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言大义,供大家参考。
“微”言大义 ————2014 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评析 作
者:
邓超
作者简介:
邓超,西南大学文学院。
原发信息:
《语文建设》(京)2014 年第 20148 期 第 55-57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4 年 11 期
高考每年都成为公众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大有“妖魔化”之势。作为夺分大项的作文部分更是各位专家和草根关注的对象。今年年初,北京教育考试院对外公布的 2014 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写作部分将采用微写作和大作文并轨形式,将以前惯用的 60 分划分为两个模块进行考查,分别占 10 分和 50 分。综观今年全国 18 套高考作文,北京卷出现的微写作新题型,可谓大放异彩,令诸多考生既熟悉又陌生,使得今年的北京考卷格外引人关注。
2012 年“微”字成功当选为中国年度汉字。“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没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见、能被听见的人。”这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出席年度汉字揭晓仪式对其进行的解读。微字虽小,意义却非凡。伴随网络化数据化时代的到来,以前较为单一的社会单元角色扮演逐渐得到强化并朝着多元
化态势发展,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微信等公共即时通信工具应运而生,随之产生的微写作(如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也在网络中迅速蔓延开来,对我们传统文学阅读和写作方式产生巨大冲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历年高考北京卷在全国都处于领跑地位,今年也不例外,命题组专家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不断思索怎样完善高考制度,怎样引导和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更科学化、更规范化地设置命题,拉开分数梯度,从而选拔出品学兼优的各类人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2016 年北京高考语文分值将调整到 180 分,在保证多数考生能完成题量的基础上,增加新题型、扩充分值必然是大势所趋,而微写作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大胆尝试。
一、微写作不等于小作文
在 2014 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微写作的要求和考查点是:“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之前小作文要求考生能独立运用语言进行说理论证,考查目标单一而明确,平面而易套作,机械又易宿构(这里并非否定小作文的存在价值);相反,微写作则倾向于多样、丰富、立体的考查,其中有对事物进行描写的,有对观点进行阐发的,也有对考生自身情感进行内在抒发的。北京考题完全兼顾到了这几方面。具体来看,题作要求:“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并分别给出三个选项:项一,写出自身学习语文之体会,并与人分享(描述事物,表达情感);项二,评论“家长送考”现
象(立论,表达观点);项三,18 岁的纪念(抒发情感)。不难看出,其对能力的考查是综合的、立体的,这既给考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实践平台,很大程度上给考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挥空间。其表达方式可以是议论、叙述、抒情、描写,时间可以是古今中外,距离可以是由远及近或者透视效果的相对视角,深度可以是立意高远或蜻蜓点水。在考场较短的时间内(不过 10 分钟),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写成 140-200 字的文字,着实需要耗费几番周折,这也正是“微”字中所囊括的精妙所在。越是小的东西,字数要求越少,越是要求精练,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也就越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具体的微写作到底怎么写,是否会写成小作文?这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来作答。由于背景来源素材的广阔性和丰富性必然趋于题目的多样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能防止和杜绝套题、宿构。微写作可以是小作文也可以不是小作文。一方面,作文必然有完整的结构、丰富的情感传达、巧妙的构思,总之是饱满而充盈的,微写作也可以沿着这个逻辑来写。另一方面,微写作也可以只是写作,要求作答的只是些片段化的话语组合,如今年的北京卷,简单评论一个社会现象或者对某事物给予某种情感的抒发。相信北京地区在因微写作这一高考新题型出现而进行的大量模考和专题训练中,做了诸多尝试和努力。
二、微写作的考查要点
作为新题型,此次北京卷选择的是将以前 60 分的大作文分拆为两部分,在保证原有题量不出现大波动的情况下,将微写作设置为 10 分,这是高考改革的一次初步尝试和探路。不过这个分值也不能太大,需要掌控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因为考生还要花上大把时间来写大作文。尽管今年北京卷的大作文只有 50 分,字数不少于 700 字,但依然是夺分大阵地,因此,如何平衡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不可在微写作中浪费过多时间,需要合理取舍和科学安排好考场宝贵的时间。在得分方面,一项新题型的出现必然有一个从熟悉到适应的缓冲过程,尽管考生在平时训练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锻炼和强化,但考生毕竟没有亲历高考实战,对考题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不解和迷惘。加之该题型是对语言表达、思维认识、逻辑归纳、整合加工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抓住考查要点,寻求解题突破口,对考生而言依然存在一定难度,答题效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即便以后各省市高考卷竞相效仿,但考生的答题效果依然存在诸多变数。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据北京市高考语文评阅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新增的微写作答卷“看得很高兴”,尤其是项三的“18 岁的纪念”一题,很多学生写出了他们的真实情感,形式上有创新,个别写得很好的题目,“即使有一两个错别字,也给了满分”。可见,考生对微写作还是比较适应,能够很快上手,尤其是那种比较贴近考生实际生活的熟悉话题。因为这类考题,考生都有话可说,同时又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不仅保证了大部
分考生都能作答,便于拉开考试梯度,构筑橄榄型结构,也使低分段和高分段的考生区分开来,从而达到综合能力考查之目的。
三、微写作的发展方向
微写作不能算作完全意义上的新题型。从古代看,大家都很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寓言、楹联以及各种诗论、词论、画论、书论、曲论、题跋等都可以看作微写作的雏形,《搜神记》《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可谓微写作的经典范本。如今,类似的考题也早已有之,如 2011 年江西卷中的小作文:“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 200 字。”此类考题已见端倪,考查的知识与能力略显单薄,广大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很少涉及。而作为新题型的微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精练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对考生思维方式和能力的考查,尤其是抽象思维的思辨能力,这可以从近几年各地高考作文中略见一斑。由重视感性情感传达的抒情立意,到抒情、立论二者并重,再到以重视理性思考、逻辑思辨的抽象思维的破立,往往是引入两个对立面,给考生营造一种错觉,似乎必须在两者中做出艰难抉择,非此即彼,这在很大程度上考查了考生的综合逻辑推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整合加工信息能力。从作文要求来说,文体更加明确化,导向性更强,由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到记叙文、议论文的转变,不难看出命题组专家们的良苦用心。
微写作短小精悍,短而小,小而精,精而广,能收到言简义丰之效,在短短 200 字中阐发出各种微言大义。那么,今后的微写作命运如何,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前进,会不会昙花一现,是否存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必要,如何将微写作和大作文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研究课题。2014 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作文的要求是,“能写不少于 700 字的论述类、实用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要求“情感真挚”“结构完整”“思想深刻”“富含想象力”“鼓励个性传达”。不管从命题角度,还是综合能力考查,今年北京卷的微写作和作文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相信在随后几年的命题中,微写作有可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出现,并且紧跟高考改革的步伐,分值或许还会略有增加,但不会占据主流地位。总之,微写作这一题型有继承也有创新,继承的是内核、概念等内在的东西,创新的是各种形式、平面化的外壳。这需要一线教师对微写作这一题型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既可以对其实施分层教学,重点突破,模块训练,同时也无须把太多精力耗费在上面,毕竟大量的时间还需要让位于大作文等其他题型。
事实上,经过今年北京卷的初步尝试,从命题到作答再到改卷的综合效果来看,采取微写作这一新题型所进行的初步尝试已经走好了扎实的第一步,但今后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变数,这需要一直关心和热爱语文教育,一直关注高考制度改革的广大同人和朋友们共同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