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组织虚拟现实应用导向研发专项实施方案(全文),供大家参考。
组织虚拟现实应用导向研发专项实施方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拓展,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大量涌现,数据驱动与跨界融合深刻改变产业图景,要求我市抢抓数产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形成增长新引擎和产业新体系。颠覆性技术创新孕育产业未来爆点,量子科技、基因技术、自主控制等领域不断突破,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将迎来爆发期。数据资源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驱动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世界加快迈进数字经济时代。跨界融合重构产业发展格局,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制造与服务、数字与产业加速分解、跨界和融合,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我市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新兴产业能级、培育未来增长引擎,在部分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打造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提供了机遇。
我市大力实施深度融合的“八大提质工程”。坚持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实施数字经济、产业链群、技术创新、主体壮大、湾区协同、三品战略、绿色低碳、营商环境“八大提质工程”,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向高端、智能、服务、绿色方向发展。以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以源头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以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以绿色改造升级推动产
业与生态融合,以质量品牌提档升级带动工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明确规划实施的具体任务和行动计划,提高规划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一、 产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先后出台《xx 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xx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若干措施》《xx 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等政策,在全国先行开展“1+5+N”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本形成覆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政策体系,加快建设 xx 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推进工业产业区块划定管理、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等工作,培育了若干千亿级产业和超百个百亿级大型骨干企业。
目前,我市已成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拥有 41 个工业大类中的 35 个,工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率先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级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成功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和“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多项指标位列前茅,被国家列为首批规模化部署 5G 商用试点城市,是 5 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之一。
总量效益显著提升,工业投资稳中有进。我市通过抓全年目标管理、抓运行监测、抓企业服务扶持、抓制造业企业降成本、抓规下工业企业上规模,有效推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稳步提升。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突破两万亿元,并在 2020年达 22477 亿元。2015 至 2020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从 5233 亿元增长至 5722.5 亿元。2020 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 2644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 2015 年的 54.3%提高到 58.2%。工业投资稳中有进,“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平均增速达 5.7%,2019 年、2020 年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20 年达 1029.9 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 415.7 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为 40%,总量及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石油化工制造支柱作用明显,已形成三大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装备、高端医疗器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对象。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 2015 年的 3930.8 亿元增长至 5848.7 亿元,产值占全省近 70%、产量占全省 90%以上,汽车总产量达 295 万辆(全国主要汽车产区第一);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 2015 年的2532.5 亿元增长至 2737.1 亿元,其中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产值超
1800 亿元,液晶电视板卡、显示模组等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规模以上石油化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1692.7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8.4%。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0 年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30%。其中,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表现突出,集聚上下游企业 5500 多家,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20 年达 1317.6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 5%。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增加值突破 500 亿元,2020 年达 509.1 亿元,抗疫高端装备取得新进展。集成电路加快布局,粤芯 12 英寸晶圆项目顺利投产。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汇集区块链企业 300 多家。
数字经济稳步发展,两化两业融合加速。市区联动实施《xx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数字建设导则(试行)》,加速建设 xx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获批全省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推进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挂牌运营通用软硬件(xx)适配测试中心和设计仿真工业软件适配验证中心。“十三五”期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口径)连续突破 3000 亿元、4000 亿元,2020 年达 4948.8 亿元,增速在全国 9 个软件名城中位居前列。新型基础设施持续发力,国际数字信息枢纽优势明显。首批 254 个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总投资额超2600 亿元,7 大骨干网在 xx 设立骨干节点,xx 网间互联带宽超 1200G,
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带宽 4800G,国际网络性能时延指标全国第一。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 5G 基站 4.8 万座,实现 5G 网络中心城区全覆盖,建设华南地区唯一、全球 25 台之一的国际 IPv6(互联网协议第 6 版)根服务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接入二级节点(25 个)和标识注册量(32.9 亿个)全国位居第一。数据中心在用机架规模(14.1 万个)约占全国的 4.7%,建成中国电信沙溪云计算中心、中国移动(xx)数据中心等一批大型数据中心,“天河二号”连续六次世界超算 500 强排名第一。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明显提高,开展“定制之都”示范工程,21 家企业入围首批示范(培育)名单,“湾区制造”首批授牌 12 家应用企业,定制家居全球领先,全球前 5 强企业中 xx占据 3 席。
