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发展:问题、原因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2-07-01 11:10: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师发展:问题、原因与路径,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师发展:问题、原因与路径

 

 语文教师发展:问题、原因与路径 作

 者:

 张蕾

 作者简介:

 张蕾,首都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北京 100048)。

 原发信息:

 《上海教育科研》2015 年第 20152 期 第 47-51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 年 06 期

 现实语文教育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有人说,近十余年的语文教学是近 30 年来最差的时期。因为语文教育思想空前混乱,语文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教育界内外都很不满意。笔者做语文杂志编辑 20 余年,也深感语文教育问题严重。争论甚多,共识很少。但问题出在哪里?究竟怎么解决?深度关注并做思索的,还不是很多。我以为,总根子在应试。关键的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材,在语文老师。其中,语文教师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整体素质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

  从语文独立设科到今天百余年间,其变革最多、力度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莫过于 2001 年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但 10 余年过去,语文的春天并没有如约而至,我们今天面对的却是一个无法评说的语文乱局。真假语文之争,新旧语文之战,现代语文和保守语文之论,频频充斥在大小

 语文报刊之中。有人说,正如同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步入了艰难的深水期一样,语文教育也正在深水区域挣扎前行。那么,为什么在全方位的改革背景之下,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竟然出现这样一个惨淡的局面呢?

  假如我们稍稍淡化一点应试对于语文教育的影响因素,理性探寻个中的原因的话,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将问题的症结聚焦于语文教师身上。道理非常简单,课程标准从无到有,我们的教学终于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策略和方法;教材是最能体现语文课程理念和价值的教材,显然较传统有了巨大的进步;而且课改之后理念、理论也都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先进和优异,那语文为什么还是这般“不提则罢,一提起两泪涟涟”呢?

  总结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 30 年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历史进程发现,30年间分野相对比较清晰的两代语文人各领风骚,各擅胜场,各有建树。他们各自的代表粗粗数来达数十人之多,在不同区域、语文教育的不同领域为语文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勇敢探索、勤苦耕耘,不仅在实践领域而且在理论领域都有诸多突出的贡献。2010 年前后,当我们主持编写语文教育 30年成果集《中国语文人》一书时,语文名家众多成为我们遴选的困难。当然这本身就说明,过去的 30 年,语文人的辉煌才创造了语文的辉煌。

  但问题是,最近许多年来,包括课改以来,环视语文疆域,我们明显感觉到语文教师群体的衰落。十年来,本该成长甚或壮大起来的第三代语文人,不论是杰出的个体还是稍具雏形的团队,似乎都难觅清晰的影踪。一些人也许一下子脱颖而出,因为某一件事、某一句话、某一节课抢人眼

 球,但是好景不长,便很快“泯然众人矣”;也有些人,有了点地位,运作媒体,经由名人凭借机构出版专著,合影名人,很容易地也成为名人,但往往经不住推敲和考验,三两下一两次便露了马脚。语文人真的如九斤老太言中的一般“一代不如一代”了吗?

  从笔者近几年的观察、调研、梳理和分析,结论非常清楚,语文老师的整体素质不是在稳步提升,而是在徘徊甚或有所下降。大量中青年教师身上存在诸多十分严重的缺陷,迫切需要引起重视,需要加大力度予以切实的解决,否则,现实语文教育的问题无以缓解,无法解决,必将严重制约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进步和发展。

  二、语文教师的素质问题及产生

  语文教师的素质问题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学科素养缺失严重,语文老师在学生面前难以找到尊严。语文老师在传统那里,是有着相当的做人尊严的。学富五车,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四书”“五经”烂熟于心,提笔作文倚马可待,似乎说的都是文人,当然很多是语文老师。但是现实中,真正具备优秀的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实在是少之又少了。不少语文老师几乎从来不为自己买书,也从来看不到他好好读过什么书。因为自己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故而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不高甚至很低的并不在少数。不少语文老师几乎从未让学生看过他写过的任何文字,但在课堂上还是理直气壮地批评学生写的这不是那不行。学生大都知道,很少有老师自己写文章的,有的老师或者就根本不会写什么。不少语文老师上第一节课就要露馅,提笔板书

