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句子杂糅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句子杂糅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作
者:
魏小娜
作者简介:
魏小娜,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原发信息:
《中学语文教学》(京)2017 年第 20174 期 第 33-39 页
内容提要:
学生作文中“句子杂糅”的现象比较普遍,具体表现多样,背后原因复杂。实验紧扣学生真实的写作困惑,借助“句际结构图”,诊断辨识学生句子杂糅的具体类型,进行句子“衔接与连贯”的基本训练。借助可视化策略探索明细的操作规范,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积句成章”的言语规则和语段图式,改善句子杂糅的写作问题。
关
键
词:
句子杂糅/句际结构图/思维规律/言语策略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7 年 08 期
“句子杂糅”是学生写作的痼疾之一。为了解决学生习作中的这一老大难问题,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本期刊发的尹可鉴老师的实验课例——用“句际结构图”来梳理思路,是解决学生写作“句子杂糅”方面所做的新探索。
用“句际结构图”梳理思路
一、现象描述
我市 2017 年高三一诊结束,学生作文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句子杂糅”——洋洋洒洒写得不少,但久久不能入题;意思含混错杂,令人费解。示例如下:
2017 年重庆市高三一诊作文题:
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可以让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秦春华院长却认为,“《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三国》中充斥着阴谋诡计”“《西游记》蕴含着浓重的佛教色彩”“《红楼梦》不一定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它们并不适合青少年阅读。
对秦院长的观点,你是怎么看的?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极具代表性: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新一代青少年的义务和责任。而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所以也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了解历史,对中国古代有更为深厚的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中国传统的美好品质。其中也有无尽的兄弟情谊,可以让人学习“忠”“义”“信”。也有才智谋略,可以让人做事更有条理谋略。还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可以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去用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体会作品的内在也是益处多多的。
这段话乍一看内容还比较丰富,刚开始还比较清楚,但读到最后却有点“绕”,令人费解,难以判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阅读经典”究竟哪个才是论述重点。该片段的观点其实是最后一句,意思是“用心多读这些经典是有很多好处的”。但是作者在写的时候,第一句是从“传承文化”的话题开始,第 2 句又说读古典作品可以传承文化,而从第 3 句到第5 句是在解释为什么读古典作品可以做到传承文化,最后点题。这样绕了大半圈才“文末点题”的行文思路,在议论文中显然不是最佳的言语策略(我们一般会建议作者开头点题,写出主题句,后面逐层论述,最后回扣)。然而,这种情况目前在学生作文中的出现几率非常高。
二、问题分析
分析造成上述“句子杂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有效思维规则和言语策略训练不足。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随着思想、阅历、知识的日渐丰富,他们需要表达的内容会日益复杂,然而他们的思维规则和言语策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尤其是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训练严重不足。当学生拥有复杂意图需要书面表达时,却无法找到恰切的、成熟的“语段图式”来规约引领,只能凭借语感进行“意识流”式的思维和写作,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或者是虽然也刻意聚焦,想表达清楚,但是不得要领,不知道怎样才能说得清楚。于是“写作内容”和“表达技巧”之间发生矛盾,导致句子杂糅现象加剧。因此,高中生常有这样的感慨:“老师,我这次考试作文只花了25 分钟,得的分数还不错,有时候我认真写,分数却低一些。”其原因
正是:越“认真”的同学,想法越多,想法越多就越梳理不清思路。而章熊先生对此早有所悟,指出了这种“失调”现象:“初中阶段,随着学生感情的逐渐细腻,他们开始追求美的语言……有时由于雕琢而破坏了语言的清晰性……高中阶段,随着学生思维的快速发展,有效的语言策略又无法跟进……高中学生纠缠不清的句子出现频率增加。”[1]
三、实验汇报
鉴于上述问题的分析,我尝试借助“句际结构图”,帮助学生掌握“积句成章”的言语规则和语段图式,以解决句子杂糅的写作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初有成效。现将教学情况展示如下:
(一)出示学生作文,认识“句际结构图”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高三一诊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段,(题目及文见上文例,略)你们觉得这个片段写得怎么样?
