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若干问题商榷

发布时间:2022-07-05 20:2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若干问题商榷,供大家参考。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若干问题商榷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若干问题商榷 ——Several Problems on Annual Report of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作

 者:

 朱方鸣/陈华

 作者简介:

 朱方鸣,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从事高职教育研究;陈华,副教授,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从事计算机技术教育研究(江苏 南京 210048)。

 原发信息:

 《高校教育管理》(镇江)2014 年第 20142 期 第 44-48 页

 内容提要:

 对 2012 年和 2013 年公布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代序、正文结构、数据支撑、案例佐证等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中不足之处提出商榷。提出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应该客观、公正、全面、真实地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措施,以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Several Problems on Annual Report of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探讨/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exploration of problems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4 年 12 期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信息公开的重要举措,继本科院校向社会公开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后,2012 年 7月 12 日“201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年会暨质量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并发布了《201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2 报告》),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 30 年来,首次向全社会发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报告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3 年 7 月,《2013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3 报告》)也相继发布。然而,通过对报告的认真研读发现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报告中一些观点和结论很值得商榷。

 一、代序中几个观点的商榷

 1.“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学生一毕业就要能上岗。”[1]Ⅱ多年来高职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并得出“学生一毕业就要能上岗”的结论,使得高职教育界误认为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会很受企业欢迎。是不是一定要学生一毕业就要能上岗,学生一毕业能否真的上岗?2012 年中国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上,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朱建民先生反复强调“企业并不要求学生一来就能上岗,企业从来就没有这种期望”!山东金正大公司总裁助理兼辽宁金正大公司总经理杨官波也明确表示企业没有这一要求。在与朱建民董事长交流对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看法时,他认为,只有成为企业的准员工顶岗

 实习才有意义。那么,顶岗实习究竟效果如何呢?高职一线的人员最清楚,有形无实的“放羊式”顶岗实习,学生作为流水生产线上的“活机械”,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来源的顶岗实习绝非个案!《教育与职业》2010 年 1 月第一期中孙海泉、王寿斌《顶岗实习乱象倒逼校企合作制度创新》的文章举例,某学校信息系毕业生因为学校“不闻不问”的顶岗实习,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当晚黑了学院的网站,文章配以“工学结合,原来如此简单”的插图,十分耐人寻味。2012 年 12 月 27 日,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发布会宣布,从 2013 年起,全省中职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统一由一年调整为半年,原因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长时间、低效率的实习有比较多的反映和意见”。可见,这样的顶岗实习也不可能达到“学生一毕业就要能上岗”的要求。

 2.“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职业教育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1]Ⅲ高职教育要满足社会和老百姓需要不错,但高职教育发展还远没有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的程度。“大学不能盲目地满足任何社会需要,而是应该把引领社会进步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并且在这一前提下来审视社会的需要。”[2]就高职教育发展的初衷而言,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应该说现阶段这一任务并没有变,高职院校仍然担负着培养输送大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发挥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还远未达到普及化、提高全体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高职院校还不是社区学

 院,更不是社会培训机构,“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的最终结果就是将高职教育沦为功利性的培训机构。

 3.“学生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客户,我们要为客户服务。”[1]Ⅺ在市场经济时代,把学生看做学校的客户是必要的,但在实际办学中一些政策、制度往往限制了客户至上,为客户服务。根据市场准则,客户拿钱来买教育,按道理学生想上什么专业就上什么专业,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可学校偏偏让客户学不愿学的专业,学不愿学的课程,干不愿干的事情,转学校、转专业设置门槛甚至收费,“放羊式”的顶岗实习不仅造成学生学制、学业的“缩水”,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权益,更严重地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所有这些都是与“为客户服务”背道而驰的。

 4.高职教育要不要“高等性”?代序文章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只强调了高职的经济性、社会性、地缘性、市场性,唯独没有提“高等性”这一最重要的属性,不能不说是文章的一大缺失。这么多年来,正是由于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思想指导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核心,极其功利性地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企业需要毕业生什么时候上岗学校就什么时候放学生离校。十多年来过分强调“职”而把“高”丢到了一边,无论是师资培养还是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已经难觅“高”的身影,忽视和淡化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规律性而过于强调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和市场性,才导致高职教育有外延扩张而内涵不足的现实结果。殊不知高职高职,首先是“高等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教育”!