 自己的姓名,那几个字就把学生惊呆了;一朗读也要露馅,错别字、病句就出来了。好在学生真的很维护“师道尊严”,很少有学生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

  教学素养严重不足。不少语文老师上课时紧紧抱着教学参考书或者是集体备课形成的“公用”的教学案,似乎一旦脱手,就无法上课;大量内容要么来自教学参考书,要么来自网络,且大多照搬照用,不做丝毫改编。课改之后,伴随着校本研修和集体备课制度衍生出来的相关学案、教案、讲学稿等,在促进了部分区域、学校学科应试成绩的大面积提升之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独立理解文本、设计教学、设计作业的功能大大弱化,而网络中随处可以下载的“课件”,更是让很多教师极大限度地减少了阅读文本、研究文本的时间。而这都一定程度上“促退”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思维品质很是一般。由于上述的很多教学中的应试倾向和行为,使得多数人为了这样的分数,为了这样的考试导向,拼命在这一独木桥上艰难跋涉,最终必然是认同、求同。求同思维几乎是绝大多数语文老师的基本思维套路。多少年之前曾经追求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理想早已渐行渐远。语文老师是最应该成为教师的代表、知识分子的典范,过去人们常常用“书生”“书卷气”“书生意气”形容知识分子,夸赞其难得的对于现实和社会的质疑、求异和批判精神,但我们语文老师中堪当此称的究竟有多少呢?很多语文老师在学生心中就是一个带领大家或者押着

 学生前往应试的“屠宰场”的头人,很少有着知识分子、文化人的风度、格调和尊严。

  因为这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在教学活动中,在学生中有时候也很难找到自己的为师的尊严。以初高中为例,应试已经是任何一所中国学校的常态,纯粹的应试当然是个坏东西,但是教学如果没有适当的考试又是靠不住的。要应对考试就自然有复习、训练,就有一些外来的考试题、模拟卷。如今学生收集这方面资源的渠道特别畅通。今天一道文言文试题,明天一道作文题,今天是你,明天是他,只要有这么三两次你被一问三不知,或者答非所问,搪塞其词,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存在吗?这样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每天都要一本正经地生活,内心是需要相当强大的。于是,对于语文教学的热爱、忠诚,对于语文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究竟有没有,究竟有多少,就是一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了。

  语文教师问题之产生,是关乎语文教育的内外因合力作用的结果。且不说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教师地位严重失落、师范教育实施收费制度导致生源整体水平一落千丈,且不说这许多年来综合型高校的扩张升级导致师范教育的阵营和地盘急剧萎缩,甚至被逐渐蚕食和边缘化,只说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教学模式,与现实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际,距离越来越远,师范中文系毕业生不会讲话、不会设计教学、不会上课甚至不敢走上讲台的,十分常见。可以说师范生合格率、就业后的社会满意度一路走低。在很多区域,师范生上岗前的业务培训变成不可或缺的工作,这本身就是对师范教育的强烈讽刺。

 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缺失和滞后,也是如今语文教师发展现状的成因。近十多年来,借由课改的“东风”,语文教育理论界很是活跃,语文教学实践领域也异常“繁荣”。各种假以课改包装的理念,各种披着所谓最优理论外衣的模式,然后是语文相关领域假托这些理念、思想和模式的活动,几乎吸引了所有语文教师的眼球。这其中不乏确乎优异者,但毋庸讳言,其中也有狂放者的一家之言,也有偏执者的极端之声,特别是一些好大喜功、企求一夜成名成家者的骇世惊俗的“创新”之言之举,比如用“人文”取代语文,比如“某某语文”的横行天下,乍看多为语词拼凑,只求刺激,少有理性和逻辑,稍一琢磨,则违背语文的本质,而这一旦与现实语文教师理性精神的普遍缺失相呼应,直接导向的必然是一般语文老师的思想和操作的混乱。

  应试的极端化彰显语文课程的劣势,分数的比拼让语文教师矮人三分,底气不足。这不仅表现在学校涉及教师层面的评价中,而且延伸扩展至整个学校乃至社会对于语文教师的理解、认同中,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在学校和社会被实质上边缘化。这对语文老师的打击是致命的。而这直接带来的后果便是一般“弱势群体”通常具有的部分心理阴影的逐渐滋生。如此,他们的发展问题便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了。

  三、语文教师发展须内外兼修

  面对这样的语文教育现实,面对这样的语文教师队伍现状,我们怎样认识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语文教师又应该怎样来发展好自己呢?

