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阅读——氤氲千年中国节,供大家参考。
2 2022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主题阅读 —— 氤氲千年中国节
主题词:传统节日 、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气象(评论员观察)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又是一年端午到,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赛龙舟、诵诗词,人们体悟传统民俗,品味厚重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端午节的众多别名不难看出,经过时间河床的沉淀,这一古老节日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包制形状不一、口味各异的粽子,参与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过节方式。可以说,端午节就像一条纽带,连接历史和当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点。传统的节俗,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有紧密的关联,即使岁月流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依旧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润泽。今年端午节来临之际,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一些地方把民俗活动由线下转到线上,让祛病防疫的节日内涵进一步彰显。直播里体验端午习俗、云端观美景、线上听讲座,即使身不能至,也不妨碍人们领略厚重的文化韵味。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家国情怀,端午节俗中蕴藏的这些精神传统在同心抗疫的当下得到了进一步诠释,也让人们对祈愿和顺平安的节日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既来自于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更得益于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以更大的历史视角观之,端午节的精神内核历经千年依然生动地存续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断衍生出“新民俗”,这本身就是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优秀文化,需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俗活动,也要采取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比如,《端午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深度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描摹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创新视听呈现,引发观众共鸣。这启示我们,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打造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不论是《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热播的纪录片,还是活泼可爱的文物表情包、诙谐幽默的文物说唱,抑或是各大博物馆热卖的文创产品,都在不断满足人们日趋丰富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更多传统文化在活起来的同时火起来、潮起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华文化滚滚向前的强大内驱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滋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起笔,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来时“迎客松”,别时赠折柳;“中国门”喜迎四海宾朋,“一片雪花”的故事贯穿始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定格下一个个难忘瞬间,在绽放文化交流互鉴夺目光彩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和经验。今天,内涵不断丰富的端午等传统佳节依然是中华文化的醒目符号,让人念念不忘。期待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创新表达和创意呈现,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端午:传统节日让遥远的记忆更鲜活
艾叶流芳,又是一年端午至。“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就像中秋节吃月饼、过年吃饺子,咬上一口粽子,口腹欢愉得到满足,过节的仪式感也随之而来。
食过返寻味。千百年来,这样的一种仪式感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遗韵,跨越时空、芬芳至今。传统节日或者说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一直存续于血脉人心,留存在民族基因,历久弥新、耐人咀嚼。
抚今追昔 传统节日增进民族凝聚力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延续至今的传统节日年深日久、习俗颇多,透过这些节日风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感悟古人的人文情怀。
端午时节,天气燥热、蛇虫出没,百姓多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以驱“五毒”。《红楼梦》也有“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的记载。这些民俗里,蕴含着古人应对天时、物候的经验智慧和祛病消灾、强身健体的淳朴心愿。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为大多数人熟知和接受的,是纪念屈原。他热爱故国,明志“亦余心之
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爱民如子,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又刚毅执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自沉汨罗江,老百姓怕鱼吃掉他的身体,拿来米团投江喂鱼。此后,包粽子、吃粽子逐渐成为民间缅怀屈原的形式。
端午的粽子,包裹着家国情怀;春节的饺子,寓意“更岁交子”;中秋的月饼,寄托着“千里共婵娟”……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传统节日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蕴藏着民族的集体意识,烘托着民族的文化底色。
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那么传统节日就像优秀传统文化结出的花果,孕育了、浓缩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当传统节日被赋予了人文情怀,便如同黄钟大吕,哪怕穿越历史长河,也能在现代人心中激荡回响,凝聚中华儿女的民族力量。
与时俱进 传统节日彰显时代创新力 传统节日流传至今,足见其生命力之顽强,但日月轮转,传统节日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有波澜。
曾几何时,奢华的包装、“哗众取宠”的馅料,让端午的粽子变了味儿,祭屈原、竞龙舟等活动也露出娱乐化和过度商业化的苗头。可好在,深刻的文化认同和足够的信心和定力,使得传统节日虽跨越千年依然葆有本色。
节日是传统的,也是开放和包容的,也正因于此,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得以与时俱进、代代相传,并拥有了历久弥新的魅力。去年推出的纪录片《佳节》,展现了中华民族代表性传统节日如何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又如何与时俱进为古老的节日着上现代文明之色。
今年清明节,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我们举行了全国性哀悼活动。犹记得当天,不少中央媒体网站和主流门户网站自发将首页更换为黑白页面,无数网友也将自己的网络头像替换为黑白头像,并燃起一支支小蜡烛。这样的祭奠方式,寄托了人们的哀思,延续了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基因,也让传统节日更加人性化、现代化。
继承以保持民族性,弘扬以使其现代化,这是今天我们热爱传统节日、传承传统节日的方式。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传统节日就能够庚续传承,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美美与共 传统节日增强文化感召力 2009 年 9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端午节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如今,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随着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所吸引,被中华文化传递出来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所触动。
