9]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学者董毅芳认为“面塑的抽象性,就是指广大劳动妇女在捏制过程中侧重表现其情感和心灵的‘真’,是相对于具象性而言的;学者郭阳也提出“花馍艺术的抽象性,受到人们早期的抽象思维方式和抽象能力的影响,人们在制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融入其中”。[13][9]另外,学者杨静认为山西忻州地区的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素雅,是自然崇拜、宗教思

  [14]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这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山西面塑的抽象性。

  除了这些大众化的山西面塑特征之外,山西面塑造型特征还具有地方上的一些特色。如山西岚城面塑的造型特点具有互渗性、超时空性、象征性、概括性、程序性和动态性等特点。[15]三、民俗文化

  山西面塑所包涵的民俗文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岁时节日中的面塑1.春节期间

  春节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从古时候起,祭天、祭祖、祈丰年就是春节的主题。春节期间的面塑制品主要为枣山馍,动物面塑制品等。

  在春节之前几天,山西有蒸花馍的习俗,“腊月二十三,蒸花馍馍,也叫饭山,用于祭供灶王爷,希望他上天向玉帝汇报时多讲好话,赐福这家来年生活富足”

  [16]。学者赵姣颖,孙雅琪在《解析山西面食的艺术文化—以山西民间面塑文化为例》中也反映了山西春节蒸花馍的习俗,“一般有枣山、如意、翻身、贡日、面鱼、面猪、面兔,还有十二生肖面塑等。枣山一般用龙、凤、玉兔的形象较多”,另外还提到了元宵的习俗如意、翻身、贡日,“如意代表老百姓对来年生活的寄予,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如意的造型比较整,上面是一朵莲花,代表爱和长寿,下面是三个面卷,最上面的是一个万字,有吉祥如意之意。整个造型上都有用刀按压的条纹,与整体造型形成线面对比,很有美感;翻身代表来年有个翻身的机会,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期盼;贡日的造型比较简单,最底下是一个馒头形状的面团,上面是一层条状的盖头,最上面镶一颗大红枣,一般供神都会有它。”

  [17]学者对春节期间山西各地面塑习俗的介绍也很详尽具体,主要可从晋北地区、吕梁地区、晋东南地区与晋南地区三个地区介绍。

  (1)晋北地区

  “太原道”网站上一文《春节民俗与山西民间面塑》中对晋北地区枣山的造型予以介绍,“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18]。学者明风在《可以食用的艺术品—山西面塑》中也对春节期间山西晋

  [19]北地区枣山的习俗有类似的介绍。此外,春节前晋北一带乡村妇女还要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等面塑制品,通称之为‘花馍’,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并,平安吉利。”(2)吕梁地区

  [20]吕梁地区柳林县枣山馍的习俗为“柳林县每到元宵节,人们便自觉的将‘神盒’(当地称之为‘盘子’)从家中摆放到街头或自家门口,将早已做好的枣山馍供奉在神完里。所供奉的神主要有观音、关公、祖先、圣人等,人们制作的枣山馍有观音送子枣山、求子枣山、丰收枣山、填仓枣山等。”[21]

  相关的介绍还有“山西吕梁中阳县,每年春节期间敲锣打鼓祭枣山,[20]家家把抓髻娃娃剪纸贴在重达巧斤的枣山面花上,供在院里,全家祭拜,叫‘拜天地’。”(3)晋东南地区

  学者董毅芳介绍了晋东南地区的习俗“在晋东南地区的晋城、高平一带,春节人们制作的枣山则为动物枣山,又名节节高,一般蒸制十二层,

  上捏制十二生肖,如是牛年便将牛型塑在节节高的顶端,如是狗年便将狗型塑于其上,用动物枣山来供奉灶君,是人们希望在牛年或狗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希望这些动物能够佑家人平安”。(4)晋南地区

  学者董毅芳提到春节晋南地区的习俗为“百姓在灶王爷神完里则要放火焰大枣山(花糕),高一尺以上,成金字塔型,一般五到七层,底部塑一条鱼,由许多小枣花(云团卷状)组成,镶嵌有百颗红枣,顶部是用捏成一团火焰,百颗红枣寓意着百事顺利,火焰象征着日子红火。用这么大型的面塑来敬献灶王爷,是人们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21][21]学者潘家懿、辛菊提到“春节山西晋南地区各地都蒸‘花馍’和‘枣花馍’,有的地方叫‘蒸馄饨’这些馍既用于一家人节日吃用,也拿来送礼。另外,还要蒸一种山形大馍,往往每个几斤重,叫‘枣山’,专门用来敬神和祖宗。春节蒸的许多枣花馍都是面塑,如面虎、面狮是敬门神的,面猪、是敬土地神的。元宵节各地要蒸花馍和‘枣穴馍’。平陆等县风俗,元宵节到来之际,要用面捏灯盏或‘面狗’,点上火放在门墩上,捏‘面鸡’放在灶爷前。此外还要给灶爷献‘枣山’。元宵这一天,粮囤里要放‘蒲蓝盘蛇’馍,油缸盖儿上放‘面鳖’,给其它天地众神献‘面兔’和‘棉花包袱’(面塑),财神爷前则要献‘熟油角’——一种饺子形状的油炸馍馍。”2.清明节

