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践行“塘约道路”工作动态

发布时间:2022-07-01 13:5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星关区践行“塘约道路”工作动态,供大家参考。

七星关区践行“塘约道路”工作动态

 

  - 1 -

 第 1 期

 七星关区农村“三变”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8月16日

  目 目

 录

 【交流平台】

 ◆ “四轮驱动”用活“塘约经验”········ ····························(3)

 【改革动态】

 ◆我区积极探索“三严四看五核”推进“范本村”评审工作·····(12)

 【试点风采】

 ◆撒拉溪镇“四位一体”破解“三变”难题·························(15)

  - 2 - ◆水箐镇梨树村三措并举助力改革试点工作···················(17)

 【短迅传递】···························································(20)

 【他山之石】

 ◆金沙实施“五比五创”工程践行“塘约道路”····················(21)

  - 3 - 【交流平台】

  “四轮驱动”用活“塘约经验”

 今年来,七星关区巧借塘约成功经验,以党建领动、改革驱动、产业带动、组织联动“四轮驱动”,助推“塘约道路”在七星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一步破解农村、农业发展难题。

 一、党建领动,小支部发挥大作用 抓思想意识推动落实。

 一是营造学习氛围。自 3 月份以来,先后组织考察团 300 余人次赴塘约参观学习,发放《塘约道路》等著作 3000 余册、学习光碟 500 余份,召开专题报告会、现场推进会、全委会,邀请王宏甲教授赴我区多地开展实地调研,聘请王宏甲教授为我区农村改革发展顾问,印发《学习借鉴“塘约经验”助推“大扶贫”战略的意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专职负责统筹。同时,建立县级领导包保机制,确保全区 64 个改革试点村有领导和相关帮扶部门包保,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明确改革目标。力争 2017 年底全部消除空壳村,重点实施学习借鉴“塘约经验”助推“大扶贫”战略改革试点村 12 个,试点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8877 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 5 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积累达 3 万元以上,实现 7 个试点贫困村出

  - 4 - 列,消除贫困人口 3747 人。

 。

 抓组织建设强化基础。。

 一是健全基层党组织班子。坚持以“绘制好蓝图、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换出好面貌”为目标,切实选优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目前全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35 岁以下 118 人,大专以上学历 226 人,换届后重新选拔更换43 名人品好、党性强、有能力、有担当的村支书,对 508 个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主任开展轮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

 二是 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对精准排查出的 26个后进党组织分别落实县级、组织部和乡镇联系包保领导,并按“一村一策”的要求逐村落实整改措施,推动后进党组织实现晋位升级。

 三是。

 实施党组织设置改革。推行村村联合建立基层党总支、党支部升格建立党总支、村企联合建立党组织、在产业链上建党组织以及根据党员生产发展需要优化党小组设置等改革举措,目前全区村级组织已建立党总支 79 个,党委 16 个,为践行“塘约道路”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抓工作保障激发活力。

 一是筑牢基层前沿阵地。投资 3.5 亿元,按照“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规范提高一批”的工作思路,新建村级服务阵地 313 个、改扩建 35 个,利用公产解决服务阵地 26 个,确保了村级组织正常有序运行。

 二是落实干部激励机制。

 。探索实行村(社区)干部“月报酬+年奖励”激励机制,在 2015年为每个村干部提高 800 元待遇报酬的基础上,开展规范、示范、典范村(社区)创建,对成功创建为规范、示范、典范村(社区)的,由区财政分别发放 1 万元、2 万元、3 万元的村级组织活动

  - 5 - 经费,给予村(社区)干部每人每年 1 万元、2 万元、3 万元的奖励资金。。

 三是用活多方帮扶资源。选派 292 个驻村工作组 1460名驻村干部到乡镇开展驻村帮扶。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为农村党员发放项目贷款资金 907 万元,涉及 29 个乡镇 138 户。

