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学科论文摘要(读书笔记三篇)

发布时间:2022-07-04 08:20: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学科论文摘要(读书笔记三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学科论文摘要(读书笔记三篇)

 

  1 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学科论文摘要(读书笔记三篇)

 第一篇 薛法根: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一、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关照下,反思现时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诸多弊端。

 其一、语文教学失却了人文关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于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曾一度极力追求训练的科学化,过度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技能练习,使语文教学异化成纯技术的训练课。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大量的练习中被割裂了、被淡化了,导致语文课只见文字不见人文,只见筋骨不见血肉,枯燥乏味,语文学习自然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再强了外在的能力而荒了内在的精神,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形成个性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和谐的发展。

  2

 其二、语文教学远离了生活实际。目前,语文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学生的语文学习窄化成了书本世界的学习,语文与生活成了学生面对的两个互不相关的世界。生活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语文教育资源无法与语文教材内容融通起来,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十分狭窄;生活中鲜活的语文问题情境也无法即时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机,学生语文实践的时空十分狭窄。我们认为,语文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为母语的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火热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活化意识,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其三、语文教学忽视了个性体验。语文学习是个体的个性化行为,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知识经验、情感世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占优势的学习方式,对同一篇文章有他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然而,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以成人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答案的唯一性”

  3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现象力。由此,语文教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活力。语文教学呼唤个性化的教学,关注个性、关注生命、关注智慧。

 其四、语文教学缺少了综合实践。我们习惯于单项的语文训练,总以为通过单项训练可以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然而,语文素养不等于单项能力的简单总和。繁琐、复杂的单项训练肢解了活生生的教材内容,弱化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听说读写”之间不能达成顺畅的转化,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走向综合化的整体实践。此外,语文教学还应增加综合的探究性学习,将语文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转化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从而得到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为改革上述弊端,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

  4 学语文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习得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一切教学改革源于年教学思想的变革,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思想走向语文教学实践呢?

 1、走向智慧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人文关怀。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更可悲的是语文课堂里权威的声音、统一的答案,抹杀了无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学生重复的是别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一个个变得不善思维,个性衰微,那就更无智慧可言了。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

  5 慧,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2、走向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课堂里,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3、走向综合 我们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被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繁琐、复杂、机械的语言训练项目,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课文,又弱化了语文的人文性,“听说读写”之间,“语言、形象、情感、思想”之间不能达成顺畅

  6 的转化,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在不同程度上综合听说读写的因素,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个性主动积极的探索性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助,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一个教学活动综合多项语言实践,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4、走向运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文运用能力,而不必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轻感悟,语文教学犹如简单的“搬运”:将书本上的语言知识通过训练搬运到学生的笔头下、考卷上。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获得的只能是“屠龙之技”,而非鲜活的生活语言,这些语言知识和技能往往是零碎的、缺乏活性的,很难在生活情境中中实现迁移,“高分低能”

  7 的现象因而相当普遍。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基于上述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我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相似论原理为依据,提出了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构想。

 什么是组块?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一个有更大意义的信息单位,并贮存在大脑中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组块”(Cnunking),而把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称为“相似块”,也称为“图式”。人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单位、知识单元(相似块),这些“相似块”有各种不同的类别,如语言相似块、情感相似块、形象相似块等,而“组块”则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

  8 为,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它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常常要依赖“相似块”的存在和“组块”的心理活动。语文学习过程是个体心理“相似块”重组、整合的运动过程,语文学习过程中感知、理解、体悟、积累、运用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组块”的积极活动。相似论原理表明,个体学习语文过程中,首先从感官接触语言材料,或看、或听,将语言信息(伴随着情感、思想、形象)通过神经的传递,到达大脑的相应区域,与先前贮存在记忆中的“相似块”发生联系,从而激活“相似块”,形成感知或感觉,进而个体调动这些“相似块”,与所获得的语言信息通过不断的相似运动、相似匹配、相似重组,达到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最终形成或重构出新的“相似块”,实现理解、感悟。这些经整合而创造的“相似块”,不但在后续的学习情境中发挥摄取、重组作用,而且在相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外化为个体的语言信息,或语言、或思想、或形象、或情感,从而实现个体的主动表达、运用。这就是“组块”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学原理。

 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

  9 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建构过程,语文教学将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建构过程,而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组块教学中,教师将引领学生围绕语文核心知识或生活情境,选择、重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变革语文学习方式,置身于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组块教学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基本特点是:(1)在内容上基于教材,植根于生活,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文、引进课堂,及时充实、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2)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3)在功效上,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减少无效劳动,具有增值性。

  四、“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总结了组块教学

  10 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课堂教学程序。

 1、重组教学内容。

  组块教学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从生活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围绕语文核心知识,重组教学内容,形成动态的、即时的、开放的三个内容板块:

 1、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的内容板块。核心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用、最具摄取性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教师要从已有的教材中提炼出这些核心知识,围绕某一个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从书籍中、生活中选择大量相关的语文学习材料,重新组织学习内容,以达到举三反一的目的。

 2、以学生生活问题为“内核”的内容板块。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发现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选择学生面临的生活难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需要学习的语文材料,从而形成语文学习内容。

 3、以地方文化研究为“内核”的内容板块。引导学生

  11 联系当地社会文化,发现值得研究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形成校本语文课程。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以现有语文教材为蓝本,唱好“三步曲”,组编切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之“块”。一是“减”:大多数课文内容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摈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做法,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二是“联”:根据所要着力教学的“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需要的活生生的内容选编进来,从而在教学中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相似的内容区分“内核”;以相反的内容凸现“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三是“整合”: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块”。如学习白居易的《微雨夜行》,围绕“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这句描写微雨的名句,我们选编了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中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选编朱自清先生《春》中的名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

  12 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房顶上全笼着一层蒙蒙的薄烟。”又选编了《雨》中的一段对阵雨的描写,整合成以“雨”为核心的教学块,在学好原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领悟蒙蒙春雨与绵绵秋雨的不同、白话文与古诗句有别、微雨与暴雨迥异,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更为丰富和细腻。打开了生活的大门,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就开阔了,智慧的生成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2、整合实践活动。

  我们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并整合成综合化的活动板块,构建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

 (1)读写一体化的板块序列。以现有教材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以读写为主的一体化训练序列,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板块序列。以某个语文核心

  13 知识为核心,设计一个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板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探索、建构的过程,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整体发展。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序列。以社会生活为源泉,选择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并以学生个体喜欢、擅长的活动方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沟通各学科教学内...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学科论文摘要(读书笔记三篇) 教研 学科 语文教师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