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选报志愿是你高考后重要课程(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选报志愿是你高考后的重要课程 高考结束了,有家长咨询报志愿的事。
我说,这个事情,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任务,您应该权力下放,关乎孩子自身未来发展的大事,应该让学生自己做主。
让他去查阅资料、咨询师哥师姐,做出决策…… 一方面,选报志愿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了解大学、了解专业、了解社会需求; 一方面,为选报志愿,要追问自己、认识自己。进行必要的反思和内心叩问; 还有一方面,那就是社会活动方面的学习,问别人,总得跟人家打个招呼吧?这招呼怎么打?怎么才能更加有效地获取信息? 你说,这不是课程是么? 下边说说我的一些思考。你可以选择着参考。
我是不提倡“顶分报志愿”的。当前形势下——平行志愿跟中考录取的“分分清”差不多,应该无人能做到真正的“低分高就”。
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做,估计也只是为了向你收咨询费。
选报志愿,第一个考虑因素,是学生个人的志向。
志愿、志愿,有志向的愿望。
不管是不是真正具有这个方面的特长,只要理由充分(比如,有的孩子由于看到亲人受疾病折磨而立志从医;由于豢养宠物而想做兽医;看到国家农业落后而决心学农;觉得教书育人比较有价值而决心投考师范……),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去选择、去尝试。
而不是劝诱、吓唬、哄骗,力图让孩子沿着家长设计的途径去走。
干自己想做的事情,别人看来再苦、再累,当事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什么叫乐在其中? 从事了自己决心去做的事,至于最后是否能够获得别人眼里的成就,也就不在话下了。
为志向而奋斗本身,就是人生的本质意义。
只要是真喜欢,就是笃定心思去做。
请注意,志愿是孩子本人的志愿,而不是家长的愿望。
孩子是家族未来的延伸,但他不是父母的附庸。不可强求孩子替代自己去实现我辈未能实现的愿望。
不是有个段子吗?“家长赶着孩子去学习,让孩子‘笨鸟先飞’,孩子说,从前有只笨鸟,自己不想飞,于是下了一颗蛋……” 第二个考虑因素,是学生个人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是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做事,就乐此不疲,人生也就充实圆满了。
目前高校设立的专业,大都是社会需要的。只要对你的路,就是“你的菜”,你选择就没有错。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心情好、效率高,相比而言容易出成果。
但是,要弄清楚是否真实自己的兴趣所在。
有的孩子经历较少,只会从感觉上判断自己的兴趣。真去体验了,才知道“原来不是那么好玩的”。
喜欢、好奇,只是兴趣的入口,不代表真正的兴趣。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玩电子游戏,但那不见得是他的兴趣。他玩电子游戏只是为了消磨无聊时光,因为几乎不要用脑子,可以消遣和发泄情绪;也有的只是为了拿它吓唬家长、对抗家长的过严管束。
如果你让他加入电子竞技战队,也许就“不是个”了,因为对待挫折的心理不够强大、意志力不坚定,甚至体力都跟不上,不可能真对电子竞技感兴趣。
所以,职业考察、体验非常重要,从小的人生规划非常重要。难怪近些年基础教育阶段总在提及“人生规划”字眼。
高考选考制度的确立背后的“大棋”,不正是引导孩子们从 15、16 岁(高一)起,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之路吗? 第三个考虑因素,学生的个人特长。
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可在同行竞争中占得先机,在付出同样努力的情况下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慢慢地,对于所做的工作也就形成了真正兴趣,进而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自己是否擅长,有些比较容易判断,有些则不易判断。
我本人,从小用那小刀削木质铅笔就削不圆,总“跟狗啃的似的”,所以就此判断自己很难从事外科医生行业。
果然,后来成家做家务,由于手不够灵活,多次被菜刀切到指甲、手指头等。
幸亏当初没有被强行录取到医学院外科专业。
当然,不擅长可以练习,多付出一些努力。
