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素养寒假天天提升十三,供大家参考。
1 八年级语文“阅读写作素养”寒假天天提升(十三)
一、课外文言文训练。
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 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②食。曰:“有盐乎?有 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 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③,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 益反害之。
注释:①适:到。②具:准备。③味败:口味败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遂.自念曰 遂:____________ (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薄:____________
(3)安.可如此 安:____________ (4)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咸:____________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标两处)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惟 无 益 反 害 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2)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4.读短文,说说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记叙文训练之环境描写。
(一)小说、记叙文中环境描写及作用。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反衬……);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设置了……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等。
(二)、例题一:
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2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 25 年了。
②25 个舂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镘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镘头举过头顶,镘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镘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镘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钁一钁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镘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镘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镘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⑪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镘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镘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⑫我问:“有多少地?” ⑬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⑭然后,父亲就挑起-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镘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
⑮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
3 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⑯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⑰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 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说说下面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3. 下面句子中“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
4.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勒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
D.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
例题二:
莽昆仑 墨村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
4 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熊样。”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曲里拐弯,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11)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12)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13)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14)“嗯?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15)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地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16)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17)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18)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1.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说说中士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
2.赏析句子。
“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3.从记叙顺序的角度说说第⑦⑧有何作用?
5.文章“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三、
写作训练之审题的技巧
1. 整体审题的技巧
↗命题作文 :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1)审内容——明形式
↘命意作文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
↗抓“题眼” (2)审材料——找重点
↘明“题蕴”
↗体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3)审题意——定范围
→人称:第一人称、第二、第三人称
↘选材:时间、处所范围、数量范围
(4)审要求——明限制:字数篇幅、禁止套抄、回避的问题等。
2. 命题作文的审题:
(1 1 )抓题眼、关键词,明确重点。文题是一个词或两个,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如:《生日》;文题是两个词的,要理清关系,明确限制,对立统一关系:如“难与易”“美与丑”“优势与弱势”,这种题目
6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作出辩证的阐述或表现。条件关系:“人文素养与发展”, 两个概念,一个是条件,一个是结果,构成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两个概念,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结果。而这种关系可以是单向,也可以是双向。层进关系:如“创业与守业”, 两个概念存在着先后、难易的关系,后者比前者更进一层。对于关系型作文命题形式,只有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楚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彼此之间的特定关系,关系辨明了,审题的任务才能基本上就完成。文题是一个短语。可分为三种情况:文题是偏正短语的,在短语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或状语,往往就是“题眼”。
文题的中心词是并列短语的,虽然修饰词是题眼,有限定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并列短语的并列作用,切不可厚此薄彼,从而造成审题失误。以动词为核心词的,文题是动宾短语的,“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果文题是一个较复杂的句子,寻找题眼时往往要全面考虑,明确概念之间修饰、限制等各种关系。
另外,要关注文题中的副词、数词。如《又见枝头吐新芽》、《其实很简单》、《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今天真好》。考文审题,对于“最”“也”“还”“更”“其实”等一类起限定、提示作用的副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这些词对作文的内容往往作了潜要求。须知,副词不“副”,在命题作文中,对中心词往往起着限制、修饰作用,规定着中心词的方向、范围、程度等,其功能的巨大,实在忽视不得。
练一练:试一试,你能快速的找出下列文题的“题眼”吗?
《偶然的发现》 《在这里》 《送他人一朵花》 《带着微笑出发》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我在阳光下成长》 (2 2 )
品 “ 提示 ”。考试时,千万不要放过命题要求,尤其是粗体字排印的文字,这是命题者对学生的重要提示,这些提示性的话,或启发考生打开思路,或指出题目的意义,或限定选材的范围。因此,碰到这类题目,首先就要仔细研读、揣摩这些提示语。如:以“守望”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提示语是:“2010 年 1月 27 日,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去世,他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而成为人们记忆中永恒的“守望者”。在他的生命里,他守望爱情、守望责任、守望淡泊……∥守望可以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守望可以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守望也可以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此提示主要是指出题目的意义。
练一练:试一试,你能快速的指出下列文题的提示语的作用吗?
7 以“凝聚”为题目,写一篇字数在 60...
推荐访问:八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素养寒假天天提升十三 素养 寒假 八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