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印关系论文1500字(5篇)

发布时间:2023-05-04 18:55:05

篇一:如何看待中印关系论文1500字

  

  战略博弈:国际秩序调整拉开序幕

  ——中国与印度未来关系探讨

  相比于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整天抱大腿的朝鲜,印度似乎是我们祖国长长的一串邻国名单中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存在。然而,这个拥有11亿人口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已经是我国当今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得不关注的强力竞争对手。

  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第三十八个年头,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日渐消散,开始面对“未富先老”的艰难局面。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完整健全的工业体系,虽然在很多关键技术上还有所欠缺,但已经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在一些技术上对国外还有一定优势,如高温超导、聚变技术研究等。但是当前我国国内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现在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与西方国家差距不大,西方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正呈现下降趋势,有些公司如富士康甚至已经关停在中国的工厂转而在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建立新的生产厂,这无疑是对中国的巨大挑战。

  相比之下,印度国内形势可谓一片大好,印度目前是世界人口结构最为年轻的国家,拥有先进的软件产业,同时劳动力成本低,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印度大有和中国竞争“世界工厂”地位的趋势,而印度和中国之间躲不过去的一道坎就是中印边境问题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争夺。

  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印度自此之后再未与中国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但印度对军事实力发展是不遗余力的,包括进口韩国K-9自行火炮、向俄罗斯租借“猎豹”号核潜艇并合作开发T-50战斗机等。虽然印度工业并未能向印度军队提供良好的武器,但是得益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等多种原因,印度可以从世界上多数国家进口武器,因此印军的武器装备较为先进,综合作战实力值得一提。

  印度拥有多种进口的先进武器装备,但这也造成了后勤维护复杂、装备水土不服的问题,如从俄罗斯进口的T-90S型主战坦克上的热成像仪就因为印度的高温天气而故障率居高不下,最后不得不另行进口法国热像仪再装备到T-90S上;“万国牌”的阿琼主战坦克,至今仍然面对着可靠性低下的问题。

  中国与印度在领土方面的争端只是两国关系问题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中国和印度在国际上的竞争关系,特别是两国都是人口大国,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两国也都是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也都很大。因此,中印两国之间是有很大的可能在未来发生军事冲突的。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但印度国内至今仍存在分裂势力,如西部的曼尼普尔、安德拉邦,印度在多数情况下应该会尽量避免同中国的军事冲突,以求保证国内势力的平衡,防止国家分裂的出现。

  印度国内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分裂势力,印度截至目前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内工业做不到向军队提供可靠的坦克和战斗机,甚至连卡车都要进口,这无疑是印度的一大短板,虽然印度拥有先进的软件产业,但是这并不能解决印度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建造小到无人机大到航空母舰的所有武器装备,这对于可能的局部冲突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印度与中国的关系是一道复杂的题目,充满了未知,因此我们并不能准确的预言中国和印度就一定会爆发冲突或者一定可以保持和平友好的状态。只有让自身更为强大,拥有足够的实力,才能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

  班级姓名

  学号

篇二:如何看待中印关系论文15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新时期我看中印关系(5篇范例)

  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时期我看中印关系

  新时期我看中印关系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摘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中国与印度边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中国的做法与印度的做法,主要谈了两国的军事准备。另外还简要的叙述了两国的交往与相关的经济合作,最后对两国的发展作出了一些个人性的评价,观点。两国可以在不危及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开启充分的合作交流为主导的和平与繁荣的新时代。

  关键字

  新兴大国中国

  印度

  中印关系

  隔阂

  合作

  内容

  前述

  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印交往历史绵长,内容丰富,大量史料证明了中印交往的历史渊源。印度是文明古国,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交往远源流长,印度历史文化对我国影响也极为深厚。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第二次高潮出现在近代,即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促成万隆会议的成功。

  中印对边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1914年3月,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了一条英方勘定的分界线,那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其击

  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印军死伤6765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包括一名印军准将和16名军官在内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开战一个月后,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还从“麦克马洪线”继续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印争议地区建立“阿鲁纳恰尔邦”,使占领合法化。

  62年失败的耻辱使其卧薪尝胆,九年后的印巴战争,印军表现就已经相当出色。今天就更不可同日而语。据国外军事专家评价,印度兵目前是全世界最优秀、吃苦性最强、装备最完善的山地部队,能够成功地抵抗中国的任何进攻。

  我国对印度的战略部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战场建设和军事部署,一个是对印度邻国的拉拢与支援。

  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我军部署了13个边防团,另有52山地步兵旅负责藏南地区山地丛林进攻作战,53山地步兵旅负责西段边境高原地区进攻作战,第13集团军第149师(东段)和第21集团军第61师(西段)随时入藏提供支援。我军对印作战准备相当充分,整个西藏地区的军事部署攻防兼备,一旦开战立刻就能把战火烧到印度境内。

  除了军事准备的内功,我国在外交上也突出加强了对印度周边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如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等国都接受过我国的军事援助。

  斯里兰卡,这个小国位于印度半岛南端,从地理位置上看对孟加拉湾和北印度洋都有着很强的控制能力,还能对印度海军进行有效牵制。尤其是在与位于缅甸的军事基地配合的时候,可以有效切断印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与本土的联系,破坏印度对孟加拉湾的控制。

  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发展到东巴被占领,印军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镇拉合尔,即将突破巴军防御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向印度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则中国政府保留采取一切措施的权力。正是

  这道声明迫使印度政府放弃了以武力彻底解决印巴问题的想法,挽救了我国最大的盟友巴基斯坦;这道声明同时也在沙特阿拉伯引起了巨大反响,改变了沙特老国王对我国的看法。简述中印两国交往

  1947年印度独立。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印度总理尼赫鲁和中国总理周恩来亲切会面,揭开新时期中印友好交往的序幕。50年代,中印在教育、经济贸易、文化上都有着密切的交流,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印交往的“蜜月时期”。

  1959年西藏叛乱,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中印关系跌入了低谷。文化大革命期间,双方中断大使级外交。直至1988年底拉吉夫·甘地与邓小平会晤,中印友好往来才再又升温。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也日趋频繁。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中印交往日益密切。两国高层领导多次互访。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印度研究中心,为增进中印了解打开了另一扇窗。中印经济贸易合作

  中印两国经贸关系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0年到2008年,中印贸易额从29亿美元增长到518亿美元。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印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1至7月已达345.62亿美元,同比增长51.6%,全年有望突破两国的预定目标600亿美元,为2000年的20倍。中国将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则是中国在南亚最大贸易伙伴。

  当今的世界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尽管冷战思维还在作祟,但冷战本身却是难以为继了。原来在世界上扮演主角的西方大国正在逐步退居下风,与此同时,曾经在历史上无限辉煌的中印两大世界文明古国,却在以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面貌重新崛起。过去素以争战和霸道为准则形成的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决不可能再继续干预未来在东方国家自主时代的国家关系。

  今后的发展格局已经日渐明朗,传言要由中美两国组成一种“G2”组合的架构是不合乎逻辑的,以后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必须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由中印共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再次得到彰显。在互利共赢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各种经济利益都可以得到妥善协

  调,国家之间的相互经济交流只会对交流各方带来共同的利益和好处。

  就此而言,中国和印度作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两个人口大国,双方不断增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直接惠及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两国人口群,而且可以影响和带动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走向一个以充分的合作交流为主导的和平与繁荣的新时代。

