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利用可视化学习活动模型促教师业发展(2022年),供大家参考。
利用可视化学习活动模型促教师的业发展 ————以“文本解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课题活动为例 作
者:
罗柳梅
作者简介:
罗柳梅,东莞市塘厦中学(广东 东莞 523712)。
原发信息: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京)2018 年第 20185 期 第 35-40 页
内容提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学活动的重心所在和永恒主题。文章探讨基于可视化学习活动模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活动流程包括利用课堂录像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文本解读和课堂观摩、围绕可视化思维作品开展组内协作互动交流、自主评价反思、负责人答疑并总结规划五个环节。本研究旨在通过可视化思维工具的运用,外显教师原有的学科教学知识,推动教师间学科教学知识的分享与交流;在协作互动、自主评价反思和答疑以及总结规划中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深层建构和全面提升,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
键
词:
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视化学习活动模型/学科教学知识/文本解读
期刊名称:
《中学外语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8 年 10 期
一、活动开展背景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有效学习,依赖于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与更新。胡庆芳(2005)认为教师学习是案例支撑的情境学习、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学习、以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以理论建构为追求的研究性学习。李宝荣(2017)指出,有效的教师学习的核心特征为:工作嵌入、基于课堂、问题导向、自我导向、同伴互助和外部专业支持的校本学习。因此立足于日常课堂的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学习有效性的有力抓手。可视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 21 世纪学习的基本特征。课题组研究活动如何才能有效开展,避免流于形式,终结于闲聊的现象,可视化学习活动模型为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特别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体或问题时,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Schulman,1987,转引自古海波,2014:8)。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更新也是在学校在职阶段中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反思获得的。“文本解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组着手于文本的深入研读,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推进,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进而结合学生学情,创设学习情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本课题组基于可视化学习活动模
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旨在依托课堂实例,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学习、深化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促进教师间教学法知识、学情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的分享与交流,全面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核心概念
李伟胜(2009)指出,学科教学知识是隐含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客观存在,具有实践型、缄默性和个体性等特征。常攀攀等(2014)则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本质是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知识的动态糅合与渗透升华。Cochran(1993)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四方面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
根据以上理论,笔者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学情知识和教学情境的知识。其中,学科内容知识系统庞大而繁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强调,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为提高学习和交流的针对性,本文中学科内容知识主要指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研读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如对情境主题的判断、对语篇结构的解构、对文本中语法项目和表达特点的明晰、对多模态语篇的认识等。教学法知识主要指如何将解读的结果转化成可行可测的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学情知识指对学生学习心理、兴趣动力、知识结构和学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情境指关于学校、班级,特别是课堂教学环境的知识。
文本解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指在教学实践中从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切入,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主要从主题语境、文本的语篇结构、文本中的语法项目(语法、词汇等)和连贯性四方面进行深层解读,选取文本解读中可以进入高中英语课堂的因素,深入浅出,深入巧出,把文本解读之精髓巧妙生成与转换为教学设计,让原本抽象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
可视化学习活动模型(STILE)是由李克东教授(2016:12)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提出的。这个活动模型旨在有效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者学会利用知识可视化资源和工具进行学习,学会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交流互动进行学习,学会知识重构和生成。可视化学习活动模型如图 1 所示。
基于这个模型,为了确实发挥课题研究活动的作用,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推动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深化或更新,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笔者提出了“文本解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课题活动的活动流程,具体流程如下:利用课堂录像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文本解读和课堂观摩、围绕可视化思维作品开展组内协作互动交流、自主评价反思、负责人答疑并总结规划。
三、基于可视化学习活动模型的课题活动实施
(一)利用课堂录像创设学习情境
利用微视频重现课堂教学实景,以特定的课堂教学内容或片段教学为研究主体。课题组成员根据自我意愿选择不同文本语篇类型,如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等,结合本学期教学资料中的文本材料进行研读和课堂设计,利用学校的录播室将基于文本解读进行设计的课堂录制下来(整节课或者片段截取),在课题活动开展前一个星期上传到课题组 QQ或微信群。
课题组成员在观看视频后思考解决的两组问题,为之后的交流讨论提供适切口。第一组问题指向文本解读:这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语篇中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语篇作者为了恰当表达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因为每个教师的教育背景、认知方式以及教师在与语篇互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析和探究能力不等,因此每个人都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呈现出差异化的学科内容知识。
