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赢秦丧葬礼俗特征

发布时间:2022-07-02 12:30: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赢秦丧葬礼俗特征,供大家参考。

浅析赢秦丧葬礼俗特征

 

 浅析赢秦丧葬礼俗的特征

 赢秦礼俗与夷夏之辩

 就目前资料来看,我们认为,殷商时,朦胧中开始有了中央和四夷之区别,西周制礼作乐开始,有了心理上夷夏之区别,一直到赢秦统一,才开始真正有了“中国”,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地理上的。我们认为,和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山东诸国以血缘性为主要特征的礼乐文化相比,赢秦礼俗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地缘性,其诸如婚姻、丧葬、宗教祭祀等方面的特征都是通过这一特点而表现出来。

 秦国,以及赢秦文化,一直不被东方诸国所重视,甚至被斥之为“夷狄”,更多的不是种族意义上的,而是文化上的,是东方诸国认为赢秦没有经过西周礼乐文化的洗礼,更多地采用中原地区的诗书礼乐,也就是没有严格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而是与戎狄杂处,与中原诸国来往较少,非“礼仪之邦”,所以才是没有文化,所以“卑秦”。在苏秦看来,有并吞天下之心,这就是“虎狼”的意思。楚王回答的也是相类似的话:“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楚王说的是赢秦要灭巴蜀,还要并吞我汉中,这是“虎狼”。虞卿说的虎狼才有点赢秦人没有中原人的“礼”、“义”的味道,这里的礼义就是以西周的宗法制为核心的礼义。

 此外,秦汉以后“虎狼之秦”和“暴秦”一样,在史载中处处都是。汉人对秦人的评价,认为其中没有完全吸收中原的血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制的,就是“虎狼”。“虎狼之秦”和“暴秦”的观念一样,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尤其是中原人们的思想中。东方诸国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认为赢秦和中原诸国不一样,视赢秦为“异类”,认为它是“虎狼之国”“贪

 庆好利无信”。当时的中原诸国都简单地把赢秦当做“戎翟”看待。《史记》记载,秦之先祖,有“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山东诸国没有把赢秦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就是比作“戎翟”了。“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赢秦在雍州的时候,还不和山东的诸国会盟。

 公元前 262 年魏国想联合赢秦,一起攻韩,朱己认为,赢秦没有中原的“礼义德行”,还认为他们生活在戎翟之间,就和戎翟是同俗的。“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殷。不言战而言败。何也。狄秦也。其狄之”。同样是秦师败于殷,《公羊传》中也说:“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殷。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这种局面,到了秦孝公的时代,各个诸侯国对待赢秦还是“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其实在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原大地上并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文化传统,而是多种文化共存的,其中有齐鲁、燕赵、三晋、荆楚、吴越……各种文化之间各有特色,赢秦文化也就是其中之一种。在《管子·水地》中称为“水”,其实就是俗,就是各地的风俗习惯。

 当时人们己经认识到“地水”对民风民俗的作用,从各地“水性”的不一样出发,讨论了齐、楚、越、秦、晋、燕、宋等地的民情风俗,其中的赢秦人居住的天水、陇西地区,山上物产多林木,人们以板来盖房子。其中的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区,己经接近戎狄人居住的地去了,所以当地的人们有修习战备,高上气力的习惯,以射猎为先。因此,《秦风·驯.戳》中有说:“在其板屋”,就是秦人用板来造房子;《秦风·无衣》中会说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诗经·秦风》中的《车磷》、戳、《小戎》等篇,说的都是赢秦人有关车马狩猎礼俗。

 都是古代人民的习俗。再到官府衙门,“其百吏肃然,莫不

 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桔”,也都是古代的官吏的样子。这是荀子用来说明战国时代中原诸国周礼失落时的情景,也说明赢秦当时的礼俗和中原诸国的不一样。赢秦文化有自身本身的传统,在和中原诸国交往过程中,也在不断渗透、互相融合、相互发展过程中,承继了原来以周文化为代表的诗书礼乐文化,以至于后来的《诗经》中就有了《秦风》,《尚书》中就有了《秦誓》,出土的秦公钟、秦公搏,都是仿照西周晚期的作品,之后的穆公、孝公,也都吸收东方的以法家学说为代表的各种学说,博采众长,为自己所用,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才有了完成统一大业的基础和准备。

