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行业研究简报:拉尼娜现象即将来临,种植产业链景气提升(完整)

发布时间:2022-07-05 14:05: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林牧渔行业研究简报:拉尼娜现象即将来临,种植产业链景气提升(完整),供大家参考。

农林牧渔行业研究简报:拉尼娜现象即将来临,种植产业链景气提升(完整)

 

 1. 拉尼娜现象是什么? 拉尼娜现象,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此处海水异常变冷的判定标准一般为“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

 0.5 ℃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

 6个月以上”。

 拉尼娜 ("La

  Nina") 是西班牙语“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气象和海洋学家往往称这种现象为“反厄尔尼诺现象”,以突出其为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往往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现象。从

 1950

  年以来的记录看,厄尔尼诺发生的频率要高于拉尼娜。科学家指出,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一样,是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但它的发生频率趋缓、强度趋弱。如

 1991

 年到

 1995

 年间,全球曾连续发生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却没有发生过一次拉尼娜。

 1 10 0

  月

 2 29 9

  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新版《全球季节性气候更新》指出,今年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预计今年的拉尼娜现象强度为中等到强,并将持续至明年,影响世界诸多地区的温度、降水和风暴形式。世界气象组织预报显示,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在

 2020

  年年底之前很可能 ( 有

 90 可能性 ) 保持在拉尼娜水平,并可能持续到

 2021

 年第一季度。

 图 1 1:世界气象组织预测今年拉尼娜现象很可能持续到明年年初

  资料来源:世界气象组织,&&

 1.1. 拉尼娜现象成因 拉尼娜的发生与赤道偏东信风加强有关。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偏东信风加强使得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堆积,成为全球水温最高的区域,出现高温雨水天气。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比较暖的海水向西输送后,深层比较冷的海水就来补充,从而造成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偏低,气流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下沉,而在西部开始上升,有利于信风的加强,进一步加剧了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现象,拉尼娜现象由此产生。

 相对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信风势力减弱甚至信风方向发生反转,西太平洋表面温暖海水向东流动。这种反转影响了东太平洋表层海水的温度、大气状况以及经过此地的气团,使得东太平洋沿岸地区暴雨频繁而东南亚气候干旱,甚至出现严重的旱灾。由此可见,厄

 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关系就像“圣婴”与“圣女”的博弈,两者引发的一系列海 - 气异常,导致了全球异常大气事件的发生。

 图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成因示意图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1.2. 哪些年份发生过拉尼娜现象? 我们采用

 NINO3.4

 指数观察近

 20

 年拉尼娜现象的产生年份。

 NINO3.4

 指数是基于海洋表面温度的几个

  ENS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 ) 指标之一。

 NINO3.4

 衡量北纬

 5

 度至南纬

 5

 度,西经

 170

 度至西经

 120

 度区域的平均海洋表面温度异常。指数选定的这一区域在厄尔尼诺周期里通常海温变化大,且与拉尼娜现象中大范围降水转移区域相近,因此可作为衡量厄尔尼诺 / 拉尼娜的指标。一般

 NINO3.4

 指数连续

 5

 个月以上高于 +0.4

 度可判定为厄尔尼诺,连续

 6

 个月低于 -0.4

 度可判定为拉尼娜。

 由下图可见, 1998.07-2000.06 、 2007.08-2008.05 、 2010.06-2011.05

 分别发生了三次强度

 中等的拉尼娜现象,峰值时

 NINO3.4

 指数均低于 -1

 度;此外近

 20

 年中, 2000.10-2001.02 、

 2011.08-2012.03 、 2017.10-2018.03

 也发生过三次规模较小的拉尼娜。

 图 3:2000 年 1 月至今 NINO3.4 指数情况

 资料来源:

 weatherzone ,&&

 1.3. 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气候异常,会引发不同地区发生大暴雨、严寒、干旱和热带气旋 ( 或飓风 ) 等灾害,会使地区气候特征变得更加明显,即干旱地区更加干旱,严寒地区更加严寒,雨带地区雨水更多。

 1)

 西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非洲南部等地对流活动加强,风暴和降雨过程较多,在缓解旱情同时易引发洪涝。

 2)

 东太平洋等地: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容易出现干旱少雨。

 3)

 美国:美国沿海常受

  2

  次及以上飓风袭击;中部平原地区和中西部各州的冬季气温会低于常年;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出现反常潮湿天气;南部除天气温暖干燥外,还可能引发田纳西和俄亥俄河谷地区更多龙卷风。

 4)

 欧洲:英国气温下降,大西洋两岸会提前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和大雪。拉尼娜现象将冷水从海底带到水面的同时,也把海洋深层营养丰富的物质带到海面,会造成赤道中、东太平洋沿岸国家渔业大丰收。

 图 4:拉尼娜对全球气候影响(上部为冬季,下部为夏季)

  资料来源:

 NOAA ,&&

 5)