  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清明节的面塑制品主要有蛇盘兔,燕子,柳叶馍,柳花馍等。关于清明节具体的节日习俗学者也有相关的研究论述。

  (1)晋北地区

  学者董毅芳在《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中介绍“捏制子推燕主要流行于晋北特别是定襄、代县、五台一带,一般外形为男女小孩头,以红豆作嘴,黑豆作眼睛,蒸熟后略加点染。”[21]

  [22]学者沈轶男也在《清明节来看山西面塑》写道“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姓寒燕面食,被易名为‘子推燕’,乡村巧妇借柔

  软的面团,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特别是山西代县一带做的飞地走,水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之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23](2)吕梁地区

  学者董毅芳提到“在吕梁地区,寒燕也被叫做‘鸟花’,将鸟花插于枣树枝上,悬于自家屋檐下,当地民间艺人讲,将其悬于自家屋檐下是为了吸引鸟来自家屋檐下居住,因鸟有灵气,能显示自家的兴旺,连鸟都愿意长久居住于此。”人们在清明前捏制的各种形状的鸟花,除了希望自家兴旺,日子过的红火之外,也是当地百姓庆祝大地回春的一种表达方式。(3)晋南地区

  学者董毅芳提到“在晋南地区,百姓要做桃花馍和柳叶馍,意在告诉长眠于地下的亲人们,春暖花开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愿他们的亡灵保佑后辈子孙健康平安,百事顺利,有的还要做藏字花馍。何谓藏字花馍?藏字花馍就是百姓在蒸制花馍时,在花馍的底部放上有字的纸团然后再蒸。祭奠祖先后从坟头上滚下来后分给孩子们吃,当地百姓说这样就可以沾上祖先的灵气,孩子们吃了有本领,将来可以光宗耀祖”。

  [21][21]另外,学者郝秀梅对清明节与寒食节融合的习俗有所表述,“山西寒食节要蒸寒燕儿: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燕子、老虎、狮子、兔子、虫子、桃子等蒸熟后着色,用柳条或白线串起挂在窗子上或送亲朋好友。送给已婚男女的寒燕是背上背着小燕的寒燕,意思是子孙兴旺;送给男人寒燕下面串的是蛇盘免。因为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送给女人的寒燕下面串的是老鼠闹葡萄,意思也是多子多孙。”3.中元节

  据现有文献研究,中元节的面塑主要为面羊、面鱼、爬娃子。这些面塑制品的制作与中元节的节日传说有关。学者董毅芳在其论文介绍“中元节是指每年的七月十五,是道教中的节日,据说是地官青龙地君的生日,这天下界为解除狱囚和地狱受苦人的厄运,但对‘大不敬,不孝等犯有‘十恶罪’的人‘不赦除’。蒸面羊、送面羊就是人们借以宏扬孝道的物质载体。面羊不仅有孝道的寓意,还象征吉祥。蒸面羊、送面

  羊在晋北地区的忻定一带尤为突出。面羊一般是由姥姥送给外甥的,而且是只送给男孩,寓‘阳’或‘祥’之意。而面鱼是只送给女孩的,寓‘多子’之意。爬娃子是另一种叫法的‘面羊’,用面捏制四个或六个娃娃的头部和肩部,与四个或六个臀部后腿组合成圆圈,从不同角度看就变成四个娃娃或六个娃娃,是由娘家送给新婚的女儿的,有祈求子嗣不断,人丁兴旺的寓意。”

  [21][24]学者白云峰在《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中也做过相似的陈述:“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七月十五被称为‘鬼节’,这一民俗来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佛教和道教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花馍祭祖上坟的风俗。七月十五作为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日,还与晋北人们祭祖有关。期望得到祖先庇佑风调雨顺,和谐幸福。随着时间的推移,七月十五中原来所具有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成为人与人互相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晋北风俗长辈送男孩为羊,羊为祥瑞之阳物。此外,也与‘羊羔跪乳’之说有关,意为教导晚辈要孝敬长辈。”

