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引言正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学术出版在大学社如何更好发展
引言
大学出版社作为以大学为依托的出版机构,拥有着丰富的作者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说是学术著作最天然的诞生地。大学社学术出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整体的学术水平。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商业化日渐浓郁的今天,大学社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相应的加大了教材出版的比重,将学术出版仅仅作为学者们评选职称和完成出版任务的手段,学术著作的学术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怎样处理好学术和市场的关系,让学术出版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了当今大学社共同去解决的问题。
一 、学术出版是大学社的使命与追求
大学出版社的属性是服务大学的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出版社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出版社的 主要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版高等学校教学需要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工具书及其他教学用书,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出版社的 重要任务是出版学术著作。高等学校出版社应出版反映不同学派、学术观点和风格的学术著作,推动学术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认为,做好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做好学术出版大学出版社在体制功能、社会环境、作者和读者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在数字化时代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大有可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认为,学术出版不能放弃。即便在市场经济时代,即便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脚步对学术的清贫有所牵绊的时候,学术传承仍是出版业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从建立大学出版社的初衷来看,还是从大学出版社承载的社会责任来看,学术出版都应当是大学出版社产品结构中的主要板块,不可或缺。
批注 [s1]: , 批注 [s2]: 用重要任务即可了
世界各国的大学出版社无不将学术出版作为自身重要的使命来追求,许多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建立起卓越的品牌,影响广远。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年出版新书 200余种,累积出版图书 5000 多种,其中一半以上都有再版;耶鲁大学出版社、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年出新书也达 200~300 种,累积出书多达六七千种。还有哈佛大学出版社,虽然每年只出版 100 多种新书,但绝大部分都是学术著作,在世界学术出版领域有很大影响。
总而言之,大学出版,就是要以学术著作的出版为契机,力求成为促进学术发展、引领社会文明、塑造时代精神的推动器。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学社所面对的形式是严峻的,学术出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迫使学者们和经营者们将如何发展大学学术出版提上议事日程。
二 、透过美国看我国大学社学术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们无法否认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也不得不承认有太多功利性的东西在左右着出版行业,一些出版商完全丧失了学术的、人文的、科学的、社会的起码标准,而是在不断地揣摩心理,迎合时尚,忘记了出版应引导健康、积极向上的阅读情趣和习惯的责任。从而导致当前学术出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引进多于原创,本土的、原创的、一流的著作太少了,优秀人才的创造力被我们的学术评价体制所窒息。这种只注重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做法,直接影响了学术出版的良性发展。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遵从经济规律办事的美国,在学术出版上却表现的有些传统,在学术质量上丝毫不让步,致使大学社因为资金短缺而陷入了发展困境。
美国大学出版社总体上规模不大,在整个出版业所占份额很小并且将自己定位为非营利组织,以出版学术著作为主要任务。由于出版社对学术性的重视,学术出版在发展中就与商业性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学术性强的图书往往读者面较窄,发行量不大,常常亏损;而市场化程度高的商业图书往往缺乏学术性,或者学术含量不高。致使它们在和商业出版社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多数出版社入不敷出。目前在美国大社中,预算出现赤字的比例高达 70%,22%的出版社经费基本持平,只有 8%的大学社能够赢利。资金短缺,经营困难,成为困扰美国大学出版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而学术出版对于中国的大学社而言,虽然具有天然优势,较美国大学社要灵活许多,但批注 [s3]: 形势 批注 [s4]: 从美国大学出版社看…… 批注 [s5]: 不可否认 批注 [s6]: 删去