 中国:拉尼娜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冬寒夏热”、“北涝南旱”、以及在西太平洋与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比往年偏多。

 图 5:2000 年以来 5 次拉尼娜事件冬季降水量情况 图 6:2000 年以来 5 次拉尼娜事件冬季平均气温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资料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统计结果显示,拉尼娜现象以

 70 的概率使得我国冬季偏冷。在拉尼娜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总体上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最为显著,气温偏低

 1-2 ℃,局部偏低

 2 ℃以上。

 另外,拉尼娜在我国还会出现范围性降温及大风天气,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多雨、低温和大雪天气。中国国家气象局指出,在往年的拉尼娜年冬季,东北地区北部和南部,华北中北部,长江中游和华南南部等地降水通常较常年同期偏少,而东北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江南东部,华南北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南西部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明显偏多。

  2. 拉尼娜现象可能对我国农业产生什么影响? 2.1.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或减产 历史经验表明,拉尼娜虽不如厄尔尼诺的破坏力强和频率高,但却因持续时间长而对农作物的生长更具破坏性。不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在拉尼娜现象中均可能因异常天气而遭到减产,但受害程度因作物属性会有很大不同。

 粮食作物方面:

 1)

 小麦:

 2020

 年

 9

 月

 21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 2020-2021

 年度全国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已明确指出,“冬季有可能形成‘拉尼娜’事件,将对秋冬种及明年夏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今年的拉尼娜现象会导致我国冬春季节气温偏低,低温冰冻灾害多发,影响冬小麦越冬,我国主要小麦产区特别是冬小麦产区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减产。

 2)

 水稻:拉尼娜导致降水与台风偏多,会增加夏季洪涝灾害,影响南方的水稻种植。以

 1998.07-2000.06

 拉尼娜为例:

 1998

 年,我国涝灾主要发生在

 6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江西、湖北等四个省份受灾最为严重,影响最大的省份湖北水稻单产减产接近

 8 ,江西减产约

 3.69

  。但受益于我国稻谷库存充足及水稻栽培技术的提升,拉尼娜事件中水稻总体量价较为稳定。

 3)

 玉米:今年

 8

 月我国春夏玉米带降水不断,拉尼娜天气已初现。局部时段雨势偏强,对处于花期的春玉米生产不利,且不利于北方港口的玉米集运;但受降水影响,东北等地夏季高温天气时段减少,反而有助于减轻玉米的受干旱程度。

 从

 1998

 年至今中国上述三种粮食作物产量增长率的情况来看, 1998.07-2000.06

 拉尼娜期间三种作物减产均十分严重,如

 2000

 年玉米产量跌幅高达 -17.25

  。

 2000

 年以后的拉尼娜事件中,粮食作物虽出现了增长率下滑的现象(如

 2007

 年的小麦、玉米, 2010

 年的大米、小麦),但总体影响较弱。

 图 7:1998 年至今中国小麦、大米、玉米产量增长率情况

  30 .0 0%

  20 .0 0%

  10 .0 0%

  0 .0 0%

  -10 .0 0%

  -20 .0 0%

 小麦产量增长率 大米产量增长率 玉米产量增长率

 资料来源:

 Wind ,&&

  经济作物方面:

 1)

 糖类:拉尼娜带来的冬季冰冻灾害对相关作物损伤很大。如

  2007.08-2008.05

  拉尼娜中,广西作为我国主要甘蔗产区和糖业的生产基地, 2008

 年冬季冰冻灾害使得蔗农及制糖企业损失惨重。

 2008

 年初在右江河谷的考察结果表明:尚未砍、收的甘蔗普遍出现青枯或干枯现象,其中,柳州大部、来宾市北部蔗区的甘蔗生长点、腋芽及甘蔗的根部高位芽已出现死亡现象,部分甘蔗受冻后蔗茎两端均出现水渍状,并有向中间部分蔓延趋势;受冻害甘蔗蔗糖含量较受冻前已下降

 1.5 ~1.8 。随着时间的后延及天气的逐渐回暖、转晴,各地甘蔗青枯、干枯及糖分的损失也进一步加剧。

 2)

 蔬菜:冬季冻害同样也对蔬菜产量影响巨大。蔬菜对温度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冬季的蔬菜大棚,温度控制不好轻则影响产量,重则导致绝收。同样在

 2008

 年,不同种蔬菜也遭遇了不同程度减产:花菜、青蒜、葱、茼蒿、红菜苔等露地蔬菜以及贵州的蚕豆、豌豆受冻枯萎;萝卜、莴苣地上、地下部分均被冻坏,基本处于绝收状态;大白菜仅外部叶片冻坏,尚有一定食用价值;菠菜耐寒性强,基本没冻坏,但低温和日照不足使光合作用严重受阻,叶片生长量不足,导致减产

  50 左右;广西的水果西红柿处于开花结果期,受低温影响,叶片青枯,失去光合能力,致使花蕾脱落,结果率明显降低,产量下降达

 40

  ~50

  ;大部分地区的土豆种块受低温雨雪的影响,腐烂变质,无法出芽,只能毁种。

 3)