  (二)人生仪礼中的面塑

  人的一生要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在每个阶段中,面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生育习俗(1)晋北地区

  晋北地区人家多做花馍,叫“桃”,形状似乳房,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

  [12]吉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音“桃”,意为免灾。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2)吕梁地区

  在吕梁地区,当地百姓讲在媳妇生了孩子满月时,媳妇要到娘家住,俗称“移窝”。男方家事先要做一对面狮,在前往娘家的路上放在孩子的枕头边,意思是有两个狮子一路在保护着孩子,使其免受侵害,平安到达姥姥家。(3)晋东南地区

  晋东南地区在婴儿满月时,外婆要蒸十二只羊,分成六对,一公羊一母羊为一对,再蒸一人一狗,在祭时将这些面塑围成圆圈,将婴儿放在这个圆圈中间,寓意孩子属羊群中的一员,好养活,目的在于祈盼孩子身体健康,茁壮成长。此外,有学者特别对晋城的生俗做了研究,“在晋城,家中也会蒸象征六六大顺的圆馍还要蒸十二支面羊,并用线穿起来。放在孩子周围形成一个圆形,并给孩子戴上外婆家预先准备好的有‘长命锁’的‘狗圪链’和手锁。祈求把孩子锁起来,平安健康的成长。”(4)晋南地区

  晋南地区在孩子出生的第七天,外婆家要蒸一个“老虎火熠”大花馍,表示为孩子挡住“四六风”以保孩子健康平安。到第十二天,外婆要第二次送“火熠”花馍。孩子满月,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特别是舅舅家除了送一些孩子的衣物外,重要的是送一对面老虎和火熠馍。从谚语:“火熠添虎子,虎虎添生气,岁朝得岁喜,岁岁得平安。”中可以看到亲人对孩子的期盼。孩子到一周岁时,外婆要为孩子蒸一对老虎花馍,当地俗称“安腿”,意思是给孩子安上虎腿,能稳稳当当的踏上人生路,表达了亲人对孩子的无限期望和祝福。也有学者论述晋南霍县一带的民俗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翔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26][27][26][21][25]2.婚姻习俗(1)晋北地区

  在晋北地区婚俗中,迎娶之日早上新娘新郎要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更要提及的是,婚礼丽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宫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驮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此外,女儿出嫁,母亲要蒸一对石榴与桃子形的礼馍随嫁女带走,置之洞房,俗称“宫食”。“宫食”源于旧时新娘迎进夫家门不便多食,难

  免挨饿,细心的母亲随自己的体验蒸上“宫食”馍以备女儿充饥。[26][25](2)晋东南地区

  目前学者对晋东南地区婚姻面塑的研究主要在晋城地区。在晋城婚俗中以“鱼戏莲”为内容的面塑隐喻两性相爱之意。这种面塑以一朵大芙蕖为托盘,双鱼绕柘荣开的莲花,此中寓意不言而喻。而在阳城一带再送彩礼时要送一个特大的面花叫做)喜相逢,“喜相逢”是订婚时的面塑。花馍地盘是一对如意纹组成,上面放着一头猪的面塑,寓意诸事如意。上面插有双喜字,彩蝶花簇相对应,形象生动。“双头鱼”是女方回应男方的礼馍。基座为鱼彤,中问是一朵带着莲藕的莲花,花开孕子,诠释了诠释了双方的相爱之意。(3)晋南地区

  在晋南地区,迎娶当天男方家要备迎亲食箩,除了装祭献的香烛、烟酒、饭菜外,还装上120个小花馍,上塑有瓜果、花鸟等,也有的在食箩内装48个花馄饨馍,其中24个大的上面塑有12条龙和12只凤,24个小的上面塑有花鸟草虫等。新婚当天,面塑的点睛之作还是用大竹筛盛装的“上头糕”。在迎亲出发前,把食箩和上头糕放在天地喜神供桌前由主婚人带领全家,焚香燃烛,行礼叩拜,感谢天赐良缘。“上头”是新娘梳头、开脸、装扮、穿戴的统称,上头糕也由此得名,寓示新娘虽然离开生她养她的娘家,开始新的生活,但娘家的根永不会忘。[26][27]3.庆寿习俗