 二、改革驱动,小资源释放大能量 抓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确立资源所有权。在保证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的前提下,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等“七权”确权工作,采用 GPS、航拍等高科技手段对全村土地精准测量,让分散的资源聚集化、模糊的产权清晰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目前,全区已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 485 万亩、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 5692 亩、宅基地使用权发证 211530 本、林地确权 60691 亩、小型水利工程确权 2310 宗。

 二是放活资产经营权。对已确权的各类农民产权,赋予权利证书持有人在产权期限内按照规定用途依法使用、经营、流转、作价入股或抵押担保权能。目前 12 个改革试点村已流转土地 29039.32 亩,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合作。

 三是搭建产权交易平台。探索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式,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稳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让农村土地成为农民发展的资本。

 抓农业经营改革。

 一是组建村级合作组织。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由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合作社班子交叉任职。合作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模式,采取“支部+合作社+N”

  - 6 - 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与合作社联营。目前,全区 64 个改革试点村已全部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

 二是推进资源折股量化。引导村集体和农民将土地、林地、草地、水面等经营性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入股经营,重点将山水林田湖及村落资源、旅游资源、政府投资修建的基础设施等折股量化,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经营。

 三是推进资本入股分红。引导村集体、农民将农村承包土地、林地经营权、劳动力、资产、资金、技术、产权等入股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村集体、农民与经营主体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成为股东,参与分红,实现增收。目前全区有 7667 户 33788 人入股,入股资金达 3229.72 万元。

 抓乡村治理改革。

 一是完善服务。按照“组织强、环境美、乡风纯、产业兴”总标准,持续深化村级组织范本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 2016 年创建评审工作,创建“范本村(社区)”25 个,其中,示范村(社区)8 个、规范村(社区)17 个;按照“1+N”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着力打造功能齐全、服务到位、辐射周边的“中心社区”。今年来,到社区报到机关党员 3300 余名,开展服务 800 余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1200 余个;强化驻村管理,提升帮扶水平。组建驻村工作组 292 个,选派同步小康驻村干部1460 名,其中,选派“第一书记”172 名,实现了所有同步小康村全覆盖。

 二是强化考核。强化党员考核,制定村级组织党员考核管理办法,以百分制对党员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考核打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

  - 7 - 范作用;强化村干部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动态跟踪考核、年度目标考核、公认度和满意度测评等方面,切实提升村干部服务水平。三是条约治村。鼓励各试点村结合实际、集中民意制定简洁易懂的“村规民约”,对滥办酒席、乱搭乱建、环境污染等行为实行自我约束,对群防群治、道路维护、环境治理等工作实行自我服务,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

 三、产业带动,小生产变为大经营 抓生态农业发展。

 一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相结合的扶持模式,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品牌创建、农业机械化、金融支持六大领域对符合条件的产业或项目进行奖补,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有产业基础的乡镇(街道)打造产业集群创造条件。目前,全区引进各类项目建设 116 个、总投资 66331.3 万元;种植油用牡丹 7608 亩,中药材 1910 亩,商品蔬菜 3451 亩,生态茶叶 3500 亩,特色经果林 45054 亩,花卉 1580 亩,马铃薯 17632.54 亩,大白萝卜 3556亩,实现产值 18867 万元;养殖生猪 23126 头,牛羊 1296 头,蛋鸡 503875 羽,水产养殖面积 350 亩;普通生产大棚建设项目26 个,面积 16.6 万 m 2 ;冷库建设项目 13 个,库容 1700m 3 ;农产品加工项目 10 个,拟投资 8134 万元。

 二是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区现已建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区 4 个,园区内配套建设蔬菜加工厂、农耕文化广场、水上乐园、生态餐厅、老年疗养公寓、茶庄、药庄、兰庄、水果采摘园等二三产功能区。目前省级园区共入驻企业和合作社 53 家,实现年产值 21.6 亿元,带动就业 2330 人,