  第二篇:我看钓鱼岛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看钓鱼岛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最近常常看到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关系紧张的报道,9月8号日本海上保安厅于当日凌晨逮捕了7日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的中国渔船船长,并将船长带到了冲绳县石垣市,中方提出严正交涉。随后中日关系局势紧张。而就在十月二号日本右翼分子又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华游行。这场游行以“谴责中国侵略尖阁诸岛(我国称“钓鱼岛”)全国国民统一行动”为主要内容,号称中国“侵略”尖阁群岛,这些游行者不仅猖狂反对中国党和政府有关领导人,还批评首相菅直人内阁对中国的软弱外交,同时还不忘时时提醒民众,与韩国有关的“竹岛(独岛)”,与俄罗斯有关的“北方四岛”主权争议。他们煞有介事地声称日本国民再不动员起来保护国土,尖阁诸岛(我国的钓鱼岛)将被中国掠夺,北方四岛将永远被俄罗斯霸占。在简易搭建的临时舞台上有人在发言中不惜造谣说:现在有十几万的在日中国人已经“归化”日本国籍,他们有选举权,中国政府已经给他们暗中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在全国性大选或地方选举中投票支持“××人”或××政党”??,还有一个来自新州的地方议员,竟然对中国在新州设立总领事馆一事大放厥词,说这是中国政府与日本行政当局的“密室交易”,他要在地方议会上反对中国设立领事馆等等。

  钓鱼岛自明朝初年起就属中国版图,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钓鱼岛主权问题提出过争议。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以后在日本才有了“尖阁群岛”(即钓鱼岛)之说,而在此之前,日本的地图一直是用中国的名称标定钓鱼岛列岛。在二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签订的《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中均有

  日本把从**的领土归还中国的条款。所以钓鱼岛原本就属于我国,这是一个无需争议的话题。

  但是为什么一个“无需争议”的话题却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并成了中日矛盾的导火索?固然这其中的99%的责任在日本,他们肆意地歪曲侵华历史,不断的否认甚至美化侵华行径,这就是日本人的无耻所在,这也是我们无法改变“民族性质”的。可我们能否深思一下源自我们的那1%的责任呢?

  记得我国领导人出访日本回答记者有关钓鱼岛的相关问题时说,“钓鱼岛在中国叫钓鱼岛,在日本叫尖阁诸岛,既然是有争议,那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可以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解决,因为后人比我们聪明。”谁料想到,聪明后人依然只知窝里横地坚持“韬光养晦”而日本人却锐意进取了。中国对日本再三忍让,希望能与日本“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这就好比你家的院落别人硬要进来踩上一脚还竖个标志牌,写道“我的地盘我做主”而你不仅不将入侵者轰出去,还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来来,咱们一起在院子里种菜,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可是几年后的某天早晨,当你跨这篮子准备去园子里收菜时入侵者带着几个地皮流氓把你拦住,说,这是我家的地盘,你胆敢偷我家的菜,我要把你送官押监。出现这种悲剧,真不知道这应该是说你热心、善良还是软弱!或许兼而有之。

  现在中国就是那个园子的主人,日本人强行霸占我国的钓鱼岛,还非法拒捕在我国领海捕鱼的我国渔民,现在还喊出了“谴责中国侵略尖阁诸岛”的口号,尽管

  在非法拘留我国渔民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迫于国民的舆论压力对日本政府采取较为强硬的态度,可是以后呢?难道我们就要一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吗?

  现在的钓鱼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有争议的岛屿问题,值得重视的是现在日本人已不再认为钓鱼岛是一个有争议的岛屿,而是他们的岛屿,所以才会对中国渔船,中国渔民采取如此行动。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钓鱼岛及其海域的石油资源、渔业资源以及军事价值日益受到两国的重视,如果不及早解决这一问题,后患无穷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日本与韩国与俄罗斯同样存在着领土纠纷可是为什么没有扣押韩国渔船,俄罗斯渔船呢?或许这与双方处理争议领土的方式不同有一定关系,假如我们试想一下韩国、俄罗斯在与日本处理纠纷时同样采取的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日本敢扣押韩国、俄罗斯渔船吗?答案当然是:不敢!

  在校内网上流传着一封日本人给中国人的信,这封信的作者是一位曾在中国人民大学的留学生,他曾在中国待了五六年的时间,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在信里他写道“东方人中,我们尊敬韩国人,因为他们和我们很类似,就是有血有肉,敢做敢为,我们在历史问题上和你们有摩擦时,韩国人可以从总统到国民都抗议,中国只有外交部几个无足轻重的发言人在那里咿咿呀呀,这就是差别,韩国人恨我们,但我们敬重这个对手,你恨不恨我们,我们感觉无所谓,因为你们性格、品行告诉世界,中国人没有刚性”在他的眼中中国人是胆小、恭顺、懦弱、虚伪、圆滑、爱耍小聪明,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中国十几亿人有十几亿条心思,而日本一亿人,一亿人都在想怎么让他们的国家走出困境。的确,十几亿人分成的十几亿条心思如何与一亿人凝合成的一条心思抗衡呢?所以日本人不怕我们,不尊重我们,随便的就能扣押一条中国的渔船,但是却不敢随意地扣押一位韩国、俄罗斯居民。这就是症结所在,软弱而又不齐心,别人不欺你还欺谁呢?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中国如何实现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摘要:如今“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的肯定意味,但现在的事实呈现眼前,中国,是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它已经不是什么美誉了,在数量、质量、产量、结构各个方面都亟待改善。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改写为“中国智造”或“中国创造”而成为“制造强国”,就要提高中国制造业经济的含量,大力进行社会改革,提出构建制造业强国的对策,从而为打造一个理性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关键词:制造业制造强国改革

  一、中国制造业大国的现状

  中国的制造业通过三十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再经过三十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正是凭借着人口红利和强大的后发优势,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逐步建立了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新形象。

  198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仅为0.8%,2004年这一比重增至83%,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国排名中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6位跃居为2004年的第3位。1990年~2001年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41%,高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10.54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率达到37.00%,高出当年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率16个百分点。毫无疑问,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比重的提升和位次的前移,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制造业比重的提升和位次的前移,并不代表制造业水平的同步提高,更不代表“制造大国”就是“制造强国”。近年来,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经济形势日益严峻,欧元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政府主导的中国经济也呈现下行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我们在资源、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能已经位居全球领先地位,但依然困难重重,并且要维系这个制造系统的运行,既要保证原料和能源的供应,也要保有并拓宽市场渠道。目前我们已经面临的危机是:国际供应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国外市场非关税壁垒日益严重。宏观政策亦陷入两难境地。第二方面,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掌握在外资手里。在现在全球竞争格局下,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中国企业所掌控,而是基本掌握在欧美各国的企业手中,中国的发展处处受制于别国。欧美可以凭借其主导的产业链,依靠其在订单上的优势,支付给中国工厂的价钱可以远远比自己制造还廉价,中国实际是为别人做嫁衣。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我们的企业只注重定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注重技术研发,缺乏创新型人力资源,缺少核心竞争力,技术上的瓶颈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此外,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缺

  乏领军企业;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等。政府主导经济体制存在天然的弊端,国企垄断严重,国内市场混乱,原有模式的优势不断消失,而深层次矛盾愈演愈烈。

  接下来的路,中国将去往何方?