生:好,说得挺有道理的。
生:不好,不太清楚具体观点。
生:好,我能看懂在写什么。
生:不好,有错别字,还有些句子有错误。
师:看来大家的判断各不相同。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呢?其实评价的标准很多,我们今天主要从“表达思路是否清晰”来判断。因为表达思路不清晰,阅卷老师看不出在写什么,怎么给你高分?依据什么来看表达是否清晰呢?教大家一个方法——借助“句际结构图”来辨析。我们先看这样一段话:
(1)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往往是悲剧的前奏。(2)平庸而懒惰的人生,于身体,则会带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3)于心理,则会带来苦闷、无聊、忧郁症、精神病等苦痛。(4)在这样的夹缝中挣扎,在这样的死水中生存,人生有如僵尸,思想堪比痴呆,何谈快乐与幸福!
师:现在我用一个“句际结构图”(见图 1)来揭示这段文字中句与句之间的“句际结构”。
师:大家看,有了这个图,我们就能直观地看出每一句跟其前后句之间的关系,连起来就可以看出其行文的思路是否清晰、准确。下面请大家试着用“句际结构图”来梳理辨析上面的学生作文片段。
(二)借助“句际结构图”,辨析学生作文片段
师: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先把每个句子前边加上序号,然后再画出句际结构图。
(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新一代青少年的义务和责任。(2)而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所以也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3)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了解历史,对中国古代有更为深厚的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中国传统的美好品质。(4)其中也有无尽的兄弟情谊,可以让人学习“忠”“义”“信”。(5)也有才智谋略,可以让人做事更有
条理谋略。还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可以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6)所以,去用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体会作品的内在也是益处多多的。
(教师巡视,3 分钟后)
师:我发现同学们画得还是比较快的,这里展示一位同学画的(图2),大家说一下看法。
师: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总体上是有一个思路。我问个问题:为什么第 2 句就是“跑题”了呢?
生:我觉得那个“而”字用错了。本来是说“读古代经典是一条好途径”,但是加上一个“而”字就变成了转折的意思,读起来不顺。而且后面的“所以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也不知道这个“其”指的是什么。
师:说得好。这一句是很关键的,结果却因为关联词使用不当导致这句话偏离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板书:关联词选择要慎重),而且代词指代不明(板书:指代要明晰),其实删了这句读起来会顺畅一些。那么如果离开了句(2),句(1)能够和句(3)建立起关系吗?
生:不能。
师:看来句(2)很重要。现在把“而”字和“所以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去掉,再放入原文,大家看句(1)和(2)之间是什么关系?结构图需要做怎样的修改会更合理?
生:句(1)和句(2)之间是承接关系。把句(2)放到句(1)和句(3)之间,才能使上下文连贯,可以这样调整(见图 3):
师:很好。我担心句(1)和句(2)的关系大家找不出来,结果你们竟能说出是“承接”关系,正是有了句(2)的承接,下面的句子才能与句(1)产生联系。我再问个问题,大家觉得这一段话中表达中心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第 1 句。
生:第 6 句。
师:到底是哪一句?
生:第 6 句。
师:如果说第 6 句是揭示观点的句子,你觉得怎样写才更清楚?
生:改成“所以,用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益处多多”。
师:很好。这样跟我们的作文命题扣得更近了。那么第 6 句和前面的关系是“回扣”吗?
生:不是,应该是“揭示观点”。
师:“揭示观点”是这句话本身的作用。这句话和前面句子的关系是什么?
