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5篇

发布时间:2023-04-30 14:10:06

篇一: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论文

  陶行知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一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目前教育的影响》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师从于杜威,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回国后,即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的教育新路。他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这是改革传统教育的结晶,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有着启示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组成。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的老师杜威博士教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1917年,他学成回国后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认识到这种教育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便大胆地把杜威学说翻了半个筋斗,把它改造了过来,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把它付诸实践和运用到推广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之中。

  1、“生活即教育”

  如前所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青年一代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不断前进和向上。

  2、“社会即学校”

  这里指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则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可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来,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工程人员,学生可以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可以受益。显然,这对我们改革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来,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是一种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使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1、教育必须来源于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中认为,生活教育,即“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他还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考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和人们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教育,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人类生活的不断需要和发展。但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因素教育被异化了,教育在某个历史阶段不仅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且和生活的发展相背离,它不仅脱离了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也使自身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陶行知曾经批判传统教育“沿袭陈法”,不满意“学校与社会隔离”、“生活与教育分家”的状况,主张革新旧的教育制度。他呼吁道:“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尤其必须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教育才是真教育。目前,就我国的基础教育而言,教育内容陈旧过时,教育方法死板呆滞,不能反映当前生活和生产实际,不能满足青少年生动活泼的精神需要,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使学生把小学时代满好奇的问号,变成了中学时代沉默的逗号,大学时代无话可说的句号。这种学校与社会隔离、教育与生活分家的状况给青少年的发展所造成的恶果不可低估。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重要指导思想,力求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更贴近当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这对于改变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领会《纲要》精神实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革新内容、改变方法、创新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和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生活相结合,给我们基础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教育必须服务于生活,教育学生学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是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教育。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说:“生活教

  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应该包括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等五大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和充实,他始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和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提出生活教育是要为未来新时代做准备。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今天,不仅是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的活教育,更要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教育,满足今后学生生活的需要。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中,那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幼儿园进行理想教育,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德育现实使得我们的教育家们也感到惊奇;在智育中,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发展,“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教书匠和读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蛀书虫”的现象还非常严重。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中职教育走向低谷,高职教育发展也并未被人看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形成鲜明反差。这些虽然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学扩招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职业教育能否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贴近学生,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所急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出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成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贴近社会,服务于生活,教给学生生活的本领,才能培养出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所需人才。

  3、教育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学会创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要凝集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上。“真人”既不是“人上人”的剥削者,也不是“人下人”的奴隶,而是人中人,是在受教育后都能“做工、求知、管政治”做国家的主人。为了培养人中人,首先就要从解放儿童的创

  造力人手。环境在培养、发挥儿童创造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造力,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因此,他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给他们充分的身心营养,建设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要辅之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使儿童的“精神意志能力,渐渐地发育成长”,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创新精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民族振兴的灵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中的一大追求,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借鉴其创造教育思想,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发达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第二,要实现“六大解放”。其中,争取时间的解放是“六大解放”的重中之重。“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的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对解放儿童的时间也显得十分吝啬,他们希望儿童变成上紧发条的机器,每时每刻都在按照他们设计好的程式不停地运转,这在极大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的萌芽。

  第三,要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这是学生创造力最能发挥的重要条件,陶行知认为:“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师生间亲密合作,形成欢愉的情感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因为理解和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教师的一种基本品质。教师要实施民主教学,因为“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教学自由,也只有真正的民主实现了才有可能”。

  第四,要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教学做合一就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学生创造力最终要凝聚在做的结果上,所以,在教学中“不在做人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我们教师要能领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做个有胆识、善创新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黄伟.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中西文化[J].教育研究,1993.[2]陶行知全集(第二卷):435,436.[3]王晖.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再认识.大庆专科学校学报.[4]阳红.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启示.贵阳师专学报,(38).[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二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工作的启示》

  [摘要]陶行知认为知识的演化是“行知行”的过程,为强调“行”先的重要性,后改名“行知”。陶先生教育思想对如何加强并且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师范生

  陶行知认为知识的演化是“行知行”的过程,为强调“行”先的重要性,后改名“行知”。陶先生深深认同他的德国朋友傅有任先生

  的观点:“中国人如果懂得‘行知’的道理而放弃‘知行’的传统思想,才有希望。”陶先生教育思想对如何加强并且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要创造性工作

