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良好课堂发言习惯培养,优秀专业论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2-07-04 10:00: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议小学生良好课堂发言习惯培养,优秀专业论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浅议小学生良好课堂发言习惯培养,优秀专业论文【优秀范文】

 

 浅议小学生良好课堂发言习惯的培养 【内容摘要】当前,小学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中贯穿发言习惯教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材的迫切需要。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良好发言习惯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本文通过对现今课堂发言出现的问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分析,提出了若干改善的建议,力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的途径和方法,阐述习惯养成策略在小学生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堂发言习惯;小学生;语言能力。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小学中贯穿发言习惯教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良好发言习惯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对他人的观点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进步。学生用简练的言语表述自己的意见,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克服疏于发言词不达意的尴尬;学生用具有一定逻辑性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意见,能刺激大脑记忆,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掌握学习的知识;学生用言简意赅的言语表述自己的见解,会引发争议、辩论、讲解,在知识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思维,促进辩证思考,加深对课本的理解;上课积极发言有利于组织或维持学生注意

 力,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可见,积极举手发言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发言现状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日益凸显,但在目前的进一步细化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课堂发言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发言偏重于直观性和片断性 学生针对老师的问题或学生质疑中呈现出在回答问题、解释理由、辩论讲解上流于问题字面意思、简单肤浅,针对问题现象分析、就事论事,偏重于发言的直观性,不能进行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解答,缺失上升到理论思考的高度概括;同时对发言内容欠缺组织、整理,缺乏逻辑连贯性,呈现发言内容前后参差、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现象,偏重于发言的片断性。

 2、发言的内容联系甚少 对于推陈出新、联系实际的思考问题,大多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内涵不足,言之无物。不是用“一句话、几个字”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就是一味地照搬课本语言,不能联系新旧知识和内容的联系进行简要的辩论分析,也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3、个别的发言脱离谈话和要求任意发挥 个别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讨论、探究的话题内容脱离问题的中心和要求任意发挥,与预设的学习目标、探究的问题要求

 “风马牛不相及”, 谈非所问, 甚至跑题万里,造成合作不高效,探究走形式,时间多浪费,影响教学实效的生成。

 4、内容缺乏逻辑,多凭主观感受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能不加思索随问随答,但在回答和发言时却不干脆,不能流利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呈现发言唠唠叨叨,左一言,右一句,说了半天但其他学生却如坠云里雾里,听不明白其发言的意思,可见这些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仅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对问题欠缺理性的逻辑思考能力,不能深层思考,也不能仔细听取他人的想法和看法。

 5、不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充实发言内容 部分学生在教室里对老师的提问不是默不作声,不作任何反应,就是偶尔举手,也是“随大帮”地应付,照念课本、背诵课本,要不就是发言内容假、大、空,唱高调缺少实质内涵,不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辩解,来充实发言的内容;不能联系自身的行为表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辩解,做到学以致用。

 二、课堂发言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现状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不到位,对学生的指导有缺失 新课改倡导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展示讲解,但有些教师

 的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课堂观、学生观依然没有真正改变,教育观念和行为不到位,老师习惯于传统的“教”,致使学生习惯于传统的“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生发言的有效指导和激励。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说”缺少自觉实践、自觉反思的追求;在教学管理方面,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指导学生发言的实践推动力度不够大;教师本身对发言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不到位,使学生出现有话不会说的现象;对学生敢于、善于发言的积极评价力度不够,起不到对其他学生的榜样激励作用和示范指导作用。

 2、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评价过于严厉,师生关系紧张 教师坚守师道尊严,可以维护老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形象,严肃不和蔼,呆板不活泼,一副拒人以千里之外、别人都欠自己的面孔,让小学生感到一种距离感,内心存有畏惧,不敢发言;对学生要求过高,只允许答对、答得有理有据,而对于答错、答不到位的不是直言批评,就是讽刺挖苦,进行打击,直接消灭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胆量;“亲其师,而信其道”,有些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融洽,甚至于学生之间的关系弄得有些僵,学生对老师的学科教学发出厌学态度,从内心中不愿认真学习,故而不配合老师进行课堂发言。

 3、学生缺少主动,不明言“容”;缺乏思考,不知言所 有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面对教师的质疑或提问会从来不主动发言,就是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也答非所问,或学生没有话要说、课堂冷场的师生尴尬局面。其主要的原因是:首先,学生的参与课堂习惯没有养成,不能积极主动地举手或站起来进行发

 言,而是有先让别人来“出丑”的侥幸心理、让老师来点名的依赖心理和让学生来呼吁回答的虚荣心态;其次,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预习、课前准备不足,对老师提出的探究问题缺乏全面理解和分析,不能条理地进行阐述、讲解、分析,出现学生“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再次,有些学生的思维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对老师的问题不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明确的判断,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最后,学生可能对其他事情产生兴趣,忽视了问题;或是思维不条理,不知从何作为发言的开始;或是课前、课中因某事情绪不稳定,兴趣不高涨;或是因为身体不适,精神颓废不振作。造成学生不积极发言的原因有很多,老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激励和转移,不要简单地进行批评和指责,不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4、学生因缺少关注,心存埋怨;缺少胆量,怕错“慎”言 “亲其师,而后信其道”,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沟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言质量。由于学习好的学生和离老师近的学生容易被老师钦点发言,而且这些学生的回答和讲解也容易被老师听清并方便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指导,这就造成对学习有困难和相对比较远的学生的缺少钦点的关注,使这些学生失去发言、展示、讲解的机会,产生对老师教学行为不公平、不公正的埋怨心理,继而破罐子破摔,不再参与课堂发言。