  在晋北地区,百姓都会蒸寿桃给老人祝寿。在晋南地区,祝寿礼仪既严肃又隆重,儿孙亲戚分辈进行拜叩并敬寿桃、寿糕等。寿糕的大小基本与婚嫁的上头糕相等,足可以窥探出人们孝敬父母仪式的隆重。首先是一对寿桃(两个老人都健在蒸两个,否则蒸一个),造型精美,个头硕大,它代表着晚辈希望长辈万寿无疆的愿望。接着就是一个大寿糕,大小规格基本等同于结婚用的上头糕,造型各异,色彩鲜艳。在寿糕上塑有“五蝠(福)捧寿”、“五女拜寿”、“八仙庆寿”、“松鹤延年”等,其中“五蝠(福)捧寿”可称得上是寿糕的代表之作,糕面中央插上三个连根的寿桃,桃面上写着寿字,周围塑五只灵动的蝙蝠,再塑各种花卉草虫予以烘托。4.丧礼习俗

  丧礼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沽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上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25][26](三)面塑中所反映的民俗意识1.信仰崇拜

  面塑这一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体即为宗教意识或文化中的表层,为反映人们的内心意识,便出现了以面塑为祭品的各种祭祀活动。

  (1)动植物信仰

  学者徐璐提出民间花馍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图腾信仰又与祖先崇拜有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28]从面塑中可以反映出人们对动植物的信仰。对动物的信仰主要表现在人们对龙和虎的崇拜上。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吉祥、崇高、威严的形象。人们对其信仰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人们对龙的龙当作掌管雨水的水神。在每年的二月二特别是居住在黄河沿岸的百姓便捏制各种龙型的面灯或面龙来祭奠龙王或河神。其次,民间百姓将龙与凤作为吉祥的象征物。也正是这一习俗和心理的长期存在,面龙成为了人们在婚俗、生育习俗等人生重大礼仪中捏制的内容之一。第三,百姓也将龙作为避邪的灵物。在每年的二月二人们总要为孩子专门捏制一些小型的面龙,吃是一方面更深层是为了保佑孩子的平安。

  [29]

  虎是兽中之王,是一个威武、勇猛、有力的形象。对虎的信仰主要表现在:其一,虎是佑护孩童成长的保护神。因此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家人便捏制各种各样的面虎伴随孩子左右,使孩子免受其他动物的侵犯和疾病的侵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在这里面虎是新生命的象征,是人们将作为送子神加以信仰。其二,面虎是镇宅避邪之吉祥物。在日常生活中,有辟邪镇宅之虎,人们将其挂在厅堂内,贴在屋门上或门相上,有的贴在米缸和箱柜上,人们把这类虎称之谓“神虎”。有的专用在端午节,为了辟五毒,驱灾纳福,又因艾与爱字同音,被人们称为“爱虎”。

  [29]此外,学者白云峰在对山西下村的面塑文化进行研究时,提出了人们对动植物崇拜的思想,认为某些动物植物的生活伴侣功能与食物供应者功能加剧了先民对动植物的崇拜,导致人们把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加以神化,作为图腾而崇拜,并且这种崇拜被人们世代相传,同时提出了对谷物的崇拜是植物崇拜之一,如山西宏道镇种植作物除玉米外,就是谷物。而农历七月十五是在秋收前,制作谷穗花馍祭拜谷神,渴望谷物丰收。(2)自然信仰

  在山西境内,基本是汉民族居住的地方,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基本一致,信仰的内容与心理自然也基本相同。人们信仰的神最常见的有土地神、灶神等。

  土地神是农村家家供奉的神位,人们在每年春节前捏制各种形状的狮子、狗、枣山馍、老虎馍来祭奠土地神,一来希望土地神保佑自家步步高升;二来希望土地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关于土地神的信仰,王献忠先生认为是来源于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万物的荣发繁衍,物相的交替更迭,都是“地”的功劳。

  [30][29][12]民以食为天,众神中奉灶王爷为第一。祭灶神的时间一般为春节也就是从大年初一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或到二月二,面塑才能取下分吃,祭灶神的面塑多为枣山或枣糕。2.重视教育和人伦

  民间用面塑这一载体来宣扬忠、孝、仁、义思想。如七月十五中

  元节,人们捏制面羊不仅是为孝敬祖先,而且还用于教育下一代,这种宣扬与传播是自觉的。从面塑中可以透露出文化的涵义,如关公神位前的面塑目的是祈求发财富贵,意义是规范、制约社会;菩萨神位前的面塑目的是祈求祛祸免灾、行善积德,意义是教化天下。另外,吉祥观念也是人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者宋新娟认为“随着人类避邪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儒家文化的不断渗透,面塑艺术中敬鬼神的思想逐渐消退,对人自身幸福的追求逐渐成为主题。故面塑艺术中除表现敬