  二、关于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思考

  (1)把握原料和能源供应的主动权

  原料和能源是发展的基础,一旦供应链被限制,我们连“制造大国”的称号都会失去,谈何“制造强国?”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尽快掌控国际原料和能源市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正一天天贬值的外汇储备转变成可升值的能源。例如有“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之称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它是目前抗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其制造技术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端抗生素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彻底改变该产品长期被国外制药巨头垄断的局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成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成为手性生物催化与化学合成结合在我国制药工程领域成功应用的范例,并由此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上掌握了主动权。

  (2)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国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经达到了7000多万人,人力资源丰富,但就业压力却非常严峻,我想并不是因为大学生数量多才造成就业困难。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企业也迅猛发展,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然而是什么造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又招不到所需人才呢?因为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我国提倡科教兴国,就要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创新且专业性强的人才,真正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就是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研人员,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有可能打造出我们自己品牌,实现“中国创造”。

  (3)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

  中国要想摆脱依赖外国技术的状况,独立发展壮大自己的制造业,就要在与外资合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大力开展研发创新;我们的政

  府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我们要有长远的规划与准备,不能只停留在购买和使用国外技术进行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要把我国的研究力量统合到经济建设上来,使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选择关键的技术逐个突破,形成中国企业自主的核心技术竞争力,进而建立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造就“中国智造”,早日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客观地说,我国政府在政策改革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也颇有建树,但这些努力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经济格局。中国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就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要进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新变化,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和工作重点,从立足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创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这是对中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总体部署,也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此外,我们要设立国内各行业的统一标准,稳定市场,改良企业经营环境、减少限制和束缚,放开民间信贷,树立经营者光荣的是非导向,使我们的企业在人文环境、资金筹措和精英加入等方面得到满足,重塑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尽量避免恶性竞争,进而建立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使中国真正实现“制造强国”。

  无论如何,和平发展是中国一直在坚持走的改革道路,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如何在世界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中国的“世界名牌”,只有把企业建设成具有创新、创造、效率、质量、品牌、科学、人才为一体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中国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自主创新的具有知识

  产权、人才和优势竞争的企业发展,推动中国经济从低水平走向高水平,进而从“制造业大国”建成“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01期《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200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百度百科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路径依赖性研究

  关于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对策研究

  中国制造业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结构调整

  第四篇:2014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遭到重创,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金融资产的高速扩张是当今金融发展的趋势,其过快发展必然给经济增长带来风险。我国很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对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次贷危机

  起因

  影响

  对策

  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

  经济危机;

  一、说明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华尔街的巨头陷入了困境,曾经的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已遭破产;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被联邦储备委员

  会和财政部收归国有;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也被美国政府接管;华尔街的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几乎全军覆没:雷曼兄弟公司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吞并,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华尔街的危机开始蔓延。伴随全球股市大幅下挫,金融市场上的不安情绪也打击了对实体经济的信心。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面临着衰退的风险,而新兴经济体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索罗斯将这次危机称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而这场金融危机若不能有效应对,也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全球经济面临着大幅下滑的风险。

  二、爆发的原因

  (一)最初的制度设计缺陷

  希腊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旅游业发达,实行高福利社会政策,由于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举债度日成为常态。在加入欧元区以前,希腊拥有货币发行的自主权,国家有两种策略可用于应对政府债券可能的偿付隐患:一种是通过增发不同期限的政府债券来间接实现展期,用跨期手段为解决危机赢得更多时间;另一种是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增发货币,通过货币贬值来减轻债务压力。从本质上来说,欧元区的建立由于剥夺了成员国独立解决风险的可能,实际上是把一种局部的经济风险放大为整体性的风险。

  (二)高福利导致的苦果

  据悉,欧洲国家的福利体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旨在平息民众的不满,实现欧洲各国的共同繁荣。在危机爆发之前,由于慷慨的福利体制和丰厚的退休金,希腊人的平均退休年龄是53岁,在发达国家中可谓首屈一指;每年还有多达6个星期的休假。最终希腊人仅靠自己的钱已经无法维系其舒适的生活,于是就开始借钱,不断地借钱。经济增长速度跟不上负债,进而危机逐渐积累,逐步扩大。其他一些西班牙、爱尔兰等欧元区的高福利水平国家,与希腊情况类似。当政府宣布一系列削减民众福利的措施后,各国民众的大规模抗议和不满恰好说明此前的福利水平已经远超该国实际承受能

  力。

  (三)欧元借债的便利性

  欧元从诞生之日到次贷危机发生前夕累计升值80%之多,导致欧债广泛受到投资者的欢迎,相应地,举债成本也就变得十分低廉。在此基础上,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诸国积累了大量的政府债务。高盛就曾帮助希腊政府粉饰财政状况以便其能够大量举债。

  (四)欧元区宏观政策的不协调

  欧元区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这就使其制度架构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某些成员国无法根据本国特有情况在适当时间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同时,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关于财政赤字不得超过该国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的规定基本形同虚设,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没有得到欧元区国家的遵守和执行。

  二、对中国的影响

  欧美经济的减速或衰退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投资信心三个渠道。根据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又将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这虽然对缓解中国的通胀有短期好处,但如果欧美经济陷入衰退,本来已经在宏观调控之下减速的中国经济,也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事实上,来自贸易领域的市场人士表示,虽然2011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的贸易数字还不错,但他们从集装箱的出货量上,看不到同步增长的势头,甚至还有较大的差异。那么贸易额数字的增加来自何处?有航运界人士怀疑,这可能是在中国出口退税机制导致的高报出口价格所致。

  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在汇率方面也会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欧元持续疲弱,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这将对中国的对欧出口造成压力,汇率升值会吃掉本来就不

  多的出口利润。如果今后中国继续调减出口退税政策,估计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做不下去了。对于中国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之下的众多出口加工业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另一种情况比较极端:欧元崩溃,这将使得欧元成为一张废纸。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较小,但对这种可能性不能不防。

  此外,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还会导致欧债以及欧元资产的大幅度贬值。到目前为止,中国持有的欧洲资产在持续增加。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接近

  3.2万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0.3%。据市场估算,其中的60%~70%为美元资产,日元和欧元资产大概在30%左右,而在这之中,欧元资产占比可能在10%~20%之间。假如按照15%估算,则欧元资产规模大概在4800亿美元左右。如果欧元资产大幅贬值,中国对欧增加投资将会迎头遇到欧债危机的冷水。

  在欧债危机乌云渐浓之际,中国再次重申对欧元区国家经济稳定和欧元的支持,欧洲

  对于中国通过购买欧洲债券帮助其化解危机的预期大大升温。而备受欧债危机困扰的欧洲经济,可能因为中国的支持而获得一剂强心针。但正如国内学者所分析,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现在的通胀问题可以理解为中国在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买单,中国不能再成为欧债危机的买单者。目前中国持有的欧元区外汇储备不多,对中国而言欧债问题影响并不大,但是如果中国继续增持欧元债券,问题就复杂了。这就像中国过去大量持有美债一样,把中国与欧洲贬值的金融资产捆绑在一起,结果一同下沉。

  中国增购欧元资产,是中国推动外汇储备多元策略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外储“逃离”美债已成为主流观点。尤其是标普调降美国长期国债信用评级之后,对中国持有美债的反对声空前高涨。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元在中国政府外汇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已出现下降,从2005年的占总金额的71%,下降到了目前的60%。美元资产占中国外储比重的下降,正是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策略的一个结果。

  我们估计,近几年中国外储多元化的改革,有相当一部分资源转向了欧元资产。在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经济仍享受着增长的快乐,欧元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性货币,对美元表现得十分强势,被视为有朝一日可能替代美元的强势货币。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在外储多元化的进程中,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向了欧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部分出于“抄底”的心态,中国加大了对欧洲的战略性投资,资产种类从基础设施到金融资产,欧洲多国的债券是其中的重要一种。

