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综述(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2-06-30 12:5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教育综述(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劳动教育综述(精选文档)

 

 劳动教育综述 新时代劳动教育当务之急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核心目标,认识其课程价值并常态实施,努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当前劳动教育由于缺乏系统性设计导致劳动主题和内容的联通性、层次性、创新性不足,影响了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效力。那么, 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课程教学样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劳动素养的劳动课程教学样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种劳动课程 这种劳动课程教学背后的逻辑思路是什么 教学背后的逻辑思路是什么?和“ 校长会” (ID:

 :xiaozhangclub)

 )共同来探讨。

 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目标与劳动课程实施的衔接点 1.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的根本指向 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的根本指向 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劳动素养”的概念,认为提高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完整的人”,体现为劳动实践在一个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人如何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充实的智力内容、丰富其道德意义。

 《纲要》提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该总体目标将劳动素养分解为“ 劳动观念”“ 劳动能力”“ 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 劳动习惯和 品质 质”四个具体目标。

 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向的“劳动素养”是指公民首先要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深刻理解劳动对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在劳动实践中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养成吃苦耐劳、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勇于创新创造的劳动习惯品质。

 劳动素养的基本结构 2.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学理依据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学理依据 “课程实施”即把预设的课程计划付诸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任何一节“课”都蕴含着一定的学理依据,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相应的教育目标和理念。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学理依据主要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 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价值观 的不同认识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价值观”,它从根本上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关系的实质性理解。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强调将“劳动的价值”“劳动的意义”以及“劳动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劳动体验和实践逐渐培养起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和从不同维度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作为课程实施的学理依据强调教师在实施预设的劳动课程计划时,应将劳动素养的目标贯穿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其价值追求应超越对“劳动知识”或“劳动技能”的简单传授,引领学生将习得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深化对劳动的本质的深刻认知。

  回归现实实践场域,以“劳动素养”为核心目标的课程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形态?怎么样才能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想劳动”的思想观念、养成“肯劳动”的习惯品质、具备“会劳动”的过硬本领、树立“爱劳动”的价值追求? 【案例】辨伪寻真 能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 能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 “ 落地”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 劳动课程究竟要如何实施才能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下文将以某教师对同一劳动主题活动“凳椅的设计与制作”的三次教学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深度探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课程实施样态的“是与非”,三次教学是对该劳动活动进行的三次迭代,且三次教学的起点、关注的重点以及指向目标截然不同,分别代表了对学生劳动素养理解的三种境界。为了对这“三种境界”的课程教学进行系统

 的对比分析,采取了 1.0 版本、2.0 版本、3.0 版本的编号叙述方式。

 1.0 版 版 指向劳动知识习得的课程 教学 1.0 版本虽体现了对学生劳动知识的关照,但缺乏劳动实践的真体验。

 指向劳动知识习得的课程实施模型及示例 第一,在导课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组织观看《凳椅的起源和发展》视频,课堂氛围活跃。视频所选内容旨在介绍凳椅的前生今世,普及基本的劳动知识。但 1.0 版本仅借助它引出话题,对应如何设计制作凳椅与视频内容缺乏实质关联,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仅起到知识普及的作用。

 第二,1.0 版本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对凳椅设计制作的基本流程有了初步了解,通过鼓励学生自主讨论与展示制作设想,虽吸收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张力,突出强调“学

 生学”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该设计仅停留在劳动知识的习得层面,缺少真实的劳动实践体验,是劳动教育的遗憾。

 第三,1.0 版本虽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但如果深究该课程中学生究竟在思考什么,思考的深度如何,以及与现实生活有何联系等问题,缺乏真正的领悟。

 2.0 版 版 指向劳动技能应用的课程教学 通过对 1.0 版本的优化改进,教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即 2.0版本。

 指向劳动技能应用的课程实施模型及示例 第一,2.0 版本继承 1.0 版本的优点,完善了《凳椅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这一视频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仅要知道凳椅的力学原理,还要学会如何正确安全使用劳动工具。教师结合视频内容,在现场示范中讲解制作要点,旨在让学生将所看所思转化为劳动实践,意在传承传统工艺,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不足之处在于劳动实践停留在初始阶段,缺乏对学生劳动创新意识的激发。

 第二,虽引入了结果性评价,通过劳动成果的展示进行民主投票,评价内容从 1.0 版本的简单评价丰富为有结构、色彩搭配、工艺等多方面的评价,但是评价内容缺乏对学生不同表现水平的标准说明,且未将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互评等多主体的评价进行有机融合。

 第三,教师尚未基于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劳动意义的升华。

 3.0 版 版 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课程教学 任何劳动实践课程都应该是闭合的环。劳动课程的文化价值导入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基本步骤,体验环节是劳动课程的核心,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落实,交流分享环节是对劳动课程的总结升华,决定了学生的劳动收获、劳动素养的提升。

 基于 2.0 版本中的不足,该教师进行第三次课程教学,即 3.0版本。3.0 版本是基于《纲要》中提出的关于劳动教育实施的“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总结反思—榜样激励”五个关键环节而建构和完善。

 指向劳动素养的课程实施的模型及示例 ① ① 以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以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3.0 版本的教学起点和 1.0、2.0 版本的视频导入不同,换之以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锻炼学生信息收集及整理表达能力。在课堂导入时以抽选小组代表的方式对凳椅的发展与功能等进行分享,有助于教师快速掌握学情。随后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劳动经验就“如何制作凳椅”进行大胆设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也提高了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

 ② ② 以榜样示范拓宽劳动教育资源 以榜样示范拓宽劳动教育资源 教师将自己制作凳椅的全过程录制成鲜活的教学视频,通过亲身劳动示范,更能向学生传达教师的劳动态度、劳动的认知、劳动知识技能及劳动情感。3.0 版本的思考活动表面上是让学生通晓设计制作凳椅的基本流程及制作要求,本质是教师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身体力行地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多学科知识到劳动实践中,如何通过动手实践解决困难问题、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让学生明了劳动与自身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③ ③ 以评价前置明示劳动任务标准 以评价前置明示劳动任务标准 在劳动体验实践环节,3.0 版本教师向学生发出“挑战帖”、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及评价标准,在评价内容上体现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要求,通过评价标准前置,不仅告诉学生劳动什么、怎么劳动,还告诉了学生“好”的标准是什么,通过目标导向和任务导向的双向驱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劳动实践。在分享总结环节,鼓

 励学生在全班内进行凳椅的成果展示,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小组内外的评比投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劳动过程并总结反思,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和课程目标进行劳动意义的总结和升华,进一步发挥了劳动评价的意义和功能。

 ④ ④ 以有效指导破解劳动 以有效指导破解劳动 实践难题 即便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学习了基本的劳动知识,但在具体应用和实践时,依然会发现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3.0 版本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旁边做好观察和指导,及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在反思交流环节,教师及时汇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梳理解释劳动实践对解决问题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意志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什么是以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目标的课程教学样态? 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课程教学一定不能“窄化”“矮化”“虚化”或“泛化”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也不能将课程教学的内容局限于劳动知识或劳动技能的一般习得,更不能把学生的“劳动体验和实践创新”简化为“机械的操作模仿与复制”。其劳动育人目标的定位是学生通过真实劳动实践体验后对劳动价值与意义的领悟,其教学是通过积极调动学生已有劳动经验,促进学生新旧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后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最终实现学生劳动素养习得的“落地”。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综述 劳动教育 综述 精选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