  [29][29]神、祈子的内容外,更多地增添了表达喜庆、丰收、长寿、升官、发财等世俗性的内容。”[1]官宦思想也包含在人伦思想方面。学者张燕霞从山西省岚城面塑马上封侯等造型说明了面

  [15]塑中反映的官宦功名思想。3.生命意识

  学者徐璐在《关中面花文化内涵追溯》中提出关中花馍体现了民众对生命意识的发现和普遍关注,并且举了关中农村孩子出生过满月,外婆家送精美的花虎馍的例子来说明关中人的生命意识[28],笔者认为这种生命意识也可以从山西面塑文化中反映出来,因为山西面塑文化节日礼仪风俗中也有与关中面花文化相似的记载。此外,生殖崇拜也是面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学者宋新娟认为“面塑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动植物形象来替代可以使生命繁衍的‘神物’,如蛙、鸟类、瓜果等形象。”

  4.美的道德性

  学者宋新娟从面塑“五行色”的用色与盛大礼俗活动上面塑的造型方面说明了每件面塑作品从和面到制作成形,都有一定的规矩和禁忌,认为面塑作品的美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观点。

  5.阴阳思想

  学者张燕霞以山西岚城面塑为例说明了面塑中的阴阳思想,“岚城面供把自然属性的动植物和阴阳思想联系起来,把某些动植物归为阳性,比如龙、虎、牛、羊、犬、鸡等,有些归为阴性,像凤、蛇、龟、鱼、蛙,花等。把象征阳性的事物与象征阴性的事物的合体,视为天地相交,阴阳交合的符号。比如鸟语花香,鱼戏莲花的面供符号

  指向的就是这种阴阳交合的思想。”[15]

  [1][1]四、面塑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学者马玉安认为山西面塑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学者张瑞在《山西面塑艺术面面观》中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32][31]此外,山西面塑造型独特。“面塑艺术的造型特点完整饱满,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略有夸张,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传统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面塑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具有一些共性:文官突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武官则虎背熊腰、昂首挺胸;老人老态龙钟、脊背弯曲;女性削肩细腰、亭亭玉立;儿童虎头虎脑、憨态可掬。对动物的塑造则突出其温顺可亲、喜庆祥和的一面,而不是夸大其凶猛的生物特征。”

  (二)民俗美学价值

  1.扎根民间

  学者马玉山认为“山西面塑艺术家扎根于民间,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大胆的艺术夸张、[31]浓重的民俗风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质朴纯真、感情外露的面塑作品”。“山西面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与山西的民俗活动有着相应的关系”,扎根民间的特点。

  2.取材民间

  [33][31]学者张利安认为

  这也表现了山西面塑学者马玉山认为山西面塑的题材广泛、意境

  美妙,戏曲人物、民间故事都为面塑的选材开拓了思路。[33][31]学者张利安在《山西面塑的艺术特点及其渊源》中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3.对材料的充分利用

  学者马玉山认为“山西面塑注重对材料的充分利用。在创作过程中,面塑艺人非常注意保持和发扬材质的自然美,如色泽、肌理、纹饰等,形成原始、质朴、粗犷自然的艺术风格,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学者张利安也有类似的表述“山西面塑的工艺性首先表现为对材料的充分利用。面塑艺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将自然中最基本的面粉、最常见的果实加工制作后,形成各式各样的面塑作品。4.寄情与物

  学者马玉山认为“面塑艺术是乡间百姓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一种祝福手段,同时也是面塑艺人宣泄内心创作欲望、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31][33][31]学者张利安也认为“现实生活的欢乐与苦难使制作面塑的广大农村妇女追求完整、圆满、绚丽奇妙的精神世界。”[33]

  除了山西面塑的一般性艺术价值外,有学者通过对民间花馍女性传承人的采访对山西地域特色面塑代县面塑的技巧性与艺术性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有学者对晋南地区与晋北地区面塑艺术特色从内容及题材,造型艺术,制作工艺方面进行了比较。

  五、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民间艺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血脉,它的濒危某种程度上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濒危,抢救和保护传统民间艺术,就是挽救我们的文化命脉。”山西面塑艺术文化是我国民间艺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加强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保护。

  目前对加强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保护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传承人的保护

  学者董毅芳在《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一文中

  指出民间面塑主要由女性所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传承贡献也呈现出传播性、交融性、创新性的特征,然而目前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广大妇女迫于生活压力没有时间去捏面塑,年轻人也不愿意静下心来向老人学习面塑,老艺人由于年事已高已不再制作面塑,民间面塑的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她提出要加强对女性传承人的保护,一是通过用不易腐坏的材质代替面,开发其潜在的能量使其转化为旅游纪念品这种方式让民间艺人感受到捏制面塑能为她们带来经济上的收入;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意识到制作面塑不仅仅可以食用,面塑艺人还可得到称号、表彰和奖励。通过这两种措施使山西民间面塑艺术得到保护。