  三、中国应对之道

  中国实属爱莫能助。当前欧洲债务危机正在蔓延,市场开始关心中国是否会帮助欧洲陷入危机的国家。我们认为,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中国帮与不帮,而是中国实属爱莫能助。从表面来看,中国表态支持欧盟采取措施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有正面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国家声誉。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是欧元区内部框架存在缺陷,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欧元区货币同盟的财政政策的协调,而不是他国出钱就能解决的。

  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此可能产生新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我国形成输入性通胀压力;二是,欧洲作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经济形势恶化对我国的出口形成一定冲击;三是,可能引发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对人民币形成升值压力;四是,我国外汇储备中,欧元的比重逐步增加,欧元贬值,不利于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但凡事情均有两面性,在看到欧债危机带来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此次危机为我国带来的机遇:一是,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尽快放宽资本项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便可以减小美元、欧元贬值带来的损失;二是,可以改善进口结构,促进国内的消费升级,进而促进产业升级;三是,发达国家的企业陷入困境之时,恰恰是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绝好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应该综合研判,不应全盘否定。

  总而言之,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让人民币尽快成为储备货币实为中国的应对之道。由于人民币现在不能兑换,资本项仍然实行管

  制,尽管此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都存在诸多问题,但中国还是在大量积累外汇储备,并只能持有美元和欧元资产,人民币仍然无法成为国际货币。我们认为,积极推动人民币的贸易和投资的跨境结算,放宽资本项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才是应对欧债危机最为积极的方式。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你们的脚印永远在这里

  2014毕业欢送晚会

  简论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及中国外交战略新思想

  摘要:一直以来,中国在处理外交事务上一直坚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稳定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的基本理念,并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努力分析其发展特点,努力为我国外交战略思想注入新活力。

  关键字:国际战略形势;特点;中国外交战略;新思想。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在大变革、大调整中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全球新兴力量加速发展,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体系处于深刻调整之中;传统安全威胁严重存在,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的态势;主要国家积极调整安全和军事战略,新一轮全球强军浪潮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益深刻,非传统安全问题更显突出。概括起来,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发展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球新兴力量加速发展,国际战略格局及国际体系深刻调整

  近年来,国内外提出“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观点。这在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发展中得到进一步验证。美欧在国际力量格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中的传统优势地位正在受到冲击,西方国家内部危机感上升。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变动,国际体系孕育新的变革,主要国家战略进行新的调整.新兴力量快速上升势头更加明显,西方国家对国际事务的整体影响有所下降.二、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态势,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很严重

  2008年,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缓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

  新的变数。全球共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46起,其中新发生21起,总数和新发生数均较2007年有较大增长,反映出国际安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热点地区局势时缓时紧,地缘战略竞争依然激烈。

  三、主要国家调整安全和军事战略,新一轮全球强军浪潮方兴未艾

  冷战结束后,国际军事安全问题一度有所缓解,但当前形势发展表明,国际军事竞争正在趋于激烈,军事安全地位再度凸显。世界各主要国家着眼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突出军事力量对国家利益的安全保障和战略支撑作用,加大军事投入,深化军事转型,加强军队多样化能力建设。俄格武装冲突的爆发进一步表明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仍居于关键地位。例如,美国推出新版《国防报告》,强调采取“平衡”方式应对多样化威胁,俄罗斯采取一系列军事手段反制西方战略挤压,启动新一轮军事改革,日本发布新版《防卫白皮书》,谋求制定海外永久派兵法,英国、法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加紧调整军事战略,力争扩大地区和国际影响力。

  四、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产生深刻影响,非传统安全问题更显突出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下,恐怖主义、国际海盗、金融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各种全球性、跨国性问题日益上升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恐怖活动继续在全球蔓延,深层根源远未消除;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国际油价剧烈波动,能源安全问题持续引发关注。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思想和理念会有什么变化呢?通过一个记者访谈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在回答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思想和理念是什么时,杨洁篪这样诉说:“我想就和平发展、交流沟通、互利共赢、合作和谐对中国外交思想的重要性谈几点看法。一要讲和平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

  家,发展任务很艰巨,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以实现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二要讲交流沟通。我觉得国家之间一定要怀着换位思考的意识,抱着公正客观的态度,承认和照顾彼此合理利益需要,这样才能够增进互信,加强合作,增加共识。中国向来有礼尚往来、子诚我信的优良传统,我们愿意同各国交朋友,话沟通,谋合作。

  三要讲互利共赢。不仅在经贸领域,在政治、安全、文化、教育等领域,国家之间都应该讲互利共赢,这样国家之间关系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保持其活力和旺盛生命力。

  四要讲合作和谐。中国古人讲要“和合而谐”,我们一定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使得世界上和谐的成分能够增加一些,不和谐的成分减少一些,这样有利于加深和扩大各国之间的合作。”

  “近年来,外交部更加重视经济外交和公众外交。一方面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邀请普通的老百姓走进外交部。您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两方面的工作的?今后还有什么打算?我们从电视中看到您和政协委员一起唱评弹的情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介绍一下您的业余生活。很多媒体评价您是儒雅不失睿智,沉稳又不失幽默,我们想知道这是您的性格使然,还是多年外交工作形成的风格?您认为您是什么风格的外交官?”杨洁篪:“关于公众外交,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的外交是人民的外交,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现在很注意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外交工作的建议和看法,并且我们也通过因特网和

  其他途径来介绍我们的外交信息和外交政策。外交部这几年还搞了“公众开放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制度坚持好,搞得更好。广大老百姓对祖国的外交事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有力的支持,这令我和我的同事们很受感动,这也是我们的力量和智慧的重要源泉。据我了解,有的大使一年演讲、接受采访达近百次,外交部一年也要接待几十个外国公众团的来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公众外交深刻的意义和好处,今后要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关于个人的风格,中国历任外长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忠于国家,忠

  于人民,广交天下的朋友,促进和平发展事业。作为新任外长,我会忠实地履行职责,牢记祖国人民重托,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互利友好合作关系作出努力。我是属老虎的,但是我在同外国同事们打交道的时候,都是平心静气地讨论如何促进双边和多边的关系,如何携手为解决地区和世界的问题共同作出努力。当然,他们肯定知道我会坚定地捍卫中国的利益。“当前中国的发展引人注目,同时国际形势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您如何看待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未来五年,中国外交的主要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杨洁篪:“当今世界正处于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当代中国也正处于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之中。中国的外交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这是今后五年大的趋势。一方面,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国际力量的对比是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的,世界总体形势是稳定的。另一方面,这个世界还很不安宁,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绝大多数国家都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发展的机会。当然,也有一些人有这样那样的疑虑,个别人甚至鼓吹要牵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作为外长,我深知,今后五年,国际形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无论国际形势、外部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会坚定地执行中共十七大所确定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我们要更加善于应对挑战,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对中国和世界的前途充满信心。”

  事实表明,中国在当今国际局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国际战略局势仍面临一些紧张性的问题,传统安全威胁严重存在,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的态势;主要国家积极调整安全和军事战略,新一轮全球强军浪潮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益深刻,非传统安全问题更显突出。在此时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六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正努力寻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国家,我们所秉承的外交新思想是和平发展、交流沟通、互利共赢、合作和谐,这是我们应对国际局势作出的积极回应。现在白宫

  也进入了中国的几位80后的外交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变幻的未来国际局势中,新一代的力量也会代表中国外交的精神与力量,以展示中国的生机勃勃的活力与嘘势待发的实力!

