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研究,优秀专业论文(全文),供大家参考。
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于 2012 年 2 月~2013 年 2 月将在 XX 医院接受治疗的痴呆合并 BPSD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而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分结果及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妄想、幻觉、攻击/激越、抑郁、欣快、情感淡漠、脱抑制、易激惹、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焦虑、食欲改变等方面的 NPI 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 NPI 评分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胃肠道反应 10 例,锥体外系副反应 8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42.86%(18/42);研究组患者中发生胃肠道反应 6 例,锥体外系副反应 3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21.43%(9/4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4.42,P<0.05)。结论: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疗效确切,但是氟哌啶醇在锥体外系反应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所以从有效性和安全性综合考虑,我们认为利培酮更适合于痴呆合并 BPSD 患者。
[关键词] 氟哌啶醇;利培酮;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本研究于 2012 年 2 月~2013 年 2 月将在 XX 医院接受治疗的痴呆合并 BPS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而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分结果及副反应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 年 2 月~2013 年 2 月选择在 XX 医院接受治疗的痴呆合并BPSD 患者 84 例,其中男性 51 例,女性 33 例;年龄 50~84 岁,平均年龄(73.02±10.25)岁;病程 2-6 年,平均病程(3.11±1.08)年;其中阿尔茨海默病32 例(38.10%),血管性痴呆 52 例(61.9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84 例痴呆合并 BPSD 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2 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
别及病程进行比较分析无明显差异(见表 1),具有可比性(P>0.05)。
表 1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一般资料 对照组(n=42)
研究组(n=42)
t/x 2
P 性别(男/女)
26/16 25/17 0.32 >0.05 年龄(岁)
72.73±10.32 73.78±10.12 0.51 >0.05 病程(年)
3.21±1.11 3.01±1.00 0.15 >0.05 1.2 纳入标准
(1)入选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1] ;(2)痴呆病理行为评定表(BEHAVE-AD)总分≥ 8 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 24 分;(3)以住院患者为主,也可纳入服药合作、监护人负责的门诊患者;入选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3 排除标准
(1)对氟哌啶醇或利培酮过敏,或以往接受上述药物治疗而疗效不佳;(2)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心、肝、肾等严重躯体疾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国药准字 H31020434,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11213)口服,起始剂量 2~4mg/d,维持剂量 6~16mg/d。研究组患者则给予利培酮(国药准字 H20050776,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 20111120)口服,起始剂量 1~2mg/d,维持剂量 3~5mg/d。两组均治疗 3 个月,在给药 1~2 周可短暂合用苯二氮革类药改善患者的睡眠。如出现严重锥体外系反应(EPS),可以给予患者盐酸苯海索(国药准字 H32022135,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11210),剂量不超过 4 mg/d。
1.4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知情者版(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Questionnaire,NPI-Q)
[2] 评定精神症状。NPI 包含 12 个维度,包括妄想(Q1)、幻觉(Q2)、激越/攻击行为(Q3)、抑郁/心境恶劣(Q4)、焦虑(Q5)、情感高渺欣快(Q6)、情感淡漠/漠不关心(Q7)、脱抑制(Q8)、易激惹/情绪不稳(Q9)、异常的运动行为(Q10)、夜间行为与睡眠障碍(Q11)、食缈进食异常(Q12)等。每个维度包括严重程度(0~3 分)和症状频度(0~4 分),分数越高,表示精神病性症状越严重。(2)副反应: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建立数据库,进行专家咨询评价指标得分的计算。统计学软件采用 SPSS13.0 版,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 x )表示,计量资料行 t 检验,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 χ 2 检验,检验水平 α=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I 评分结果比较
由表1可知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妄想、幻觉、攻击/激越、抑郁、欣快、情感淡漠、脱抑制、易激惹、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焦虑、食欲改变等方面的 NPI 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 NPI 评分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NPI 评分结果比较 ( s x ,分)
一般资料 对照组(n=42)
研究组(n=42)
妄想 治疗前 治疗后
6.02±1.08 2.21±0.52
a
6.31±1.11 2.35±0.32
a
幻觉 治疗前 治疗后
3.31±0.62 1.71±0.32
a
3.22±0.52 1.82±0.42
a
攻击/激越 治疗前 治疗后
5.23±1.02 2.11±0.35
a
5.03±1.13 2.02±0.32
a
抑郁 治疗前 治疗后
3.02±0.52 1.95±0.42
a
3.12±0.42 2.01±0.52
a
欣快 治疗前 治疗后
2.41±0.52 1.32±0.18
a
2.54±0.52 1.32±0.33
a
情感淡漠 治疗前 治疗后
5.42±1.12 2.11±0.32
a
5.32±1.02 2.01±0.42
a
脱抑制
治疗前 治疗后 2.31±0.42 0.92±0.32
a
2.13±0.32 0.95±0.28
a
易激惹 治疗前 治疗后
7.12±1.42 7.01±1.21
a
2.65±0.52 2.72±0.32
a
行为异常 治疗前 治疗后
5.32±1.22 1.72±0.42
a
5.23±1.13 1.88±0.32
a
睡眠障碍 治疗前 治疗后
7.32±1.52 2.21±0.44
a
7.02±1.38 2.11±0.32
a
焦虑 治疗前 治疗后
4.11±0.52 1.82±0.33
a
4.08±0.55 1.83±0.23
a
食欲改变 治疗前 治疗后
2.88±0.62 1.42±0.23
a
2.72±0.41 1.42±0.32
a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胃肠道反应 10 例,锥体外系副反应 8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42.86%(18/42);研究组患者中发生胃肠道反应 6 例,锥体外系副反应 3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21.43%(9/4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4.42,P<0.05)。
3 讨论
老年痴呆病人的精神行为症状较为常见,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痴呆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行为障碍等精神症状以及行为紊乱表现,约占 50%以上 [3-5] 。痴呆病人的精神行为症状不仅造成病人的痛苦和功能丧失,还给照料
者带来巨大的心理、经济压力,是临床治疗的重点之一。抗精神病药是治疗 BPSD的主要药物,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均有增强作用,均可同时作用于 DA 系统和 5-HT 系统,改善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 [6、 7] 。但痴呆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所以在用药的安全性对于这类药物治疗的评价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8] 。为了探讨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于 2012 年 2 月~2013 年 2 月将在 XX 医院接受治疗的痴呆合并 BPSD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而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分结果及副反应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疗效确切,但是氟哌啶醇在锥体外系反应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所以从有效性和安全性综合考虑,我们认为利培酮更适合于痴呆合并 BPSD 患者。这主要是由于利培酮与毒蕈碱受体亲和力低,对多巴胺 D2 的作用也相对较小,能以较低的亲和力结合α2-肾上腺素受体和组胺 H1 受体;从而较少了椎体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149. [2] 马万欣,王华丽,Jeffrey L.Cummings,等.神经精神科问卷知情者版中文译本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38-343. [3] 季燕,王展航,任利民.奥氮平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456-2457. [4] 张明廉,袁国桢,姚建军,等.喹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9):706-708. [5] 李澎,黄流清,赵忠新,等.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诊治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5):713-715. [6] 刘艳,高励,赵晓玲,等.老年期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及美金刚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4):306-309. [7] 姚英滨.阿立哌唑合并丙戊酸镁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3):163.
[8] 陈燕梅.喹硫平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 30 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5 9-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