是仍然存在很多先天不足。以最能代表学术出版水平的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的获奖图书情况来看,中国图书奖自 1987 年以来,已经历十四届,先后有 1294 种图书获奖,其中大学社出版的图书仅为 162 种,占获奖图书总量的 13%,而大学社约占全国出版社总量的 20%;国家图书奖自 1993 年以来,已经历六届,先后评出获奖图书 754 项,其中大学社获奖项,仅占获奖总数的 6%。这表明大学社的学术出版水平还亟需提升。
从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美国注重学术,却忽略了效益,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来支撑;而中国恰恰相反,足够的经济支撑让学术出版的水平日趋下滑,完全浪费了大学社的学术和经济双重资源。
归结中美两国的不同状况,可以看出不管是重学术还是重利益,不管是入不敷出还是粗制滥造,都是一点没有做好:没有处理好学术性和市场性的关系,偏重一方,都不会带来出版社的良性发展。
(一)作者的重量不重质。
单看被经济利益冲昏头脑的中国大学社,最根本最初的一点原因,就是作者对学术研究的“重量不重质”现象。大量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要凭完全量化的科研指标来评职称、申请科研经费,这厢宁愿贴钱出书,那边正有经济压力,一拍即合。更甚者,为了加快出书速度,抄袭剽窃现象日益严重。我们常常可以在学术书刊上看到似曾相识、改头换面的文章,也常常可以看到一篇不长的三四千字的文章,署名的作者却有四五个,至于两个作者互相“搭车”的现象更是普遍。此种行为直接导致文字垃圾的产生和学术泡沫的形成。
(二)专家在审稿中的“手下留情”。
学术论文要经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这三道关口。其中,专家复审是最重要的一环。专家应该对文稿选题的意义,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出现偏差。人情世故和职称的评定,都会影响专家在评稿中的公正评价,使得一些学术价值不高甚至重复的作品流入学术出版市场,降低了整个学术出版水平。
(三)编辑的“唯利”现象。
这点直接体现了市场性在当今出版活动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学术性已经成为了一个形式,只要是学术作品,就可以包装为可以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学术精品”。自从期刊产业化以来,我国出现了像《读者》、《知音》、《家庭》等发行量超百万册的期刊。这对学术刊物来说是一种鞭策。但是,随着“发行决定出版”、“有发行才能生存”这些观念在编辑耳旁呼来啸去,学术出版缺失了“把关人”的环节。编辑从以前的单纯审稿发展到要考虑装批注 [s7]: 从 批注 [s8]: 此段和下面一二三缺少过渡,应加,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批注 [s9]: 标题文字结尾不加标点符号,以下不再提示同类问题 批注 [s10]: 此句有问题,最根本原因归结为作者??又最初一点? 批注 [s11]: 此例不好,不是大学社的期刊。删去换大学社
帧设计、成本核算、市场营销等诸方面,身兼多种角色,有时一年要看十几本稿子。编辑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使大部分编辑丧失了学术判断的兴趣和能力。唯一引起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让编辑活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主张市场为上,挂社会效益之名行经济效益之实的体现。出版社所追求的最佳效果都是经济和社会的双效益,但实际工作中总免不得要以某一方面为主。而且出版者在出版学术作品时大抵对通俗读物类的“学术出版”更感兴趣。比如古籍整理,市面上关于诸子的通俗注本大概不下几十种,而这些物力人力的投入不及出版一本《清代艺文略》更能嘉惠学界。它造成的后果是,大学图书馆里允斥着这种打着学术普及化旗号的平庸之作。另一个倾向就是出版一些诸如某某论、某某学等更宏观的、以臆断代替论证的适应更多读者面的选题,而对看上去过于专门的个案专题研究不感兴趣,但后者可能才是对学术进步有真正贡献的。
也许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必要的经济效益必不可少,但这绝对不可以成为学术出版的全部。而且,只要经营得当,鱼与熊掌有时候也可以兼得。就拿中南大学出版社来说,它是承担图书音像出版和学术期刊出版的教育类学术性的专业出版社。建社以来,该社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的最佳点,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出版之路。特别是充分依托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以学术为本,注重特色出版和品牌建设,力争在有色金属、医学和铁道等三个特色图书板块的开发和建设中,形成优势出版资源与核心出版能力的有效融合。
三 、 针对学术出版 中 存在的问题该如何对症下药
从第二部分可以看出,无论是重学术还是重效益,学术出版永远是大学社出版工作中的一个主题,而且学术出版反过来也都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承担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任。所以,如何应对市场对学术的冲击、在学术和市场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了现如今大学社最先应该考虑好的问题。