  参考文献:

  《环球时报》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发展的几个特点》

篇三:如何看待中印关系论文1500字

  

  针对印度疫情发展和中印关系谈谈你的看法,高三作文800字

  印度爆发疫情,成了威胁世界的又一个炸弹,未来情况怎样,现在还很难预测。世卫组织公布印度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在3.5亿到5.3亿,就印度人的贫富差距,生活习俗与卫生条件,或许感染的人数还要多,染疫和死亡还将继续增加。印度富豪们逃往英国等国家,多数国家与印度断绝交通、人员往来,但很难防范不出纰漏。我国与印度为邻,又是个邻国最多的国家,现在我国在经历一年多之后,管控情况非常好,国内经济秩序、人们的生活正在恢复正常,这次变异病毒却突然在印度爆发了,不知道病毒会从哪里侵入。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此时显得更为重要。

  印度这个南亚国家,让我们中国人喜欢不起来。从近现代历史上说,尽管印度也是一个饱受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国家,但自印度独立之后,印度政府就全盘继承了英印政府的侵略扩张本性,不仅侵占我国的藏南地区,对我国还怀有更大的领土野心,还是藏独势力的幕后支持者。一九六二年我们反击印度的侵略,印度一败涂地,至此以后长期与我国为敌,不断主动挑事欲图复仇,去年中印又发生边界冲突,双方都有伤亡。我国一直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但印度政府从不领情,对我国极不友好,充满敌意,但印度又极端自大狂妄,处处想比我国强,但又自不量力,显得很无能,长期为世界所笑。

  这次印度疫情失控,国内哀鸿遍野,死者尸体不能正常处理,死者家人只得自行抱柴焚尸,发出来的视频和图片,让世界看到了一种地狱般的惨状。

  我国领导人向印度政府发去慰问,我国政府表达了可以提供援助的意愿。我国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向印度伸出的援手,但印度却无任何回应。印度的敌意,也让我国国内舆论愤然,表达对印度对其国内民众的无情和对我国援助的不识好歹。其中尤以某中央级的官微发出的中印两张图片的对比,将舆论推向热点,在评论中又形成两种对立,一是责备官微的幸灾乐祸,一是责骂印度的不识好歹。

  当今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都是奉行主权独立的国家(二战后国际秩序下的极个别国家除外)。从道理上讲,印度国内疫情失控,尽管成为威胁世界最大的一颗病毒炸弹,但就解决途径,只得通过印度政府的作为,因为印度国内的任何问题,都首先属于它的内政,但这次它的一个内政问题,处理不好将会威胁整个世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着想,印度的这个内政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世界性问题,而且不单印度,就这次波及世界的新冠病毒,也不是任何一国所谓的自己的内政问题,它第一次成为全人类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因此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显示它的光辉。

篇四:如何看待中印关系论文1500字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印两个发展中?国是世界瞩?的新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印携?合作不仅符合两国?民的共同利益,?且有利于亚洲乃?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下?是店铺为?家推荐的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供?家参考。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范??:中印关系形势政策论??、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50年代是中印友好关系的黄?时期。印度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个?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共同倡导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主权、互不侵犯、互不?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印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迎来了中印友好合作的第?个?潮。1954年6?,周恩来访问印度,中印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年10?,印度尼赫鲁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之后接待的第?位?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脑。在4个?内实现了两国互访。尼赫鲁到达北京当天,?泽东主席就会见了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陪同会见。4天后,?主席再次会见并设宴招待尼赫鲁,,如此?规格的接待,说明中国政府对印度及对中印关系的?度重视。1956年11?,周恩来再次访问印度,贺龙副陪同访问,也受到印度政府和?民群众隆重?热烈的欢迎。在?都新德?等地,有上百万?欢迎周??。到处都可以听到“印地—秦尼巴依巴依”(意即印中?民是兄弟)的?号声和欢呼声。周发表讲话说,我们两?民族之间的友谊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今天,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中印两国在反帝、反殖和加强亚?团结、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等??互相?持和配合。在1955年召开的亚?会议(即万隆会议)上,中印两国共同努?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发扬光?,从起初处理中印双边关系的原则逐步发展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不幸的是,中印友好关系的良好势头未能长期保持下去,从50年代末开始发?逆转。其根本原因是西藏问题。1959年3?西藏发?武装叛乱,__等?逃往印度。当时,__及其追随者的活动都得到印官?的协助和配合。印度政府的做法显然是对中国内政的?涉,也违背了中印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清楚,中印关系由热变冷,是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错误?场和政策造成的。中?的善意和努?,没有能够挽救急转直下的两国关系。60年代,中印边境发?武装冲突,两国关系降到?底。众所周知,中印边界从未划定,西?殖民主义者炮制的“麦克马洪线”是?法的。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坚持以“麦克马洪线”为划定的边界线,并在军事上推?“前进政策”,蚕?中国领?,挑起边境流?冲突。1962年10?20?,中国军队在忍?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了?场?卫反击战。但是,中国政府坚持通过和平谈判?不以武?解决边界争端的?场没有改变。边界武装冲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印虽未断交,但双?撤回了?使,关闭了总领事馆,经贸关系基本中断,?化交往包括民间交流都?法进?。中印关系进?了漫长的僵冷时期。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开始出现?丝转机,但总体上两国关系仍然紧张和冷漠。1976年中印恢复互派?使。1977年两国恢复直接贸易和?员互访。由于印度领导?坚持所谓“平?政策”,即边界问题不解决,中印关系就不可能完全正常化,中印关系的发展步履艰难。80年代后期,中印关系出现了重?转折。1988年12?印度拉吉夫·?地访华,这是时隔34年后第?位印度访华。邓?平与他进?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双?达成了中印关系要“向前看”的共识,双?同意以“互谅互让,相互调整”作为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边界问题不应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障碍。中印两国的舆论普遍认为,拉·?地的成功访问是中印关系中的“转折点”和“?程碑”。拉·?地改变了以往印度领导?的“平?政策”,终于使中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关系正常化基本实现。90年代,中印关系的发展进?快车道。1991年李鹏访问印度,恢复了中断数?年的中印?层互访。1992年印度总统?卡塔拉曼访华,这是印度独?以来第?位总统访华。1993年印度拉奥访华,双?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江泽民同志访印,这是中印建交后第?位中国国家元?访印。双?达成了构建“?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共识,指明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向。同时,双?还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

