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作指导: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文章中呈现方式(完整)

发布时间:2022-07-02 11:30: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写作指导: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文章中呈现方式(完整),供大家参考。

高考写作指导: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文章中呈现方式(完整)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文章中的呈现方式 【知识精讲】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文章中的呈现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在行文中运用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思考:

 1、如果不引述材料,可以将材料作为论据来佐证我们论述的观点, 2、在行文的过程中不时地回敲材料, 3、为了避免千篇一律地开篇就引述材料,可先议论,总结材料的旨意,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鉴于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先引述材料,然后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考场作文几乎是千篇一律,难免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因而,聪明的同学会换一种方式去引述、运用材料。即先议论,总结材料的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

 一个有故事的人总期待自己死去的那一天,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平静;一朵曾怒放的鲜花,长出来就是等待着凋零的那一天,等待着回归尘土那一刻宁静。平静的凋零是很多人所追寻的美丽,但真正能在粲然绽放后,平静地凋零的,又有几人? 当人们问一朵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吐露了自己芳香的花,最渴望什么时,“平静地凋零”成了它的答案。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渴望死亡,它仅仅是渴望繁华过后有一方能结束自己的净土,保持自己的一份本真。

 但,很可惜,它在尘世中很难找到。十年前的张国荣,正是这样一朵花,他在生命、事业最繁华的时候,希望追寻一种属于自己的平静,因而一度告别歌坛,尝试去隐居,但隐居实在难以带给他渴望的平静。追求不到凋零的平静而无奈的他,只能以极端的方式彻底凋零,在天国享受本该属于他的那份宁静。

 这篇名为《平静地凋零》的小作者很准确地把握住了材料的主旨,然后以一段较优美的文字提出自己的论题——平静地凋零。

 第二段才用极为简洁的语言去引述材料,并稍作分析,然后转折提出这种“平静地凋零”很难做到。

 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立刻用张国荣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以论述为主、引述材料为辅,逻辑性非常强、论述力度非常大的文章很难得,也是我们广大同学可以、而且应该学会的。

 还有一种较高明的写法,就是先点出和材料中类似的现象,然后用材料中解决的方法来印证并提出中心论点。

 当蓝天被阴云笼罩,当城市被风暴席卷,当街道被车辆填满,人们也戴上了沉重的心灵枷锁,被囚于顾虑的牢笼中。但当他们知道脱去外衣和鞋子的孩子能在湿滑的田埂上,挑起

  先前挑不起的担子,他们应明白:放下顾虑,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

 这段文字没有刻意引述材料,而是点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生活中人们经常戴上沉重的灵魂枷锁,被种种顾虑给囚禁。然后点出材料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论点:放下顾虑,轻装上阵。很显然这样的引述既经济,又非常高明地借用材料来引出中心论点。

 2、以材料作为论据来佐证论述的观点 材料作文的材料不仅仅是引发思考的生发点,亦即立意的起点;同时材料还可以成为论据来作证自己的论点。

 有些高明的学生开篇并不去引述材料,而是在根据材料中得出的论点去论述,然后将材料作为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运用材料比较高明。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人们对各种标签的追求,归根结底是他们对自己的理想、追求出现偏差。过于物质化的生活让人们过分看重标签带来的种种经济利益;同时精神享受的匮乏使得不少人希望利用名誉的标签,得到人们的认同,以获得精神上的、虚荣上的满足。但是为了名誉的标签而奔忙的人,最后往往也会被加在自身的各种标签给束缚,而失去真正的自我。正如那头狮子,一直被贴在他身上的驴的标签所限制、束缚,最后也变成了驴。正是因为没有抛弃驴的标签,结果这头狮子也被驴的标签所限制,而最终成为一头驴。

 这位小作者是非常聪明的,在文章开头,并没有刻意去引述材料,而是通过议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更令人叫绝的是,小作者提出观点只有用“正如那头狮子”一转,转到材料上来,让材料成为自己的论据。

 这则材料作文的材料主要内容是说一头狮子的身上被贴上“驴”的标签,最开始还在抗争,但没人相信它,最后它的叫声也像驴一样,其秉性也像一头驴。

 可以设想,全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考生的作文,绝大多数是开篇引述材料,分析材料,得出论点,千篇一律,怎么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为了名誉的标签而奔忙的人,最后往往也会被加在自身的各种标签给束缚,而失去真正的自我。而后文引用材料,完全是作为一个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论点与论据高度契合。