端午节,日本人吃粽子、喝菖蒲酒、洗菖蒲浴;今天,世界上有超过 85 个国家和地区会举行龙舟赛。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日子。一些国家会给当地的中国人放假,有的国家还会在地标性建筑上打出“欢度春节”和“Happy Chinese New Year”等祝福字样。
这些带有明显中国传统文化印记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被不同国家和地区及其人民认同、喜爱,是因为这些传统节日背后所传递的精神内涵,是全世界所有追求真善美的人共同的祈愿。在世界各国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的以传统节日“走出去”为契机,把更多优秀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让传统文化在海外“活起来”“热起来”,将为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感召力增光赋彩,将为以传统节日“走出去”为契机,把更多优秀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让传统文化在海外“活起来”“热起来”,将为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感召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起新的桥梁、提供新的方式和参考。
如果有人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价值是什么?我的回答或许是:传统节日,让遥远的记忆更加鲜活,让民族的向心力更加凝聚,让不同的文明更加包容。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妨从过好传统节日做起。
创新表达提升传统节日现代魅力
粽香万里念家国(望海楼)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节日。无论身处何方、走得多远,碧绿的粽叶、跃浪的龙舟,是海内外华人共同的记忆;与亲友共度端午佳节,是所有中华儿女不变的寄望。
食物,往往连接着一份乡愁,代表了一种情结。所以,中国人往往会用极具民族特色的食物,来纪念传统的节日。提到端午,自然想到粽子。清香的粽子,吃的是人生况味,尝的是同一份民族记忆。
食物背后,还有故事。“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我们知道,春节包饺子,端午
吃粽子,中秋品月饼。我们更知道,端午节有一点跟其他节日不一样,那就是吃这个小小的三角米糕,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人,一个叫屈原的人。
屈原是古代的天才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留下的千古名篇,数千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在人生的某一时刻,默默吟诵过那些震撼人心的诗句,从中汲取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给我们注入铁骨铮铮、刚健奋发之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让我们永远胸怀热爱人民、兼济天下之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时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矢志不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常常提醒我们笃行不怠、不忘初心;
……
爱国忧民、坚持真理,屈原一生秉持,并为后人传颂。直至今天,这些品质已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特质与价值追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年轻人愿意在端午节主动接触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在追本溯源中确认自我,在返本开新中提升自我。各式各样的民俗纪念活动中,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在深入人心,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在不断累积。或许这就是我们过好传统节日的意义所在,这就是中华先祖送给我们,让我们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粽香万里念家国。小小粽子里,凝结着深厚的文化认同。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的仪式感,不正是中国人重家庭、重亲情的生动体现吗?凡有华人处,皆飘粽叶香。这粽香,跨越山海,同气连心;这粽香,穿越历史,千年不绝。
传承端午根脉,铸就复兴伟业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浴兰时节,浓情氤氲,又到一年一度农历端午节随处,可见飘香的粽叶、精致的香囊、祈福的蒲酒、竞渡的龙舟……。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炎黄子孙的共同乡愁。端午节是中华文化的标识,是节日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和映照。端午节内涵之丰蕴、寓意之美好、寄望之深远、家国之情浓,独树一帜。端午节又称浴兰节、女儿节、龙舟节、端阳节、重午节、正阳节、天中节、五月节、菖蒲节等,它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且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据考证,端午节是史称百越族创立的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它之所以历久不衰,在于其契合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认同,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是中华民族推崇爱国、传承孝德、凝聚团结、寄寓美好的永恒追求。千百年来,端午节流传在古诗词里,也萦绕在人民心中。祖先用节日世世相袭的文脉延亘,表达代代相因的精神依归。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是端午节的文化符号,是值得仰望的精神标识。过端午、祭屈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是端午节的庄严仪式。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紧密关联,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无疑,屈原是中华民族忠肝义胆的代表,是爱国情怀的典范。“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屈子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使他成了中华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悲剧英雄,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颦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唐代诗人卢肇的《竞渡》诗,把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颦鼓震响、龙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舟竞发的热闹场景铺陈开来。“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代词人欧阳修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词作中,描写了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吃多角粽、饮菖蒲酒、沐香花浴。一个“烘”字,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温度。沐浴、更衣,饮酒、驱邪,折射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千年期许。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求蒲酒话升平。” 唐代殷尧藩在《端午日》这首诗中,表达了“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岁月静好、天下太平,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夙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中国人民的一贯主张。中国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
推荐访问: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阅读——氤氲千年中国节 作文 氤氲 高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