 棉花:中国的三个棉产区分别为以新疆为主的西北产区、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其中新疆为主产区。新疆方面,拉尼娜现象导致气象条件不稳定,如

  2017年小规模拉尼娜中新疆经历强降温、冰雹等灾害,可能影响棉花产量及品质。黄河、长江流域方面,拉尼娜导致“南旱北涝”,对黄河流域棉产冲击大,预计单产下降。黄河流域夏秋季降水增多不利于棉花吐絮收获,而此时长江流域普遍较干不影响棉花生长。

 2007.08-2008.05

 的拉尼娜是

 2000

 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这次拉尼娜直接导致了

 2008 年初我国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我国农业生产、农村经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据当时对南方地区的调查,灾害涉及到了大部分冬季种植业和部分养殖业,尤其对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设施农业、蔬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阻碍了部分地区农业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正常运转;另一方面,灾害造成的林业损毁十分严重,植被生态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不同农作物拉尼娜受害程度不同:一年生作物(农作物、蔬菜等)多因抗灾能力较弱,受到的冻害最直接,灾害症状已在短时间内明显表现出来,灾害后续影响不大。具体来看,冬小麦由于处在越冬期,产量受损不大;冬油菜受品种、发育阶段影响受害程度不同;各地露地蔬菜减产、绝收,损失惨重。热带喜温作物(甘蔗、木薯、香蕉等)抗寒能力较弱,灾情偏重,植株和种苗(种茎)冻死严重,缺种和季节推迟对后续生产影响较大。多年生作物(如果树、森林等)因抗灾能力相对较强,受到冻害、寒害后在短时间内表现不甚明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显,受损情况在灾后一段较长时间内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具体来看,柑橘、茶树、荔枝等作物均出现冻死、干枯等现象,产量和品质严重受损。此外,灾后由于农作物生长受损,抵抗力明显减弱,病害也容易滋生漫延。

 此外,拉尼娜除了对我国农产品生产造成直接损害,对其他地区的农产品也有明显影响:拉尼娜会造成阿根廷、欧洲、巴西和美国南部天气更为干燥,例如,拉尼娜现象或对阿根廷玉米的单产和收获面积都造成负面影响,阿根廷玉米产量或大幅降低;今年巴西的大豆种植面积速度也低于往年,降雨量仍不足以使大多数地区的土壤湿度正常化。

  2.2. 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 拉尼娜现象对于国际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影响有波动。

 1)

 玉米:

 2000

 年后,强度较大的拉尼娜事件均伴随着内外盘价格的大幅上涨,同时涨价与拉尼娜事件同步结束。

 2007

 年

 7

 月至

 2008

 年

 6

 月, CBOT

 玉米期货结算价 ( 活跃合约 )

 由

 350.00

 涨至

 757.00

 美分; 2010

 年

 7

 月至

 2011

 年

 5

 月, CBOT

 玉米价格由

 383.25

 涨至

 747.50

 美分。

 2)

 大豆:

 2000

 年后拉尼娜事件均伴随着

 CBOT

 大豆的大幅上涨。对发生拉尼娜现象时期

 CBOT

 大豆价格进行观察:

 1998

 年 8

 月至 2000

 年 7

 月, CBOT

 大豆价格由 552.00

 跌至 454.00

 美分; 2000

 年

 11

 月至

 2001

 年

 3

 月, CBOT

 大豆价格由

 473.40

 跌至

 428.40

 美分; 2007

 年

 7

 月至

 2008

 年

 6

 月, CBOT

 大豆价格由

 897.60

 涨至

 1,574.00

 美分; 2010

 年

 7

 月至

 2011

 年

 5

 月, CBOT

 大豆价格由

 908.00

 涨至

 1,376.00

 美分。在拉尼娜影响期, CBOT

 大豆涨跌都有,但上涨的概率较下跌大,另外上涨幅度也强于下跌幅度。

 图 8:1998 年至今 CBOT 玉米价格走势(美分)

 图 9:1998 年至今 CBOT 大豆价格走势(美分)

  资料来源:

 Wind ,&&

 资料来源:

 Wind ,&&

  我国粮食蔬菜价格也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受蔬菜、粮食减产影响,规模较大拉尼娜期间两者价格均有较大的涨幅:

 2007.08-2008.05

  中等规模拉尼娜期间,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中蔬菜类涨幅峰值达 +26.30

  ,粮食类峰值达 +0.4

  ; 2010.06-2011.05

 期间,蔬菜类涨幅峰值达 +12.60

  ,粮食类峰值达 +0.6

  。上述涨幅均超出其他时期相应农产品价格涨幅。

 图 10:2007 年 8 月...

推荐访问:农林牧渔行业研究简报:拉尼娜现象即将来临,种植产业链景气提升 简报 景气 产业链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