  - 8 - 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凸显。

 抓经营主体培育。

 一是壮大一批。对于基础薄弱、带动力缺乏的乡村,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明确落实到村级的 200 万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可由村集体合作社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按程序上报实施。野角乡大水村成立了由村党支部牵头的工程建筑队和种养合作社,工程队负责承建该村基础设施,贫困户在工程队务工获得收入,合作社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二是引进一批。对于没有经营主体的乡村,采取多种方式把那些实力强、信誉好、有公益心的企业引进来。同时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鼓励有识之士回村、到村任职,带头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社、合资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实体。撒拉溪镇龙场村引进北京天赐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村民以土地和劳力的方式入股,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不断得到增加。水箐镇梨树村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高登前返乡,并带头投资创办贵州乌蒙山区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已种植 3240 亩油用牡丹,惠及农户 367户 1500 余人,其中贫困户 75 户 289 人。。

 三是新建一批。目前全区 12 个重点改革试点村(社区)都培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5 个以上,全区承接学习借鉴“塘约经验”助推“大扶贫”战略改革工作的市场主体共有 82 个。

 抓农特产品市场开拓。

 一是加强信息互通。针对农民获取市场信息能力弱、生产科学化程度低、同质化生产导致库存严重等问题,通过微七星关、云上七星、七星关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每天动态化发布城区农特产品价格,做好市场需求预判,实现以需

  - 9 - 定产。

 二是完善物流供应链。在城区设立农特产品分拣中心,在乡镇建设调配中心,同时建设一条直通分拣中心的运输线,保障农特产品运输时效性。

 三是拓展销售平台。搭建直销平台,为各乡镇在城区各大农贸市场和各类超市建立农特产品直销平台,设置直销柜台和摊位,同时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直销平台,不断加快七星关区农特产品“走出去”步伐;搭建分销平台,组织辖区各学校、工厂、城区餐饮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集体伙食单位深入直销区采购农产品,建立长期直接供货关系;搭建网销平台,依托毕节电子商务产业园,开拓以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农特产品销售新途径,拓宽、畅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四、组织联动,小家庭构成大集体 抓凝聚人心。

 一是思想先行。建立了党委统筹领导、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挂帅、副县级领导包保联系乡镇(街道)、区直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帮扶的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并大力开展贫困户大走访活动,做到户户见面、人人问策,陆续成立脱贫攻坚讲习所,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振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根除等、靠、要思想,培育发展理念,凝聚发展共识。

 二是引导先行。为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增强帮扶对象加快脱贫致富的自觉,争取社会各界持续参与和支持脱贫攻坚,七星关区组织实施“百企帮千户”活动,300 余家企业通过面对面帮扶、引导,进一步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

 三是宣传先行。借助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等

  - 10 - 新媒体,及时总结扶贫开发经验、展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加大群众自力更生、脱贫攻坚的信心。

 。

 抓要素集中。

 一是将“ 钱”。

 集中起来。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把“三农”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注重财政支农资金改革结果运用,整合财政、农业、扶贫、交通、水利等各类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目前,全区用于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达5270.4 万元。积极整合“特惠贷”、“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机制,筹建区政府出资的风险补偿基金 500 万,累计落实“特惠贷”金融扶贫贷款 16941 户,贷款金额 5.3 亿万元,累计贴息 2329.2万元。

 二是将“ 地” 集中起来。从土地改革入手,在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重新将零散的土地组织起来。目前全区以各种形式流转农户承包土地和“四荒”土地共计 32.92 万亩,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有 13.25 万户,已签订流转合同的面积为 16.85 万亩,集中入股到合作社及其他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合作。

 三是将“ 人” 集中起来。要求村村建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并在合作社下成立工程队、运输队、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群众组织机构,将农民重新集中起来,实现“弱弱联合”、抱团发展。同时坚持用好“群众会+”工作法,尊重群众意愿,征求群众对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议,科学谋划好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民主议事决策,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持续深化民主决策监督和管理。野角乡大水村成立了建筑施工队和种养殖两个...

推荐访问:七星关区践行“塘约道路”工作动态 践行 道路 动态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