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陶瓷是中华文明发展智慧的结晶,研究陶瓷艺术是十分有必要的。现代陶艺技术可以说是十分成熟的了,仿生造型设计在现在陶艺创作中的应该广泛,在陶艺的仿生设计中,通过对自然界物体的造型以及特征进行模仿和提炼,用于陶瓷形象的创造。
关键词:仿生;陶艺创作;应用
一、陶艺的发展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他们把陶土掺水湿润后塑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温度烧,烧成坚硬的陶器。陶艺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物,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现代的艺术。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
二、陶艺作品中仿生对象的分类
在当代人们对陶艺产品设计的要求不但需要功能完备、同时赋予产品形态以生命的象征,让设计回归自然,增进人类与自然统一。而陶艺的领域是不断扩展的。当今陶艺在秉承了古代陶艺的艺术手法后在审美上更注重情趣。由此仿生的分类也在不断的扩展,仿生的对象由简单的植物、动物而不断向人类发展,并逐渐深入,仿生概括的程度也是由具体的形象仿生向高度概括的抽象发展。
三、陶艺作品中仿生的方式
在陶艺作品中,仿生的方式各有不同也千变万化。从仿生设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功能仿生设计学和形态(造型)仿生设计学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分别如下:
(一)造型形态的模拟
功能的模拟远古人类懂得果壳、荷叶有盛装食物和水的功能,模拟创造出了钵、盆以及陶瓷的盘、碗等。陶瓷在发展中借鉴了生物原型,通过对自然物的感知,从功能出发,以感性认识加以提炼,制造出功能完备的陶艺产品。
形态的模拟有如植物一样静态的模拟也有如动物、人类一样动态的模拟。可以是模仿植物的茎叶,也可以是模仿动物的肌肉或骨胳。前者如葫芦瓶、南瓜瓶、竹节壶等其它造型以莲蓬的造型进行模拟,在保持原型的形体特征基础上,变化其线型、比例、体量等,从而加强了体量的对比;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新的造型从形体上仍保留被模拟对象的形体,最后由几个重复形体所构成。后者动态的模拟,如动物跳动形态的模拟,即对生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把动态规律再现在作品中,或直接再现生物运动的态势。以及人类各种姿势或人类动作所导致的形状的模拟。
(二)装饰的模拟
这种模拟是分析自然界的動植物内在的结构,外在的形状,来重新组合排列,以形成较特别的纹理和装饰图案;或直接将表面的结构,形状运用到陶艺装饰上去,再现动植物的原貌。它的装饰的模拟包括色彩的模拟和肌理的模拟。
色彩的模拟以花朵、云彩、石块,山,川,日,月,风,雨,雪等自然物的色泽为原型,以飞禽走兽的皮毛色泽为原型,观察其配色的色相、纯度、明度关系及其比例,按原型色彩之配色比例重新组合设计,在陶艺上再现原型的配色关系或加以适量修整以达到最好的自然的效果。
三、实现仿生设计应用于陶艺作品的创新手法
对于以上的模拟法在当今陶艺创作中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实现:分裂法:将整个形用不同色块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形态,使原型时隐时现、模糊含蓄,外表是分离的,内在却是联系的。拼凑法:用不同的形体、材料、色泽等按一定的形式规律,拼加在一起,使陶艺形散而神不散。透视法:变换透视角度和方位,利用三维的效果。像水墨画、装饰画的多种透视那样,这些图像均可达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抽象形态。特写法:犹如影视和摄影中的特写镜头,只截取整形的某个局部,来表达整体,再行创作。肌理效果:应用拓印法,墨色流迹、喷刷晕染法、海绵拍打法等技法,形成一种抽象而又独特的肌理效果,有助于原型的抽象模拟,更好的表达作品特征。作为底衬的盘子就是运用了墨色流迹的技法,使作品对比强烈。几何法:以点、线、面为基本素材,去表现一定的内容,按美的法则或严格的逻辑模拟原型。
结语:
现代陶瓷艺术的仿生设计还在不断地挖掘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传承和发展我们的陶瓷艺术,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打开艺术的大门。
参考文献:
[1]黎春辉.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陶艺创作体验基地驻地艺术家黎春辉作品选[J].大众文艺.2018(01).
[2]高越.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审美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1).
[3]肖绚,陈致敏,袁伟.传统与当代陶艺创作与解读模式差异性研究[J].中国陶瓷.2017(02).
[4]陈丽萍,王金灿.“技艺之间”——对陶艺创作中技术与艺术双重构建的思考[J].中国陶瓷工业.2017(03).
[5]赖小娟.情趣相生物景相随——探索仿生设计在陶艺中的应用[J].中国陶瓷.2008(12).