 赢秦特征

 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认为,不同的民族往往会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具有保守性和继承性,一般不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改变,从一个民族的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器物中,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发展水平。

 依据发掘报告的统计,至今己经发掘的赢秦的墓葬有五六百座。这些墓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陕西甘肃这些赢秦人本来居住的范围内,另一类墓葬是随着赢秦人的东向而分布在今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在赢秦人原住地发现的墓葬,就文化意义来说,更能体现赢秦丧葬礼俗的典型性。从第二类的墓葬中,可以看出赢秦礼俗在东向的过程中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差异。

 赢秦墓葬葬式、头向的特殊性

 当人类有意识地将同类的尸体按照一定的规律、一定的方式进行安置的时候,标志着人们己经开始对自身从生到死的人生过程有了完整的思考了,开始有了某种信仰和迷信的观念,

 这是思维活动的一个飞跃。

 考古发掘只能直观地看到墓葬中所反映的制度文明层面,但埋葬制度是当时制度文明的一个侧面,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个文化系统的某个方面,葬式是埋葬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族群长期以来形成的近似于宗教的一种信仰,这种丧葬观到了一定的阶段,在经过了某些社会道德、等级观念的影响下,成为了一种固定的礼俗特征。

 赢秦人尚西,这在学术界己经是共识的了。表现在墓葬中,就是头向西,曲肢葬,有的还是蜷曲特甚的,有别于山东六国流行的南北向、仰身直肢葬,有学者认为“可能寓意他们是来自我国西部”,我们认为,按照一般社会学理论,墓葬中头的朝向,应该预示着自身的来源,祖籍之所在。赢秦人的头朝西,应该是来自于西方,这是赢秦人自身的礼俗传统,成为了赢秦的标志。

 屈肢葬式是目前考古发掘所见到的最古老的丧葬形式。我国境内在黄河上游地区发现过史前时期的屈肢葬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也有发现,这一地区正是赢秦人的所在,正因为此,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蜷曲特甚的屈肢葬式是“秦文化的突出特征之一”。赢秦人的屈肢葬式按照下肢蜷曲的差异和身体仰卧的姿势,可以分为轻屈式、侧身长跪式、盘腿式、蹲坐式几种。

 苏秉琦认为这种特殊的葬式与西亚、欧洲、西伯利亚及中东地中海沿岸一带的风俗相似。俞伟超曾经将赢秦的曲肢葬看作是赢秦礼俗文化中西戎文化的因素之一,并因此认为秦人可能源于西戎的一支。韩伟、赵化成认为屈肢葬仪、洞室墓及铲形袋足不是秦人本民族的,最初应是西戎文化和羌人文化的传统,秦人受其影响而接受这种戎俗(羌俗)。其实,曲肢葬是不

 是戎狄文化的因素,还可以讨论,赢秦墓中的“西向”倒是有更加深层的因素的,有的学者认为,赢秦人的西向墓,和四川北部、甘肃南部平武县白马乡的“白马藏人”、路巴族人的西向墓藏式有着相同的意义,取意是“日落归西,人亦随太阳走”。我们认为觉得,墓葬的朝向还标志着该民族的来源,也许象征着赢秦民族就是来源于西方,这一点在世界其他民族的丧葬观中也是有佐证的。

 从目前己经发现的赢秦人的墓葬资料来看,赢秦人的屈肢葬者多是双手合抱于胸前,或者是放在腹部,下肢蜷曲特甚,脚跟紧贴臀部,作跪坐姿式。从地理位置来看,关中西部的时间要早,偏东地区的相对较晚,而且越东越晚。

 从屈肢葬的蜷曲程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蜷曲特甚的,分布在陕甘地区,可以认为是赢秦人原来的居住地,时间也较早,一般是商周时期的居多,还有一种是蜷曲程度较轻的屈肢葬,分布于中原地区,西周后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居多,后一种所占的比例比较少,有学者对此做过统计,春秋战国时期的赢秦墓葬,蜷曲特甚的墓葬占整个墓葬的百分之七十,直肢葬的只有百分之十二,葬式不明的有百分之十八。这种情况到了汉初,赢秦人的后裔还采用屈肢葬式,只是蜷曲程度慢慢减弱,知道汉武帝时代,才基本消失。