生:因果关系。
师:这样,我们可把“句际结构图”改为:
(三)实践运用,强化“句际结构”意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句际结构图”分析。下面请大家根据上面的分析方法,从自己这次的作文中找一个段落,用“句际结构图”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尝试修改。
学生练习,然后展示。(略)
师:其实在大多情况下,把观点放在一段话的开头,以主旨句的形式出现,最容易被读者读懂,比如今天课上一开始给大家展示的图 1。课后请大家根据图 1 的“句际结构图”,围绕高三一诊的作文考试题写一段文字,阐释一个观点。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 400061)
学生作文中“句子杂糅”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学段具体表现各不相同,背后原因也很复杂,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才能克服。上述实验是借助“句际结构图”引导学生掌握一种规约言语表达的策略,以促进学生言语表达的严谨和思路的清晰。尹老师的课例为我们探索根治作文“句子杂糅”问题提供了启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
一、诊断辨识学生句子杂糅的具体类型
根治“句子杂糅”的作文问题,如果脱离学生真实的作文文本,是很难收到真切有效的教学效果的。因为尽管有一些文献能提供很多现成的相关知识,但是不同时代、不同信息背景、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其语言表达中的困惑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基于学生作文真实的困惑,我们才能开发并实施有效的写作教学知识。在这方面,夏丐尊、叶圣陶的《文
心》(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年版),章熊的《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都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上述课例执教者的问题预设、句际结构图、写作训练也都紧扣学生既有的作文表达而展开,赋予了写作课堂教学以鲜活的生命气息。
正是基于学生写作语言的真实问题,我们才会发现句子杂糅的复杂与多变。所以,指导前首先应辨识“句子杂糅”的不同类型,诊断其不同的“病症”和“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比如从学段来看,初中生和高中生句子杂糅的具体表现就有很大不同。初中生句子杂糅现象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不分,写作意图不清晰,写作对象含混。比如“我最喜爱的一位朝阳中学的老师,她所教的那一个科目,也是我最擅长的科目之一:数学。”其典型“病症”就是每个句子各自为战,主要写作对象不清,缺乏稳定的主语统帅(主语重复出现或主语缺乏)。究其“病因”主要是受口语的简约、零乱、跳跃对书面语的负面影响,把书面语简单地理解为“我手写我口”,怎么说就怎么写,导致信息芜杂、破碎,让人读后不得要领。针对这种“句子杂糅”,依靠上述课例的“句际结构图”恐怕就不适合,需要探索新的修改办法。以“我最喜爱的一位朝阳中学的老师,她所教的那一个科目,也是我最擅长的科目之一:数学”的修改为例,首先引导学生确定写作对象,究竟是写“老师”还是写“科目”,如果是写“老师”,那么就把主语确定为“我最喜欢的一位朝阳老师”,之后将句子调整为“我最喜爱的朝阳中学的老师教的是我最喜欢的数学科目”。如果是写“科目”,那么先把主语调整
为“我最喜欢的科目”,然后,句子调整为“我最喜欢的数学是我最喜欢的朝阳中学的老师教的”。
高中生句子杂糅的“病症”和“病因”,上述课例已有明确表述,其对症之药就是“句际结构图”,显然迥异于解决“口语和书面语”类型的措施。在实践中,高中生的句子杂糅还有另外一种突出表现:文白夹杂,盲目追求深刻的语言导致含混晦涩。比如上述高三一诊作文的另外一个学生习作片段:
“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如罗曼·罗兰所说。
打家劫舍、阴谋诡计为现实世界的黑暗色彩,然后也唯独在这浓郁的黑暗中,我们看出了任性的坚持与丰满,繁复与姿色。
人生百态,哪一次,哪一秒不在悲戚的黑暗中愈见如梦如幻的荧光?万事万物相关,岂非皆抢夺与被劫掠、剥削与被剥离、选择与被遗忘之关联?
然而哪怕是劫掠,也可见爱的深沉。传统文化解释的并非复杂的世界,而是看透世界的悲悯良知。
这类句子杂糅的典型“症状”就是:文白夹杂,随意生造生僻的词汇和句法,刻意造成人为的高贵典雅、深刻含蓄,导致不知所云,比如“劫掠”“坚持与丰满,繁复与姿色”等都很令人费解,破坏了信息传递的准确和清晰。这种文段每一句读起来感觉都很有文采,但上下文联系起来却不知道在说什么。究其“病因”,主要是源自学生对优秀作文的误解:过分追求所谓的“有文采”和“表达深刻”,不管是否必要,一味追求修
辞、堆砌辞藻、夹杂文言,甚至不惜生造词句来故作深沉,结果掩盖了自己要表达的主要观点。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应该在强化高中生表达复杂观点的“入格”上下工夫,比如学习论辩文体,首先要强化基本的、逻辑的、规范的思维训练:下定义有下定义的规范、归纳推理有归纳推理的逻辑条件、演绎推理有演绎推理的思路等,养成清晰表达观点、理性发展观点的能力。当学生还不具备复杂观点的基本表达能力时,盲目攀附“名家名篇”可能会造成华而不实、故弄玄虚的文风。
实际上,除了上述句子杂糅的类型外,还可从很多角度区分出更多的“句子杂糅”形态:从文体上看,记叙文的杂糅多表现为拉拉杂杂、颠三倒四,不能依据“顺序关系”结构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来写作,不能...
推荐访问:句子杂糅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杂糅 完整版 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