如今我国大学社的核心和主体是教材产品(包括高校教材和中小学教材),而且中国大学社生产能力极强,有若干家年出版新书能力超过 1000 种的大学出版社,总销售额占全国图书总销售额的 20%左右。在美国规模较大的出版社中,没有一家大学出版社,而中国出版社销批注 [s12]: 谁都? 批注 [s13]: 充斥 批注 [s14]: 成为了?最先应该考虑好?改
售前 20 名中,有 6 家大学出版社。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市场运作能力方面,中国大学部分出版社在社均赢利能力、人均利润、单品种利润、对销售渠道的影响等方面与商业出版社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强。所以,对于经济实力我们已经有了,只要我们积极的采取措施,充分重视学术水平的提高,完全可以解决好学术出版在我国的发展问题。在采取具体措施之前,首先应该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一)学术与市场 学术与市场的关系是所有关系中的核心,是处理好其它各项关系的基础。学术性是由大学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出版杜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世界上所有大学出版杜的出版物中。它既是大学出版社的价值内涵所在,也是国家以至全社会对大学出版事业提出的基本要求。据统计,在出书结构上,我国的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的比重平均要占到70% 以上;而在欧美国家,这项指标还要高。具备了学术性,才能使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得展现和传播,同时使大批的出版资源的开发,也使大学出版社的总体特色和个体特色得到了发挥。因此,可这样讲,学术性是大学出版社永恒的特征。
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出版杜因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材和学术著作的非赢利性, 最终还是影响了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出版。所出现弊端已经显而易见:由于经费不足, 导致了编辑、印装质量低下, 而“权宜之计” 促成下的“自费出版”导致了平庸书泛滥;更甚之,为了获得一点点利益而违纪、违法丧失了社格、校格甚至国格等等现象说明,大学出版必须在“学术”和“市场”两个界限分明的领域中,找出一种平衡关系,以谋求一条出路。大学出版工作仍然要立足于学术本身,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在此原则基础上去努力发掘学术的闪光点。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社要充分利用这种机遇和社会氛围, 努力改善自身的经营手段和销售策略,以求得利润最大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挤效益的统一。
河南大学出版社就是个成功的例子。它现已成为年出书130余种、图书结构合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好、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大学出版社。河大社坚持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把出版高等学校教材、学术著作作为首要任务。该社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编辑队伍,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热情培植优秀中青年作者,先后组织出版了《宋代研究》丛书、《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丛书等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著作,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好评。获得大学版协优秀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奖,并被原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单位”。河南大学出版社还连续5年被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出版合同信得过单位”。
批注 [s15]: 得到开发 批注 [s16]: 教材多为赢利性 批注 [s17]: ? 批注 [s18]: 社
(二)事业与企业 这是大学出版社的体制问题。大学社在学术著作的出版经营中,必然也要面向市场,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依此而论,在出版社内部,就要在生产、销售和分配等领域按照市场原则作出决策。过去那种纯事业单位的性质,那种完全靠国家拨款的经营手段已经不合时宜了,必须将定位由事业向企业靠拢,用经营企业的方法去完成高质量学术著作的出版。这一点就是要运用市场规律来进行学术作品的出版,将市场经济的活力注入到学术著作的出版当中。
(三)附属地位与社会角色 这是大学出版社的身份与任务的关系问题。在大学出版业发展初期,许多大学出版社主要是为大学提供服务,除了协助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外,还要展现奉校及相关学校的科研成果。它成立的目的在于配合所在大学,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所以要受学校各方面的制约。出版社的法人地位也被削弱甚至被剥夺,难于独立参与市场竞争,进而导致出版社生产无力,最终影响到其学术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