  “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着要指导行动。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生他的力量,丰富他的内容。”陶先生的“行知行”中的后一个“行”是前一个“行”的更高境界,不是前一个“行”的简单重复与修正,而是在对客观真理更深刻把握后的更理性的行动,同时更包含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种对更美好生活的创造与理论实践的升华。通过“行”而获“知”不是最终目的,“知”是为更好的创造性的“行”。教育实践过程就是这样一个由行之知,由知而行的过程。

  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实践,只是岸上观摩与书本理论研究是学不会的,师范生在校所学的一切知识都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也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对于师范生实习来说这是一个在“教”中“学”的过程,每个师范生学会“做”教师这一行必须经过的阶段,每个师范生的“做”不能停留在模仿原导师的水准上。“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的关门弟子许麟庐模仿齐白石的对虾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辨出真假。也有很多人想学齐先生画虾的对虾,但都不得要领,许麟庐为此很得意,有些飘飘然。齐先生看在眼里,就说了这句话,许麟庐牢记恩师“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许麟庐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大写意画风。陶先生的“做”指的就是这种一定基础上融入个人的主观能动的创造性发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很好理解陶先生的这番话:“晓庄同志要创造和晓庄大不同的学校才算和晓庄同,才算第一流的贡献,才算是有些成功。”

  因此,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练就过硬基本功和了解实习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后,实习生要创造性地“做”,融入自己的思考,融入高

  校教研理论探索前沿的最新成果,这样就会达到陶先生一贯所提倡的改造落后教育的目的。譬如,2009年,衡阳师范学院物电系2005级学生王冬生在祁阳七中实习的过程中尝试引入心理辅导活动对259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获得成功,实习过程中并发觉高中生对实习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与信赖感。这种心理认同感是实习生年轻所拥有的特殊教育资本。于是,在2010年,物电系2006级在祁阳四中实习时,借鉴衡阳师院心理学品牌“云峰开讲”,在该校创立了“心灵绿色通道”,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家长与班主任不能解决的学生思想问题,给三位有过自杀念头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重新唤起了他们生活的意志和力量。在这届实习中,刘娟、陈辉等同学进行学生集体自治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大力倡导这种方式,“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想除去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从学校角度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例如,关于高中生在校带不带手机的问题,他们组织两个班的同学进行辩论赛,讨论高中生在校带手机的利与弊。同学们通过深入全面热烈的辩论,对正确使用手机、带不带手机进学校有了正确的认识。这种教育方式合乎当代青少年崇尚独立自主、自尊心与逆反心理强的特点,他们易于接受与理解。

  二、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要修炼德行,坚定“专业思想”

  师范教育是培养育人的事业,它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些就业的技术、一个谋生的饭碗,而是要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勇担当的改造社会的积极分子。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好的教师有生成的,有学成的。生成的好教师如同凤毛麟角,不可多得。恐怕一百万乡村教师当中,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位是要有特殊训练把他们培养成功”。师范生对国家民族、对学生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只有深入中国真实的社会生活,直面国家的贫穷落后地区现状、倾听人民的需要才能唤醒他们的责任感,只有在有孩子们交往中他们才会体验教育的神圣与伟大。学生深入到基层,许多扎根一线的老师奉献敬业精神也会教育感召他

  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不仅要在“教”中“学”实习点的老师怎样完成业务,还要学支撑他们的精神与信念。物电系2005级在祁阳七中实习时,衡阳师院有一批以校长邓振为代表的优秀的毕业生群体在这里工作,实习队邀请他们同实习生一道开了“理想、成才、责任”座谈会,他们“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一心一意付出”,“用心做事,用情做人”等肺腑之言及工作中的一些实例使实习生深受启发。

  教育这一行是功德无量的“爱”心事业,理解它,你就会爱上它,投入它,你才会感受到乐趣。“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自在其中。愚昧者,我得而智慧;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蒸蒸日上,皆我所造者。其乐为何如耶!”衡阳师院物电系2006级罗艳丽同学考上了浙江大学研究生,在一个多月的教育实习中,发觉了陶先生所描述的乐趣,曾向带队老师咨询该不该放弃读研机会,毕业后马上从事教育工作。在与农村留守青少年朝夕相处中,孩子们尊重、信赖实习老师,对实习老师的付出给予了真挚的反馈,她觉得这帮孩子需要她,她愿意为她们付出。像罗艳丽同学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实践的过程中,师范生心中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博爱”之心被唤醒并强化了,师范生们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崇高与伟大,他们更具爱心,无论他们将来走向任何岗位,这个“师范”烙印将伴一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三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只有将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的素质。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

