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壎篪集》地域文化价值【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2-06-29 20:00: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壎篪集》地域文化价值【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论《壎篪集》地域文化价值【完整版】

 

 论《壎篪集》的地域文化价值

 摘要:《壎篪集》是一部清代中后期成都文人刘沅编撰的兄弟诗合集,编入刘沅著作《槐轩全书》中,收录了刘沅、刘濖二人咏叹地方名胜古迹的写景诗和反映地方社会文化的竹枝词,具有强烈的文化历史代表性和地方特色。刘沅、刘濖是清代成都文化家族中的代表人物,从《壎篪集》的内容可以了解巴蜀地方文化,管窥地方文人的文学书写在地方文化建构中的作用。

 关键词:《壎篪集》;地域文化;文献保存;社会风俗 在地方文人诗集中往往保存了大量与地方文化有关的文献资料,这些诗歌或承载着地方文化历史,或蕴含着诗人对地域环境的审美意趣,解读这些诗歌能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地方文化,更准确地掌握地方文人继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状。

 况。《壎箎集》是清代成都文人刘沅编撰的兄弟诗合集,刘沅、刘濖二人以写诗的形式记载了蜀地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本文拟对诗集中较为典型的诗歌进行分析,探讨诗歌记录的地域文化价值,进一步说明地方文人对区域文化的贡献。

 一、《壎篪集》的编撰刘濖、刘沅兄弟是成都双流 人,刘濖( 1766 — 1837 ),字芳皋,乾隆五十九年( 1794 )举人,嘉庆元年( 1796 )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广西郁林直隶州知州。刘沅(1767—1855),字止唐,乾隆五十七年由拔贡中式举人,道光六年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壎篪集》由

 刘沅诗集《槐轩韵语》和刘濖诗集《弃余录》组成,成书于咸丰二年,书首《序》,文末注,《序》云:“咸丰二年岁次壬子仲冬至日,止唐书,时年有八十有五”〔1〕。根据诗歌内容和刘沅兄弟的生卒年可知《壎箎集》所录诗歌创作时间跨越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三个时期。《壎箎集》最早的刊刻本是豫诚堂家刻本,共两册,十卷,庚午(1870)冬十月致福楼有重刊本,将十卷装订成四册。光绪年间,《壎箎集》编入《槐轩全书》,此后不见单行本。2022 年巴蜀书社出版《槐轩全书》(增补本),收录《壎箎集》。2022 年徐雁平、张剑主编的《清代家集丛刊续编》收录了《壎篪集》。

 《壎箎集·序》曰:

 愚性劣,不能為诗,间或吟哦,率尔成句,亦不堪质当时,而儿辈窃存之。家兄耽吟咏,有诗名,亦不喜存稿,所作旋多毁弃,今仅得十分之四,门人等虑其将湮,汇集以灾,梨枣于义,本当禁也。因念家兄平身著作都逸,唯此手泽犹留,不可以愚之陋,而并没乎。兄之遗遂听之,而书其篇端,颜之曰为壎箎集,盖愚弟兄私相唱和。〔1〕 刘濖善于写诗,但诗作大都丢弃或被烧毁,刘沅将兄弟二人诗合刊为一集,名为《壎箎集》。“壎”“篪”本是古代两种不同的乐器,二者演奏时声音相应合,因此常以“壎篪”比喻兄弟间亲近和睦的关系,《诗·小雅·何人斯》曰:“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毛传》:“土曰壎,竹曰篪。”郑

 玄笺:“伯仲,喻兄弟也。我与女恩如兄弟,其相应和如壎篪,以言俱为王臣,宜相亲爱。”孔颖达疏:“故言有伯氏之兄吹壎,又仲氏之弟吹篪以和之,其情相亲其声相应和矣。言我与汝何人其恩,亦当如伯仲之为兄弟,其情志亦当如壎篪之相应和。”〔2〕刘沅以“壎篪”命名诗集,正是取兄弟和睦之义。刘沅、刘濖的诗歌创作深受巴蜀地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诗中既有对巴山蜀水的描写,也有对清代巴蜀民风的记载。巴蜀地区特有的地域特征充实了他们的诗歌内容,而巴蜀文化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诗人创作的心境和风格。

