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和层进:阅读教学提效之关键(全文)

发布时间:2022-06-30 20:4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聚焦和层进:阅读教学提效之关键(全文),供大家参考。

聚焦和层进:阅读教学提效之关键(全文)

 

 聚焦和层进:阅读教学提效之关键 ————以《在桥边》教学为例 作

 者:

 沈坤林

 作者简介:

 沈坤林,浙江桐乡市第一中学。

 原发信息: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13 年第 9 上期 第 54-56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4 年 01 期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重要进展是:从单纯地关注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到重视教学内容及其选择。

  但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课程规定、教材要求、文本体式和文章价值,又要充分考虑基本学情,这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觉得什么都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学无法深入。同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多地体现为教师本位,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则必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必须引领学生一点点地读进去,一层层地读出来,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及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为,阅读教学亟待聚焦和层进。下面试以伯尔的《在桥边》教学为例言之。

 就课堂聚焦本身来说,一是指聚焦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教师根据文本核心价值、学生的困惑而确定的课堂上重点探究的问题;二是指教学过程如何聚焦于核心学习活动。一言以蔽之,课堂聚焦就是通过核心学习活动,探索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发展价值的关键问题。

  聚焦之前,除了教师充分细读文本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学情。笔者的一个重要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前先自读课文,然后写下自己“懂的”和“不懂的”内容。

  下面是部分学生在自读《在桥边》后写下的“懂的”与“不懂的”内容。

  董晓峰:读懂的是,文中“我”对姑娘的暗恋与对记数工作的职业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写了“我”在战争中被安排的工作,也反映出战后的德国所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以及他们只是追求数字而并不关注质量与数据的现实,他们给予“我”的只是工作,而并没有精神上的给予。不懂的是,他如此地爱那个姑娘,为什么不跟她谈谈,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只是一味地看着她来去而无所行动?

  朱星宇:为什么在心爱的姑娘过桥的两分钟内不数?为什么说这两分钟不能让他们侵占去?文章中反复强调“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有什么用意?

  李颖祺:为什么会有数人过桥和数马车过桥的事。究竟有何意图?为什么前面写“我”数的不准确,“我是一位不可靠的人”,后文又写我被

 认做一个可信的人,对照又有何意图?对于那个心爱的姑娘只写几笔,却没有详细描写,形象模糊,为什么?

  钱哲越:为什么文章安排的“我”会经历这些相对较顺利的事情?不仅可以与美人相会,又保住了自己的饭碗,而不是写更残酷的现实。

  金天屹:既然是表现精神关怀的缺失,为什么文章最后写到自己今后可以每天去看心爱的姑娘?

  姚佳燕:为什么文章最后没有讲到主人公数马车与小姑娘相遇的情景,这样故事不是更圆满了吗?

  从上面的引述看,学生的困惑与“姑娘”密切相关。“姑娘”是他们的兴奋点,也是困惑点,同也是误读点。学生大都把这篇小说看做一个与“恋爱”有关的故事,而不能从艺术的角度审美地进行观照。

  所以,我的课堂聚焦是这样处理的:从教学内容来说,聚焦于把握小说的隐喻性,从而探究主旨的多种可能性;从学习过程来说,聚焦于引领学生掌握反复朗读、多样还原、多种比较等文本咀嚼方法。

  层进,这里指在课堂进程中,教师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进入文本,逐渐把握文本的内在奥妙。层进既合乎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能使学生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地解决困惑的问题,产生一种探索的愉悦,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上升,在困难突破中获得更高层次的成就感。

  层进的关键是:从教师角度说,要简洁,易操作;从学生角度看,要实在,有抓手。下面以《在桥边》课堂片段为例来谈:

 第一层:聚焦“心爱的姑娘”——既然“我”对“姑娘”这么爱,为什么没有行动?

  师:或许因为各种原因,“我”没有向那位姑娘说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但如果真有机会向她倾诉的话,“我”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会说自己过去的事,还有现在在桥边数人的事情,以及心中的情感。他会说:姑娘,当你走过新桥的时候,我的内心非常激动,然后是……我爱你。

  师:其实,文中的一切,姑娘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倾诉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你只要把第四、五段中的“她”改为“你”,朗读出来就行了。请大家试着先各自读一下看。

  (学生自读后,再抽学生朗读)

  师:你现在就是那位可爱的姑娘了,从“我”的倾诉中,姑娘听出了什么?

  生:激动,兴奋,爱慕,苦涩,可怜。

  生:祝愿,还有孤独,但又有期待。

  生:自卑,胆小,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无奈。

  在这一活动环节,我基于学生的兴奋点,引领他们进入文本,初步把握“我”这个小人物的内心情感——这篇小说的一切,其实都是“我”的内心世界的流露,不过这种流露不是直露的,是节制的,甚至是似是而非的。通过改变人称代词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入角色,从而把握“我”的内心活动。这比抽象地分析“我”的性格特点更自然,更有效。

 第二层:聚焦“他们”——“他们”为什么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师(自然过渡):既然“我”心中有一个汪洋,“我”不能也不愿向“姑娘”倾诉,那么,假如“我”向小说中的“他们”倾诉,“他们”会听吗?“他们”好歹给我缝补了腿,给了我一份工作呀!“他们”是些什么身份的人?请同学们细读第六、七两段,揣摩“他们”的表现,思考“他们”是怎样的人?

