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分解说课稿,终(完整)

发布时间:2022-07-03 12:20: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分解说课稿,终(完整),供大家参考。

力分解说课稿,终(完整)

 

 说

 课

 ---理学院 物理师范 081

 耿腊香

 《力的分解》 尊敬的评委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分解》,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这是一节概念课,计划 1 课时完成。下面请允许我从以下 7 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在安排《力的分解》之前让学生经历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到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基础。本节内容主要是力的分解的方法,涉及到按照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分力的大小。

 从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知识体系来看,分解法是处理矢量运算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力的分解》教学内容是整个力学知识体系的核心之一,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力的分解的定义。

 (2)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一个互逆的过程,理解合力和分力可以等效替代的思想。

 (3)学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的大小。

 (4)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方面:

 (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2)通过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与交流合作的精神。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是一般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利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会表现出较大的困难,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实验,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和亲身操作这些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感受并体会到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突破了难点。

 四、 学法与 教法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实验观察、探究和分组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自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方法和技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采用情景激学法、比较法、目标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教学方法。

 五 、教学 设计

 现在我向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设计,并介绍我这样设计的理由。

 1.课题引入 在课题引入时,我首先创设了物理情境:两个分队进行拔河比赛,然后找这名男生去垂直地拉绳子的中央,接过却是发现这一个男同学居然拉动了两个分队的人。咦!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情境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愿望的生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此我运用了情景激学法。

 2.课题讲解 在新课展开时,我首先设置了一个简单演示实验(老师可以一只手拉砝码,使砝码处于静止状态;也可以两个手拉砝码;使砝码处于静止状态),然后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对上述两种情况的砝码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够发现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F 为合力,F1、F2 为分力。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既回顾我们上堂课学习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又通过力的合成的定义,自然而然的给出力的分解的概念。通过发现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让学生加深理解“等效替代”这一重要思想,同时这个思想为下面探索如何分解力埋下伏笔。通过设计这样的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一个互逆的过程。

 然后我将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力的合成的时候我们知道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又是一个互逆的过程。那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呢?有这样的引导过程同学们就能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了。在此我利用皮亚杰的“同化”理论让学生自主掌握力的分解所遵循的规则。

 随后我运用提问法,已知一条对角线能做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来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已知一条对角线能做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限定条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这里我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直观的感知,我用自制教具和 flash 动画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生动的展示。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

 既然一个力有无数种分解方法,那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一个已知力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进行分合力F 力的分解 等效替代 分力F1 、 、F2 力的合成

 解?能不能随意分解呢?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过程我就自然地将主题过渡到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上来,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学生刚刚接触力的分解这一知识,对一个已知力究竟如何分解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以往的许多学生往往在利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很大的困难。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采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尝试着对力的分解进行探索式教学。在这一部分我应用了分组实验法和分组讨论法。在此,我特意设计了两个实验分两步从“能不能”到“怎么办”来进行难点的突破。

 第一个实验“能不能”:首先在黑板上画图(水平桌面上放个球,球旁边放一块竖直挡板)。提问学生:小球的重力能不能这样分解呢?让学生小组讨论 3 分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初中学习的力学知识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分解方法是错误的。我这样画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一个力是不能随意分解的。那应该按什么去分解呢? 接着我们进行第二个实验“怎么办”:首先我会先在黑板上画出斜面上物体重力的两种分解方法?提问学生:哪一种分解方式是正确的呢?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索。但是这样的实验目的性不强,学生在做实验时比较盲目,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问题去进行探究:1.观察重力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2.这个作用效果可以用哪两个力等效替代?(这在开头我已经买下了伏笔)3.猜想力应该怎么分解? 4.试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5.如果增大夹角,两个分力的大小会怎么变化?我们分别从理论和实验上来加以讲解,得出夹角与分力的关系。我通过以上五个问题的逐层递增的探究从而突破了难点。

 我们知道一个实验不足以得出一个结论,所以我下面再举两个例子进行分析,来加深学生对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一个自制的筷子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发现有绳拉食指的作用效果和筷子戳手心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做出平行四边形确定分力的大小。一个是课本中举出的拖拉机拉耙的例子,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通过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3.(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说明日常生活中力的分解不是随意的,要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对此我将对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的方法进行总结:

 F —> 作用效果—> 确定分力的方向—> 作出平行四边形—>确定分力的大小

 4.(学以致用)

 为了贯彻“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既源于生活而又走向生活。我又设置了这样三个情境让学生去讨论。

 案例一:陡峭的山坡为什么要建盘山公路? 案例二:古代和现代的大多数屋顶为什么都是倾斜的呢?在下雨天有什么作用? 案例三:两个学生提一桶水,怎样提才更加省力呢?夹角越小越省力还是夹角越大越省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用学生熟悉的画面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呼应课题引入部分拔河比赛的谜。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可以自行揭开。

 六

 、作业布置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课堂的反应情况适当的布置两项作业:

  1.巩固练习作业:课本 P70

  1、 2

 2.开放探究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实验测量棉线的最大拉力。实验器材不限。但要求学生把实验设计的器材、步骤都写出来。

 七

 、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力求简明而又全面得将本节课内容传递给学生。分为两块,主板书和辅助版画,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总结归纳。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力分解说课稿 分解 完整 说课稿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