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核心必考点特训】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供大家参考。
【核心必考点特训】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核心必考点特训】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张筱老师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 (1)看到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未看到其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2)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4)看到英雄人物的作用,未看到其背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2、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第一,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唯心史观则否认这种客观规律的存在,而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精神决定的.第二,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理性、意志、观念等所推动的. 第三,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创造的.第四,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物质生产方式(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是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分类: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马克思主义依据这一原理作出了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破解了“历史之谜”. 第二,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思想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起能动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就构成生产力系统.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资料包括身缠工具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 主要指自然科学,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因素中去,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准备性因素 主要指教育,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 2016 年 10 月真题 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经济管理和预测决策属于( ).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答案】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渗透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个要素中 第二,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2)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的周期日益缩短 (3)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的呈现出加速的趋势. (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包括三项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 A.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B.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3)产品的分配方式 2015 年 4 月 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其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产品分配方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答案】D 2015 年 10 月 下列范畴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答案】B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作为政治统治亦即阶级统治,国家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当国家在管理社会生活时,它并没有失去其阶级统治的性质.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有两种后果: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第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入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社会形态按照最基本的划分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一)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自然经济社会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商品经济社会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在这一基础上自由个性,是第三大形态——产品经济社会 (一)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自然经济社会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商品经济社会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在这一基础上自由个性,是第三大形态——产品经济社会 (二)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 (1)石器时代,主要产业是渔业和狩猎业——渔猎社会 (2)铜器和铁器时代,靠农耕业为主——农业社会 (3)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占主导——工业社会 (4)电子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占主导——信息社会 2015 年 10 月真题 按照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 ).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