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中国古代造物活动【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浅析中国古代造物活动
如果将造物之美,仅仅只局限于某一种装饰纹样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趣味,或者某一器物的色彩是否合宜,而忽略了其整体的使用关系即器物使用的合目的性的美和器物功能所体现出来的形体美,这显然是有偏颇之处的。
虽然我国工艺发展的历程中“重道轻器”的思想通常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因此对工艺技术的否定,也包括其带来的技术美和功能美也是并不太赞同的。
但是即使是在这种环境之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表现出了对功能的重视,无论是先秦时期法墨两家还是伴随着西学东渐和在新儒学发端下的实学之风的思想家都是功能之美的倡导者,并且器物功能所体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美,也常常通过“物”的载体来呈现。
“重己役物”出自《荀子·正名》,意为重视人本身和器物的功能性,使物服务于人而“不以身假物”“不玩物丧志”,即工艺造物的核心是使物服务于人,为人所用。
“致用利人”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它指造物设计应该满足人的使用需求的。“重己役物”是方法,而“致用利人”则是目标,它蕴涵了东方古老智慧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在这种思维下,最核心的问题则是人和器物的关系问题。
我们的先祖在传统的工艺造物活动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也是人和器物的关系问题,以石器设计为例,北京人的石器好似尚无定形,但是到了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经十分均匀和完整,并且还出现了磨光、钻孔甚至还有刻纹的器皿。
我们的先祖在物质生产活动中首先是满足了日常使用的需要,即石器的出现也是物质生产的产物,但是同时对使用工具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而进行的一列的升级和改造发展成了磨制石器,不仅使器物变得更方便、省力,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审美和形式上的要求。
因此,功能美也是器物适宜人的使用而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的美以及器物功能所体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美。
1.功能之美产生的时代背景
先秦时期哲学文化思想领域的活跃促进了工艺设计制作的学术理论的繁荣,诸子百家们虽大多数都不是工艺家的身份,他们也很少专门的正面地谈论造物设计或者有关造物活动的美学问题。
关于美、工艺设计、艺术的言论大多数是在论述以政治之术治理国家问题或哲学问题时用以比喻或例证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这些思想主张和思辨性的哲学思考都对工艺设计和制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些思想中以墨家和法家为代表,他们强调实用功能,主张“先质后文”的设计观是古代造物活动的功能美的主要倡导者。
秦汉直至宋元时期,虽然实用和功能的思想也贯穿着工艺造物活动的发展历程,在汉代早期也有贾谊等人主张实用甚于审美的工艺美学观念,但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占据着统治地位。
以及直至宋代理学成了显学,它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对技艺的反对,这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工艺造物的功能的发展是没有过多的关注的。
但是到了明代“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和西方新学的输入,在这种实学之风的影响下明代工艺美术呈现的重实用重技艺的特征,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对于工艺造物功能美的探索也有着较大的发展。
2.墨家学派的造物之美——非美之美
虽然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但是两者的工艺美学思想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墨家学派的墨子主张“仁人之所以为事着,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由此可以看出墨子美学观念强调的是一种以人民的生活日用为本的观念,强调义利人利民。
而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儒家的眼中义与利则是处在一个对立的状态。因此可以说儒家之言是重礼轻实践的,对工艺技术持的是一种轻视的态度。
对于儒家所倡导的这种维护贵族阶层的“圣人之道”,墨家学派也是不赞同的,他们认为儒家所提倡的这种繁文缛节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墨家所提倡的圣人之道则是以实用为基础的发展才是圣人之所为。
由此可见,在墨子的眼中所有精神上的享受和外观的装饰效果必须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之上,器物内在功能的合目的性的美,即实用之美更为重要。因此,墨家倡导的是一种非美之美即功能之美。
3.法家学派的造物之美——好质恶饰
法家是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学派,它所倡导的“重农抑商”“尽地力”“禁技巧”的充分表达了他对技艺的偏见,但也流露出法家有着强烈的功利主义的观念,因此反映在造物和美学观念上实用的观念极其突出。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通过对于外在的人工的装饰即“饰”的否定,并且引用了“和氏璧”“隋侯珠”以质为美的肯定,来阐明依靠修饰来饰的本质就是糟的,所以在器物的外在的“文”和内在的“质”的关系问题上,韩非子无疑是坚定地站在“质”的立场之上的,强烈的反对装饰的。
4.经世致用思潮下的造物之美——实用为美
经世致用的思想是由明清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等人所倡导的哲学思想,经世之意在于治理世事,而致用则表达的是要尽其所用。
明初一系列的务实的措施,以及程朱理学在格物致知走上了“穷其理”的极端方向导致理学思想的僵化和教条化,虽然在继而兴起的陆王心学中弥补了一部分的理学不切实际的弊端,但是心学发展到了后期也开始过分注重心学内部的“致良知”而受到了明末的一群倡导实学的思想家们的批判。
伴随着西学东渐之风的兴起,西方新学的传入对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和实学之风的影响下,明代的工艺造物呈现出重实用和重技艺的特征。