  地区军事领域建?信任措施的协定”。此协定于上述1993年协定?起,对维护中印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具有?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1998年中印关系?遭遇了?次重?挫折。在印度进?核试验前后,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称中国是印度“潜在的头号威胁”。印领导?还把“中国威胁”作为其发展核武的借?。?年之后,印?开始转寰,1999年6?印度外长贾斯万特·?格访华,与唐家璇外长达成两点重要共识,即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提是互不视对?为威胁;中印关系发展的基础是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使中印关系回到了正确的轨道。进?新世纪以来,中印关系进?了快速和全?发展的新时期。?层互访保持良好势头,?且富有成果。2000年5?,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华,把中印建交50周年的庆祝活动推向?潮,同时也标志着1998年后?度中断的?层访问得以恢复。2002年1?中国朱镕基访印,双?签署了?系列合作?件。2003年6?印度?杰帕伊对中国的访问是??次具有?程碑意义的事件。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合作的宣?》,提出了今后中印两国建?新型关系的指导原则。双?确认这是?份推动中印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纲领性?件。双?同意各?任命?位特别代表,从两国关系的?局出发,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2005年4?,中国温家宝访印,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中印“?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外媒体?度评价温对印度的访问,称之为“亚洲两个巨?的握?”。2006年11?中国胡锦涛访问印度,双?发表的“联合宣?”中提出了充实和加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项战略。2008年1?,印度?格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于???世纪的共同展望》,双?还签署了?多项合作?件。政治关系的改善,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全?发展。经贸合作快速发展。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518亿美元(2000年为29.1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第??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第??贸易伙伴。受全球?融风暴影响2009年双边贸易有所下降。但中印双?将共同努?,?争今年达到600亿美元的预期?标。防务和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展开。中印军??层互访,中印防务安全磋商机制,海军联合演习,陆军联合训练等等,表明两国在建?政治互信??取得了长?的进步。??及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特别值得?提的是根据2006年胡锦涛同志访印时双?达成的协议,每年组织100?的青年代表团互访。此举有助于增强两国?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让中印友好世代相传。多边领域合作?兴未艾。随着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国?增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益增?。中印在多边领域的合作与协调也?益加强。中印同属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重?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场,例如在多哈回合谈判、?候变化、能源和粮?安全以及国际?融危机等问题上互相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除了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合作外,在近些年来逐步建?起来的“中俄印”三边合作,“?砖四国”,“发展中五国”等“?多边”合作机制中,中印两国都发挥了积极的作?。?、对中印关系的评价综上所述,纵观60年来的中印关系,其特点是从“曲折发展”到“螺旋上升”。从上世纪50年代初(建交)到上世纪末的50年?,中印关系?了?个“马鞍型”:50年代从热到冷,60年代降到?底后,缓慢上升,90年代开始加速发展,并保持良好势头。进?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呈“螺旋型”上升趋势,但不是直线上升。当然,在看到中印关系的发展成绩显著、势头良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且需要认真对待。1、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中印双?分歧很?,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2003年以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进?过13轮会晤,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边境总体上是和平安宁的。但近两年来,也曾发??些引起争议的事情。例如,印度总统、、政府部长不??次到中印边境争议地区“视察”,宣称印?拥有“主权”。印?还向中印争议地区增派军队,重新启?已关闭的空军基地,部署先进战机。印?的?的,是要强化对中印争议地区的“事实占领”和控制,增加与中国谈判的筹码。事关领?主权问题,中?当然要做出必要的回应,重申中??贯?场。实际上,印?所作所为只会增加中印谈判的困难,显然不利于边界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西?和印度的媒体,以及?些战略分析家?做?章,渲染“中国威胁论”,制造“中国?侵”,“2012年中国要攻打印度”等谣?,有时印度官?不得不出来表态澄清。关于边界问题,2008年1?中印两国签署的《共同展望》?件中说得很清楚,双?将继续坚定地致?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包括边界问题在内的遗留分歧,同时确保这些分歧不会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

  2、西藏问题是半个多世纪来?直困扰着中印关系中?个重要问题。2003年印度政府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的?部分,不允许包括__在内的西藏?在印度领?上参与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但是,印?对??的承诺只做到了?部分,没有完全做到。__的“流亡政府”在印领?上长期存在,从来没有停?过企图分裂中国的活动。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不久前指出,__是中印关系中的“?根刺”。3、经贸摩擦成为中印关系发展的?个制约因素。多年来,印度对中国商品实?“反倾销”,对中国投资设限等经贸摩擦事件屡屡发?。其实,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棒打伤的不仅是别?,最终还有??。中?向印?表?,希望通过加强两国政府、产业间沟通与交流化解贸易摩擦。笔者认为,中印关系中确实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及印度媒体和学界过分炒作的负?新闻和评论,并没有改变中印关系总体上保持上升的?趋势,没有发?以往那样的重?挫折和倒退。说明中印关系经过风风??,坎坎坷坷,逐步变得成熟和稳定。因此,我们仍然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的中印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中印未来是“龙象相争”还是“龙象共舞”?中国和印度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尽管中印崛起的道路还很漫长,关于这两个亚洲?国未来关系的?向却早已成为国际舆论的热门话题了。有?种相当流?的观点是,两个?国,尤其是互为邻国的?国,在崛起之后或者在崛起过程中必然会成为战略竞争对?,互相构成威胁,甚?必然会发?冲突甚?战争。历史上确有崛起的?国对外实?侵略扩张,变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例?,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凡是强?起来的国家必然?西??国的?路。?量对?固然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个国家的政治领导实?何种内外政策,能否正确地看待本国,也正确地看待别国。中国如何看待印度的崛起呢?早在1982年邓?平在会见印度客?时就明确指出,“既不存在中国对印度的威胁,也不存在印度对中国的威胁”,“我们希望??发达,也希望你们发达”。1988年邓?平在会见来访的印度拉·?地时?语重?长地谈到中印两国发展前景及其重?意义,他说:“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他还指出,在这个伟??标下,发展中国家应该改善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中印两国尤其应该这样做。中印两国领导?已经多次达成中印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针对西?关于中印争夺亚洲主导权的论点,印度领导?也指出,亚洲和世界有?够的空间让印度和中国都发展起来。中印双?都对未来关系前景持乐观态度,未来是龙象共舞?不是龙象相争。中印如何建设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中印两国宣布建?“?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印关系上了?个新台阶。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是现成的,也不是?蹴?就的,?是需要双?长期共同努?,不断充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推动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战略关系有本质不同。中国宣布与许多国家建?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不结盟、不争对第三国,以及不影响各?与第三国的关系。因此,对中印关系中的第三国因素,如美国因素,巴基斯坦因素等等,不能?冷战思维去思考,否则将作茧?缚,影响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战略合作伙伴之间也会有?盾,分歧,有竞争。这是不能回避的。根据前?所讲的事实,可以得出结论:中印之间是共识?于分歧,互利多于摩擦,合作?于竞争。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妥善处理中印关系中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相互照顾彼此关切,通过求同存异,增信释疑,扩?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远??标,根据2010年第?季度的数据,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超越了?本。尽管此前早有预测,但这个消息还是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热点话题。很多媒体的报道都是集中在中?经济、中美经济之间的?较。2010年8?16?英国《卫报》?站发表的?篇?章认为,2010年第?季度中国的GDP超过?本这?事实表明,这是中国从贫穷的共产主义国家在向经济超级?国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个?程碑。法国《世界报》刊载的?篇?章认为,中国第?季度GDP超过?本说明,?本经济正以?种令?担忧的?式衰缓,这?现象源于?本社会消费萧条(在?本消费占其GDP增长的60%)、持续的通货膨胀,以及出?减缓(减少5.9%)等原因。?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认为,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以9%的速度增长,它将在2030年超过美国。这将产?重?的政治影响。不仅如此,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也是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变量。在普华永道税务审计事务所对未来经济排名的估计中,中国将在2030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经济体,之后的排名将会是印度、俄罗斯、德国、墨西哥、法国和英国。这将会给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带来重?变化。但是,退?步讲,从?个更具亚洲特点的?度看,中国更长期的竞争对?是另?个正在复苏的经济?国:印度。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国的经济在1800年前就占到了世界经济的?半。他们不像德国和?本,仅仅是国家,从国??积和????,各?都算得上?个洲;?且,尽管有光彩夺?的增长率,但仍然是?个贫穷的洲。

  在国际体系的范畴内,中印共同崛起的主要意义是在经济??。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战后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的趋势之?,发达市场主导的世界经济将因新兴市场?重新划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印度的总体规模将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向。