  [37][36][35][34](二)科技层面

  学者安昊帅在《山西代县花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出对代县进行非物质主义的可持续现代工艺设计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设计策略两种方式对代县花馍艺术进行保护。学者陈凯在《郎庄面塑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中对郎庄面塑影像的记录与宣传,面塑资源库的建立、面塑数字展览馆的建立、面塑的数字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等面塑数字化的保护方式进行了分析。[39][38]笔者认为山西面塑的保护可以借鉴山东郎庄的面塑数字化保护方式。

  (三)保护意识

  学者张晓琛在《晋南面塑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中重点在探讨关于这种传统艺术、活的艺术、世俗艺术、文化艺术我们需要用什么眼光来看待,认为真正的精神财富是瞬间给我们惊现、给我们提醒的那种集体文化意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和作为直接关乎面塑文化在未来的命运。[40](四)面塑本身

  学者陈志亮、徐雯君在《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提出要通过继承面塑艺术的文化意蕴、改变传承和推广馍式、增加抽象性题材的造型、完善原料和加强技艺来延长保存时间四种方式加强对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张新沂在《谈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提出了面塑要走建立机制、组织协会、扩大宜传、普及教育、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打造品牌”的发展道路。[42][41](五)旅游产业

  学者李文芳在《探析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中运用SWOT分析山西面塑艺术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并对山西面塑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提出了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上、政治上都给予帮助,注重面塑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将面塑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前提下开设关于面塑的主题酒店等4种方式促进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

  [43]结语:

  近几年,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山西面塑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就学术领域而言,对山西面塑文化的研究不多,而这些研究成果中又多偏重于对山西面塑的造型特征、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对山西面塑的发展保护研究过少,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山西面塑文化,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将成为未来进行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上两张图片来自于张利安《山西面塑的艺术特点及其渊源》一文。逢年过节,村子里的大街小巷中的老婆、姑娘、媳妇们就会依照传统

  动手淘麦磨面蒸花馍。图片来自于《面花:色火影香趣迎春》一文。

  第二篇:民间面塑

  《民间面塑》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对面塑艺术的初步了解,了解其变化多样的特点。

  应会:尝试运用粘、贴、揉、捏、剪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脸谱或者人物全身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面塑文化。(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保护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面塑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面塑的基本技法,学习用技法创造自己的作品。

  难点:各种方法的搭配灵活使用。

  教学准备:

  橡皮泥、面塑实物、多媒体

  教学过程结构:

  一、检查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提问导入:

  前段时间老师去外地玩的时候看到有人在用面团做小人,你们见过没有

  呢?(学生回答)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学生回答)

  除了面人你们还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吗?(学生回答??)

  三、讲授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

  我们现在观看一下不同地域用不同材料制作的“面塑”作品。(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观看时并介绍面和橡皮泥的不同,橡皮泥比面紧密细腻,黏合力强所以我们用橡皮泥制作艺术品就比较容易。面塑欣赏后,出示课题《民间面塑》,并介绍民间面塑。面塑在中国

  民间叫面花,通常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用途,民间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造型一般是外形整洁。面塑。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民间面塑在我国山西省最有名气,陕西也是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品的主要地区。我们现在对民间面塑有所了解,同学们想一想这些面塑具有什么样的艺

  术特点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取材广泛、色彩艳丽、造型质朴自然、想象大胆夸张。

  四、制作工具:(利用课件显示)

  面泥、剪刀、梳子、牙签、镊子、盘子。

  五、制作方法:(利用课件显示)

  造型方面:揉、捏、搓、捻、拧、挤、掐、拉。

  工具技法:挑、拨、按、粘、刮、滚。

  色彩方面:调色、镶色、复色、并列色、对比色、调和色等多种技法。着色时注意色彩的搭配要美观形象。

  六、教师示范创作:

  现在老师创作一个大家熟悉的小动物,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注意每一个细节和制作方法。(教师用橡皮泥塑造一只小企鹅。用到团、搓、压、捏、接等橡皮泥造型的制作方法。)

  七、学生开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每两个同学为小组,根据多媒体课件上的步骤图制作面塑小老虎艺术形象,注意制作要仔细、认真。

  八、小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民间面塑的艺术特点和制作方法。你们会了吗?(关于作品造型设计方面,色彩搭配方面。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方面。拿不同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九、作业提示:

  和同学讨论一下面塑的制作方法,然后试着塑造一个美丽、可爱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都可以。

  第三篇:《民间面塑》参考教案

  《民间面塑》参考教案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教学难点:

  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课前准备:

  橡皮泥、牙签等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暑假老师去公园玩,看到有人在用面团做小人,你们见过没有呢?