  教育理论是以陶行知(1891―1946)吸取了国外的知识,再加上自己的国情所创造出来的,是上个世纪教育的财富。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核心就是启发,启发所有人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是教育,当幼儿踏进幼儿园的那刻起到离园结束,小朋友们都在受到教育,有的教育是生活上的,有的教育就是知识上的,不管哪一样,都是教育。陶行知还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是生活决定教育”。

  小朋友都是好动的,你如何让他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呢?比如:大班的孩子是活泼的,是有活力的,每次早上做操非常兴奋,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乱跑。有一天,有一个小朋友就不小心摔跤了,这时可以对幼儿进行教育,告诉他们乱跑的坏处,让他们从个人身上得到教训。生活教育就是保育和教育的结合,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保教合一。在保育中教育,在教育中保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起促进幼儿的成长。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

  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不能一味地读书,死读书。读书是为了生活,从而让自己变得强大。

  因此,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我们想受什么教育,便需过什么生活。除此之外,“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如何将生活决定教育,就是我们老师这个职业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了。老师,就是生活教育的实施者,学生就是教育的执行者,教师的教育就决定了幼儿的生活能力。不仅如此,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幼儿在园时,每天都有歇息的机会,从小事做起,从幼儿的吃饭、上厕所、搬椅子等一系列的行为开始训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习惯需要21天养成,当习惯养成以后,在生活中每天练习。我相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是做人都是有好处的。我相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成绩,应该是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二、“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如果“学校不能运用社会的力量以谋进步,社会也没法吸收学校的力量以图改造”。学校与社会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互济”作用,社区活动的开展是明智的,幼儿园是一个单一的小集体,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社会的资源是无限的,不管是医院、银行、超市,这些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幼儿都会面临到的一个问题,这些知识的学习不能只靠图片来解决问题,只有带幼儿深入进去,自己亲身实践,那才是教育的根本,最近,我就实施了一次,我带着幼儿参观银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大人们是如何去领钱、存钱的。学到本领后,然后在以后的自住性游戏中进行巩固。我觉得只有利用社区、社会这样庞大的资源,让幼儿贴近生活的学习,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让幼儿坐在课堂中只听,听教师的夸夸其谈,看似都学会了,可是一到生活

  中,这个不会,那个不会。不仅如此,还不肯学习,常年听老师讲,学生都不会讲了,思维停滞,带来了各方面的缺陷,所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非常正确的。在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应运而生,我们可以创造各种生活场景,比如:小吃一条街、菜场、发型屋、茶楼等,让幼儿在模拟生活,练习生活中的情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与资深教育实践的深入,对于今天乃至未来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与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国与世界教育宝库中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参考文献:

  [1]陈雪娟.让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生活[J].教育科研论坛,2013,(7).[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出版社,2011.[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陶行知.谈生活的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致朱瑞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篇二: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10–1946.7)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人,是近代中国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战士。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是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和创造的一生。

  1927年1月,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了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错误,猛喝:“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他以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生活教育”的实验基地,明确指出“学校应适应当时中国农村特点,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造就具有‘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精神’为目标的乡村教师为宗旨。”在实践中逐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等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断总结、发展、完善,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主张教育要从劳动人民实际需要出发,为改善劳苦大众生活服务。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

  独领风骚,熠熠发光,而且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说:“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行动,是生活实践;“知”是来自行动的思想认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指行先于知,先有行动,后有思想。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根据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论改造而来的。他举了小孩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诸如此类的许多例子,摆正了知与行的位置,强调了行的意义,反映了知、行的关系的根本规律:“行—知—行”。陶行知认为,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是亲身实践。他指出《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说知”

  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从“闻知”推想出来的罢了。这样的学校教育只能获得一些书本知识。因此,陶行知先生主张参加实践活动,强调“从源头上追求知识”,还要求:“闻知”“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生效。也就是说别人的知识,只有与自己的经验、实践相结合,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机械地、被动地获得别人结论,而是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重新发现别人的结论、规律。这样把“亲知”“闻知”“说知”有机结合起来,便可得到事物的真理。