 

  二、对年度报告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不同于高职教育发展总结,目的是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措施,指导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从报告本身来说,应该通过客观、公正、翔实、具体数据的定量、定性综合分析,给出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结论。遗憾的是报告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结构是否完整,能否正视现实?作为质量报告,应该既要有高职教育的基本情况、质量评价指标,更要有质量的评价结果和问题与对策。而《2012 报告》正文只有概览与历程、学生与发展、学校与改革、政策与项目、成效与贡献、挑战与展望六个部分,《2013 报告》只有学生成才成长、学校改革发展、政府引导项目、合作共赢发展和建议与期待五个部分,显然结构不够完整。再看具体内容,所有介绍和案例支撑都以“正面宣传”为主,唯独没有存在问题与不足,仔细阅读发现,《2012 报告》的三点挑战实际是存在问题,但所列标题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含义就不同。如果报告只是一味讲成效、讲成果,避而不谈存在问题,不认真查找原因,那么报告就很难发挥其对高职发展的指导作用。《中国科学报》2012 年 7 月 25 日 B1 版报道,“不久前上海大学发布的《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报告》中不仅罗列了该校的成绩,更为难得的是指出了五大亟待改进的问题。上海大学有勇气承认并向社会公布自身缺点,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有勇气公开问题,也有办法、有资源解决问题”,很值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借鉴。

  2.数据能否反映人才培养质量高低?《2012 报告》共有 24 张有数据的图,而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只有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及自主创业的比例等几项,其他的,比如,毕业生来自哪个地区、在哪个地区就业、专转本的比例以及高职院校的地区分布等等其实均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无关。在“学生与发展”一章中“2011 年实现近 300 万家庭高等教育‘零’突破”“‘在家门口上大学’使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学校与改革”一章中“院校布局均匀合理”、专业类型的个数、“人才培养重视实践”“校企合作凸显质量提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校园文化呈现育人特征”“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政策与项目”一章中“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通过项目实施推进改革创新”“地方政府政策突破取得成效”等内容,所有这些都只是反映“我们做了什么”,并不能反映“我们做得如何”——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麦可思研究院为各学校所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毕业生离职率、职业期待吻合度、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核心知识满足度和核心课程满足度等能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数据在报告中均没有涉及。在五个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数据中,只有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及自主创业比例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而就业率和校友满意度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表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为高的就业率不代表高的就业质量,更何况,高就业率是在培养输送了大规模的、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同规格的低技能普通劳动者,处于和中职毕业生争抢饭碗的低水平就业状态下取得的。同样,高的校友满意度

 也不能等同于高的用人单位满意度。《2013 报告》试图通过就业率、月收入、自主创业比例、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母校总体满意度五项指标与《2012 报告》的对比反映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纵向看五项指标都提高了,但横向就业率、薪资、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度与本科院校比仍有一定差距(见表 1)。

 3.个别案例佐证能否代表高职整体发展?《2012 报告》列举了 21 个实例,《2013 报告》列举了 13 个案例,用来佐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效与贡献。实际上,由于现实社会中各种检查、评估、上报优秀案例等“做”给领导、专家看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这几十所作为案例支撑的院校自然会显得很突出,很有亮点。即便这些院校真的做得这么好,与全国 1300 多所高职院校的总数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更多的院校并不像案例院校那样光鲜亮丽,而是问题多多。因此,少量成功的个案无法代表高职教育现状与整体发展的真实状态。

 4.成效贡献能否反映质量高低?《2012 报告》列出了高职教育的七点成效与贡献,而这七点成效与贡献主要是从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角度来谈,只有毕业生在什么地区就业、就业多少人等,而很少有毕业生对该地区做出具体贡献的定量定性描述,更没有从整体上提出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做贡献的份额大小的定量定性描述,所列举的案例也基本是学校或教师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的几个点。因此,根本无力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更无从表达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全国在 300 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在 50 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根据 2011 年 6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 300 人及以上,营业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 人以上(包括 20 人),300 人以下,营业收入 300 万元以上(包括 300万元),2000 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 20 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 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也就是说全国高职毕业生 60%都是在小微型企业就业,有 30%在 50 人以下的小微型企业就业。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高职毕业生就业已经走到了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伍的境地,由此可以想象,大多数在小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又如何能反映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最大贡献只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和就业问题,而这些是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根本扯不上关系的。

 5.报告能否起指导促进作用?《2012 报告》从服务学生、服务“三农”、服务产业升级、服务区域战略、建设国际水平高职院校等方面提出了五点展望,《2013 报告》从紧贴地方产业发展、融入“新四化”建设、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出四点建议与期待。这些方面其实是目前高职在面上需要加强的一些工作,尽管很重要,但由于报告

 没有对高职教育发展特别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问题与不足做详细的分析,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设性的措施,因此从整个报告以及报告的展望和期待看,站的高度并不够,所以对高职教育今后发展的具体指导作用也就不大。比如,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应用转化能力?生源危机下如何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职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中发挥作用?高职如何在突出强调“职业性”的同时能保持“高等性”的基本属性?高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如何能从国家政策层面(不仅仅是教育部一个部委)落到实处?应该如何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使高职专科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如何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彰显高职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作用等等?对这些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都没有任何建设性、指导性意见。

 三、对质量报告的几点思考

 1.尊重实际、客观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不是做...

推荐访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若干问题商榷 商榷 人才培养 中国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