第二组问题指向课堂教学:这节课或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应文本的哪个特征?教师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参与度如何?教师从哪些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又以何种策略科学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每个教师的教龄时长不一,教学经历相异,再加上每个教师所带班级也不同,班级中的学生学情有共性更有个性,所以每个教师的观察结果会有区别。这一环节则更侧重展示了教师对教学法知识、学情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知识的不同把控度。
同一文本的解读因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不同会呈现出差异,课堂教学的观摩因教师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差异导致不同的收获,这两方面的信息差赋予了后面的交流讨论环节实质的意义。
(二)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文本解读和课堂观摩
思维可视化工具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原本不可视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过程清晰可见(李克东,2016:13)。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促进思维的激发和整理以及有意义学习的发生(赵国庆,2016)。文本解读的角度较多,内容较杂,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思考分析有助于教师将零散的语篇、语法、语用等知识用主题这一条主干线串联起来,明晰自身的学科内容知识体系。
课题组成员观看完视频后,发掘视频课例中教师如何通过特定的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或是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发现文本的组成奥秘并将其顺化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进而主要从教学法知识、学情知识和教学情境的知识三个方面去思考、分析问题,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表达个体思考过程和观点,呈现成员极具个性化的专业理解。这些可视化思维作品可以在下一协作互动环节中让成员之间更清晰地看到彼此的思考过程,便于交流和传播。
以下是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文本解读的案例。
案例 1:利用思维导图(图 2)或鱼骨图(图 3)对文本语篇结构进行梳理和分析。
作者 Clancy,作为曾经的一个捕鲸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对这一主题并不熟悉的普通读者生动讲述了发生在 20 世纪初期澳大利亚南部海岸捕鲸站一个名叫 Old Tom 的虎鲸的两则轶事。轶事 1 讲述 Old Tom 是捕鲸人的好帮手;轶事 2 讲述 Old Tom 是遇难者的救星。两则轶事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生物能够和谐共处的理念。
两则轶事都是以总分结构展开。作者简练的叙述、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说明(叙述+描写+说明)让我们好像在读文本时如看电影一般,每一个场景的镜头感都很强,充分渲染了作者亲眼看见虎鲸帮助捕鲸人猎杀鲸鱼的紧张气氛。据文本的行文特点,我们可以依据作者所在地点的不同:在捕猎站、在捕猎途中、在捕猎现场切分出三个镜头:帮助发现鲸鱼(好奇、兴奋)、帮助带路(紧张)、帮助捕杀鲸鱼(绝妙)。每个镜头下作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经,所学所感为纬,交织出了一个紧致的语义网。而在这一轶事的生动描述过程中,作者又穿插说明了虎鲸这一海洋生物的两个特征:外貌和捕猎习惯。
案例 2:利用类金字塔图(图 4、下页图 5)分析文本整体写作架构的层级关系,揭示文本如何从上至下从主题出发,从宏观的语篇结构层层深入,进而关注主题促动下对微观具体语法项目和词汇的选择。
(主题)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美丽的海底世界,日记描述了作者在海底所见的奇妙景观。作者在日记中生发出海底世界广袤无界,相比较之下人类显得非常渺小的感慨。(语篇结构)这篇日记结构紧凑,前面四个自然段每一段的结尾与下一自然段的开头利用重复或同义/反义的词汇衔接手段,使得相邻两个段落相互咬合。(信息结构)作者在叙述中融入观感或描写加观感,抑或是叙述+描写+观感的叠加,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描述类文本的展开图式。(语言表达)作者选用能生动表现事物特征的形容词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神秘、生动而又奇妙的海底世界之图。动词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海洋生物各自的特点,使得动植物的描绘异常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是一篇告知读者如何在社交场合做的实用类文本。文本中出现小标题、项目符号以及大量的动词短语结构,使得文本简短明了,让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检索,充分体现了这类文本实用、便捷的特性。文本的特点可以用 APPS 总结:A(Aimful)写作目的明确——全文围绕着 How to have talk with different people?和 How to behave at a social event in another country?这两个问题进行展开;P(Powerful)建议说服力强——作者用最短的篇幅在每个建议下强调了为何要这样做的原因;P(Practical)建议实用性高——作者利用举例具化这一手段让读者在各种场合下有章可循、有例可依;S(Sincere)语气礼貌真诚——作者在强调读者在特定场合下的义务时回避大量使用 must,而选择 have to,need
to,mustn"t 这几个表达义务的词,避免在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中给读者带来强大的压力感。
课题组成员在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之时,眼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因为毕竟解读是为了课堂教学。因此,他们的可视化思维作品外显了其对阅读文本主题、语篇结构以及多模态特征的学科内容知识,比如在案例 1中,原文本中的两则轶事在印刷上用分隔符区隔开来,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原文本的这个多模态特征相对应。也间接反映了他们对学生可接受度等学情知识的把握。
(三)围绕可视化思维作品开展组内协作互动交流
小组协作互动是可视化学习活动模型的关键。在小组互动交流中,除了分享彼此对文本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外,挖掘文本中可进入高中英语课堂的因素,结合学情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开展对教学设计的整体设想的讨论是重头戏——包括情境创设、教学路径和问题设计以及学生活动,特别是关键设计。比如,学生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哪些活动推导并理解文本的主题、语篇结构、信息展开方式、主题促进下作者对特定语法项目和词汇选择的真实意图?如何基于文本将培养目标融入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课题组成员在文本解读中所涉及的学科内容知识,对教学情境的融合创立,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知识储备的了解等原本缄默、分离的学科教学知识,通过这个课例的讨论显性化并统整成为相关的、有意义的系统知识,呈现出整个复杂而又有机融合的思维过
程,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学习,帮助教师重构、生成学科教学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以下为课题活动讨论的教学设计片段。
案例 1:教师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对故事发生的第一个场景(在捕鲸站)进行分析和归纳:(1)Where was the author?(2)What did he see and hear?(3)How did he feel?(4)What can the reader know about the killer whales in this part?并示范第一个场景的部分鱼骨图,然后鼓励学生小组绘制出第二个场景(在捕鲸途中)和第三个场景(在捕鲸现场)的鱼骨图,并进行...
推荐访问:利用可视化学习活动模型促教师业发展 可视化 模型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