 二、写景诗的文化记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 23 卷第 3 3 期马旭论《壎篪集》的地域文化价值在刘濖的《弃余录》中有题为《成都十四咏》《双流八景和谷樵原韵》的两组诗,分别反映了成都的历史古迹和双流的自然风 貌,以历史和景观为叙事对象,形成了诗、图融合的艺术形式。这两组诗的创作与构思都符合传统文化中“八景诗”的创作特点。

 “ 八景诗 ” 作为文人诗歌创作的一种模式,源于图画。北宋宋迪作《潇湘八景图》,沈括为之命名:“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鱼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3〕。之后惠洪以此八

 景图创作诗歌,诗题为“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宋)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八,《四部丛刊初編》第 169 册,景明径山寺本。。八景由此成为这类诗歌创作的一个总称,在此基础上的四景、六景、十景、十四景诗等都可以纳入这类诗歌的创作范畴。这类诗歌的内容主要包括歌咏某地深厚悠久的历史,对古迹和景观中相关的人物、掌故、文化等进行记述,因此往往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同时诗歌以抒情和描写的方式写景,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这种诗歌创作模式在明清时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作风格。

 《成都十四咏》《双流八景和谷樵原韵》就是按 “ 八景诗 ”的模式创作的,诗歌概括了成都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双流真。

 实的自然山水。《成都十四咏》全诗如下:

 盘古城基迹尚留,江山砺带北梁州。功高黄土抟人上,事想洪荒建国秋。禹贡至今传玉垒,秦封空自说金牛。登临万古开心处,碧树苍烟杜宇愁。(盘古城)

 银涛雪浪此江潭,玉女名津得得探。宝瑟直同湘水怨,灵虬岂借洛妃骖。一溪皓月澄寒玉,两岸青峰敛翠环。闻说离堆风雨夜,云旗闪忽绕烟峦。(玉女津)

 雾鬓风环一女仙,壶中日月洞中天。传闻鸟爪能搔背,若遇洪涯定拍肩。半响婴儿求姹女,几经沧海变桑田。丹炉妙诀能相借,蓬岛烟霞结静缘。(麻姑洞)

 功名累卵识灵仙,尘世浮名叹逝川。井底无波参要诀,海中有客结因缘。衣冠南渡怜泥马,薇蕨西山妙蜕蝉。游戏人间留幻迹,锦江应有素书传。(刘海井)

 唐宋名贤共一龛,才人远谪果何堪。瓣香止合黄金铸,党籍无虞白壁惭。天宝熙宁远素志,涪陵锦里得幽探。千年结契严祠宇,江水无声自蔚蓝。(二老阁)

 铸鼎丹成谢八环,空余弓剑旁桥山。龙藏古穴无消息,云绕高峰任往还。事在虚无缥缈外,道存蓬岛碧城间。崆峒即是传 心 法 , 秋 草 台 荒 只 等 闲 。( 轩 皇 台 )B7DC0F74-1091-4F3A-904E-07B43D6A7649 龟画成城锦水滨,金牛路辟复通秦。芙蓉江外帘初卷,杜宇山边迹岝新。堞隐市桥官柳细,云沈犀浦古风淳。丝鞭更访西郊远,犹有当垆贳酒人。(张仪楼)

 著能元经墨未干,子云亭畔路漫漫。文成白凤求来易,理向童鸟解出难。载酒问奇人已远,覆瓿述作迹犹寒。校书天禄犹存阁,悔不当年早挂冠。(子云墨池)

 归凤求凰又一时,琴台遗址草离离。彩毫有赋留金马,绿绮多情结翠眉。武帝祠前云影散,浣花溪外酒帘垂。无端封禅留余恨,玉检尘埋此共悲。(长卿琴台)

 碧鸡坊外树苍苍,万里桥西问草堂。弟妹开心余痛哭,干戈满地卧沧浪。阁中诗卷人犹在,江上群鸥兴转长。竹里行厨虚想像,文章万古耀光芒。(工部草堂)