 一篇名为《怀疑有度》的文章做得更好,小作者先是从正面论述怀疑的必要性,然后提出怀疑要有理有据,更重要的是要有个限度。然后是下面的文字:

 凡事都应有个限度,都应适可而止,怀疑同样如此,适度的怀疑可以促进人们去追寻真相,但过度的怀疑会产生相当的负面效应,使得被怀疑者背上心理阴影,不少被怀疑者因而会难以自拔。叶诗文在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的消息招致各方怀疑是很正常的,但药检证明她的清白后继续持怀疑态度的人,其居心则有点叵测。这种怀疑既得不到事实的支撑,也可能会影响到叶诗文的心理,对她的运动生涯产生影响。事实上,不只是叶诗文,很多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后都会遭到无端的揣测和怀疑,不少人因而退出体坛,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不得不说正是怀疑,埋葬了一个又一个的天才。

 小作者很聪明地运用了材料中的提示语,从提示语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怀疑”出发,提出“怀疑有度”的观点,然后进行分析。为了使观点有说服力,顺便提及一下材料中叶诗文受到的怀疑,然后分析怀疑可能会对叶诗文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样既紧扣材料,又使自己的论述有了事实的依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叶诗文的事例上,而是拓展开来,提及其他更多的体育天才因遭到怀疑而过早地结束自己运动生涯的事

  实,加强了论述的力度,使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下面一篇全文名为《爱是一场接力》的高考优秀作文更绝,对每个分论点的论述都用材料做论据展开分析。

 每一种感情的核心都是传递。亲情是父母本能地给孩子的呵护,友情是朋友之间不经意带去的温暖,爱情是情人之间互相给予的信任。爱就是一场接力。

 接力的过程中爱在扩散。

 捡到手机的人不仅将手机归还给失主还不要酬金,是因为他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短信,得知这个失主最近给芦山地震灾区捐了款。在这里,爱心先是送往了灾区,但无意间又传递给了普普通通的民众。爱的接力中,接力棒可以随时交到任何人的手中…… 接力的过程中爱在凝聚。

 我想手机失主找回手机后一定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更加相信我们的社会了吧。你看,除了我,他还有她也都在向这个社会传递爱。归还手机的那个人今后仍会坚守心中的善念,真诚友善对待他人吧。在爱的接力中,每一棒都会凝聚着传递人的爱心,每一次交接,爱都将会变得更深厚。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不正是将我们生活中每个人的爱心一点点凝聚在一起吗?…… 接力的过程中爱在升华。

 失主为灾区捐款是内心善良所致。而捡到手机的人因此无偿归还这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转变。因为被感动,所以恶念变为善念,从希望不劳而获到变得真心友善。这样的传递过程中,从人与人行动上的相互关爱到人性上的善念形成,爱就升华了啊!感动中国 2012 年度人物何玥,小小年纪不幸患病离开人世,却把宝贵的器官留在人间,给他人带去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有了爱就不会死去,爱的传递是生命的延续。

 爱是一场无止境的接力,接力棒就在你我手中。

 文章的分论点分别是:接力的过程中爱在扩散;接力的过程中爱在凝聚;接力的过程中爱在升华。每个分论点在分析的时候,都是围绕材料展开的,分析完材料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小作者还举了李连杰发起“壹基金”,“何玥”捐赠自己器官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当然这篇文章也是有点问题,就是分论点基本上是在同一个层面上滑行,文章的层次感不强,也难言深刻。

 3、论述的过程中不时地回敲材料 这是有点功利的做法,但也是比较讨巧的做法。因为考场作文和平时作文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考场作文改卷时间较短,阅卷老师看得很快,如果没有不时地回敲材料,容易判偏题,所以个人觉得作文水平不是很高的同学应不时回敲。材料不时回敲材料,就是说与中心论点相关的词语、语句等,要在文中重复多次出现,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能凸现出来,应多次点题,这一点和演讲是类似的。演讲也是要说服他人,让听众信服自己的观点,因此,不少演讲都会重复自己的核心观点。当然,重复点题时要注意变换表述,以使文章灵动不呆板。

 同样,在论述的时候,有些同学不引述材料,而是在论述过程中,用论据论证自己观点时,用简短的语言“点”一下材料,让文章与材料建立联系。

 如下面的文字:

  风无偿助力,鹰得以博击长空;土慷慨奉献,花得以纷繁绝艳;一朵花居于静隅,不被关注,却无私地奉献香气,从此,偌大的世界也嗅出了甜美的味道,世界因卑微角落的无私奉献而更加美丽。

 …… 世界需要卑微角落里的无私奉献,看现代雷锋郭明义在平风岗位散发光热;看乡村医生艾起夫妇在泥泞的山路撑起多少病人生的希望;看当代孝子陈斌强用平凡的绑带牢牢拴住母亲的一生,这些人就散布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他们如此平凡,卑微得如同沧海一粟,却依然在卑微角落无私地奉献,带给这个社会感动,呼唤人性的回归,如同那朵在荒园中默然开放的花,轻轻地呢喃:“我只给予,从不问获得,我在想何时将芳香从我心中溢出,散发在我周围的空气里。” 只给予,从不问获得,一直在卑微角落里无私地奉献。如今,卑微角落里的花儿又在散发香气了,你呢? 这是一篇名为《卑微角落里的无私奉献》的材料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这篇文章的小作者抓住生长在卑微角落里的这朵花的无私奉献这个角度来立意的,可以说非常准确,写作中作者也始终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来展开。而难能可贵的是,在文章开篇并没有引述材料,而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点出其与材料的相同、相似的两种现象,然后写出居于卑微角落的这朵花的无私奉献,及其效果,这样就在论述题旨与材料间架起来一座桥梁,用笔非常经济。

 而在结尾,小作者不忘回敲材料,而所点出的部分与前文论述的部分高度契合,让读者和阅卷老师明显地感受作者的论述是围绕材料所蕴涵的题旨展开的。最后一段的内容更是与材料相关:卑微角落里的花儿又在散发香气了,你呢?以反问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而这一切都是从材料中生发开来的。

 当然,在文章中不时回敲材料,要注意一个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切到好处;回敲材料要注意与论述的观点高度一致。

 运用材料的时候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点外,我们还可以反弹琵琶,从材料的反面或对立面去分析。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反弹琵琶一般都比较危险,在论述的过程中逻辑性一定要强,论述一定要缜密,要有理有据。也就是说要在一定的条件限定下“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一般要先肯定材料中的某个或某些观点,在此基础上选择对立面或相对的方向立意。

 如下面的文字:

 假如卢浮宫失火,你在现场,而紧急情况下只能救出一幅画,你会如何选择?答案因人而异。一般认为最有理智的人会选择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而追求金钱的人会选择价值最高、最昂贵的那幅画;追求艺术的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那幅画…… 不可否认,在只能救出一幅画的情况下,最理智、最稳妥的是在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就出离出口最近的那幅。但我认为这不是唯一的答案,如果是一个能为艺术献身的人,而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那幅就在离门口最近的画旁边,他为什么不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那幅呢?虽然这个选择有一定的风险性,但为什么不去尝试?因为救隔壁的那幅和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相比多花不了几秒钟。这样保全性命的几率也很大,肯为艺术而献身的人为什么不去博一下呢?而且肯为艺术而献身的人,即使是在最后关头没有保全性命,也可能会将画救出,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的人,只要心中最有价值的画安然无恙,他即使为此牺牲,也会死而无憾。最坏的结果是既然没有将画救出,自己也因此牺牲,但我想,他也不会为此而感到遗憾,毕竟他为了心中最美的艺术品做出了努力。因此在选择的时候,应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心

  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业。

 这段文字在运用、分析材料时,是典型的“反弹琵琶”。但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思维非常缜密,逻辑性很强。首先肯定选择救离出口最近的画是最理智的选择,因为在危急关头、只能救一幅画的情况下,这个选择是最能保全性命的。然后假设,如果是一个肯为艺术献身的人,而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画就在离出口最近的画的隔壁,那为什么不选择最有艺术价值的画呢。然后分别从三种不同的结局来论述选择的合理性,并顺势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在做选择的时候,应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心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业。

 这种方式是很难把握的,只有作文素养高的同学可以尝试。

 【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奋斗的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分析】

 此作文题话题指向明确,但又不过于直白,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这是作文命题的一大规律。关注个体的成长,培养有道德素养的人才,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作文命题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此作文命题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

推荐访问:高考写作指导: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文章中呈现方式 高考 新材料 文中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