  二、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自身思想的演进,注意批判地吸收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内涵。主张创造新的生活而不是浓缩社会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以达到变革社会之目的。他强调有什么样的生活,便应受什么样的教育,务必使大众受到适合其需要的教育。陶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是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包括:1.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以来,便有了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的变化而变化。2.生活即教育就是生活中受到教育,教育又是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的。也就是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要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3.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全面的教育,是与人生从始至终各个方面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教育要与时俱进。如陶先生在办晓庄师范时强调“教育与农业携手,政富教合一。”要求办学与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创造精神和民族特点。

  三、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之场所。在社会的大学校里,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这道墙把学校围成一个狭小的‘鸟笼’,鸟儿

  被关在笼子里,奄奄一息,毫无生气。”陶先生要求粉碎鸟笼式的束缚,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鸟儿

  放回大自然中去,让鸟儿在广阔无际的天空和森林里自由地飞翔、歌唱。学校教育必须与广阔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投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向人民群众学习,参加现实生活的变革。要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科学实践,培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

  四、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的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他认为:教学做是统一在以做为中心的一个整过程,“做”便是以实践为基础,思想理论为指导,以创造为目的的过程。生活教育的内容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否则就不能前进。他还认为:书本知识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下,书还是有地位的。它是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要做什么事,用什么书,主张用活书、活用书,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书本知识与现实知识相脱离。“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

  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实际的学问,从而使学生获得实际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培养了生活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追求真理的人。

  五、在劳力上劳心

  “劳力”指体力劳动,“劳心”指脑力劳动,在阶级社会里,劳力和劳心相分离,劳力者和劳心者相对立,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状况。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强调劳力与劳心相结合,要想使其真正结合起来,就必须实行“在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分离,要在劳力的基础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的做,是扎根在生产劳动的实践基础上,“用心思去指挥力量,是轻声得宜,以明确其变化之道理。”实行“在劳力上劳心”能够改造人,消灭阶级,改造社会。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征服天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陶先生还强调“用心以制力”。主张“手脑双挥,要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成联盟。反对旧教育,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提倡要培养既劳力又劳心的新型劳动者,为此陶行知先生还编写了一首《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快要被打倒;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六、以教人者教己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先生从长期的生活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它深刻地反映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也是“知识为公”“教育为公”思想的体现。“以教人者教己”是以教育别人的内容和要求来教育自己,也就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陶行知强调在实践“以教人者教己”时须注意树立“知识为公”“教育为公”的思想。要做文化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奉献者,而不做书呆子、“守知奴”;要立志为人民而学,为人民而教,而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既要做先生,又要做学生。要有决心、虚心和诚心,认真向大自然学习,向人民学习。努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既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

  主要参考文献:

  ①《行知研究》

  ②《陶行知评传》安徽教育出版社

  ③《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

篇三: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

  

  122612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从小聪明好学,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它不仅批判了中国传统封建的教育,也对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含义和内容

  关于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在目睹了学生埋头读书的教育情形后,对此类教育进行批判与否定。经过思考,为了摆脱学生枯燥单一的学习状态,陶行知先生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思想。先生认为,教育必须为生活服务,脱离生活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有三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内容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成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这可以理解为,想成为真正的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激发力量。先生的这一教育理论弥补了现在教育事业的缺陷,呼吁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血液。

  第二,“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我们的教育应该放到大自然中,大自然处处是教育,孩子们能学习到更多、更广。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社会空间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凡是社会空间所有的一切有用的物质条件,都可以成为资源。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自然资源,将它们合理有效地放入学生的教材中,使他们体验真正的生活教育。带领教育走出学校,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优质教育。

  第三,“教?W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一种正确的教学现象,能对别人产生好的影响的行为即是“教”,“学”即是自己有长进的地方便是学,“做”即是将行动与思想相结合。同

  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生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二、陶行知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一)教育与生活的区别

  生活世界是个与人息息相关,给人生存的世界。生活世界中能够作为教育的素材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都能够作为素材。以学生的生活作为教育素材,但绝不是任何学生的生活状态都是教育范畴,毕竟教育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所以教育生活化是一种新理念,它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能作为教育素材的知识,实施真正的生活教育。