 君平卜肆有谁如,万里桥头即隐居。敢借六爻争得失,凭将八卦定盈虚。帘前岁月人间市,笔底星辰上界书。最爱峨眉山外月,天心窥破古皇初。(君平卜肆)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复谁登。隆中鱼水三分业,江上风云八阵腾。还向纶巾瞻气象,尚留祠庙傍邛陵。凭栏一啸吟梁父,铜雀高高变未曾。(诸葛书台)

 枇杷花发锦江滨,犹有吟楼说美人。巧舌能翻筵上曲,新诗传遍坐中春。一时词客俱元白,十色花笺等凤麟。酒肆文君堪与共,欲怜零落混风尘。(薛涛吟楼)

 石室传经教泽通,庐江有吏说文翁。西京士拟班杨盛,东观人称邹鲁风。弟子鸿都窥奥秘,周公礼殿自穹隆。迩来纵隔千余岁,雅化长留锦水东。(文翁石室)〔1〕 清乾隆年间,向熙敏对成都八景有过具体记述,分别为 “ 青羊春市 ”“ 威风秋猎 ”“ 花溪凉荫 ”“ 草堂雪梅 ”“ 昭觉晓钟 ”“ 琴台夕照 ”“ 蓉城云锦 ”“ 墨池夜月 ” 〔4 4 〕,对应的景观是青羊宫、学射山、浣花溪、草堂、昭觉寺、琴台、城墙芙蓉、墨池。刘濖所作《成都十四咏》与向熙敏成都八景既有重合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刘濖咏盘古城、张仪楼是对蜀地古城的追述。盘古城,《元和志》记载在县东三十里,《方舆胜览》记载在盘古祠〔5〕。其故地在今双流县白家镇近都村之净土寺,祀盘古氏与古蜀神话有关,诗歌描述了古蜀国遗迹旧址,由此联想到古蜀国的历史,是一首咏史怀古

 诗。张仪楼旧址在县西南,《元和志》记载:“秦惠王二十七年张仪所筑。初仪筑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城西南楼百有余尺,名张仪楼,临山瞰江,蜀中近望之佳處也”〔6〕。张仪楼始建于战国晚期秦灭蜀后,位于成都西南侧,因宰相张仪修城而得名。公元前 316 年,秦国为加强对蜀地的控制,派宰相张仪到成都修建一座用于屯兵的城池。民间又有传说,张仪建城时,忽然有一只大龟从江中浮上来,通过游动的路线揭示了张仪筑城的方位,故成都城最初又被称为龟化城。刘濖诗开篇即咏龟化城,整首诗歌不仅写张仪楼遗址,还通过张仪楼描述成都城在秦朝时候的历史。《盘古城》《张仪楼》两首诗共同勾勒出了成都城市变迁的地理空间,诗歌中出现的“玉垒”“犀浦”“金牛”等地名沿用至今。

 刘濖所咏麻姑洞、刘海井与蜀地道教的兴盛有关,也与刘氏家传易学相关。据《四川通志》记载:“麻姑洞:在繁阳山洞穴深邃中有丹鼎石状,宋县尉王凡曾秉烛欲穷之,欲蝙蝠仆烛,乃不复进。繁阳山:在县(新都县)南十五里,象山连接,孤峰特起,相传张道陵曾修炼于此,上有浴丹池,通仙井麻姑洞,旧志以在繁水之阳因名。”〔5〕刘海井,蜀中并无实景,刘濖在刘海井诗后有一段小注:“金时,刘喆号海蟾,宋南渡以后,入为金朝显官,有道士见之,累鸡卵十余枚,喆曰危哉。道士云公之官职更危于此。遂恍然有悟,

