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治理体系3篇)

发布时间:2023-05-01 13:20:06

篇一: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治理体系

  

  1.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始终都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要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要体现出经济基础变革后的新特点。

  1.认识与实践的双重飞跃

  由于社会主义多发生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的性质决定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它是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就是落后生产力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其主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种从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来分析和界定社会主义的思想,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2.制度创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制度创新。公有制占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就交换关系而言,既然社会主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达不到人们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程度,从而在分配领域里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3.体制转换与认识深化:公有制市场主体的成功构造

  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在制度上和实践中结合起来,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实践中,江泽民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邓小平的公有制思想。他认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种公有制理论,一方面为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公有制找到了有效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公有制实力,进一步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十八大以来的深化和完善

  十八大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我们党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如何理解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

  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3.试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形成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政策落实和具体化到相关领域.

  一、政治领域

  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策创新,是目前的紧迫需要.加强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化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议题作为党中央决策的重大问题,给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执行力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增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监督问责职能.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协对生态文明工作的监督职能

  二、经济领域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体现.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三、社会领域

  将公民环境权明确确立在宪法中,提高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程度,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

  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宣传和权利意识教育,使环境意识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文化领域: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环境文化宣传教育;加强媒体宣传机制,创造环境文化社会氛围;

  五、环境领域: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题,以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为主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的基础,五者却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4.怎样理解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审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理念的时代性探索,不仅清晰描绘了发展的生态底色,同时也指明了面向?十三五?目标加强生态治理、增强民生福祉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一、绿色发展契合了生态治理的现实诉求

  提出绿色发展是为了应对近年来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的生态形势,是在问题导向下对发展理念的创新。推进绿色发展,有利于更好应对资源环境约束挑战,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全球生态安全。

  1.绿色发展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回应,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增强绿色发展动力,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底色。

  2.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新时期党执政兴国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3.绿色发展有助于构建全球生态新秩序,更好服务全球生态安全。

  二、绿色发展创新了生态治理机制

  1.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协同机制。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

  系统。

  2.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市场运作机制。生态治理,看似是资源环境问题,其背后实质也是经济问题,既应该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和聚集生态治理资本上的优势,驱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

  3.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考核评价机制。促使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严守生态红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更加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5.谈谈你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的看法?

  文化软实力指的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它渗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1.

  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认知的认的现实感受,积淀者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2.提高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一国综合国力,增强一国的民族凝聚力及提升本国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世界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对于处于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尤其重要。

  3.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对西方文化入侵的抵御能力,筑牢国家文化安全的防线,文化一旦被侵略,就难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进而影响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我国当前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问题:文化软实力资源转化能力不足,文化软实力建设主体存在一定的缺陷,核心价值观缺乏引领和整合多元价值观的能力、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事业动力不足,文化赤字严重,文化传播力不强等。我们要创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通过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主体——人的建设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为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拥有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主体,另一方面社会成员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促进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此外,我们还要通过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

  6.怎样科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除成见和顾虑,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续才能善于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2)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正确引导和规范文化传播途径,科学制定长期推进工作的规划,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意识形态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和价值观培育等各项工作中。深入阐释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利用。

  (3)大力宣传是创新和转化的重要途径。大力倡导、推行经典阅读、礼仪普及、大众讲座等,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尽量选取深受群众欢迎,创新内容和形式,做到了内容鲜活、形式活泼,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受众的共鸣点,,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自身悠久的历史积淀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历史地看,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才造就了汉唐盛世的文化繁荣。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从中汲取养料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为什么当代科学技术代表的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如何用该理论解释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的和平发展?

  (一)以当代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

  在当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特别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条件下,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其原因是:

  (1)当代科技生产力的信息性和循环性特点

  其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使劳动者的结构正在由体力为主转向脑力为主,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将进一步提高,这样的劳动者将使生产力几倍、几十倍地增长;

  其二,从劳动资料来看,劳动资料本身是科学技术的物化,运用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生产工具,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

  其三,劳动对象的进步来看,不管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材料的深度加工,或是新材料的开发、创造,通过信息化都能够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循环和转化。

  上述情况表明,当代科技生产力具有的信息性特点,使得人工自然的转化性和天然自然的循环性有机结合,实现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有效转化,为合理解决一直困扰人类社会的物质与能量缺乏问题提供条件,这些都充分表明当代科技生产力已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

  (2)当代科技生产力的符号性特点

  突出表现是文化产业具有规模性、盈利性、结构性、标志性等特点,表明具有强烈的符号性特点的文化已经形成生产力。这样的科技生产力能够克服有形产品的边际递减效应,实现符号产品的边际递增效益,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这些同样为合理解决一直困扰人类社会的物质与能量缺乏问题创造条件,形成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

  (3)当代科技生产力的民本性特点

  民本性特点指的是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劳动过程向劳动者回归,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主体功能,使劳动资料和劳动主体分离的趋势得以克服,形成了以知为本的机制,或称知本主义。民本性功能的发挥,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等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表明当代科技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

  二)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出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理论创新,更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哲学层面上具有更高概括性的原因。

  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指的是解放被资本主义被压抑和异化

  的科技生产力。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诸因素中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了极大压抑和异化,?以知为本?和?以资为本?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因此坚持解放生产力,就要解放本质上不能被资本主义所容纳的科学技术生产力。