  (二)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教育,人在大世界中生活,因此教育与生活有着本然的联系。现代生活离不开教育,离开教育的人类会止步不前;现代教育也离不开生活,缺乏生活的教育,显得干涸无趣,学生思想与创造力得不到解放。所以生活与教育息息相关,好的教育是解放学生的天性,将五彩的生活世界运用于教材之中,使得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三、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首先,从教育性质上,传统教育是被动学习的教育;而生活教育是民主教育,是自主学习的教育。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自主学习的教育,它是民主的教育即是好的教育,成功的教育。

  第二,从教育内容上,传统教育是脱离社会实际的书本教育,认为教育就是书本与文字,试卷与分数是断定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途径。此种教育下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灵活运用。而“生活教育”将生活中的资源运用至教学,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丰富多彩,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育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在课堂里,只许听教师讲,不许问。活动范围只限于教室,不许到大自然界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教师一味地灌输,层层考试束缚了学生,此类教育是不公平的,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而生活教育,使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它教育学生读活书、读好书、灵活地学习,生活教育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陶行知的论著中,多次指出:传统教育并不是现代社会所推崇的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得到的只是书本上狭隘的知识面,他们不懂得将所学运用至生活,也不懂

  生活和学习的必然联系,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而生活教育,是“和谐的教育”,包括健康,科学,艺术,劳动和民主几个方面。“和谐的教育”思想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所需要的好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只懂书本上的知识,而受生活教育的学生,创造力得到发展,天性得到解放。

  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背后需要成功的教育,忽视教育的行为是没有远见的。教育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文化,无不受到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将教育变得灵活,引导学生轻松自由地学习,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渐渐懂得生活。生活教育给幼儿带来的收获是传统教育远不能做到的,现代教育更需要生活教育,使得学生成为受教育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篇四: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学理论是以生活教育为切入点,将其与实践、道德教育等课程内容联系起来的思想构成。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养和塑造一个关怀他人、利他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他提出,教育应该尊重"(1)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个性;(2)道德原则,培养把道德当作具体行为的准则;(3)

  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处世能力的培养;(4)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丰富的体验,以及文化价值的学习等。

  他还强调,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学习和授课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趣爱好,把学生当作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要侧重实践性,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发现问题,经验发展,从而可以改变他们的思想世界和价值体验,使他们可以借鉴自然界和生活界的关系,掌握生活的技能和知识,从而获得生活的自我发展。

  总之,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学理论是以追求真理为出发点,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怀与教育联系起来,让生活教育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背景中,强调实践教育,把发展生活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而达到实现全面发展的明确的目标,指导学生的积极的人生发展,建立健全的人生理想。

篇五: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丁

  红

  班级:2002级大专10班

  指导教师:张文娟

  [论文摘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以及长期的科举制度,使我国的教育走上了应试教育的道路,儿童从小就开始学习死板的课本知识,在超负荷状态下越来越厌学,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也越来越差。这种教育下,分数成为评价儿童唯一的标准,怎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呢?本文试图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谈起,就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一〕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二〕感受生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三〕加强实践,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四〕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论文提要]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一〕、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

  〔二〕、感受生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践,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四〕、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幼儿科学教育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是我国现代教育建设和改革的先行者和典范。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光芒思想的典范,对当今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本文就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发意义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陶行知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最初起源于杜威,但他不是生搬自己所学的知识,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理论由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局部组成,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思潮之一。从定义上说,“生活即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的不同说明,也是他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主张把学校放到社会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教学做合一〞,是由“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由“学〞为中心再到“做〞为中心。

  “生活教育〞论对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仔细分析它主要有以下特色:

  1、生活教育的目的——造就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陶行知是一位坚决的教育救国论者,他认为要改造落后的中国,应先改革中国的教育,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在农村,大多数的文盲也在农村,所以他致力于改革农村教育,通过乡村教育改造,使中国的一个个乡村都有充满活力的新生命,造就中华民族伟大的新生命。

  2、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的培养目标。首先,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真人读书不是为了文凭“宁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真人读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到真本领。其次,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得。他要培养的真人是以改造社会,改造农村为己任,能为中国农村、为农民的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三,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