同时明代也是我国设计理论发展和总结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我国工艺设计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少工艺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师徒传承而缺乏较为系统的书面传承,因此有关工艺设计和制作的理论专著存留的较少。
但是明代也是我国古代设计理论总结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此时出现了许多有关工艺设计和制作的理论专著,从这些专著中不难发现明代在工艺设计和制作中所倡导的实用为美的思想。
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站在底层人民的立场上来阐述造物观念的,在开篇中他就提出了“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主张,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成就。
在农具的设计上,如引水的筒车、水车,犁地的镪等,都以功效为主要设计原则,以省工省时省力为标准,重视效率和农民的收益。
在纺织的设计和技术上还记载了结构复杂而精密的花楼机。宋应星是注重民生实际,以及日用作为造物活动的出发点,是一种朴素的、关注民用民生的功能美学观念。
除宋应星之外,明末清初的设计思想家李渔也有着强烈的实用美学观念,同宋应星的不同是,宋应星是以一种叙述知识的角度来关注造物活动中的生活日用,而李渔则是从审美趣味出发,强调生活日用功能和陶冶情操、自我实现相结合。
李渔的这种设计思想和设计理论在他的代表作《闲情偶寄》中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书中李渔反复强调了功能的重要性,强调生活日用之器的合宜、合用。
由此可见,李渔同墨子和韩非子一样都是以平民日用的角度出发,突出了在造物活动中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反对那种采用精雕细琢而成的但却不实用的器物。
中国历来就有着“器以载道”的设计思想,因此传统的造物活动中的哲学和美学观念通常通过实体的器物传达出来。
器物的技艺美和功能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器物内在功能的合目的性的美,即实用的、善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美;
另一则是器物功能所体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美,许多为了迎合功能的要求而变化或者适应功能的要求而产生的造型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它通常会以器物是否好用,或者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呈现出纯粹的审美意识所不能代替的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和前代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已经丧失了祭祀器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化发展,青铜器成了“钟鸣鼎食”的组合。
在“重人轻天”思想的影响下,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开始由精神功能转向实用功能,器物的发展开始注重到了人和器皿的密切关系,这反映在器物的造型上开始呈现出实用化和整体化发展。
以食器为例,在这个时期的豆把手又细又高方便了拿取,并且也增加了盖子,当盖子翻过来的时候还可以充当盘子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实用性。
敦,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创造的一种器皿类型,它是由两个半圆组成合成了一个球形,整个的器体合上构成了一个圆的统一体,打开则是两个同等容量、同等造型的器皿。器皿从无盖走向有盖,器盖上附有钮,都大大增加了器皿的实用功能,开始朝一器多用化发展。
2.汉代的灯具设计
汉代是我国灯具设计的繁荣和鼎盛时期,其制作的数量大,出土的品种多样,制作极为精美,并且也十分适宜人的使用。
出土于河北满城的长信宫灯是汉代灯具设计最具代表之作。它的功能之美首先就体现在其尺度的合宜,长信宫灯高 48 厘米,在汉代室内的空间较为空阔的环境下,灯具的整体尺度偏小,适应了人的视觉空间,并且这种尺度也和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有关,其高度非常适宜人们跪坐时眼睛的水平视线,符合了局部照明的需要。
其次可以体现在它设计结构的巧思使灯具具有消除烟尘和挡风调光的作用,宫女的左手和左臂撑起灯座与灯盘,灯罩可开合、灯盘可转动以调节亮度。宫女的身体内腔中空,烟尘可通过上举的右臂通道导入内腔,有降尘净化的环保作用,因而适应了人的使用需求。
3.宋代的瓷器设计
宋代是我国陶瓷工艺设计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将瓷器的使用功能、优美的造型语言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有机的统一了起来,可以说其是中国古代造物活动中日用之器的造型设计的典范。
以定瓷孩儿枕为例,它不仅生动的描绘了一个孩童天真活泼的形态,给使用者一种温柔和舒适之感,还在设计和制作上注重了比例和尺度的合宜性,其高度在 18.3 厘米,长 30 厘米,枕面的宽 11.8 厘米,这种比例和尺度对人的头部是十分适宜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宋代的瓷器简洁流畅的形体,以及整体功能的实用性充分展现了陶瓷造型艺术上的功能之美。
4.明代的家具设计
明式家具造型简洁、结构合理、选材考究是我国工艺美学史上的典范之一。
他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并不在于复杂精巧的装饰或是选用了珍贵的材料,而是在于其设计上的功能美学观念的传达,首先其造型结构合理、尺度合宜符合人体工程学,并且带靠背的椅类,靠背板通常呈现 S 形或 C 形曲线与人体背部脊椎相符。
其次是其结构合理,不用钉和胶,而是采用了榫卯的结构既符合了功能的要求又使之美观,同时这种结构也传达出了家具设计中的器物功能所体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美,其简洁的线条、比例恰当的结构关系,在满足了器物使用的功能之上,也传达出了功能美所体现的外在形式美。
古代这种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地位以及讲究实用、保持人文关怀的造物思想是工艺美学发展的思想基石和重要前提。这种思想也和当今设计发展和前沿技术相结合,注重设计的人文主义关怀相符合。
“利人”“利民”“以人为本”这种思想也对现实的造物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古代设计的功能之美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对当今设计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推荐访问:浅析中国古代造物活动 造物 浅析 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