 佯狂弃官,入嵩山学道,不知所终。今传刘海戏蟾,以讹传讹,姑举所见作之,此见明人杂说。”〔1〕刘濖在诗歌自注中说明写这首诗是为了消除刘海戏蟾的讹言,宣扬刘喆遇道士后弃官学道之事。刘濖将麻姑洞与刘海井放在一起歌咏,表现了对蜀中道教仙事的重视,这与刘氏家族家传易学有紧密联系。《清国史馆·刘沅本传》载:“父汝钦,精易学,洞彻性理。”刘沅《周易恒解》卷首《国史馆本传》,收入《槐轩全书》,巴蜀书社 2022 年版。刘濖、刘沅秉承家学,对易学均有专研,特别是刘沅,不仅有过邂逅道人之事刘沅的人生命运是因学易而改变的。刘沅在生活最艰辛时邂逅野云老人,“忽道遇卖药老人,形容殊异,心爱敬之,求示延年之方。老人曰:‘人身自有长生药,尔知否?曰:‘不知也。老人曰:‘先天虚无一气,天之所以为天即人之所以为人,存神养气即存心养性。歧而视之,是以仁者寿大德必寿之理不明,而却老独在神仙。尔返而丘诸身心可也”。野云老人即为通易之仙人。见刘沅《槐轩杂著》,《槐轩全书》(增补本)第 3765 页,巴蜀书社 2022 年版。,其学术体系最初也是建立在对易的认识之上的刘沅《周易恒解》称太极是万物所从出:“浑然粹然者,无成亏无浑然粹然者,无成亏无欠缺,万物莫不共由则曰道,得之于身则曰德,无过无不及则曰中,至真无二则曰诚,生生之理气所含则曰仁,本诸有生之初,所以承天地而立极则曰性。其它星历方舆、一切数

 术皆由此而衍之,随所会通莫不有理,然于圣人承天立极、尽性至命之学为麟爪矣。”刘沅《周易恒解》,《槐轩全书》(增补本)第 1061 页,巴蜀书社 2022 年版。。刘沅之孙刘咸炘传承家学,并将此发扬光大。

 地方文化学术是地方文人创作 的 “ 土壤 ” ,地域文化特质往往会在地域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刘濖所咏子云墨池、长卿琴台、工部草堂、君平卜肆、诸葛书台、薛涛吟楼、文翁石室均是成都有名的人文景观,这些景观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有的保存至今,成为成都历史文化的标志。子云墨池,旧址已不复存在。据《寰宇记》载:“子云宅在少城西南,一名草玄堂。”宋人宋祁有诗《扬子云洗墨池》:“君不见子云草玄西郭门,一径秋草闲黄昏。何须笔冢高百尺,池墨黯黯今犹存。”〔7〕扬雄博学多才,其著作广博精深,包罗万象,他的辞赋继承了司马相如弘丽温雅的传统,又融入自己的创作特点,所以更加学者化、散文化。扬雄被称为西蜀孔子,他的著作《太玄》《发言》更是具有哲学思辨,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巴蜀文化丰富多彩的包容性。历代文人学者对扬雄的赞誉颇多,刘濖写“子云墨池”也是为赞美扬雄的学问博大精深。与之相类似的是“君平卜肆”,严君平宅在县西,即君平卖卜处,《寰宇记》记载在益州西一里〔5〕。《大元混一方舆胜览》载:“君平宅,今严真观。”〔8〕今旧址也不复存在,刘濖写君平卜肆是为了宣扬严君平其人。《汉

 书》卷七十二载:“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间,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9〕严君平是汉代成都的一位高士,隐逸于繁华闹市中,以卜筮为业、授书为乐。扬雄曾拜师于严君平,“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迁在位贤者称君平德”〔9〕。扬雄的博学与少时从师于严君平有一定关系,刘濖将两处景观并举,实际是赞誉了二人的师承关系 以 及 对 巴 蜀 文 化 史 的 贡 献 。B7DC0F74-1091-4F3A-904E-07B43D6A7649 汉代是蜀学高度发展时期,除了扬雄和严君平,刘濖咏叹的还有司马相如和文翁。长卿琴台是指司马相如故宅。杜甫曾作《琴台》一诗:“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10〕杜甫引凤求凰的典故赞美卓文君,而刘濖则是宣扬司马相如。仇兆鳌为《琴台》一诗做注时,指出了琴台的位置:“《寰宇记》载:《益部耆旧传》:相如宅在州西笮桥北百许步,有琴台在焉。《成都记》载:琴台院,以相如琴台得名,而非其...

推荐访问:论《壎篪集》地域文化价值 完整版 地域 价值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