  爷〞、“小姐〞式的幼儿提出来的。因为这些少爷小姐们手无缚鸡之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要人侍侯。而他主张要培养的真人具备五种生活能力:即科学的生活能力、健康的生活能力、劳动的生活能力、艺术的生活能力、改造社会的生活能力。

  3、生活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为中心。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以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此,陶行知对教学内容提出三条标准:“第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也就是引导幼儿动手的能力。第二,“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一本好的教科书,要给儿童以启发、以思考,以做出指示的作用,从而到达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根据上述三个标准,陶行知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4、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幼儿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国内最早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人。他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5、生活教育的教学场所——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是与社会隔离的。一是形式的隔离,学校围起讥讽的围墙,挂着“闲人莫入〞的虎头招牌,学校自学校,社会自社会、互不相关;二是内容上的隔离,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学校教育不能为社会“生利〞效劳,而社会当然不支持学校开展;三是培养目标的隔离,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完全是书呆子。基于上述原因,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口号,强调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陶行知认为,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幼儿、先生也可以更多,用这样的方法,不管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

  6、生活教育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陶行知反复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提出要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根底,就是道德,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幼儿明确学习的目的性,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的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和“大丈夫〞的人格。第三,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在他的创造教育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在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具体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生活教育〞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他与时代开展同步,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开展的趋势,又符合幼儿身心开展的规律,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发。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幼儿科学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做准备。单纯学科学是单调枯燥的,特别是幼儿由于年龄小还不能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他们必须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动作来学习,否那么他们很容易会厌倦。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科学教育的开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一〕、创设贴进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

  儿童的认知开展是其不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作用于外界而获得的,因此,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创设一个健康、丰富的科学教育环境,是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开展需要的。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这意味着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对于物质环境,应提供应幼儿一个到处充满着鸟语花香的大自然,让幼儿在这里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观察四季的变化,幼儿就好比生活在一幅自然界画卷中一样,他们从色彩、声音中探询其中的微妙,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另外,还要为他们组建种植园,让幼儿亲自播种、浇水、收获,使幼儿在这其中亲自体会、亲自感受科学。此外,在科学实验室中,为他们设置化学区、力区、声光区等,力图启发他们独立思考,使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摸索、去探索。物质环境是重要的,给幼儿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也是同等重要的。教师需要热情、支持鼓励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保护幼儿的探索成果,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与孩子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去,使他们无拘无束的去接受科学教育。

  〔二〕、感受生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贯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科学知识就是要他们感受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相应的学习素材、课堂、教学方法都应该是生活化的。下面以?秋天的爬山虎?这一幼儿科学活动来简要说明以下:

  进行这一活动时,我们不能把它单纯局限于秋天的爬山虎,我们同样还应让幼儿学习春天、夏天、冬天的爬山虎,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中,应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比方说,夏天的爬山虎枝叶繁茂,铺在墙上,一片碧绿非常好看,这样的情景下比拟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对于寄宿制的幼儿,在黄昏散步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引导幼儿观察,这时老师就可以先发问:“小朋友们,看那片绿绿的植物是什么呢?〞这样就可以先让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爬山虎身上,然后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让幼儿认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如果解答不了,可以回家时询问爸爸、妈妈或者查资料得到答案。当幼儿再去散步的时候,引导他们再提出新的问题,比方“秋天,爬山虎的叶子会变成什么颜色呢?秋天,爬山虎的叶子会落吗?〞等等,让幼儿再思考再解决这些问题。假设在刮风、下雨、下雪的天气时幼儿想到了爬山虎,会情不自禁地问:“卷须会紧紧抓住墙面吗?他们会不会掉下来受伤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说出答案并且说出爬山虎的精神加以学习,也可以一并展开美术、音乐等活动。这样一堂?秋天的爬山虎?活动成了贯穿在幼儿四季中的一种连续性活动,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使他们能够掌握寻找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只有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才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而科学探索无疑是建立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的根底上的,而动手操作大多是来自生活的,所以进行科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感受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践,开发幼儿创造力

  陶行知语: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50万年与环境斗争所流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所以创造力是人才资源中最珍贵的资源。它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是一种高级的、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时代的开展都需要创造力,创造力开发得越早,其开展潜力越大,因此创造力的开发应从幼儿开始。