  同时,也没?会忽略这样?个重要的事实,即中印两国本?将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点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西?研究这个问题的主流学者更是将这个问题视为观察两国崛起的重要变量。在此背景之下,本?拟对印度经济、中印政治关系等??进?分析,以期对中印关系发展前景有更好的理解和应对。?、印度经济正如丹尼·罗德?克等所指出的,在印度独?之后的30年?,在社会主义政策和许可证、配额制度以及进?替代政策等的束缚下,印度常被看做是错误发展的反?典型。但是,随着过去20年?印度发?的巨变,印度已经变成了?个模范?,?们?她做例?,来说明如果转向?由市场和?由贸易,经济潜?可以得到多么?的发挥。尽管有很多学者(尤其是印度学者)在印度迈向崛起的时间转折点上有着争议,但?论是?持印度从8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抑或是90年代开始的观点,都?致同意?由化改?对于经济崛起发挥了最为积极的作?。尽管中印的增长速度同样引?注?,但增长?式却?相径庭:中国经济的增长靠的是业,?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服务业推动的。印度的服务业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含义,以计算机软件为中?的信息产业是崭新内容。在年均6%的GDP增长率中,服务业的贡献率?达51%,其中增长最快的两个领域为?融和软件业。《亚洲时报》对此有?个数据统计,它统计了以要素成本计算的各?业在GDP增长中所贡献的百分?,农业从1951-1952?1960-1961年度的45.2%下降?1997-1998?2000-2004年间的13%;?业则保持稳定,天?的数字分别是23.7%和23.1%;?服务业在同期则成倍增长,从31.1%上升到63.9%。

  印度国内的储蓄?平只有中国的?半,每年流?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落后?约10?15年。在付出了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代价之后,90年代,经济?由化促使印度的私营企业蓬勃发展,私营企业占了经济的75%以上,并且为合营企业和外国资本的合作提供了相当?的空间。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范??:论中印关系随着中国、印度这两个新兴亚洲国家的崛起,中国有着引领亚洲的趋势,?印度已经基本奠定其南亚霸主的地位。中印关系已经成为亚洲最受瞩?的国际关系之?。

  从综合的?度来看,中印两国具有许多?致的特点: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基本成为世界?国,两国的关系已经具备?国对话的特点。按通?的观点,资源?、经济?、科技?、军事?以及国际影响?等共同构成?个国家的综合实?。中印两国现在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列,但都具有国??阔、资源总量巨?、??众多等优势,近年来??直保持了较?的经济增长速度,从?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和发展潜?的国家。就军事?量??,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居亚洲前列,?且都拥有核武器;就国际影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整体?平,?争迈进科技?国的?列。这?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弱”形象。从今年的中印关系来看,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互信不?问题仍不时浮现,对两国关系造成了?定的影响。中印互信不?主要的表现是:在印度,近年来“中国威胁论”?有所抬头。

  中印互信不?有多??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较复杂。?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温家宝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为双?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够的耐?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所接受的?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的疑虑。其次是中印经济差距有所扩?。近年来,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都较快,但中国的发展速度?于印度,使中印两国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印度?向具有较强烈的同中国竞争的?理,这种形势使印度有些忧虑,对中国产?些许排斥。

  再者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印关系的发展,地缘政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已逐步减少,但这??的因素仍有?定程度的作?。印度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等印度邻国关系的某些??仍有疑虑。从中国来看,它对印度同美国、?本等国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也有其关切。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相互孤?的,?是交织在?起,情况?较复杂,解决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时间,需要耐?,并应防?对中印关系的全局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双?对互信不?这?问题应给予?度的重视,为增进互信做出更?的努?。

  双?应继续推进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谈判进程,并致?于从政治和战略?度出发,积极寻求公平合理和双?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将根据已签署的协议,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在最近温家宝访印期间,双?同意建?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作机制。此外,双?在涉及对?核?利益的重?问题上采取更多的积极?动,给予?持,这将能充分体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对增进互信有重?的作?。总的来看,中印关系已逐渐趋向成熟,这是?分可贵的。今后,随着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些不稳定因素将有望进?步消除,使两国的互信不断加强。对于中印关系的前景,我们可以持?较乐观的态度。

  就?前国际形势来看,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世界都产?了?定影响。这?年,因为领?问题,中印关系?度紧张。如果两国?旦兵戎相见,势必会??影响两国的稳定发展。?美国必会趁虚??,向印度出售军备,缓解其国内压?。印度缺钱,中印?战,中国必胜,?印度势必沦为?国的?具,长期处于经济停滞状态。也会影响中国稳定发展的局?,这是?家都不想看到的。如果两国友好互信,则中国可以趁着美国陷?经济危机的这?年,?强硬?段稳定南海局势,稳定中国的?后院。中印联?,再加?俄罗斯,?以抗衡美国及依附美国的?本,收复台湾也不是问题。那时候,中国成功破除周边封锁,成为亚洲??,具有和美国直接对话的权利。引领亚洲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篇五:如何看待中印关系论文1500字

  

  中印关系影响论?2019-07-13中印关系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既相互需要?有所疑虑的?盾?态上。两国关系是个错综的复合体,既相互需要,?相互戒备;既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正是在这种错综?盾的?态下,中印关系的转暖在过去??年?直可望?不可即。除了内在?盾性之外,历史问题在制约着中印关系的发展,这就是**年边境战争。尽管中?对这?问题的看法?直?较达观,但许多印度官员依然表?,当年那场战争的伤??今难以愈合。?、历史问题——边界问题中印领?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历来?政管辖所及?形成了受到两国?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这条线,在东段?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在中西段,?体沿著喜马拉雅?分?岭?向,即我国地图标?的国界。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如果印度政府尊重事实,遵循国际法原则,中印边境的定界问题本来不难解决。(?)是?法的“麦克马洪线”。**年11?,在英国的策划下,英属印度当局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会议期间,私字同中国西藏地?当局代表于**年3?24?,就中印边界问题在德?炮制了?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境东段历来属于中国的9万平?公?领?划给了印度。这?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者和藏族有密切?缘关系的民族,从?种、?化、宗教和?活习俗上看,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与印度民族毫?共同之处。历届中国政府都未承认过这条线,因此,它是?法的、?效的。英帝国主义也作贼?虚,秘密换?后?直不敢公布于众,也不敢改变地图的历来划法,印度官?地图直到**年才以“麦线”显?所谓的“边界”,但仍注明“边界未经标定”。在印度独?之前和独?之初,中印边境按传统习惯线控制的格局从来没有打破。然?,印度独?以后,其扩张野?就渐渐滋?起来了。它公然宣称:喜马拉雅?脉顶部形成的分?岭就是中印之间的天然边界;这条线已经得到**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西藏地?政府代表换?的确认;该线以南地区历来受印度管辖,与西藏?关。在这样的霸权思想指导下,印度把它在东段的实际控制范围从传统习惯线逐步向北推进到“麦线”附近。(三)是双?实际控制线。50年代,印度利?我国的暂时困难之机?举北进,于**年在东段抵达其单??主张的“麦线”;在西段,不断越过传统习惯线建??侵据点,并制造流?事件。为确保边境安宁,总理于**年11?7?致信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双?武装部队沿东边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和西边的的实际控制线各?后撤20公?。**年1?15?,在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国家领导?的信中,将这条线正式称之为“**年11?7?实际控制线”。这条实际控制线在东段与?法的“麦线”基本?致,在西段与传统习惯线基本吻合。但是,印军?视这条线,他们扩张到哪?,就把哪?说成是实际控制线。**年后,印军越过实际控制线继续向前推进,并在西段建??侵据点43处。印度的这种?径,理所当然地遭到我?的抵制,从?形成了实际控制线上的?争。从上述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印边境争端的焦点,是我国??领?的归属问题。具体形象地说,就是三条线之争。?是我国政府主张的中印传统习惯线与印度坚持的?法的“麦线”之争,这个?争决定9万平?公?应当属于谁,中印争端的是?曲直主要原因集中在这两条线的?争上。?是实际控制线之争,这条线的?争,?直接关系到中印边境的现状和稳定问题。**年以来,中印之间围绕边界问题进?了10轮政府级谈判,对缓和边境的武装对峙取得了?定的成果,特别是第10轮谈判后,双?在旺东地区各?后撤了两个点,对峙的强度有所减轻,但对于解决领?争端问题??,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前,我在中印边境的控制状况,总体上讲是?分薄弱的,在许多点上,我军都处在印军的瞰制之下。在?些关键地段上,双?对峙仍然是?分尖锐的。?、西藏问题是牵动中印关系全局的?个重要节点?于西藏问题,主要是因为**年达赖喇嘛逃出西藏后,印度容许他带领追随者在印度北?成?了流亡政府。从此,印度境内上万名流亡分?就成了中印关系的不稳定因素。直到今天,这?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全?解决。连?些印度的学者也在呼吁政府,认为如果印度不在西藏问题上彻底改弦更张,放弃冒险主义和两?派的做法,中印两国难以发展成亲密、友好、热情的伙伴关系。印度政府对西藏有战略企图,这?战略企图是印度实现其地区霸权的重要?环,也是其对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在南亚的霸权,印度制定了“西攻、北抗、南下、东进”为?针的“区域全?威慑”战略。即对巴基斯坦采取积极进攻态势;对华采取攻势防御战略,保持军事优势,固守既得利益,遏阻我发展海上?量和南下收复失地;积极发展海军,最?限度地控制印度洋;保持和加强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并?预亚太事务。在“北抗”战略??,西藏问题有很?的利?价值。印度染指西藏问题可以达到两个重要的战略?的:(?)使西藏成为印中之间的“缓冲区”印度两?临海,西北部、北部、东北部有若??脉,把印度与亚洲?陆其他国家隔开,成为它安全的天然屏障。但长期以来,印度的决策者们认为,只有控制了这些?脉中具有战略价值的要害地区,才能充分发挥印度的地理战略优势。否则这些?系反?会危害印度的国家安全,成为敌?长驱直?印度的作战平台。因此,只有将军队驻扎在喜马拉雅?,才能确保印度的防务安全。基于这?战略判断,印度长期以来?直渴望以喜马拉雅?作为对中国的防御屏障。早在尼赫鲁时期,印度就明确提出,喜马拉雅?是“印度的安全线”,不允许任何外来势?越过。因此,在印度的安全战略中有?个著名的“喜马拉雅?安全屏障”战