 我们在课堂会发现这样的学生:有的学生任凭老师提问也无动于衷,但被老师点名回答却回答有理有据,展露真知,同时又伴随着紧张、低头、脸红、声音低的“遗憾”。这类学生学习很认真,对老师

 的提问质疑听得仔细,但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参与课堂的胆量不足;有的学生面对老师的一再诱导和启发都一言不发,宁练“闭口禅”,不做“开口功”,对自己的话惜字如金,究其原因是因为害怕表现,害怕回答、展示出现差错,在学生面前丢人,伤害自己拿所谓的“自尊心”,其实是面子上的虚荣,采取淑女般的谨慎做法,轻易不发言,除非绝对能答对,岂不知错失了更多的能力提升机会。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学习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有决定性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发言习惯,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听”为与时俱进的“说”。

 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上,教师只管自己讲,不顾及学生,成了单一的表演活动,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听的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课,教师似乎尽力了,但从学习效果看,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高效的课堂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发言习惯,必须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只听不说的学习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与课堂相结合,要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在学习小组和全班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只有学生“说”的课,才是高效的课。在教学中,我尝试以自己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我还课堂于学生,为学生腾出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嘴”,

 让学生“说”出来:让学生在小组和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让学生互相进行质疑、探讨、辩解、对抗,不论对错。不论好坏,都让学生来说,我只做忠实的听众,以欣喜、鼓励的姿态对待孩子的发言,久而久之,学生的发言习惯就养成了,发言的能力也提高了,发言内容言之有物,条理而清晰。

 2、发挥教师主导功能,创造和谐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课堂发言习惯,教师要认清教师角色,发挥在学生发言习惯培养中的“导”作用,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下完成学生的“学”、教师的“导”。

 培养学生的发言习惯,教师的责任责无旁贷。我在工作中认清自己的角色,发挥学生发言中“导”的作用,积极发挥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激励、指导、组织的作用: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并注意纠正学生发言中错误的读音和用词,还要教给他们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的方法和技巧;用示范的方法调控语速,使孩子们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学生知道什么该做,怎么做,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好,给出他们好的原因,不仅大大激励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加速学生正确科学发言习惯的养成。

 营造有趣、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享受着他人的尊重,无顾虑无压力地进行学习,发言者不必担心自己会说错,不必理会太多的规矩,不必进行太多的客道,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教师必须做到:

 (1)设置趣味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发言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童心、玩心重的特点,我对于课堂学习中的学习目标和问题质疑设置不注重理论性,更侧重于感性,采用儿童语言和口味,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更易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发言的兴趣。

 (2)创设多样学习平台,培养学生发言习惯。课堂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发言习惯的主阵地,老师能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有效、针对的指导,来促进学生发言能力的提升。在我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展示交流,采用讲解、表演、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说、唱、弹、讲、辩,借助学习进行语言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的合作意识;我有意将学生的培养发言习惯的训练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晨会、思品课、班会课中,对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的养成作重点指导和训练,结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3)家校齐合力,共建发言功。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辅助,其作用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要帮助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仅仅在学校中进行时不够的,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班级管理中利用座谈会、专家报告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交流孩子学习情况,同时指导家长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同家长一起集思公益制订培养

 孩子发言习惯的计划,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创设出优秀的家校教育环境,保证和促进学生发言能力的提升。

 3、课堂教学以问题线索展开教学,以问导言,锻炼发言能力。

 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会学习,最主要的是学会提问,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解决问题。教学中问题应来自学生,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事实上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养成发言的习惯,我们的课堂是学生问题没有,举手很少,更别说大胆质疑、据理争辩。为培养学生发言习惯,我针对教学实际从问题入手,把教师所讲的知识变化成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进行回答、讲解、交流,用问题引导学生来发言,这样培养学生发言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等到学生问题意识形成,主动质疑、探究辩解时,学生的发言习惯就自然而然养成了。

 4、科学评价,表杨和激励齐鸣,在肯定中见证学生的成长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情况不理想,与教师对学生学习、展示发言的评价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无论是于怕说错而不敢主动发言的学生,还是积极发言但答非所问的学生,都很在乎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如果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过于简单,不注意评价艺术,或者随意、严厉、刻薄的评价,都会挫伤学生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再次发言。所以,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多元化,多层次,要能起到促进学生心身发展的作用。我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发言,多采用正面鼓励或表扬的评价语言,如“你读的很有感情!”、

 “你的回答很清晰!”等,无论...

推荐访问:浅议小学生良好课堂发言习惯培养 优秀专业论文 优秀 小学生 课堂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