 其次,在墓葬的形制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洞室墓,最早的是在甘青地区,在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中都发现了洞室墓,之后在关中地区的扶风刘家姜戎墓中发现了该种类型,赢秦人也开凿了洞室墓。秦人的洞室墓分为三类,一类是竖穴墓道的长宽都大于墓室,如大荔朝邑的 M103就是这一类墓葬的典型,墓道的长宽和洞室的长宽一致,在一条中轴线上,没有封门设施。这是洞室墓的初级阶段。第二类是竖穴墓道的洞室墓,这类墓主要分布在凤翔和关中地区,特

 征是洞开在墓道较长的一侧,洞室长宽方向和墓道长宽方向平行,且小于墓道的长宽,棺木横向放置在洞室中。年代相对于战国中期。第三类是竖穴墓道的长宽和墓室相同,或小于墓室的洞室墓,并且己经有了专门的封门槽设施。这类墓盛行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前后,时代越晚,洞室越大,墓道越小,封门槽设施越加普遍。凤翔高庄的 M6 就是这类墓的典型。

 而在中原地区一直没有洞室墓的传统,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的墓葬都是竖穴土坑墓,都有棺荐,土洞墓基本不使用木荐。洞室墓代替竖穴土坑墓实际上就是赢秦丧葬礼俗对中原文化的一种影响,随着秦人的动向,这种影响也是逐渐东移的,在三晋两周地区,之后就是更远的地方,后来都可以发现战国晚期的秦式洞室墓。再有就是墓葬的朝向。赢秦墓葬中的头向大多数朝西,在贵族的陵园中,主墓也往往位于西边或西南边,如雍城陵地中,绝大多数的主墓就位于陵园的西南部。即使是在同一座陵园中,假如有两座以上相同规格的陵墓,也会是把地位较高的一座放在陵园的西南部。秦始皇陵也是如此。这种安排的意义也是取以西向为尊的意思。

 比如,在秦都雍城的旧址(今凤翔城南),经勘探,一共发现了十四座秦公陵园,四十九座大墓,陵园中大多数墓葬几乎都是坐西朝东的,其中只有只有十四号陵园一例是坐北朝南。

 十四座秦公陵园中的第一号陵园 M1 就是秦公一号大墓,据墓中出土的文字“天子匾喜”来推测,该墓应为秦景公的墓葬,该墓葬呈中字形,有两条墓道,就是典型的坐西朝东葬式。中小型秦墓从春秋早期至战国中期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葬常带有壁皂,墓坑方向多为东西向。战国中期开始出现“平行式”、“垂直式”、“直线式”三个类型的洞室墓,战国晚期流行“直线式”洞室墓。葬具用木棺荐。葬式多屈肢葬,仰身直肢者少,头向一般向西。

 如洋西客省庄七十一座赢秦墓葬中,头向西者就有四十二座。葬式为屈肢葬者六十座。半坡墓地一百一十二座赢秦墓葬中,屈肢葬有一百零四座,头向西者七十九座。凤翔八旗屯发掘四十座赢秦墓葬,时代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屈肢葬者十三座,头向均朝西北。凤翔高庄发掘四十六座赢秦墓葬,时代从春秋晚期至秦代。凤翔南指挥乡西村发掘秦墓四十二座,时代属战国时期,除了八座葬式不明外,能够知道葬式的都是屈肢葬,头向向西者三十座。这样的头向西的墓葬葬式在赢秦人的墓葬中比比皆是。

 而在山东诸国的葬式中,并没有,或者很少看到非秦人有西向墓者。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尚东,“楚人以东向坐为尊的习惯,应与日出东方有关。楚人的日神称‘东君’……对崇日的楚人来说,东向面日而坐自然是上位”。楚人的座位以东向为尊。墓葬的头向也是以东向为主。纪南城周围的楚国贵族墓,葬式就是仰身直肢,头向东。别的诸侯国的墓葬也是有相同的类型。

推荐访问:浅析赢秦丧葬礼俗特征 礼俗 丧葬 浅析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