  略,由两个“缓冲区”构成。?个是由中印之间的尼泊尔、不丹、锡?三国组成,另?个就是中国的西藏。印度想通过对这两个地区的实际控制,达到围堵中国南下、固守既得利益的战略?的。(?)牵制中国政府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前,在中印边界争端中,印度是既得利益者。中印之间有20*公?的边界线,其中1450公?是印藏接壤。?中印间有争议的领?约13万平?公?,分布在中印边界的东段、中段和西段。?前,?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公?的?地在印度的实际控制下(东、中段),其余在我?的控制中(西段)。**年,英国?在中印边界上划了?条“麦克马洪线”,使两国边界上的传统习惯线遭到破坏。“麦克马洪线”把传统属于中国的9万平?公?的?地划给了印度,这9万平?公?的?地是西藏地区?候条件最好,资源最丰富,海拔最低,最靠近印度洋的地区。历届中国政府都认为这条线是?法的,印度政府则把“麦克马洪线”当成了正式合法的中印边界线。就?前中印边界印?的强势来看,中印边界问题会长期存在下去。为确保既得利益,印度不仅制定了“保东、守中、攻西”的边界政策,保持在中印边界上的军事优势,还将中印边界问题与西藏问题捆绑在?起。因此,要想解决边界问题,西藏问题是?个关键。就中国??,解决了西藏问题,边界争端的解决?后顾之忧;就印度??,只要西藏问题继续存在,它就能牵制中国政府,使?前的既得利益保持下去。因此,西藏问题已成为印度在解决印中边界争端时向中国施压的?张“王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印边界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西藏问题。三、两国的竞争?庸置疑,作为两个正在崛起中的?国,同时?是两个??相连的邻国,存在某些利益差异甚?利害冲突是难免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分歧和竞争。从?前的情况来看,中印之间的竞争基本上处于可控状态。在国际地位上,印度希望成为影响世界的?国,?少是亚洲的中?,所以必须要超越中国。在经济上,中印之间的对?越来越让许多印度???不安。去年,英国《?融时报》的?篇?章曾经指出,中国这个沉睡的巨?已经彻底醒了过来,但印度看来仍然在?落?打盹。该?还列举了?些数据。10年前,中印两国的?均GDP?乎相同,今天,中国的?均GDP却是印度的两倍。**年,中国吸引了403亿多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印度只吸引了21亿美元。外国证券投资者?直在忙于购买中国?公司的股票,?同时基本上忽略了印度较?公司的股票。但两国的合作会带来美好的前景,要防?恶性竞争。(?)是关于市场地位的竞争。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但直到?前还没有得到印度的承认。因此。中国的商品流?经常受到反倾销调查。?**年?20*年7?底,印度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达到98起,涉及?额7.6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对华?案总数的47.3%。20*年以前,中?9家企业应诉6起反倾销案中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20*年以来印?对华做出终裁的14起案件中,没有?起授予中?企业市场经济地位。(?)印?对中国公司的投资存在歧视。例如,在印度外汇管理法中对中国存在歧视性规定,要求中资公司必须在获得印度储备银?、财政部、内政部和外交部等四部门的审核后?可运作,?其他国家(除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兰卡、阿富汗、伊朗外)只需储备银?审核即可。印度还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陆企业、?港企业甚?台湾企业参与港?、电信、机场等所谓敏感?业的?程及政府采购项?的投标。例如,20*年中港公司已经中标孟买港疏浚?程,但合同被印度部否决,造成该公司损失200万美元。20*年,?港和记黄埔公司申请参与孟买的集装箱码头?程,印?认为该公司与中国政府联系密切,拒绝其参与投标。20*年,印度拒绝深圳天达公司投标机场登机桥项?,?该公司早在**年曾向印度提供产品。再如,总部已经设在新德?的中国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申请贸易许可权,也因所谓“安全原因”遭到搁置(其他外国公司如朗迅和摩托罗拉公司都已获得此类许可),?其增加投资的申请也遇到种种困难。?前,双?已经建??作机制讨论印?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有关磋商还在进?中。最后,是关于能源来源的竞争。作为两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国,中印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加?。?同样作为能源消费和进??国,双?为获得国际油?资源确实出现了?些?盾和竞争。例如,20*年10?,在争夺安哥拉油?的竞标中,中国击败印度,取得了?油开采权,但是安哥拉政府却要求中国提供20亿美元的开发援助,使中国的交易成本明显加?。再例如,20*年中国在与印度竞购哈萨克斯坦?油?油公司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印度的竞争,中?本应以更低的价格得到这?项?。20*年1?,中国海洋?油有限公司宣布以23亿美元购得尼?利亚?个油?45%的开采权。?其更?的背景是,印度本来已经得到该项?的开采权,但国内有关部门认为出价过??否决了这?收购。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的发展中国家。建?健康良好的、睦邻合作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民的根本利益,?且对维护亚洲乃?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分重要的意义。尽管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还存在?些困难和障碍,但是也存在不少有利条件。我们相信,只要两国政府有诚意、有魄?,有智慧,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中印两国应该登?望远,增信释疑,同推共促,为建??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的作?。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中印关系影响论?被举报?档地址:

推荐访问:如何看待中印关系论文1500字 如何看待 中印 关系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