 1.从语文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而言,职业认同和追求自觉,是语文老师发展的原动力

  决定一个老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有内驱和外推两方面的力量。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就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近些年来已经完成了教育发展的第一次转型,开始逐渐由硬件的投入转向软件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工作成为现实教育发展的重点。行政的教师培训和学校自主的“校本研修”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工作。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某些区域,“外力”的强势推动并没有完全触动和激发教师们发展的激情和欲望,不少老师对于天上掉下的“馅饼”一样的培训“福利”并不领情,有老师拒斥相关的培训安排,或者即使在培训现场也表现出消极“怠”培。这令很多教育当局和从事培训工作的组织者伤透脑筋。这当然既有培训实施的问题,而更多是由于我们对于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认识不到位所致。

  我们看到,有许多老师天生具有进步和发展的欲望和冲动,他们几乎总是在一种自发和自觉的力量驱使下,奋力前行,不畏阻隔和干预,他们总是在教育教学和自身成长方面先人一步,高人一筹;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许多人却甘于平庸,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个人发展都如温吞水一样,几乎任何力量都奈何他不得。这个问题实际是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是一个人真正发展的原动力的差异。要想促成这些人的进步,我们当然需要外力的推动,但是外力的推动一定代替不了他个人的成长,所以建构主义

 总强调个体“自主建构”对于知识能力形成的作用和价值。从这一意义而言,外力的推动不是代替发展主体的发展,而是要千方百计促成发展主体内驱力也即原动力的产生和形成,形成之后的逐渐强大和持久。一旦有了这样发展的主动和自觉,加之一定外力的引领、支持和帮助,比如关于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教学实践的技术和艺术的示范,教育科研的策略和方法的供给,其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对于一般教师而言,伴随教育教学活动始终的阅读和思考,既是一种教育工作者常有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工作状态,这是一个优秀教师之所以成为优秀的品质;而勤勉,踏实,认真对待教育教学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学生、每一天,如此开始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并兢兢业业,天长日久,继而成为生活习惯,成为一种可以持久的精神,最后成为伴随教育生活一生的自然而然的素质。这就是一种职业认同、职业追求和精神。果真如此,就没有做不好的教育了。

  2.从语文教师专业的角度看,要明确语文老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和基础是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这里的专业指的是“语文教师专业”,而不是单单的“语文专业”。从语文专业的角度看,当然我们要更加看重语文素养,而从“教师专业”的角度看,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针对人的发展而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则尤要重视人文素养的修炼。具体说来,语文素养又分为语文学科的专业素养和语文学科教学的素养。前者所指就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的习惯情感等;后者所言则是一个语文老师将

 自身的语文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能力,也就是教学的本领,这可能就是语文老师区别于一般的作家、一般的读书人之所在。如前所说,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影响到语文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素养的提升已经到了片刻也不能懈怠的地步了。

  人文素养是指作为语文老师的一种包括语文在内的人文科学学习、研究的水平和层次,以及在此基础上锻炼出来的一种品质和精神,这种品质和精神,集中表现为对于人的尊重、关注和保护,其中除了我们通常所言的师德之外,还有诸如慈悲和恻隐、尊重和保护、平等和敬畏的宗教情怀、普世价值。之所以特别强调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其关键就在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教育价值除了语文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素之外,我们常常寄予其更多的人文和文化的因子,希望经由此培养起学生的超越于一般功利的道德境界。而之所以特别强调语文教师自身这一境界的重要,就因为基于下列理念: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的实现,不是靠教学中语文老师对于人文性的吹嘘和灌输,而是要靠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在具体教学活动和学校生活过程中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渐染,也就是说,这一价值的实现原本是应该通过行胜于言的“身教”达成。

  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才有语文人提出,语文教材中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呈现、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工具”价值追求、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人文”之光的流泻和闪耀,三位一体,是实实在在的“两性统

 一”。这可以看成是...

推荐访问:语文教师发展:问题、原因与路径 路径 语文教师 原因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