还是本人的例子,打小不善言谈,怎能够选择教育行业呢? 然而,在“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年代,个人志愿起不了多大作用。1981 年因师范院校提前招生、志愿服从调剂,我“有幸”被师范大学录取官看中,就被动地做了教师。这样也就一路做下来了,做得也还算是凑合。
当然,志向、爱好、特长三方结合的志愿就再好不过啦。
第四,如果以上因素均没有帮助你做出任何的选择,那么,作为一名理科老师,我建议你选择修习普通理科(即单纯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等)。
普通理科做的是通识性教育,出口宽、适应性强。
不行你就学化学嘛!这是一个轴心学科,将来可以教书、做科研、从事药物及农药开发、材料开发、环境保护、食品保健品研究、洗化用品开发、化妆品研制……当然,也可以从政、当大官为人民服务。
修习普通理科的话,你就拥有了 4 年的缓冲期,可在大学里继续考察、深入思考自己未来究竟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待大学毕业前夕再做决择——在自己的本科专业范围内深入学习还是做有关应用类的就业。
抱歉,对于偏文科的考生这里没有任何指导意见。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报志愿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不要用家长的志愿替代孩子的志愿。
一般而言,家长替孩子思考无非出于如下几点。
其一,将来挣钱多,生活优裕、不为吃穿发愁;其二,将来容易
找工作,工作轻松、不必劳累辛苦;其三,将来工作安定,不用四处奔波。
这些思考各有其道理,但是家长要明白的一点,你这样思考,如果孩子都顺利接受了,将意味着什么呢?你在培养自家孩子怎样的意识呢? 现代社会,物质资源比较丰富了,勤劳的人们总体上不需要再为吃喝住用发愁了吧?挣钱多少不应再是第一追求。
关于容易不容易找工作,统计学结论不起作用。
中国最不缺的是人。竞争激烈,任何专业只要你学不好,就得辛苦找工作;相反, 只要你学得好,是同学里的翘楚,你不需要去找工作,工作自然会来找你。
要不,各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社会上的猎头公司都是干嘛的? 今天的工作安定,不代表永远安定。社会在急速进步,谁又能看到几十年后呢?有多少当年的“好职业”早已被淘汰出局? 还有一点必须提及,家长的职业、专业对孩子的长期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孩子会选择跟家长类似的方向。
而这,在志愿选择时常常被有些家长阻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从事的职业太辛苦、或收入过低、社会地位不高,“坚决不让孩子再受自己受过的苦”。
其实是家长没有全面了解其他行业的情况所致。
家长可以全面衡量自己职业的情况(收入、辛苦度、危险性、社
会认可度等多方面的指数),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供孩子选择。
第二,不要只听宣传、信流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实地考察。
各大学的招生宣传,有时主要说自己的优势,对于劣势方面避而不谈。如果你到学校实际采访一些学生,就会了解到更多实际情况,对于确认自己的志愿会有帮助。
也不要听信社会流言。比如, “21 世纪将是**学的世纪”的引导,使得很多人趋之若鹜,结果进门后发现,并不都是那么回事。
第三,没必要一定“把分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分数只是帮你实现志愿的一个工具,不可只围绕分数去报志愿。当然,在已经确定的专业范围内,当然高分有利于选择更高层次的院校。
一个本来喜欢学医的学生,由于高考运气爆棚,取得了出奇的高分,就立马改变主意去学经管、学建筑,我觉得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最后我们要说,平行志愿时代,30 个志愿都需要认真考虑,不可大意随便。如果录取了就要欣然前往。无论第几志愿,它都是咱自己选择的不是吗? 人生哪能那么容易满足呢?中学所学真的很少,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平台再好,你不努力也是白搭。只要自己 4 年坚持刻苦学习,大学阶段照常可以收获丰硕。
再者,过去那些分配制度下“先入行、越干越喜欢”的,成功的不也非常多吗?
推荐访问:选报志愿是你高考后重要课程 高考 志愿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