  其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这里指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要通过发展传统生产力和现代科技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出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

  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大创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全社会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同样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特点决定的。其原因是:

  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只能产生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而不可能共同富裕。只有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由于具有信息性、符号性和人本性等特点,能够坚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最终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和谐本质

  社会主义的和谐是广义的,主要包括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环境和谐等,其特点也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力特点决定的。

  (1)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具有人本性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功能的发挥能够使整个社会经济总量提高,既能够使每个人的收入增加,又能够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经济和谐创造了条件。

  (2)社会主义生产力功能的发挥还能够使政治矛盾不断得以缓和,能够有序解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政治和谐创造了条件。

  (3)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具有信息性、符号性等特点,其功能发挥能够避免环境恶化,为实现环境和谐创造条件。

  三)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同样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特点决定的。

  1、现代科技生产力决定公有制的存在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形式。在我国,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制形式只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1)

  科技生产力的?公有性?决定了公有制的选择。

  (2)

  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格化代表的特点决定公有制的实现

  2、当前我国非公有制存在的生产力原因

  由于我国现阶段对应的生产力还包括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等传统生产力,传统生产力具有有形性,要求产权明晰。我国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非公有制的存在,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建立的生产力基础。

  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同时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

  等受到法律保护。

  2、科技生产力决定和平崛起的现实性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包括科技生产力等现代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具有可共享,非稀缺性特征,从而打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而战的传统的非和平崛起方式。因此我国现代科技生产力决定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现实性。在当前情况下,我国要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信息性和符号性特点,以消耗较少的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在自主的基础上,在国际国内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利用循环经济,节省资源,把和平崛起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为了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创造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一带一路,共同发展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器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

  8.结合当前我国实际,谈谈我国在国际政策上的着力点?

  三、当代中国的对外政策方针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期的外交实践总,我们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做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倡导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保持大国关系的总体稳定,对于我国深化全方位对外合作,维护良好的外部环境至关重要。

  十八大以来,积极运筹中俄、中美、中欧等主要大国关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俄关系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更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欧洲是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强,是我国的全面战略伙伴。

  2、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

  远亲不如近邻。周边国家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把发展周边关系放在对外关系的首要位置,积极营造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理念。

  中国同14个陆地邻国接壤,与8个国家海上相邻相向。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

  周边国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一些地区热点问题长期存在。

  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

  亲:巩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

  诚: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

  惠: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开展合作

  容: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

  最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要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能力,全面推进周边外交。

  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政治上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经济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深化中国同周边国家经贸、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有所分化,在国际上整体政治作用有所减弱,但依然是反霸权、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中坚力量,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路人。

  中国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多领域开展与非洲国家间的互惠合作。真、实、亲、诚

  中国与拉丁美洲、加勒比国家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合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交流源远流长。

  4、积极参与多边事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推动重大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妥善解决,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中国一直支持并积极参与各层次、各领域的合作。力主共同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作为二十国集团重要成员,中国致力于推动二十国集团建立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开创世界经济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为金砖国家重要成员,中国力求与金砖国家致力于发展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

  作为亚非国家重要成员,中国主张继续深化亚非合作,提高亚非合作水平,继续做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积极拓展南南合作,积极推进南北合作

  1.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

  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正确看待世界形势出现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矛盾、新问题,必须把握当今时代的新特征。

  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

  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

  同时,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动力不足,低增长、低膨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新兴大国继续保持持续崛起势头,联合自强意识增强。?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益成为全球需求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利益攸关方。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体系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充满复杂性,但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管反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

  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敏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汹涌而来,势不可挡。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

  9.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我国国际战略的着力点?

  二、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秉持正确的义利观,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高举的旗帜。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实际和未来的客观判断中的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

  、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2.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的东东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构想,并阐发了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有力回击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3、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底线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建国以来,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的立场是一贯的。

  中国始终要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立足于自己的力量,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积极稳妥应对国际争端,维护领土完整。坚决遏制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防范国际恐怖暴力活动的渗透,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分歧和摩擦,维护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和平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敢于划红线,亮底线。

  随着和平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和资源也会越来越多,维护国家利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主动。

  10.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其特色和优势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1人民民主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这些民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

  特色和优势:

  1.

  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2.

  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

  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近年来,战胜种种特大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11.结合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

  然要求。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增强人民政协界别的代表性,加强委员队伍建设。

篇二: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治理体系篇三: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治理体系

  

  简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战略内容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成为中国的发展目标之一。中国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其中第一步是在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收入农村合作社社员增长、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第二步是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下面我们来简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战略的内容。

  第一步:到2020年力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步是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在2020年前我们需要达到如下的目标。首先,我们需要在经济领域实现稳健、持续、健康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需要达到85万亿元以上。这将使人民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并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其次,我们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合作社社员增长,同时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再次,我们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二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步是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全面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更长远的目标。第二步的目标如下:首先,建设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其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党的成立一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之际,国家和人民都取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胜利。再次,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推进环境保护事业。最后,不断促进和谐稳定、全面发

  展的社会建设,实现全民共享福祉的目标。

  总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战略是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我们需要做出一系列的努力,包括在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各方面建设。来自人民的信心和力量将永远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确保这个目标的逐步实现。

推荐访问:本世纪中叶 全面建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治理体系 本世纪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成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