创新资源加快聚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聚焦生物医药、海洋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成功引进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 2 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中国科学院下属大院强所等一批“国家队”科技创新资源,推进“一区三城”等重大载体平台建设,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xx)、环高校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xx(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投入运营。2020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 1.2 万家,总量位居全国第四,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21 家(占全省 70%)、省重点实验室 241 家(占
全省 61%)、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 63 家,建成 3145 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38.1 件,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受理量 1785 件,分别是 2015 年的 2.5 倍和 2.8 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 43.3%,较 2015 年提高 28%,5 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速,2020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2000亿元,是 2015 年的 8 倍,稳居全省首位。
平台载体持续优化,产业空间提质增效。加强工业用地管理和保障,出台《xx 市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实施办法》《xx 市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办法》《xx 市新型产业用地(M0)准入退出实施指引(试行)》等政策,首次划定 621 平方公里、669 个工业产业区块。推进实施 M0新型产业用地新模式,大力整治村级工业园,制定村级工业园评价指标,推动《xx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xx 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的实施意见》(穗府办规〔2019〕9 号)、《xx 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等政策实施,累计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超 16 平方公里,涌现天河智汇 PARK、乐天智谷、中国软件 CBD 等一批示范项目。推进 66 个低效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工作,持续巩固扩大“散乱污”整治成果,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整治效率、管理水平,累计完成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约 5.9 万个。
区域协同纵深推进,辐射引领作用增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广深“双城联动”、广佛“极点带动”作用持续发挥,联合周边城市共同打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装备、高端医疗器械三大产业集群,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名列前茅。积极与深圳共建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广药集团牵头深圳三九药业申请成立国家级中药创新中心。落实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华为“鲲鹏+昇腾”生态、雷曼光电等重点项目。签署新一轮广佛同城化合作协议,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联手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共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三园一城”,深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建设,与肇庆、韶关、江门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与茂名、云浮签订港口合作框架协议。
绿色制造有序推进,绿色发展成效突出。深入开展“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强工业节能技术及装备、优秀节能方案推广应用,加强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超 20%,成功申报 144 项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项目,41 家企业和产品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五批绿色制造名单,数量居全国前列。
营商环境全国领先,经济活力有效释放。深入推进营商环境 3.0改革,在审批服务便利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企业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新型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等方面成效显著。坚持推进“获得电力”改革,全市办电环节时间减少约 50%,实现接电速度、接电成本、供电可靠性“三个国际领先”,近五年累计降低企业接电成本 52 亿元。在 2019 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和广东省营商环境系列评价中,“获得电力”排名位居前列。持续落实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惠企政策,“十三五”期间协调金融机构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 0.9 万亿元,至 2020 年末获得信贷的中小微企业总数超 4 万户。
二、 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质效优先。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下大力气攻克“卡脖子”问题,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将质量和效益作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主要标准,保持工业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全要素生产率及投资水平,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系统谋划,协调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以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谋划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集群发展,链条联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产业从集聚化向集群化发展跃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从稳定性向现代化提升,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加快形成“链式整合、集群带动、协同发展”新格局。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强化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生态主导型企业、“链主”企业,打造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产业引领,空间支撑。坚持产业发展与空间格局相匹配、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相衔接,强化产业功能导入,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以工业产业区块为核心,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各类工业园区及村级工业园为重点,引导全市工业用地集聚布局,促进增量集约利用和存量提质增效,提升工业用地和工业园区效率,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品质空间载体。
内外互通,开放合作。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产业基础稳定通畅、供应链内外联动的产业链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提高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促进产业深度嵌入国内大市场,巩固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更好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培育对外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拓展国际市场新空间。
三、 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范围显著扩展、程度持续深化、质量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 105。
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 80%,企业形态加速向扁平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变。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 85%,平台化设计得到规模化推广。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 68%,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生产方式在重点领域得到深度应用。
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
推荐访问:组织虚拟现实应用导向研发专项实施方案 虚拟现实 实施方案 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