  生:他们是一些唯利是图的人。

  生:他们是爱慕虚荣的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师:在这个社会中,他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他们是只关心数字的人。他们是官员,代表政府。

  生:他们只关心抽象的数字,他们还有官僚作风。

  师:现实生活中有“在新桥上数人”这样的工作吗?(生摇头)看来,这“新桥”不简单,它可能是指什么?

  生:“新桥”是“他们”造出来的,“他们”认为是功劳。

  生:是他们的成绩,政府的政绩。

  师:读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说,这篇小说表面上讲一个恋爱故事,实际上可能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反映“他们”不关心“我”的情感生活。

  生:反映这个社会只注重经济数字,不关心人的精神状态。

 师:“他们”不会倾听“我”的心声,“他们”代表的是政府,是环境,是体制,他们似乎主宰着“我”的一切,包括“我”与“姑娘”的故事。大家已经读出了这篇小说的基本主题:反映德国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现实。

  这一层承上而来,意在引领学生把握“他们”“新桥”“数人”的隐喻性,从而读出小说表层的主题,并为进一步探究做必要的铺垫。

  第三层:聚焦“我”的“鸿运”——“数马车”是否真的是“鸿运”?

  师(自然过渡):“他们”虽然不怎么关心“我”的情感生活,但在检查“我”的工作之后,说“我”是好人,使我有了去数马车的“鸿运”。细读文章后三节,找出关键的语句,并综观全文,看看这是不是“鸿运”,说出你的观点和依据。

  生:我觉得是鸿运,因为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走走,多接触姑娘。

  生:不是鸿运,表面上看,马车少了,数起来轻松,实际可能会失业了,如果马车没了呢?

  生:如果从数马车的单调乏味角度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数马车更空闲,更想念姑娘,时间感觉更慢,更觉等待的痛苦。

  生:数人和数马车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孤独无聊的,都是坐上桥边,没有享受建设的成果,新桥的繁荣都与我无关,更显得我无足轻重,更被边缘化。

 师:不是与姑娘有更深入接触的时间与机会吗?(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生:最后一段的三个“可能”其实都是“不可能”的。可能散步吗?“我”的腿还不健全呢。还有“说不定”,这一切都是我的假设而已。

  生:况且连数马车这件事都是虚幻的。主任委员只是说“我将提议”,事后他会真的落实吗?

  以上是这个层次探究中的第一小层次,学生在自由言说中抓住关键词句,渐渐觉得数马车不是“鸿运”。此时,我引领学生继续通过品读语言领会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深层内涵。

  师:数马车,表面上交了鸿运,但实际上极有可能更被边缘化,更孤独,更痛苦。既然“我”并不是交了鸿运,为什么小说中的“我”反复强调是“美差”“运气”“鸿运”“该多美”呢?

  生:这是气话。

  生:“鸿运”是大词小用,说的是反话,是为自己的不如意感叹。

  生:话中有话,这几句话还有别的“味道”:怨气,无奈,苦涩……

  师:类似这样的语言,其实在前面还有,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读一读,看看这些话的背后表达的是什么?细读第三段,特别关注两个带感叹号的句子:

  他们多么高兴啊!

  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

  生:有讽刺。

 生:有不满,有反抗,微弱的反抗。

  师:所以,“我”就是在他们来检查的时候,仍然不把姑娘数进去。“我”说:

  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师:读到这里,你觉得小说中的“姑娘”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了解的姑娘吗?在这样的社会里,在这样的制度下,姑娘可能隐喻什么?象征什么?

  生:渴望。

  生:美好的追求、理想,是“我”的精神寄托。

  师:姑娘也只是一个隐喻,她在小说中变成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可以吗?每天早晨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过桥去上学,下午蹦蹦跳跳地从桥那边过来,一个美好的天真的孩童形象,代表了“我”心中美好的理想。

  师:那么,你读出的这篇小说的深层主题可能是什么?

  生:不管多么艰难,心中都不能丢掉美好的东西。

  生:坚守自己的美好信念非常重要。

  师:当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的时候,人的状态往往是怎样的呢?37927——《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被冤入狱。刚进去时,有囚犯对他说什么反抗都没用,所有的犯人都这样:开始抵制,接着适应,最后依赖。而安迪不满足于这个抽象的数字,在狱中放音乐,办犯人图书室,得以灵魂自救。

 是啊,即使在强大的制度面前,即使自己的力量再微弱,也要保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心存美好,才能获得灵魂的自我救赎。这或许就是今天我们阅读《在桥边》的价值所在吧!

  这一环节,是学生觉得有难度,过程结束后却感觉最有收获和成就的环节,这也是靠前面环节的铺垫一层层爬上来的。引领学生爬坡,最终把初读时感觉是“恋爱”的故事,读出了内在的隐喻——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推荐访问:聚焦和层进:阅读教学提效之关键 聚焦 阅读教学 关键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