  二、形象回忆

  作品赏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同时介绍面人的流派知识。

  除了面人,你还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么?

  课件

  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面花”作品,同时介绍一些春节、端午节、七巧节、老人做寿婴儿满月等不同时节场合的讲究规则。

  请同学结合自己生活的所见来谈一谈,有的同学可能过年的时候随父母回农村探亲见过,有的同学在民俗村见过,也有可能有的同学曾经生活在农村,还亲自动手制作过,谈谈他们的感受。

  三、小组探究

  为什么我们用面来塑造?感受一下面和橡皮泥有什么不同?紧密细腻,黏合力

  联系捏橡皮泥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手段来造型?揉球搓条

  扎眼

  看看书中的作品,有哪些地方你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2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动手操作

  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以及用这些方法可以制作哪些特殊的装饰。

  三、自主创作

  结合不同的造型手法,创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四、互相交流

  面塑博览会开幕啦!组织学生有秩序的互相欣赏浏览。

  谈谈自己分别的发现,分别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五、课堂延伸

  由于时代、地域、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我国的面塑艺术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风貌;今天你创造出了面塑作品,珍藏了好朋友的面塑作品,这可能是你的第一件藏品,希望今后同学们更多地关注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

  札记:受到幼儿园自治教具的启发,我鼓励有条件的家庭用面粉、凡士林和水粉色自制捏面人那种面。因为这种自制的彩泥手感好色彩鲜艳,关键是量大。孩子们喜欢,制作效果也不错。

  /2第四篇:民间面塑

  设计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面塑是一种新颖活泼的手工制作形式,学生学习面塑不应该仅仅要求他们用面塑的方法制作小动物,而是要通过面塑这种形式,重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扩张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作品在继承我国民间优秀传统工艺手法的同时,在题材上大胆创新、联系生活,给面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文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面塑文化,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掌握面塑的基本制作方法,发挥创造力、想象力,设计制作一款面塑作品。

  3、在欣赏、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面塑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面塑艺术的特点,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并试着塑造一件面塑作品。

  【教学难点】揉、捏、搓、剪、扎、压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问答、示范、讲述、实践

  【教学准备】

  面团、超轻彩泥、纸盘、剪刀、小刀、镊子、木棒、梳子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流传着千千万万种民俗文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一种。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面团。

  谁来摸一摸,什么感觉?面团,家家户户都有的最为普通的食物,经过我们先辈们智慧的双手,瞧,变成了什么?出示面塑图片。

  二、讲授新知:

  1、想一想,这样的面塑,你在哪里见过吗?

  2、你们对面塑有什么了解吗?学生介绍。

  师总结:同学们介绍的可真详细,个个都是学习小能手。

  3、教师补充面塑知识。

  民间面塑一般分为“面花”和“面人”两类。面花,又称“花馍”、“礼馍”、“面花花”、“花糕”。面人多以传统戏曲、神话故事、卡通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为主。

  面塑常用于各种民俗节日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出示春节、元宵节面塑图片)

  同一种面塑,由于中国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用法和寓意。

  4、学生自主分析。面塑还往往出现在重大的人生礼仪当中。

  下面让我们来猜猜看,这样的面塑用于什么时候,有什么寓意?能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吗?(出示寿馍、喜馍图片)

  5、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面塑特点。

  (1)、以书上的面塑作品老虎为例,它和生活中真实的老虎有什么不同?

  (2)、你能选择出合适的词语,来表达面塑给你带来感受吗?

  6、教师示范,过程中介绍方法。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面塑作品,老师也忍不住想要玩一玩手中的面团了!请你认真观察,你能准确说出老师每一步的制作方法吗?

  教师示范:用面搓条,盘圈,用筷子挟,制作面花蝴蝶。老师只是做了一个最简单的蝴蝶面花,如果我们想要制作更精美一些的面塑,还可能会用到什么方法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拉、压......)

  7、分组讨论、合作学习。(1)、分析制作工具。

  做面塑主要靠我们灵活的双手,可是一些特殊的造型和细节的制作就需要用上简单的工具了。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一下,下面这几个面塑作品,制作时可能会用到哪些工具呢?

  (2)、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评价。(剪刀、筷子、锥子、镊子、梳子、棒针??)