  首先,教师应有很好的诱导幼儿的能力,因为合理的诱导幼儿,才能使幼儿对科学创造感兴趣,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诱导或多做些有创造性的游戏,因为有很多创造创造的例子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利用镜子反射原理,可以让太阳光拐弯照到井里〞等等。这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有趣的故事和游戏,其实并不神秘,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再就是要培养幼儿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因为观察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在感性材料的根底上,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阶段,进而为创造奠定根底。如讲?植物的果实?一课,首先应指导幼儿观察果实的外部特征,再引导幼儿解剖果实,观察其内部构造,进而引导幼儿初步分析

  出果实的特征,使幼儿从小掌握观察顺序,做到观察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准确,掌握观察的方法,使幼儿养成乐于观察的习惯。疑问是观察的起点,疑问是创造力的源泉,所以启动创造意识要培养幼儿质疑的品格,这是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意识的关键。在培养活动中不仅要鼓励幼儿有“疑前人所未疑,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的勇气,还要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只有他们会质疑,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造意识,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然这些只凭空口说教是不行的,应让幼儿观摩实践、亲自实践。因为没有实践就没有自然科学,就没有创造创造。此外,要多开展活动,如读?十万个为什么?、?脑筋急转弯?等科技书籍,开展建设未来“小设想〞活动,这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四〕、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进程,不必要讲解一些大的原理,例如沉浮原理,他们为什么沉下去,为什么有的浮起来,而是让幼儿在过程中感知融进沉浮的科学原理,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规律,获得经验。其实这就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之中为教师组织活动增加了难度,要求材料既恰当又要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还要与幼儿一日生活联系起来。有些教师没有把科技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开展做准备,重视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情感态度的培养,没有把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以及重视幼儿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这些往往会造成教师的观念与行为脱节,歪曲了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教师自身素质决定其观念行为转化的程度,教师普遍不具备把科技知识与幼儿教育新观念互相结合的能力,不把科技知识转变成易于幼儿接纳的感兴趣的内容,对科学教育技能知之较少决定了教师的指导水平,不能把科技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只注重每天集中活动,教育目标的方案性强,灵活性差,教师缺乏随机教育的组织能力。要想改善教师观念与行为脱节就要在活动中既注重具体目标,又要注重长远目标,把一些深奥的科学原理在生活中巧妙地转变成幼儿能接受可理解的活动,同时把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乐于学习,好奇探索的学习态度等作为主要目标。例如,在科技活动“手拉手灯泡亮〞中,虽然他不知道导体、绝缘体的专业名词,但他们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一种心理体验,什么东西能使灯泡亮,什么不能………同时还使幼儿获得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注意品质和协同性及对科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善于吸收科技新信息,更新、拓宽科学教育内容;再次,方案性很有必要,但教师不要拘泥于方案;最后,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将来输送科技人才奠定根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对我们的幼儿科学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上等方面都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但这其中也有许多不可取之处。例如

  他主张让幼儿参与到农民生活中去,这是我们不反对的,但他要求学习农民的一切品质,恐怕这是不行的。因为农民身上也有许多的缺点,是我们不能够吸取的。所以,任何东西都有他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我们要有选择的吸取并且不断探索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綦明男:?科学教育的现状及科学教育研究的意义?,载?教育探索?2002年第6期。

  2、吴畏:?陶行知教育思想――历久常新,与时俱进?,载?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

  3、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假设干特色?,载?教育评论?2003年第4期。

  4、江泽淳:?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载?世界科学?2002年第4期。

  后记

  经过这一次的撰写论文,我感到收获很大。首先是定题,既要与教育改革开展同步,顺应当今教育改革潮流,又要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题目范围还要适中,所以定一个好题目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同样需要查阅许多的相关资料。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既要读许多相关的丛书,还需上网查相关资料,这是既费时又费力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看你的论文里面是否有血有肉,就决定在这一环所下功夫的深浅。一篇文章初稿后,还需反复地修改,这一步更要精心。写论文的过程虽然艰苦,但它却锻炼了我许多能力。例如整理资料的综合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一次论文也花费了不少指导老师的心血,张文娟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笔者改写指导,牺牲了自己许多珍贵的时间,在此衷心表示感谢!这篇论文还有许多的缺乏之处,希望各位教师予以批评指正,我将虚心学习并加

  以改正,争取以后做的更好!

推荐访问: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 浅谈 行知 学理论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