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知识点部分
第
1 1
课
鸦片战争一、虎门销烟
1.
背景:①为了牟取暴利,英国向中国倾销大量鸦片; ②鸦片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2.
过程: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1839 年 6 月 5 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
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鸦片战争( 1840
年- - 1842
年 )
1. 直接原因:1839 年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要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发展自身资本主义经济。)
2.
主要人物:
道光帝、琦善、关天培。
3.
过程
第一阶段(1840):广东海面挑衅、攻陷定海、直逼天津。第二阶段(1841-1842):占领香港岛、英舰到达南京。
4.
结果:清败,签订《南京条约》。
5.
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南京条约》
第
2 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年- - 1860
年 )
1 1. .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益。
2. 时间:1856 年 10 月-1860 年 10 月。
3.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4.
侵华罪行:
(1)
英法联军:1860 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劫”和“烧”)
(2)
俄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瑷珲条约》:割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地区,共 60 多万平方千米; 《北京条约》:割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地区,共 40 多万平方千米。
(3)
特点:“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国)
5.
结果:清败,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
6.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 太平天国运动
(1 1 )
爆发:
1851 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 2 )
政权:1853 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 3 )
失败:1864 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60 年 8 月,李秀成率太平军在青浦打败洋枪队; (2)1862 年 9 月,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洋枪队统领华尔。
第
3 课
收复新疆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
1.新疆危机:19 世纪 60 至 70 年代,英国与俄国想争夺新疆。
2.1865 年,中亚浩罕国派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后建国自立为汗,残酷地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
3.1871 年,俄国直接出兵侵占新疆的伊犁地区。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
塞防之争:李鸿章(海防派);左宗棠(塞防派)
结果: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
过程
(1)1876 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打败阿古柏;
(2)1878 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3)19 世纪 80 年代,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中国西北部 7 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
3.
结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
4 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 年- - 1895 年)
1.
背景:1894 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
2.
过程:
(1 1 )
黄海大战:1894 年,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官兵重创日舰后壮烈牺牲。(两败俱伤)
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向敌人妥协。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 停靠在威海卫。中国直接丧失黄海的制海权。
(2 2 )
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 (3 3 )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
结果:清败,慈溪太后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1895 年 4 月,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马关(今日本下关)的春帆楼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注:①:1853 年,美国发动“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国门。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二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进行改革,日本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强大起来。
②:辽东半岛到最后没有被割。俄国联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但清须支付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③:台湾被占时间:1895 年-1945 年(50 年)。
④:开设工厂意味着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从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但两者同时存在。
⑤:位置从沿海到内陆。
第
5 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年- - 1901 年)
1.
背景:列强在华利益受到义和团的威胁,因此列强来华镇压。
八国联军: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婴儿得美发日益傲”)
2.
经过
(1)
廊坊阻击战(廊坊大捷)
司令: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2)
大沽之战、北京陷落:攻占大沽炮台——攻占天津——攻占北京。司令: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3)
慈禧太后急忙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4)
庚子国难八国联军罪行:烧杀抢掠。
二、《辛丑条约》
1. 时间:1901 年(辛丑年)
2.
签订双方:清政府和英法联军等国。
3.
内容
①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3 个条约的共同点)
②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4.
危害
①经济上:增加新的负担; ②政治上: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能体现中国完全沦为“两半社会”)
③军事上、外交上:损害中国的主权。
5.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
6 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 1861 年- - 1895 年)
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
代表人物
中央:恭亲王奕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4.
手段: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5.
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二、 “ 自强 ” 与 “ 求富 ”
1.
“ 自强 ” 的内容:创办军事工业
①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1861 年),它是近代第一家军事工业,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 ②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③曾国藩、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1865 年,上海),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2.
创办军事工业是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3.
“ 求富 ” 的内容:开办民用工业
①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大的民用工业; ②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
开办民用工业在资金、原料等方面资助军事工业的创办。
5.
筹建海军: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6.
兴办新式学堂:1862 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与科举制同时存在)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结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影响:
积极性:①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②为中国的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③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④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①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②洋务运动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第
7 7
课
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 )
一、公车上书
1.
背景:
①1895 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②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2.
目的:通过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3.
公车上书:1895 年,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强国保种”)
4.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帷幕。
5.
创报办会
①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创办创办《万国公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②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作用:宣传变法思想,推动运动发展。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
时间:1898 年 6 月到 9 月。(戊戌年)
2.
皇帝:光绪帝。(变法主持者)
3.
内容
①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引起顽固派不满),任用维新人士; ②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③ 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④ 军事上:
训练新式军队等。
4.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5.
结果:由于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1898 年 9 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梁二人逃亡国外,谭嗣同等被杀,戊戌变法失败。
6.
影响
①开创了中国近代政治改革先河; 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
失败原因
①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②没有群众基础; ③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时代局限性); ④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8.
维新变法运动是从政治层面上的探索。
第
8 课
辛亥革命一、革命党的创建1. 组织准备
①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口号“振兴中华”; ②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同盟会。同盟会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 《民报》的创办: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宣传三民主义。
2.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来演变为国民党。
3.
意义: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4.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
民族主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是三民主义的前提。(狭隘的汉民族主义色彩)
(2)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过敏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对应“创立民国”)
(3)
民生主义: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是三民主义的创新。
(4)
地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口号、旗帜。
二、武昌起义
1. 时间:1911 年 10 月 10 日。
2.
地点:武昌(武汉三大重镇之一)。武昌起义不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
3.
结果:成功。仅一个多月后,十几个省宣布独立。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4.
地位:是辛亥革命的开始,也是辛亥革命的高潮。
5.
影响
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②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
局限: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
清帝退位:1912 年 2 月 12 日,宣统地下诏退位。1912 年 3 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
失败原因:
(1)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 (3)
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8.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根本行不通。
第
9 9
课
新文化运 动一、新文化运动
1. 背景: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2. 领导阶级:进步知识分子;学习对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3. 性质: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4. 开始标志:1915 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5.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二、 “ 民主 ” 与 “ 科学 ”
1.
旗帜(口号):“民主”与“科学”
2.
内容:
(1)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
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3.
影响: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推荐访问: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上册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