  8、替换制作材料。

  同学们,老师也想做出色彩丰富的面塑作品,可是,我只有白色面团怎么办?谁来帮我解决难题?

  三、艺术实践:

  1、分别以动物,人物,面花,纸盘面塑为主题,分组制作。

  2、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设计制作一件富有特色的面塑作品。

  3、教师巡视,相机辅导,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简单点评。

  四、作业展示:1、各组展示作品,争做“面塑达人”。

  2、学生点评,分别从造型设计,色彩搭配上、创意等方面进行评述。

  3、教师点评,从作品的主题、完成程度进行评述。师生共同选出“面塑达人”。

  五、课堂小结:面塑艺术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到了我们这一代,应该怎样传承下去呢?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将面塑艺术一代代流传。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将面塑的相关知识和制作技巧教给你身边的人,一传十,十传百,让我们一起将这历史的文化瑰宝世代相传!

  【教学板书】

  民间面塑

  色彩艳丽

  夸张变形

  装饰丰富

  第五篇:民间面塑美术教案

  民间面塑美术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间面塑美术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民间面塑美术教案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对面塑艺术的初步了解,了解其变化多样的特点。应会:尝试运用粘、贴、揉、捏、剪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脸谱或者人物全身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面塑文化。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保护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面塑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面塑的"基本技法,学习用技法创造自己的作品。

  难点:各种方法的搭配灵活使用。

  三、教具、学具

  橡皮泥、面塑配备工具、牙签、剪刀、小块卡纸、面塑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工具携带情况,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面塑的玩具,请学生欣赏面塑作品。

  2、提出问题: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

  3、出示课题

  (三)讲授新课

  1、让学生看书,请他们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地方是你需要学习的?

  2、针对学生问题共同分析。

  3、学生开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演示一些学生不懂的制作方法。

  5、做到一定时间停下来开始请学生提出问题:关于面塑你还打算知道什么信息?

  6、示大师的作品,请同学分析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自己的作品的。

  (四)评价关于作品造型设计方面,色彩搭配方面。

  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方面。拿不同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请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艺术,写一份观察短文。

  民间面塑美术教案2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民间面塑的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教学重点:

  了解民间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的基本技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运用。

  课前准备:

  橡皮泥、牙签、塑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感受民间面塑的美感。

  2、阅读课文,说说民间面塑的特点。

  3、小组讨论,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

  4、教师演示,制作一个民间面塑面人。

  三、布置作业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五、作业展评。

  六、拓展:

  你还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吗?

篇三:面塑的特点

  

  摘要胶东面塑是齐鲁民俗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在历史的进程与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造型雅致生动、内涵丰富、色彩艳丽等艺术特点。胶东面塑种类繁多,其题材包含了独特的乡土审美意识和强烈的民俗文化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与研究价值。本人对胶东面塑进行了实地考察,试图从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等方面对胶东面塑进行简要探讨。关键词胶东面塑;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图1胶东面塑结婚喜盆117胶东面塑是黄河流域面塑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主题丰富、着色艳丽、寓意吉祥。千百年来,胶东面塑广泛运用于祭祀神灵、祈福纳祥等各种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民俗活动中。胶东面塑造型丰富,形态精致,具有浓厚的胶东地方特色。从胶东面塑的制作工艺来看,材料的选择、形态的塑造、蒸制的程序、色彩的绘制等每个环节都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从胶东面塑的文化内涵来看,由祭祀到观赏,其文化意义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它所承载着的胶东民众对吉祥寓意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胶东面塑的艺术特征1.1造型——实用、写实、饱满胶东面塑的造型大多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神话、典故中的人物形象。与黄河流域其他地域面塑的粗犷、概括的特征不同,胶东面塑注重对艺术形象的精微细致的刻画,线条流畅细腻、追求形神兼备,具有明显的“写实”艺术风格。胶东面塑的造型与胶东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胶东面塑因民俗活动事项的实践需要产生,因而其造型首先具有生活化特征。胶东面塑千变万化的装饰造型在制作中都充分考虑到其用途与功能。因胶东面塑多用于民俗活动中的摆放、观赏、使用,因而其底部造型多较为平稳。当多个造型穿插结合时一般多以莲花宝座为底,在上面附加各种动植物装饰形象。胶东面塑通过揉、按、挤等制作手法,塑造出浮雕式的立体形态,在塑造风格上呈现出细腻的特征。如面老虎,注重面部表情塑造,在脸部上粘连夸张的五官形态,惟妙惟肖,有的纯朴厚实,有的憨态可掬,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胶东面塑在外形的塑造上分单个体与复合体。

推荐访问:面塑的特点 面塑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